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美学与当代和谐社会建构

中国古代美学与当代和谐社会建构

【摘要】:附录:旷达精神与当代和谐人生、 和谐社会建构附录:旷达精神与当代和谐人生、 和谐社会建构[1]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对旷达的基本精神及其在古代人生论、文学史中的几种突出的具体表现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的变化当然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严重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庄子的旷达及其中体现的自由精神,是完全通于审美精神的。然而,死亡的存在以及彰明的死亡意识对人生实际上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附录:旷达精神与当代和谐人生、 和谐社会建构

附录:旷达精神与当代和谐人生、 和谐社会建构[1]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对旷达的基本精神及其在古代人生论、文学史中的几种突出的具体表现有了大致的了解。“胸中具有道理,眼底自无障碍”的旷达,对于埋头生活、忙于工作、矛盾丛生、问题连连、烦忧不断、身心疲惫的当代芸芸众生来说,显然是有着针对性极强的疗救作用的。下面结合旷达的上述几种具体表现,试对旷达精神在当今的意义略作讨论。

孔子旷达的要义,在于树立起一个高远的个体人格和社会伦理、社会政治方面的理想、目标,终身向它趋进,为之奋斗不息,由此而胸怀宽广,不为一般的或一时的利害、成败、得失牵其心怀扰其心境困其精神,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一种旷达,对当今国人的人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求道得道、希圣希贤、成仁取义、立德立功立言等等多方面的高远价值追求;近世以来,救亡保种、富民强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中国建立后的头三十年间,整个社会及其全体人民也有着非常明确而异常高远的奋斗目标。所有这些,都成为引领中国人去追求去奋斗的高远的或现实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系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灾多难、大起大落而又始终能够坚忍不拔、奋发不已、屡屡大落而后复能大起,与其数千年间创生、积淀而来的一整套高远而现实的核心价值或核心价值系统密切相关。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家和民族生存环境和地位的改善,社会的转型,商业意识的弥漫,外来思想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后现代”意识对崇高的消解……等等等等诸如这般的巨变,我们数千年间形成、葆有乃至近世新形成的种种高远的核心价值或核心价值系统,正在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日渐淡忘。代之而兴盛流行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种种考虑(个人人生设计、发展、奋斗;利益、金钱、享乐……),社会的生活和精神正在迅速地世俗化平庸化。这样的变化当然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严重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果一切以个人利益、欲望为关注中心,那就不仅仅是个人精神的平庸,而且必然使其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患得患失矛盾重重忧心忡忡,人生难得愉快。其处身行事,则必然利己损人乃至利己损公,而结果往往又反过来伤害到自己(其极端者,如今日那些贪婪穷凶、前腐后继的腐败分子们及其中的落网者)。这样的人生,是并不真正幸福愉快的;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当然难以安定和谐。如果当今的人们,能够多一点孔子式的旷达,能够树立起高远而积极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能够因此而少考虑少在意一点个人的利害成败得失,那么其人生一定会多一些愉悦感幸福感的。“乐以忘忧”,并非是孔老先生的专利。而如果这种以高远理想宽广胸襟为根基的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能够为今天的国人所普遍秉持的话,那么不难想见,当今的中国社会,必将有更加和谐而积极的发展。

庄子旷达的要义,在于以万物齐一的观念或认识超越是非、善恶、利害、生死、寿夭、苦乐等等的差别或差别判断,不为一切现实事物和矛盾所拘,使其精神能够自由往来于无差别的境界之中,达于“至乐”的境地。庄子的旷达及其中体现的自由精神,是完全通于审美精神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利害、生死、寿夭、苦乐等现象或矛盾事实上是不可能也不应当作庄子式的彻底超越、摆脱的,但庄子式的旷达,对当今国人同样有启示意义。众所周知,在基本上属于市场经济、商业社会的今日中国,人所面对的竞争、矛盾、利害冲突等空前激烈,其频度大大增多加快,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也空前加剧。激烈的冲突和巨大的压力,往往使人们被动地卷入其中而无暇旁视无心他顾,于是乎身心俱为物役,疲惫不堪,“人”程度不等地背离了自己的本性。从现实的角度讲,人当然要直面社会人生中的一切矛盾,要通过种种努力去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并有所贡献于社会,但是,忙碌与斗争并非人生的一切,人生的意义与精神的自由同样值得关注。怎样做到既身处忙碌劳作与矛盾斗争之中又能够超越于其外,既身处是非、善恶、利害、生死、寿夭、苦乐的拘限之中又能够超越于其外,让自己能够在自我内心中展开的一片没有太多拘限、区隔的天地中作自由而快适的精神往来,让自己能够在与现实生活中诸多拘限、区隔有了很大距离的文学艺术之中去作自由的审美观照,都是当代人应当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总之,在激烈的冲突和巨大的压力下如何仍然能够保有对精神自由、自由审美的一份向往、憧憬和实际追求,是当代人追求健全人格所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也是庄子式旷达留给我们的一大启示。而拥有了具有健全人格的大众,我们的社会当然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和谐与发展。

《二十四诗品·旷达》的旷达对今人的启示,大约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死亡意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死亡的最深刻、最沉痛、最频繁的感受和喟叹,集中见于汉末魏晋时期,由意识到死亡的存在,而生发出无尽的忧虑怖惧、感慨悲叹。《二十四诗品·旷达》的死亡意识,基本上可以看作汉末魏晋死亡意识的余绪或回响。反观今天,也许是死亡意识产生太久早已习以为常,也许是商界政坛、现实生活中的利害荣辱、事事物物早已攫走了人们主要的心思和精神,人们对于死亡的存在似乎已经麻痹,不再感受得到它那对人生的巨大的威胁性和震撼力了。然而,死亡的存在以及彰明的死亡意识对人生实际上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意识到人生短暂,才能够向死而生,才能够充分发掘“生”的意义,才能够使短暂的生命焕发出浓艳灿烂的光彩。所以,今天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不时地让自己直面死亡,思考一下“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自己的今生过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一些呢?第二点启示,是化解死亡意识带来的忧愁,掉头他向,去实践一种审美化的高雅人生——酒友悦情,山林赏心。诚然,在今天的生活环境、氛围里已很难(也没有必要)总是展开这样的具体生活场景,但是,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与友人相契而相悦,追求一些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于忙累近死而有时又庸俗到底的当代大众来说,显然是一味很好的人生调节剂。大多数个体的身心得到调节并趋向健康与和谐,同样有益于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www.chuimin.cn)

苏轼的旷达,有另一番特色和意义。不仅面对人生短促的忧困能够以宏广识量旷达心胸超越之,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对现实中来自政治、仕途、个人生活等等方面的种种坎坷艰难同样能以豁达豪迈的大气坦然超越之,始终坦荡乐观而积极振奋。苏轼的旷达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联、丝丝相扣,这就对普通大众更有启发意义。人生谁能寿永?人生谁没有大大小小的坎坷波折?仕途未必总是顺风顺水,事业未必总是蒸蒸日上。一般人面对三灾六难,难免忧思难解,而识量短浅者,往往更被忧困压垮。如何去面对种种现实困难?苏轼堪作我们的榜样。积极应对,坦然超越,险夷无扰,依然振奋向上。多一些苏轼式的识器容量、达观豪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减少一些斤斤计较、怨天尤人或者自哀自怨,而增多一些自适愉快和积极进取。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不就将变得更为平和、愉快而富有朝气吗?我们的社会不就将变得更为宽容、和谐而富有发展生机吗?

当今时代,生产力空前发展,社会生活空前繁复,人的生存竞争空前激烈,而所有这一切,又都以一种空前快捷的发展速度全方位展开。于是,人自身的内在矛盾(诸如身心分离之类),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都因之而空前繁多、复杂、激化,换言之,人自身的、人与人的、人与社会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化解矛盾,使各种矛盾的展开大体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不能使人、社会恢复到或趋进至一定的和谐状态,那么,人自身、人与社会都将陷入更为严重的分离与混乱之中,后果十分堪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观念——和谐(“和”、“中和”),理所当然地被重新高标出来,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重大发展与建设目标。建构和谐社会,千头万绪,亦当千途并进,万流同奔,日久方可奏功。我以为,旷达精神的倡扬,即是非常有效的具体途径之一。上文所述旷达的各个精神侧面所显示的各具特色的积极意义,就充分凸显了旷达精神在当代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建构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的乃至巨大的意义!

笔者在上文《超越忧困自由悦适自由审美——中国古代人生论和文学史中的“旷达”》结尾处曾写下一段文字,兹不避重复,再呈于此,以为本附录之结束,并以为全书之结束。其云:“旷达的人生和文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留下的珍贵遗产,它的基本精神意涵和种种具体表现形态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当我们跨进喧闹如潮快捷如飞、利天欲海忘乎生死的21世纪的门槛之时,回望那已日渐远去了的旷达的身影,不禁令人感慨系之。积淀于它汇聚于它的那种种善的召唤,美的高致,旷的广远,达的通脱,执着的深沉,超越的潇洒,焦虑的沉重,解脱的畅快,哲理的深邃,情味的悠然,每一回首,都依然能够撼人心魄,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我以为,旷达不应仅仅属于昨天,凝聚其上的文化精华对于今天的人生、心灵和文学来说,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注释】

[1]这是笔者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关于“旷达”的当代意义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