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鸠认为,在音乐、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但却是机械的和谐对应关系。这种乐“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的看法,除了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外,机械论的缺陷也很明显。这里,孔子显然是沿用史伯、晏婴等人的和同观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难看出,《周易》和谐观与晏婴、孔子等人所论之“和”,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别。......
2024-03-23
一、中国古代和谐观
中国古代和谐观,初见端倪于西周,发展演进于春秋战国,至迟在战国至西汉时期,便发育成熟了。它不仅发育甚早,而且影响极广。举凡早期的哲学、政治、音乐、医道、烹调乃至稍后的书法、绘画、园林、戏曲……无不受到它的浸润。久而久之,和谐精神深深地内化成了古代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一大有机构成,同时,艺术和谐也成了中国艺术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成了古代人们重要的审美理想。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精神、美学精神的中国古代和谐观念,本有着比较多的具体特点,但结合本文论旨,这里只概括地指出其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以差异、对立为前提,要求诸差异或对立因素在对立联结、融合互渗、互济互泄、转化生成的动态过程中达成和谐。西周末年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韦昭注其“和实生物”云:“和,谓可否相济”;又注其“以他平他谓之和”云:“谓阴阳相生,异味相和。”显然,“和”的基础是差异、对立,差异或对立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结、配合均衡,构成了和谐;而这样的和谐(“和”),正是事物发展丰富、生生不已的内在根据。对于这一和谐,春秋末年的晏婴也曾有过一番著名的讨论,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举烹调和音乐为例以喻“和”。在他看来,烹调系统的和谐,要经过五味互相联结、互济互泄的交流融合转化过程才得以完成;同样,音乐系统和谐的完成,也要经过众多差异因素互相融合生成、众多对立因素互相交流补充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在史伯和晏婴的这些论说中,中国古代和谐观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得到了确切而清晰的表达。
(二)注重整体和谐。约产生于战国或秦汉之际的《易传》,其《乾卦·彖传》有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高亨先生解释说:“太和非谓四时皆春,乃谓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气皆极谐调。不越自然规律,无酷热,无严寒,无烈风,无淫雨,无久旱,无早霜,总之,无特别的自然灾害。天能保合太和之景象,乃能普利万物,乃为天之正道。”(《周易大传今注》)所谓“大和”,显然就是宇宙中最大的和谐,天地间整体的和谐。得此“大和”,即是得到了“天之正道”。此外,成书于西汉的《礼记》中的《乐记》,有着突出的音乐和谐思想。其“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等等说法表明,它对音乐的整体和谐十分重视。再如,《礼记》中的《中庸》篇,虽然其和谐观念的出发点和理论实质与《易传》、《乐记》多有不同,但它同样很重视整体和谐。它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突出地强调着天地万物的秩序与和谐。(www.chuimin.cn)
(三)整体和谐观具有某种循环论的性质。中国古代的整体和谐观念,与当时人们对于天地四时的推移运行的观察和特定要求密切相关。春夏秋冬踵接因依、周流循环,是大自然不变的现象、规律。而此四时节候的正常往来,并因而造就万物的丰茂,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所翘首企盼的。对四时运行的观察、认识以及对于四时正常往还的企盼,遂使古代的整体和谐观念也染上了某种循环论的色彩。《乐记》说:“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或鼓雷霆,或奋风雨,或若春日,或似秋月,总之是“动之以四时”亦即四时节候正常地运行,就能够万物丰长而“百化兴焉”,就实现了天地之间的大和谐。而音乐的整体和谐,就正有似于这样的“天地之和”。《乐记》中另有一段描述其理想音乐的话,将此循环论特征逗露得更为明白:“……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乐记》理想的音乐,当如“四气之和”,既有极丰富的内容、变化而又仍然中律得度、和谐有序。同时,它还与“四气之和”一样,也有着循环论的鲜明特征——周流旋回、终始相生、循环往复。
中国古代和谐观的上述三个重要特征,对于后世中国诗歌在声律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中国诗歌向近体格律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有关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的文章
州鸠认为,在音乐、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但却是机械的和谐对应关系。这种乐“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的看法,除了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外,机械论的缺陷也很明显。这里,孔子显然是沿用史伯、晏婴等人的和同观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难看出,《周易》和谐观与晏婴、孔子等人所论之“和”,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别。......
2024-03-23
事实上,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艺术整体和谐思想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表达模式。因此对于艺术整体和谐的表现形式,我们只能采取管中窥豹的办法,通过个别的具体的例子来粗略地看一看它的某些风貌。从上举三段言论中,我们约略窥见了艺术整体和谐的表现形式的大体风貌。但是,这四种形式却又的确是中和之美常见而有效的表现形式。......
2024-03-24
《学会做事》一书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原型课程和教师参考书,采取了核心价值观问题模块的课程结构,设计了以体验学习为主线的“认知、理解、评价、行动”四步循环教学法,选取了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结合职场实际的丰富素材,体现了该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成果。《学会做事》一书全面阐述了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涉及了人的内心平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涵盖了公民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必备的价值观教育内容。......
2023-10-03
苏州是一座比较重视阅读的城市,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举办阅读节,是全国首创阅读节的城市。尽管苏州每年要举办数量繁多的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但阅读节却是苏州唯一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并每年都被作为市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3-12-06
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的论述,成为“天圆地方”宇宙学说的代表。古代先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象天法地,感悟自然,在天地观照中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和哲学思想。唐代的孔颖达曾经在《周易正义·系辞上》一书的解疏中阐述他和其他先哲对方与圆的思想的理解。......
2023-06-23
这里,音乐作品的整体和谐是通过乐曲的各具体时段按照时中精神的调节来表现、变化、组合而达到的,因此,时中显然就成了音乐艺术整体和谐的内在调节机制。刘勰有突出的艺术整体和谐思想,而他的这一思想又与其时中精神明显相联。......
2024-03-24
附录:旷达精神与当代和谐人生、 和谐社会建构附录:旷达精神与当代和谐人生、 和谐社会建构[1]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对旷达的基本精神及其在古代人生论、文学史中的几种突出的具体表现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的变化当然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严重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庄子的旷达及其中体现的自由精神,是完全通于审美精神的。然而,死亡的存在以及彰明的死亡意识对人生实际上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2024-03-24
天色黎明,苏小妹的轿子就到了。等到结婚之日,苏小妹才认出新郎原来就是在庙里纠缠自己的疯道士,便想出新婚之夜三难新郎的主意,以回敬他在庙里对自己的不敬,同时也跟他开一个玩笑。洞房之夜,苏小妹将秦观关在门外,命丫鬟给他三道试题,答出来,才能入洞房。秦观心想,肯定是小妹不满我在庙中试她,想为难我呢。......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