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形式中,前项A处于主导地位,后项B处于辅助地位,但二者虽分主从,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A而B式是非常适合于用来传达中和之美的这一特征或精神的。由刘氏之论可见,A而B式在古代各种艺术理论中都得到了直接的运用。从上举诗、文、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中的数例,已足见A而B式确乎是中和之美的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表现形式。......
2024-03-23
论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一大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它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得到了较多的研究。但是,中和之美究竟是什么?它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在有关的许多问题乃至某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研究都还似欠深入。笔者以为,要使研究工作深入一步,就不能不先对它的哲学基础作一些专门的考察,而当前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不足,正是缺乏这样的考察。因此,本文拟在这方面做点粗浅的尝试工作。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和之美指的是一种内部和谐的温柔敦厚型的特定艺术风格,“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等,是它的较典型的表述。笔者则认为,古代人们对于中和之美的看法(包括谈到“中和”二字者与未谈到此二字但其言论的实质与此有关者),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上述温柔敦厚型的具体风格,另一类则是以《乐记》为代表的一种普遍的艺术和谐观。《乐记》明确标举“中和之纪”,通篇所论,与“温柔敦厚”颇不相同,却同样可称作中和之美。从艺术风格的角度看,“温柔敦厚”属阴柔型风格,而《乐记》则兼尚阴柔与阳刚两大风格类型,它极力主张的是二者并存并通过相互的对立互趋、互渗互生、交流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的和谐。这种艺术和谐,须有内在节制,其“节”是一种能够具体化为种种具体标准(如“礼义”,快慢中节,高低适度,……等等)的普遍标准。《乐记》的艺术风格主张,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富有辩证精神的普遍的艺术和谐观。这是一种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艺术和谐观。上述二类中和之美,有一定联系,也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温柔敦厚”虽也有追求适中谐调的倾向,但它最终只能是一种内部和谐的特定风格,显然不能与作为普遍和谐关系、关系结构的中和之美(即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和之美)等量齐观。
两类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同样是互有联系,又有一定的质的差别。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等)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这并不错,但在笔者看来,这里所谓“儒家的中庸之道”,实则只是指的《礼记·中庸》篇首、末二段的“中和”思想[1]。这一思想,虽有某些“执两用中”与中节适度的思想因素,但主要是一种突出地发挥着孟子天命、性善、反身而诚等思想的天人合一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和之美,其哲学基础则是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以及它们的结合体——“中和”思想,简言之,这一哲学基础主要是一种以“执两用中”为核心的思想原则和一种颇多辩证因素的普遍和谐观。(www.chuimin.cn)
由上所述,就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首先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美学史上.究竟是存在着一种本质统一而下含两类不尽相同的具体形态的中和之美呢,还是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而相互间又有一定联系的中和之美呢?……我认为,若能从哲学到美学,对上述两大类既有联系又有一定质的区别的中和思想进行分别的研究,并进而对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进行研究,当会有助于我们对中和、中和之美作出更为完整而合理的认识,并可较完满地回答与中和之美有关的种种问题。
由于人们对“温柔敦厚”型的中和之美及它与《中庸》首段的“中和”的关系有过较多的研究,故这里要着重探讨的,只是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有关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的文章
这一形式中,前项A处于主导地位,后项B处于辅助地位,但二者虽分主从,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A而B式是非常适合于用来传达中和之美的这一特征或精神的。由刘氏之论可见,A而B式在古代各种艺术理论中都得到了直接的运用。从上举诗、文、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中的数例,已足见A而B式确乎是中和之美的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表现形式。......
2024-03-23
尽管在鲍姆嘉通提出美学的名称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学科,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已经存在美学思想。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关于美的思想。这种动与静的结合,被许多美学家认为是希腊艺术中的美的理想的体现。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美只是表达主观情感的感叹词而不是描述对象性质的形容词,因此传统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大的误会。......
2023-11-17
[1]但笔者认为,庄子乐论颇富美学价值,值得深入探讨。这一核心思想,即是庄子关于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思想以及庄子“得道”的思想。庄子哲学,从一个方面说,是以追寻把握此“道”为最高目标的。为解决这一矛盾,庄子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早在庄子本人的音乐理论中,这种美学意义就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就已经真正地显现出来了。......
2024-03-24
作为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的“中”、中庸,与作为和谐观的“和”,区别似乎是很大的。就是说,史伯所论之“和”,尚未体现出中和的真正理论特点。显然,以礼节和,正是“中”的要义浸入“和”的骨髓。孔子所标举的最佳关系形态,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和。......
2024-03-23
中庸、冲和、太和 ——论“致中和”的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程梅花“致中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建立在中和关系世界观的基础上。其中我们已证,“致中和”的思维方式是以中和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完美性为理论依据的。这个问题的论证是“致中和”的思维方式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中和,既是“致中和”的原初起点,又是“致中和”的终极目标。......
2024-04-03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存在论思想乃是以实践论为基础、通过实践而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人就是人的世界”这个命题不仅包含着“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论思想,而且进一步揭示出人最基本的在世方式是实践。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始终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实践论的高度,而马克思则把实践论与存在论有机结合起来,使实践论立足于存在论根基上,存在论具有实践的品格。......
2024-01-10
笔者与董文最主要的分歧之一在于,董文依据上述反对用“存在论”“替换”“本体论”的理由,实际上把马克思极为深刻、丰富的存在论思想“替换”为“物质实体论”、“物质一元论”或“物质本体论”。问题是,这是在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认识论范围内提出的问题,而非存在论的提问范围和方式。其次,马克思根据上述“关系”说的思想全面论述人与自然界的存在论关系。......
2024-01-10
此前,笔者曾尝试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思想作过若干探讨[2],这里再从几个方面作进一步论述。可见,马克思这里讲的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感性活动亦即实践,才构成人的存在论的根基。......
2024-01-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