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儒家诗教的思想性质及与孔子思想的关联

儒家诗教的思想性质及与孔子思想的关联

【摘要】:论儒家诗教的思想性质诗教的提法首见于成书于西汉的儒家典籍《礼记》。总的来看,凡涉及此一问题的论者,绝大多数持肯定态度,即认为诗教的基本精神是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的。我认为,诗教作为典型的儒家思想,不可能与孔子本人的思想完全无干。诗教并不是或者并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

儒家诗教的思想性质

诗教(现当代学者亦常称之为“儒家诗教”或“孔门诗教”、“孔子诗教”)的提法首见于成书于西汉的儒家典籍《礼记》。《礼记·经解》篇里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www.chuimin.cn)

这一段话,论六艺之教而以诗教[1]为首,将诗教的最基本的精神(“温柔敦厚”),可能出现的缺失(“愚”),以及防止这缺失的具体措施(“温柔敦厚而不愚”)都清楚地标出。自兹之后,诗教(“温柔敦厚”)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乃至于美学史、文化史上发生了历时久远的巨大影响。仅就诗歌而言,它不仅成了许许多多诗人所共同尊奉的创作圭臬,成了许许多多诗评家所共同尊奉的批评标准,而且最终还发展成了中国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然而,意义如此重大而又戴有“孔子”冠冕的诗教,究竟是不是或者说符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完全可能导致对于中国文学史乃至于美学史、文化史上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考察古今,我们看到,这又是一个向来很少被人明确提出,也较少有人正面回答的问题。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论者以各种方式表明过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的。总的来看,凡涉及此一问题的论者,绝大多数持肯定态度,即认为诗教(不论它是否真出自孔子之口)的基本精神是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的。当然,也有极个别的论者持怀疑、否定态度,例如清人袁枚。袁氏在其《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中指出:第一,“孔子之言,戴经(即《礼记》——引者)不足据也,惟《论语》为足据。”第二,诗教的精神与孔子本人的“兴、观、群、怨”说相牴牾。就是说,“诗教”既非孔子之言,亦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那么,诗教究竟是不是或者说符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呢?

我认为,诗教作为典型的儒家思想,不可能与孔子本人的思想完全无干。例如在强调通过文艺教育感化人民,强调礼义对于人的行止或文艺的情感表现的节制作用等等方面,二者之间就显然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点,已屡为不少论者所指出,兹不赘。然而,全面考察了二者的异同之后,我的初步结论是:诗教虽然与孔子本人的思想有着某些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并因此而在根本上属于典型的或正宗的儒家思想,但是在它所涉及的诸多具体问题上,却表现出了与孔子本人甚为不同的看法或主张。诗教并不是或者并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申言一句,我作出诗教不符合孔子本人思想这一判断,根据并不主要在于“孔子之言,戴经不足据也”[2],而主要在于诗教与孔子本人的思想存在着不少重要的差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