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美学: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美学: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摘要】:论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一大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两类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同样是互有联系,又有一定的质的差别。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由于人们对“温柔敦厚”型的中和之美及它与《中庸》首段的“中和”的关系有过较多的研究,故这里要着重探讨的,只是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论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一大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它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得到了较多的研究。但是,中和之美究竟是什么?它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在有关的许多问题乃至某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研究都还似欠深入。笔者以为,要使研究工作深入一步,就不能不先对它的哲学基础作一些专门的考察,而当前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不足,正是缺乏这样的考察。因此,本文拟在这方面做点粗浅的尝试工作。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和之美指的是一种内部和谐的温柔敦厚型的特定艺术风格,“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等,是它的较典型的表述。笔者则认为,古代人们对于中和之美的看法(包括谈到“中和”二字者与未谈到此二字但其言论的实质与此有关者),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上述温柔敦厚型的具体风格,另一类则是以《乐记》为代表的一种普遍的艺术和谐观。《乐记》明确标举“中和之纪”,通篇所论,与“温柔敦厚”颇不相同,却同样可称作中和之美。从艺术风格的角度看,“温柔敦厚”属阴柔型风格,而《乐记》则兼尚阴柔与阳刚两大风格类型,它极力主张的是二者并存并通过相互的对立互趋、互渗互生、交流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的和谐。这种艺术和谐,须有内在节制,其“节”是一种能够具体化为种种具体标准(如“礼义”,快慢中节,高低适度,……等等)的普遍标准。《乐记》的艺术风格主张,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富有辩证精神的普遍的艺术和谐观。这是一种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艺术和谐观。上述二类中和之美,有一定联系,也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温柔敦厚”虽也有追求适中谐调的倾向,但它最终只能是一种内部和谐的特定风格,显然不能与作为普遍和谐关系、关系结构的中和之美(即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和之美)等量齐观。

两类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同样是互有联系,又有一定的质的差别。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等)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这并不错,但在笔者看来,这里所谓“儒家的中庸之道”,实则只是指的《礼记·中庸》篇首、末二段的“中和”思想[1]。这一思想,虽有某些“执两用中”与中节适度的思想因素,但主要是一种突出地发挥着孟子天命、性善、反身而诚等思想的天人合一式的宇宙观人生观。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和之美,其哲学基础则是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以及它们的结合体——“中和”思想,简言之,这一哲学基础主要是一种以“执两用中”为核心的思想原则和一种颇多辩证因素的普遍和谐观。(www.chuimin.cn)

由上所述,就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首先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美学史上.究竟是存在着一种本质统一而下含两类不尽相同的具体形态的中和之美呢,还是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而相互间又有一定联系的中和之美呢?……我认为,若能从哲学到美学,对上述两大类既有联系又有一定质的区别的中和思想进行分别的研究,并进而对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进行研究,当会有助于我们对中和、中和之美作出更为完整而合理的认识,并可较完满地回答与中和之美有关的种种问题。

由于人们对“温柔敦厚”型的中和之美及它与《中庸》首段的“中和”的关系有过较多的研究,故这里要着重探讨的,只是以《乐记》为代表的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