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轼的旷达:中国古代美学新论

苏轼的旷达:中国古代美学新论

【摘要】:六、苏轼的旷达最后看一看苏轼的旷达。苏轼的旷达在中国文学史上颇为引人注目,曾得到过不少的关注与研究。这里不打算对苏轼的旷达作全面的讨论,而只想举出苏轼作品的几个实例,来看一看其旷达的具体表现和特点。这样的旷达,显然是有其相当的积极方面的。总而言之,苏轼的旷达,既表现为乐天知命的豁达,也表现为险夷不扰的坦然,复表现为豁达坦然中不时溢出的振奋向上的积极。

六、苏轼的旷达

最后看一看苏轼的旷达。苏轼是北宋文豪,旷达是这位文豪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侧面。苏轼的旷达在中国文学史上颇为引人注目,曾得到过不少的关注与研究。关于苏轼其人及其诗、文、词之风格,刘大杰先生有一段评论,“他的思想是复杂的,儒家的底子,再融和各家思想的因素,庄子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给他很大的影响。他胸怀开阔,气量洪广,以顺处逆,以理化情,形成他那种豪爽明朗的个性,达观快乐的人生观,和在文学上那种豪放不羁的风格,他的诗文是如此,词更是如此。”[12]刘先生此段评论简明扼要地指明了苏轼人品与文风皆有旷达(以及豪放)的显著特点,也指明了这一特点的主要形成原因。这里不打算对苏轼的旷达作全面的讨论,而只想举出苏轼作品的几个实例,来看一看其旷达的具体表现和特点。先看他的著名散文《前赤壁赋》。文中叙述1082年7月16日苏轼与“客”泛舟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时,“客”放悲音而言曰:曹操英雄,而今安在?吾生须臾,长江无穷;飞仙遨游,不可骤得。苏子遂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席高论,直说得“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苏子这里看问题的方法,与《庄子·秋水》中“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而万物莫不小”和《庄子·德充符》中“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样一类看问题的方法很相似,只不过换“大”、“小”、“异”、“同”为“变”与“不变”,而又特别地强调着物与我之“同”罢了。在苏子看来,物与我同为一瞬,同为无尽,又何可羡彼而自悲呢?更何况清风明月,无尽美景,正任由着我们去共赏呢?这里,苏子参破了物理人情而识量洪广心胸旷达,遂超越了人生短促的忧困而转向了对自然美景的自由欣赏。这样的旷达,显然是有其相当的积极方面的。

再看他的两首著名词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www.chuimin.cn)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这两首词,都作于1082年春,时苏轼因遭贬而在黄州治所。《定风波》题下有一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上阙写词人途中遇雨而不觉不惧,依旧柱竹杖踏芒鞋潇洒而行,此由于词人向来藐视困难,一生任风雨侵扰而不为所动之缘故。下阕写雨后天晴,斜阳迎人,而词人回顾来时那风雨穿林打叶之地,坦然曰归,并道出了心底深深的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写生活中的晴雨,但很显然也写的是政治上的晴雨,面对两种晴雨,尤其是面对个人政治上的坎坷起伏,词人平静坦然,不惧不喜。如果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履困不忧的话,那么“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忧乐双遣了。就这样,词人在烟雨斜阳的交替中继续平静而潇洒地向前走去。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东坡那首名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几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鸿飞哪复计东西”与“一蓑”和“也无”二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东坡险夷不扰、宠辱不惊的旷达平静的人生态度或人生情怀。《浣溪沙》题下也有一小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上阙写游清泉寺途中所见景象,下阙因“溪水西流”而感发人生议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故溪水西流是个别的现象,词人就此而联想到人生,而发出了豪迈的自励励人之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珑》一诗中曾吟唱“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而伤感于“镜里朱颜看已失”,东坡这里以“休将白发唱黄鸡”直接否定了那种对华年已逝的徒然感伤,而以“谁道人生无再少”表达了一种老犹未以为老、达观豪迈、振奋向上的积极人生精神。

总而言之,苏轼的旷达,既表现为乐天知命的豁达,也表现为险夷不扰的坦然,复表现为豁达坦然中不时溢出的振奋向上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