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艺术整体和谐思想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表达模式。因此对于艺术整体和谐的表现形式,我们只能采取管中窥豹的办法,通过个别的具体的例子来粗略地看一看它的某些风貌。从上举三段言论中,我们约略窥见了艺术整体和谐的表现形式的大体风貌。但是,这四种形式却又的确是中和之美常见而有效的表现形式。......
2024-03-24
一、在朦胧中展示空间和力量的无限
先看“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指本体与作用。体是最根本、内在的东西,用是体的外在表现,用由体所生。这里,借体用关系以说明雄浑风格的艺术内蕴与其艺术外现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内涵意蕴与艺术表现的关系的说明。“腓”,依诸家解说,约有三义。其一,“覆庇”,引申为呈现。依此,“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二句意为“浑灏宏壮的外观是真实丰富的内涵的体现”。[1]其二,“胫肉”,即俗言小腿肚子。依此,则这里意在“以外面的肌肉不论如何健美,总须附着在骨骼上的譬喻来说明体与用的关系”,也即说明“文艺作品的内与外的关系,意为体,文为用”。[2]其三,“变”。依此,则二句说的是“浩大的运用变化于外,是由于真实的体质充满于内的结果”。[3]总起来看,三种解释都可通,也都可相通。那么,“大用外腓,真体内充”意即为:作品浑浩的艺术表现和强大的艺术功用,是由于它充满着真实丰厚的内涵意蕴而获致。这里主要谈的是雄浑风格(由强调“大用”可知),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谈的一般文学作品,因为这里所谈的“体精用宏”的问题,不仅适用于雄浑风格,而且也是文学作品中普遍适用的一个原则。
比较起来,对第三句“返虚入浑”的理解就要困难得多。尤其句中的“虚”字和“浑”字,颇难寻解,因此研究者们多有不同看法。下面看一看其中的三种见解。
第一种看法,认为“返虚入浑”即大致指的作家在艺术构思与创作中,把“虚”的客观素材、想象与联想活动转化为真实的艺术作品这样一种构思与创作过程。例如罗仲鼎先生等在所著《诗品今析》中说:“虚,虚无,指原始的客观素材;浑,浑成,指具体的艺术形象”,返虚入浑“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从虚入浑,从抽象到具体形象的典型化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例如同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乔力先生的《二十四诗品探微》和弘征先生的《司空图〈诗品〉今译、简析、附例》(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都持大致相近的看法。如弘征认为,“返虚,……形容创作冲动时的原始状态,换句话说,即诗人有所感后的想象驰骋;入浑,也就是完成诗的构思了”。这种看法,大约本自清人孙联奎《诗品臆说》中的有关解释,同时大约也与此书的校点者孙昌熙、刘淦二位先生对孙氏解释的高度推许有关。《诗品臆说》解说“返虚入浑”云:“未有题目,理尚虚悬,此犹无极,故言虚。已有题目,约理入题,此犹太极,故曰浑。返而入之,即所谓‘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者也”。“课虚无”二句,出自陆机《文赋》,意思和孙氏前面的解说大体是一致的。[4]孙昌熙、刘淦在《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齐鲁书社1980年新1版)关于《诗品臆说》的校点后记中称许孙氏的解说道:“这里征引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特别是用陆机《文赋》的话,从文艺的创作角度,阐明了任何文艺作品,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构思酝酿过程。巧妙地解释了从字面上几乎没法解释的‘返虚入浑’”。其实早在发表于《文史哲》1962年第3期上的《读〈(司空图)诗品臆说〉》一文中,孙、刘二位就已写下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
第二种看法,是视“虚”与“浑”犹老庄的“道”。弘征《司空图〈诗品〉今译、简析、附例》称,对于“返虚入浑”,“有据《庄子》‘惟道集虚’句解释为返归于道的”。叶朗先生在所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认为,“返虚入浑”就是指诗歌的意境必须表现老庄之“道”,并明确解释说,“‘浑’,……指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与生命的‘道’”。
第三种看法,是释“虚”为“空虚”,释“浑”为“全”,为“混成自然”。这以郭绍虞先生《诗品集解》为代表。这样,郭先生认为“返虚入浑”便是说诗歌在“真体内充”之后,还必须“复还空虚,……入于浑然之境”。
我以为,以上三种看法中,第一种虽然得到较多学者的赞同,并且孙联奎的确也下了一番体会发明的工夫,但却似乎与《诗品》的原意不大相符,而后两者则均有可取之处。说第一种看法不大妥当,是因为,首先,在《雄浑》品中,“返虚入浑”与“雄浑”风格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将它作为从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作品的完成这样一种一般的文学创作过程来看待,就割裂了它与“雄浑”风格的特殊联系。其次,“浑”在本品中有明显的风格意义,它确切标示着一种具体的风格特征,而将它解释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之类,就取消了“浑”的风格意义。说第二种看法有可取之处,是因为它看到了“虚”、“浑”与道家之“道”的联系。然而,将“虚”、“浑”径直等同于道家之“道”,却尚可商榷。第三种看法大约更合理一些,然而,“虚”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空虚”?“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浑然之境”?论者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说,而这是应当予以补充说明的。(www.chuimin.cn)
很显然,无论是《诗品》二十四则或是《雄浑》一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都与中国古代思想有着甚深的渊源关系,因此下面就结合着这一渊源关系,来对“返虚入浑”再作一些考察。
先说“虚”。古代思想家用“虚”,有多重含义,在考察“返虚入浑”的“虚”时,其中的一类含义特别值得注意,即:“虚”是一种辽远空阔而含蕴无限的空虚。《管子·心术上》说:“天之道,虚其无形”。天的本质是一种无形而又无边无际的空虚。《庄子·天地》在谈到人之“性”通过修养而最后同于“泰初”(宇宙始原)之后接着说:“同乃虚,虚乃大”。陈鼓应先生翻译说:“同于太初便虚豁,虚豁便包容广大”。[5]这种同于宇宙原始状态的空虚,显然是广阔而包容无限的。再如《老子》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陈鼓应解说道“‘道’体是虚状的。这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却蕴含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不会穷竭的”。[6]上引的几条言论中,无论是天之虚,同于泰初之虚,还是那渊冲无尽的“道”之虚,都表现出了辽远空阔而包容无限的共同特征。《雄浑》品中“返虚入浑”的“虚”,大体便源自古代思想中这样的“虚”。首先,《诗品》整体上与老庄思想关系密切,那么《雄浑》中的“虚”是有可能也与老庄的“虚”有着某些关联或近似特征的。而更重要的是,从《雄浑》本身看,“返虚入浑”与下一句“积健为雄”对举成文,句法完全一样,而“积健”显然是“为雄”的途径与必要条件,那么“返虚”当也是“入浑”的途径和必要条件。而从本品下面对“浑”的描状看,从“浑”能与境界阔大力量无比巨大的“雄”有机结合相联并举等方面看,“雄浑”的“浑”,自也当有着阔大的气象。那么,作为达到此“浑”的途径与必要条件的“虚”,就势必不能境界狭小。据此,则“返虚”的“虚”,当亦指的是一种空阔无限而又包蕴甚丰的境界。在诗歌理论中,就指的是具有此种特征的艺术境界。总之,这里的“虚”,既不是泛指一般创作活动中的客观素材或想象、联想活动,也不是指的“惟道集虚”的“道”本身,而是指的于诗歌中展开的一种具有类似于“道”之“虚”的特征的辽远空阔而又包容无限的艺术境界。
再来看“浑”。经“虚”的创造而进一步达到的“浑”,当然应当具备“虚”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就是说,它的境界是阔大的。更重要的是,“浑”是“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它又应当具有为“虚”所不具备的某种特征。清人杨廷芝在其《诗品浅解》中直接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传统说法来解释“浑”,其云:“元气未分曰浑”。这虽不完全妥帖,但还是大致触及了这里“浑”的特点。确切地说,这里的“浑”,并非指那“未分”的“元气”本身,而是指这“元气”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未曾分离的浑一完整而朦胧浑沦的状态或特征。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其所用之“浑”,便常带有这样的特征。例如《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混成即是混成自然,意指一种浑朴整一的状态,与“元气未分”的“浑”的特征完全一致。结合“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特征来看,则“道”的混成,乃是一种既无限广阔而又茫然混沌的状态。再看《雄浑》所标举的“浑”,它分明表现出了与“元气”之“浑”和老子“道”之“混”相同的特征。《雄浑》写道:“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荒荒,苍茫廓大貌。油云,兴云之貌。寥寥,雄劲宽阔。长风,细味之,此风当是一种覆盖广阔空间铺排而来的有力劲风,风势虽大,却毫不狂暴,乃是一种充盈广宇、遒劲有力而生机荡漾的大风。杨廷芝《诗品浅解》说此二句曰:“荒荒油云,浑沦一气;寥寥长风,鼓荡无边”。这不正是一派浩瀚无边、浑沦一气、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客观景象吗?可见,“入浑”的“浑”,既不是指的一般而言的诗歌中的具体形象或者诗歌构思的完成,也不是指的那作为“宇宙的本体与生命”的“道”本身,而是指的于诗歌中呈现的一种具有类似于“元气”与“道”之“浑”的特征的,渲染着茫然浑沦、完整朦胧特色的艺术境界或艺术风格。
“返虚入浑”告诉我们,“浑”与“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浑”必经“虚”而后成,是“虚”的特定发展,而“虚”却不必同时是或发展为“浑”。这表明“浑”的特征有二,其一是为“虚”所具备的辽远空阔而含蕴无限,其二是为“虚”所不具备的朦胧混沌而完整不可分割(若再细分,则这第二个特征似又可一分为二,进一步析为“浑一完整”与“朦胧浑沦”两个既有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特征)。“浑”的这两个艺术特征,曾为颇具艺术感悟能力并常能探幽发微的清人孙联奎所隐约感觉到并指出过。他在《诗品臆说》中,于《雄浑》品的“具备万物”一句下面作了这样的说解:“是‘浑’。葫芦中自有天地,‘浑’固非一味含糊者也”。这里,“葫芦中自有天地”,说明“浑”具有含蕴天地万物(“具备万物”)而又辽远空阔的特征。而“固非一味含糊”,则又正好说明“浑”的主要特征之一,正是含糊朦胧,只不过并非“一味”如此而已。
再看“积健为雄”。健,即刚健,它内蓄着遒劲的力量。这种遒劲之力的不断积累,就可以最终达到“雄”的境地。显然,“雄”是一种非常巨大的乃至最为巨大、大到无限的力量。故杨廷芝《诗品浅解》说之曰:“大力无敌谓之雄”。郭绍虞先生《诗品集解》亦说之曰:“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
通过以上的讨论,尤其是对“返虚入浑,积健为雄”两句的讨论,我们已经大致看到了“雄浑”的主要风格特征。总起来说,“虚”是一种辽远空阔的艺术境界,“浑”在“虚”的基础上更渲染着一层朦胧浑沦的色彩,而“雄”的主导精神则在于力量的巨大无比。一句话,“雄浑”就是在朦胧中展示着空间与力量的无限。
有关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的文章
事实上,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艺术整体和谐思想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表达模式。因此对于艺术整体和谐的表现形式,我们只能采取管中窥豹的办法,通过个别的具体的例子来粗略地看一看它的某些风貌。从上举三段言论中,我们约略窥见了艺术整体和谐的表现形式的大体风貌。但是,这四种形式却又的确是中和之美常见而有效的表现形式。......
2024-03-24
展示艺术是以科学技术和艺术为设计手段,并利用现代媒体对展示环境进行系统的策划、创意及实施的过程。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展示空间的设计实质上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其表现形式有橱窗设计、会展设计等。实训项目:公共空间市场考察1.实训目的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公共空间设计前期的市场调查方法。......
2023-10-01
艺术领域普遍使用空间意象,构成特殊的艺术空间。由于艺术的性质与目的不同,空间意象的应用方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同为民宅,由于材料与技术的不同,其空间意象也有明显差异。如汉江流域传统民居常见两间三进式、两间五进式、三间两进式、五间两进式等开间结构,现代民居建筑常见两室一厅、三室一厅、三室两厅、四室两厅等结构形式,后者在功能空间划分上更能体现人居的便捷性、舒适性。......
2023-08-22
哲学家拉里·希纳认为,我们的艺术概念是欧洲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不可否认,希纳的确注意到了许多整体性的变化,但很难接受希腊悲剧和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艺术的观点。此外,我们可以质疑十八世纪哲学家首次成功地识别艺术本质的说法[109]。事实上,启蒙运动发展中许多独特的东西是中产阶级经济崛起的结果,他们渴望统治精英的价值观,包括他们对艺术的品位。......
2023-10-14
音乐的起源引起了进化心理学家和从事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人的极大关注,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研究。早期音乐行为的其他益处被列为与进化相关的有:知觉发展、运动技能发展和跨代交流[607]。在后来1857年《论音乐的起源和功能》的一篇后记中,赫伯特·斯宾塞用比现在许多进化心理学家更清晰的理解为他的文章辩护:试图解释音乐起源的努力被当作好像是一个完整的音乐理论来处理。......
2023-10-14
除此之外,公司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讨论会,对“模范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做法进行推广和研讨。从某种意义上说,榜样员工在生活中和其他人在多数方面并无二致,现在人们已经对此达成共识。再次,不能神化榜样员工。......
2023-12-01
因此,如果我们是制造艺术的动物的想法也受到挑战并最终被取代,这并非全无可能。其他动物要创造艺术,它们必须具有审美意识。因此,一些非人类动物制造艺术的建议是站不住脚的。达顿还否认黑猩猩是艺术品制造者。这表明鸟类对颜色很挑剔,但在其他方面却非常不挑剔,这说明控制精致求偶亭的建造和装饰的生物编码是恒定的。......
2023-10-14
为了引出随后的争论,我必须确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性以及对我们与动物的生物学、情感和心理连续性的认识的长期重要性。首先,显而易见,我们与动物有着密切的生物学联系,因为我们也是动物。灵长类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盟友,但人类与鱼类有超过50%的相同DNA。在本章中更重要的是,人类一直与动物互动。他们面对的一些动物很危险,或者与他们竞争食物和住所。......
2023-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