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类似的问题,则有全然不同的见解。这是孔子对于诗歌艺术功能的一大特征的深刻揭示。也就是说,在“深于诗”与否的评价标准方面,诗教与孔子本人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他在“为人”问题上异于温柔敦厚的一面。在这一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于“勇”和“刚”、“刚毅”的推许。......
2024-03-24
论儒家诗教的思想性质
诗教(现当代学者亦常称之为“儒家诗教”或“孔门诗教”、“孔子诗教”)的提法首见于成书于西汉的儒家典籍《礼记》。《礼记·经解》篇里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www.chuimin.cn)
这一段话,论六艺之教而以诗教[1]为首,将诗教的最基本的精神(“温柔敦厚”),可能出现的缺失(“愚”),以及防止这缺失的具体措施(“温柔敦厚而不愚”)都清楚地标出。自兹之后,诗教(“温柔敦厚”)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乃至于美学史、文化史上发生了历时久远的巨大影响。仅就诗歌而言,它不仅成了许许多多诗人所共同尊奉的创作圭臬,成了许许多多诗评家所共同尊奉的批评标准,而且最终还发展成了中国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然而,意义如此重大而又戴有“孔子”冠冕的诗教,究竟是不是或者说符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完全可能导致对于中国文学史乃至于美学史、文化史上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考察古今,我们看到,这又是一个向来很少被人明确提出,也较少有人正面回答的问题。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论者以各种方式表明过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的。总的来看,凡涉及此一问题的论者,绝大多数持肯定态度,即认为诗教(不论它是否真出自孔子之口)的基本精神是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的。当然,也有极个别的论者持怀疑、否定态度,例如清人袁枚。袁氏在其《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中指出:第一,“孔子之言,戴经(即《礼记》——引者)不足据也,惟《论语》为足据。”第二,诗教的精神与孔子本人的“兴、观、群、怨”说相牴牾。就是说,“诗教”既非孔子之言,亦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那么,诗教究竟是不是或者说符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呢?
我认为,诗教作为典型的儒家思想,不可能与孔子本人的思想完全无干。例如在强调通过文艺以教育感化人民,强调礼义对于人的行止或文艺的情感表现的节制作用等等方面,二者之间就显然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点,已屡为不少论者所指出,兹不赘。然而,全面考察了二者的异同之后,我的初步结论是:诗教虽然与孔子本人的思想有着某些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并因此而在根本上属于典型的或正宗的儒家思想,但是在它所涉及的诸多具体问题上,却表现出了与孔子本人甚为不同的看法或主张。诗教并不是或者并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申言一句,我作出诗教不符合孔子本人思想这一判断,根据并不主要在于“孔子之言,戴经不足据也”[2],而主要在于诗教与孔子本人的思想存在着不少重要的差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差异。
有关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的文章
孔子对于类似的问题,则有全然不同的见解。这是孔子对于诗歌艺术功能的一大特征的深刻揭示。也就是说,在“深于诗”与否的评价标准方面,诗教与孔子本人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他在“为人”问题上异于温柔敦厚的一面。在这一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于“勇”和“刚”、“刚毅”的推许。......
2024-03-24
儒家的开创者为孔丘。孔子少贫贱,及长,做了季氏史,料量平,又做了司职吏,而畜蕃息。更出其读《易》心得,成《易·系辞文言》;又依据鲁国的史记,作了一部《春秋》。孔子事略,已如上述。今请述孔子在当时思想界的地位。[12]足见老子是思想的革命家,是替思想界开辟道路的前卫战士;而孔子却是踏着老子所开辟的道路从事建立适合于社会的思想体系的人,所以孔子的思想较老子为缓和,而是属于改进派的。其次,请言孔子思想的内容。......
2023-08-17
章学诚与这两个事件都有关联。在朱筠和他的小圈子到达太平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其他朋友;当地的地方长官是沈业富,在章学诚第三次应举失利后任副考的沈业富便对他以朋友相待。与章学诚相比,他沉默寡言、谨慎甚至有些迟钝,而章学诚则总是任由各种奇异的想法涌入他的心中。以《廿二史考异》闻名的钱大昕,比章学诚长十岁,此时是翰林院校阅。章很可能读过并且记得《旧唐书》中有关刘知几等史家的传记,这......
2023-11-20
孔子通过对商周时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创立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仁”的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因为“仁”的内涵太丰富了,孔子对于“仁”的认识与阐述,也是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一是把“仁”定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见,要实现“仁”,选择居住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格品德,要实现“仁”,必须发自内心地追求。......
2023-11-01
“亲亲”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因而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德行为。一定血亲范围内的相亲相爱是人天性的自然流露。按照古人的说法,亲子关系是天然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注定的,是不能自由选择的,这种关系是不能改变的。孔子把“亲亲”作为思想的出发点,符合人的天性和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孔子的学说就因此有了最坚实的逻辑支点。......
2023-11-01
伊斯兰教起初只是在我国西北一隅悄悄发展,在中原和江南并无市场。14世纪以后,中国的伊斯兰教开始出现附儒倾向,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与伊斯兰教的教义相融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伊斯兰教徒谨遵儒家的伦理规范,维护纲纪,顺应现实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在注重伦理教化和现世生活方面,中国的伊斯兰教已与儒家思想基本合拍了。......
2024-01-19
在传统文化中,“忠”不仅是个人修身的重要准则,而且是政治品德的最高原则。孔子所说的“忠”,也是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这就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忠”的观念以新的内涵。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加强经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安居乐业。1研学活动3.“以民为本”,强化宗旨意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2023-11-01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统治地位。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在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1“万世师表”碑刻宋明时期,儒学取代了佛学而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这种现象持续了七百多年,孔子的价值观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