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思想家则更注重社会伦理之学,以人性论为讨论中心。中国哲学并非没有宇宙论,但与人性论实密不可分,宇宙的根本原理即人生的根本原理。从先秦时代孟子、告子和荀子对人性善恶的争论,到汉唐之际流行的性三品说,再到宋明理学对心性问题的思考,都是围绕着人性展开的。老子的人性论是以超越情智为特征的,即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下面再看一下艺术的内在结构。......
2023-11-24
论意境说的源流
本文探讨意境说之“源”,主要着眼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因为一般说来,先秦似乎尚无真正从艺术美学角度触及意境者,而同时,作为美学范围的“意境”,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却已在诸子那里出现。本文探讨意境说之“流”,则主要着眼于后世的文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诗词理论,因为从萌端之早,发展过程之长,演进轨迹之清晰,本身理论之完善等方面看,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词理论中的意境说似乎超过了其他艺术理论中的意境说。
欲论意境说的源流,必先探意境的内涵,而探内涵的目的本在于论源流。因此,这里只粗略地谈一下笔者对“意境”的大致看法。
笔者认为,意境是客观呈现在文艺作品中的诸种艺术要素之和以浑融统一的形式于该作品中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这个艺术统一体主要由这样三个艺术要素构成:
一、情(志、思、意、旨)景(象)要素。这是意境构成的基本要质,情景缺一,不足以言意境。
二、“抽象的界域”。这指的是为“境界”一词原来具有的“界域”一义所反映出的、作品中诸种艺术要素一经结合便产生出来的并且确定地存在于作品之中的一种“界域”,亦即边际界限。由于这种“界域”较为模糊,较之情景更难以直观,而只能在艺术创作、鉴赏的想象活动中加以相当浑涵的把握,故姑且称之为“抽象的界域”。正是这“抽象的界域”的存在,使意境中包蕴的一切艺术因素(情景、艺术空白、艺术气氛、艺术情趣……)呈现出极大的整一性。
三、相生中的虚实。上面我们把意境的各构成要素放在一个平面上加以说明,而事实上,意境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是多层次的、立体型的。相生中的虚实,主要指的正是意境的这种多层次性、立体性。具体说,它主要指:(www.chuimin.cn)
第一、作品中由文字直接传达出的情景、艺术气氛与艺术情趣等交织构成的艺术实境(犹绘画中“计白当黑”之“黑”,或曰“有笔墨处”),在作品的某些结合部作者有意无意地不着文字而留下的并不真正空无的艺术虚境(犹“计白当黑”之“白”,或曰“无笔墨处”),二者结合,“抽象的界域”随之产生,于是就构成了作品的第一层意境。这第一层意境相当于“境外之境”中的前一个“境”,是整个意境中最为稳定、核心的部分。
第二、蕴含在第一层意境之中而呈现于第一层意境之外的浅层艺术虚境,此即第二层意境。这第二层意境相当于“境外之境”中的后一个“境”,并与第一层意境基本同构。但是,较之第一层意境,它更模糊,更不稳定,更不易被直观地感觉把握,而须借助读者的理性思维与想象的进一步认识才能显现。它是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的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顺便指出,在第一、第二两层意境内部,同样可能各有一定的“厚度”——不同量的层次。这层次的多少,视具体作品而不同。
此外,还有一点也当提及。在艺术欣赏中,由于作品第一、二两层意境的触发与导引,读者常会沿某一大致的方向(只是相对而言,也有可能沿不同的方向甚至逆方向)展开丰富、广泛、流动、不确定而又极富艺术创造性的联想,在这联想中,常有变化万端的多层“情”、“景”、“意”、“象”纷至沓来,这就是所谓“深层虚境”。一般说来,“深层虚境”不是作品中的客观存在,而是读者积极的艺术联想、再创造的产物,是作品意境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因此,它不是意境的构成要素。而触发与导引出读者脑海中万千情景意象(“深层虚境”)的这样一种诱发功能或导向性,则似乎应该被视为作品意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因为它为作品的两层意境所具有和包含,是作品中的客观存在。退一步说,它至少也应作为作品意境的一种特殊艺术功能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似可对意境加以这样的定义:意境是作品中浑融统一的情景、艺术空白、艺术气氛、艺术情趣等艺术要素与“抽象的界域”有机结合后,因其虚实相生的特性而形成的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型的艺术整体。
在上述意境的三大构成要素中,“抽象的界域”与相生中的虚实二要素前人所论似不太多,笔者拟在下文适当处略申管见。围绕意境的诸构成要素,下面便开始本文的探讨。
有关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的文章
而中国思想家则更注重社会伦理之学,以人性论为讨论中心。中国哲学并非没有宇宙论,但与人性论实密不可分,宇宙的根本原理即人生的根本原理。从先秦时代孟子、告子和荀子对人性善恶的争论,到汉唐之际流行的性三品说,再到宋明理学对心性问题的思考,都是围绕着人性展开的。老子的人性论是以超越情智为特征的,即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下面再看一下艺术的内在结构。......
2023-11-24
宽泛地讲,先秦诸子是涉及很多学派的,但在人性艺术论上能成一家之言、产生重大影响的并不是很多。本书只选取了儒、墨、道、法四家七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和庄子—进行论述,道家部分增加了“庄子后学”,合起来便是四家七子八派。道家思想有早熟的特点,它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超越性反思。道家部分除了老庄之外,还加上了庄子后学相关内容。前者关涉情与理的关系,后者多表现为质与文的关系。......
2023-11-24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因为失其本心的情况不同,求其放心的手段也不同: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尧舜性之,汤武身之、反之,至于五霸,则不过是假之而已。如果是下愚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失其本心,也就不知道应求其放心,那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要等待一个良心发露的契机。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孟子指出,这种自发的感情,便是本性之善的自然流露。......
2023-11-24
五谷得其养,则枝叶茂盛;人身得其养,则肤革充盈;人心得其养,诚于中而形于外,表现为一种气度,孟子称之为“养气”。显然,养气是从属于养心的,养心为体而养气为用。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养气而名之以“浩然”,便有了美学意义。孟子的养气说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奠定了文气论的理论基础。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023-11-24
由此可见,道与德的美学形象很是玄妙,老子直接用了“玄德”一词来形容它,所以他的美学也可以说是玄德之美。唯一的方式就是回到玄德那里。虚静至极,玄德复反,老子称为“归根”。归根即复命,复命即复性,复性即恢复到玄德状态。玄德建立在对世间性情的否定之上,它的美学标准也正好与世俗艺术相反。对世俗艺术而言,音有声、象有形,这是最基本的;但玄德之美不是这样。......
2023-11-24
先秦诸子人性艺术论的兴起,是中国文化走向成熟的一个表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当先民尚与鸟兽同群,文明尚未开化的时候,人性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性论出现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确立。人性是他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无不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并达到相当的深度。先秦诸子的人性论就建立在这样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之上。下面再看先秦艺术的发展。......
2023-11-24
中人不妨看成处于人类情智平均水平的人,数量最多,差别最小,由此孔子推出了那句经典名言: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给人开始修身的信心,而“习相远”则指出了人性转变的可能性。让荀子来解释,性相近则是近于恶,习相远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远离本性之恶。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说“性相近”,却不说“性相同”,这一点与孟子、荀子都不一样。......
2023-11-24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我们说孔子仁学的起点是自爱,墨子也将其理论推到了自爱这一起点。二者的区别在于兼爱是一对一的,博爱是一对多的;兼爱是交换,博爱是布施;兼爱是功利,博爱是情怀。另外,我们发现,墨子本人也从兼爱走向了博爱。巨子要使自己的众徒弟兼相爱,他高居上位,则必须博爱所有徒弟,乃至博爱天下人。子路的“兼爱”实有“僭爱”的嫌疑。......
2023-1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