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战乱社会的诸多突出的现实困境和强烈意识到的死亡困境,魏晋士人们走上了一条非礼法肆情志、纵任狂诞的所谓“旷达”之路。魏晋士人们普遍好饮酒,其“旷达”虽非仅表现于饮酒之中,但又确乎常于饮酒之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2024-03-24
六、苏轼的旷达
最后看一看苏轼的旷达。苏轼是北宋文豪,旷达是这位文豪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侧面。苏轼的旷达在中国文学史上颇为引人注目,曾得到过不少的关注与研究。关于苏轼其人及其诗、文、词之风格,刘大杰先生有一段评论,“他的思想是复杂的,儒家的底子,再融和各家思想的因素,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给他很大的影响。他胸怀开阔,气量洪广,以顺处逆,以理化情,形成他那种豪爽明朗的个性,达观快乐的人生观,和在文学上那种豪放不羁的风格,他的诗文是如此,词更是如此。”[12]刘先生此段评论简明扼要地指明了苏轼人品与文风皆有旷达(以及豪放)的显著特点,也指明了这一特点的主要形成原因。这里不打算对苏轼的旷达作全面的讨论,而只想举出苏轼作品的几个实例,来看一看其旷达的具体表现和特点。先看他的著名散文《前赤壁赋》。文中叙述1082年7月16日苏轼与“客”泛舟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时,“客”放悲音而言曰:曹操英雄,而今安在?吾生须臾,长江无穷;飞仙遨游,不可骤得。苏子遂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席高论,直说得“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苏子这里看问题的方法,与《庄子·秋水》中“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而万物莫不小”和《庄子·德充符》中“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样一类看问题的方法很相似,只不过换“大”、“小”、“异”、“同”为“变”与“不变”,而又特别地强调着物与我之“同”罢了。在苏子看来,物与我同为一瞬,同为无尽,又何可羡彼而自悲呢?更何况清风明月,无尽美景,正任由着我们去共赏呢?这里,苏子参破了物理人情而识量洪广心胸旷达,遂超越了人生短促的忧困而转向了对自然美景的自由欣赏。这样的旷达,显然是有其相当的积极方面的。
再看他的两首著名词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www.chuimin.cn)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这两首词,都作于1082年春,时苏轼因遭贬而在黄州治所。《定风波》题下有一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上阙写词人途中遇雨而不觉不惧,依旧柱竹杖踏芒鞋潇洒而行,此由于词人向来藐视困难,一生任风雨侵扰而不为所动之缘故。下阕写雨后天晴,斜阳迎人,而词人回顾来时那风雨穿林打叶之地,坦然曰归,并道出了心底深深的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写生活中的晴雨,但很显然也写的是政治上的晴雨,面对两种晴雨,尤其是面对个人政治上的坎坷起伏,词人平静坦然,不惧不喜。如果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履困不忧的话,那么“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忧乐双遣了。就这样,词人在烟雨斜阳的交替中继续平静而潇洒地向前走去。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东坡那首名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几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鸿飞哪复计东西”与“一蓑”和“也无”二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东坡险夷不扰、宠辱不惊的旷达平静的人生态度或人生情怀。《浣溪沙》题下也有一小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上阙写游清泉寺途中所见景象,下阙因“溪水西流”而感发人生议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故溪水西流是个别的现象,词人就此而联想到人生,而发出了豪迈的自励励人之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珑》一诗中曾吟唱“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而伤感于“镜里朱颜看已失”,东坡这里以“休将白发唱黄鸡”直接否定了那种对华年已逝的徒然感伤,而以“谁道人生无再少”表达了一种老犹未以为老、达观豪迈、振奋向上的积极人生精神。
总而言之,苏轼的旷达,既表现为乐天知命的豁达,也表现为险夷不扰的坦然,复表现为豁达坦然中不时溢出的振奋向上的积极。
有关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的文章
面对战乱社会的诸多突出的现实困境和强烈意识到的死亡困境,魏晋士人们走上了一条非礼法肆情志、纵任狂诞的所谓“旷达”之路。魏晋士人们普遍好饮酒,其“旷达”虽非仅表现于饮酒之中,但又确乎常于饮酒之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2024-03-24
为了再对旷达作一个集中的认识,这里不妨也对孔子和庄子的旷达、陶潜和苏轼的旷达分别再稍作比较。需要指出的是,它只是旷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而并非主要形式,更不能将它视为旷达的主要代表。有一个问题值得加以讨论,即旷达是否可以含有矛盾的问题。......
2024-03-24
清人孙联奎《诗品臆说》释“旷达”二字曰:“旷,昭旷;达,达观。胸中具有道理,眼底自无障碍”。下面具体来看一看《旷达》的诗句诗意。然而,《旷达》品的主人公虽以酒为伴却不狂诞,胸襟行止旷放通达而不纵任无端。......
2024-03-24
这里说的“仁者”、“君子”,当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也可说就是正在践履其理想人格的孔子和他的同道们。只不过,它十分的积极而大气,与通常所熟知的魏晋时人仅仅着眼于个体人生的纵任狂诞式的旷达颇为不同罢了。......
2024-03-24
至宋代,在诗歌实践和理论方面都自觉、刻意、普遍地追求淡美。以此衡之,《冲淡》之冲淡实远于宋而近于陶。前文曾指出,陶诗是冲淡的典型代表。宋人的平淡,也常与理、意相关。[14]而对照来看,《冲淡》所展现的正是一片春色春意,洋溢的正是一派青春气息,而无丝毫暮色秋气。......
2024-03-24
[1]但笔者认为,庄子乐论颇富美学价值,值得深入探讨。这一核心思想,即是庄子关于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思想以及庄子“得道”的思想。庄子哲学,从一个方面说,是以追寻把握此“道”为最高目标的。为解决这一矛盾,庄子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早在庄子本人的音乐理论中,这种美学意义就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就已经真正地显现出来了。......
2024-03-24
成书于汉代的《乐记》,其文艺继承发展观中所体现出的时中精神,则更为清晰。以上论述足以证明,在古代文艺理论中,时中精神曾作为一条颇具辩证色彩的文艺继承发展原则而存在。显然,少游正是在继承与发展的意义上使用“时”这一概念,并用它来评价杜诗的。......
2024-03-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