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层人防新闻故事写作实用基础教程

基层人防新闻故事写作实用基础教程

【摘要】:本书第十四章里列举的《清晨,寻找澳星整流罩》,就是一篇典型的新闻小故事,其故事性、思想性都比较鲜明。除了故事性和思想性,写新闻故事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戒僵。

第四节 新闻故事

简单地说,新闻故事可以说是"缩微版"的事件通讯、人物通讯或工作通讯,即集中选择某一件故事性很强的事件,或者大项工作进程中的某一个侧面,或重要人物活动中的某一个片断。一般取材较少,只写一个场面,一次冲突,一段情节。

新闻故事的篇幅都比较短,有时只有几百字,因此有的新闻教材上将其称之为"小故事"。但是,故事虽小,意义可不能小,要力求"一滴水"见太阳,情节要生动,语言要活泼,意义要深远。

新闻故事是通讯写作的基础,有些重要的小故事,完全可以在进一步充实之后,写成工作通讯或事件、人物通讯;报上发表的许多通讯,有些就是以小故事为基础串起来的。因此,大家要重视新闻故事的写作练习,把它当成通讯写作的基本功来看待。

新闻故事的基本要求,跟其他新闻作品一样,就是必须要写真人真事。故事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其他细节,都必须保证绝对真实,不允许虚构、编造、夸大及乱加想象,更不能像写小小说那样,把几个人的事合起来加到一个人头上。具体的写作要求,有以下几点:

1。故事性要强,要写出引人入胜的情节来

有了较强的故事性,才能算是小故事,才能吸引读者。既然是故事,那就必须有头有尾,完完整整。同时,还要注意把小故事与一般的好人好事区别开来,要注意挖掘那些更吸引人、更曲折生动、更不为人所知的新鲜题材。平常所见的一些好人好事,不一定能写成动人的小故事。

2。思想性要强,要写出深刻的现实意义来

一件看起来稀奇古怪,但却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事,未必能写成让报纸发表的小故事。也就是说,决定一则小故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它所揭示的思想和它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小故事篇幅虽小,意义却不能小,要在细微之处见精神,从小事情中悟出大道理来。

本书第十四章里列举的《清晨,寻找澳星整流罩》,就是一篇典型的新闻小故事,其故事性、思想性都比较鲜明。再如下面这篇,也同样如此,虽然不是什么大悲大难的事,但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范例10(新闻故事):

十年一诺为报国

大 军 本报记者 胡延宁

7月16日上午,某学院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九六届学员毕业典礼"正在隆重举行。一位远道而来的学员家长被请到主席台就座并讲了话。他那深明大义的肺腑之言,不时激起阵阵热烈掌声。

这位家长名叫陈坤林,是三系十二队学员陈智江的父亲,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这次,他是专程赶到西安,为毕业分配到西北高原工作的儿子送行的。在讲话中,陈坤林自豪地说:"十年前,我就对人许下诺言:要从小教育好我的儿子,让他们长大成人后自觉接受祖国的挑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经受考验,奉献全部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今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为有智江这样的好儿子,更为他在军校这四年来的健康成长感到骄傲和欣慰!"

话还得从10年前说起。1986年,尚在北京理工大学某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陈坤林,受到一位被分配到艰苦地区的毕业生的质问:"你们把我弄到那种单位去,有良心吗?假如我是你的儿子,你还会这样做吗?"陈坤林愣住了。片刻之后,他郑重地对这位学生许下了那段诺言,并请他监督。

陈坤林当时绝非一时冲动,更不是赌气。回到家里,他对爱人王立文说:"咱们都是入党20多年的人了,应该有这个觉悟!难道说,要求老百姓做到的事,咱们党员干部反倒可以不做;要求老百姓孩子去的地方,咱们党员干部的孩子反倒可以不去吗?"从那时起,夫妻俩就开始对两个儿子——双胞胎陈智江哥俩,有意识地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1992年,兄弟俩参加高考,双双报捷:弟弟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定向录取;智江的分数也过了北京重点大学录取线。陈坤林此时已调到校党委工作,只要说句话,就能让智江到身边读书。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鼓励智江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远在西北的一所军校。

入学后,陈智江没有忘记父母的教诲,几乎每天都在为将来迎接人生更严峻的挑战作准备。去年,与陈智江同时入学的同队大专班学员毕业时,联名贴出"志愿到艰苦地区去"的决心书,他也在上面签了名;今年毕业教育开始后,他又率先向院党委递交了"坚决要求到二炮最艰苦部队的最艰苦连队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申请书。终于,引出了一段"十年一诺为报国,送儿出征赴边关"的感人佳话。

下午4时10分,直达西北高原的列车缓缓开动了。蒙蒙细雨中,站台上的陈坤林望着车窗里智江那渐渐模糊的面庞,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火箭兵报》1996年8月9日、《西安晚报》1996年7月19日)

这篇新闻故事在军、地报纸上见报后,有的读者反映说,看完了还挺感人的,没想到现在这个社会,还有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儿子。从这一点上说,这篇稿件虽然不长,但其现实意义,也就是思想性,也同样是从写作开始就必须着重把握的。(www.chuimin.cn)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新闻故事的思想性呢?从上面这篇范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律:

第一,主题要有现实意义。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情节,来说明一个明确的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表面上是个小小的故事,但要揭示出一个较为深刻、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大主题。

第二,人物的思想要挖得深。故事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不论是专门写人的,还是主要写事的,都离不开人。而人要做某一件事,一定会有个起码的意图,来指引他的行动。这个意图,就是稿件要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有了思想,人物的行动才不会显得盲目,才会让读者真正感到佩服。这一点,我们前面曾经强调过。

第三,背景环境要选择合适。刚才我们说,人做事先得有个起码的意图。这个意图,决不会平白无故地冒出来,它必定是由于受了周围的环境、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才会产生出来的。因此,写小故事时,要注意不能把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与当时的大环境相脱离,这样才能保证稿件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才更能让读者所理解。

除了故事性和思想性,写新闻故事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戒僵。尽管新闻故事的篇幅不大,也要想尽办法写出层次来,通过情节的发展,一层一层地揭示出人物的思想。不论是叙述、描写,还是制造悬念、开门见山,方法要尽量活一些,不要平铺直叙,只要是有利于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的,什么结构形式都可以拿来一用。

二是要戒空。新闻故事前提是"小"和"短",本来就没多少字,更需要惜墨如金,全部用事实来说话,决不能塞进去大量的空话、套话,引起读者的反感。

三是要戒假。就是说,写人物的时候,要合乎情理,不要写得不近人情,更不能写得无比高大,实际上反倒一点都不可信了。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为了写出矛盾冲突,而采取拔高一个人、贬低一大片的办法,因为这样会使人物难以被大家所接受。

新闻故事是写故事的,因此一定要活,要实,要真。只要做到这几点,有时短短几百字,也能引起较好的宣传效果。比如:

范例11(新闻故事):

快乐女生

杨鸣宇 本报特约通讯员 大 军

还是在二年级的时候,某学院二队细心的女生们就发现,节假日饭堂里的啤酒瓶子被送到垃圾站白白扔掉了,怪可惜的。

为什么不收集起来卖给回收站呢?别看一个瓶子只能卖两三毛钱,但是要知道,汗毛能集成捆数,毛雨能落成大江啊!

她们想到做到。只要节假日饭堂供应啤酒,女生们都会等到最后,快乐地收集着啤酒瓶子。一年下来,不但女生班添置了不少生活用品,其他区队还收到了一批写有"女生班赠"的文化体育用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整天无忧无虑的女生们得知了本队学员唐端阳的一个秘密。原来,小唐一直在参与"希望工程",暗中资助着衡阳市六中学习优异的贫困生杨水源同学。每月同样只有百十来块钱学员津贴的女生们知道,作为学员,资助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有多么的艰难!

刘墉说过:"女孩子从来都有一颗妈妈心。"女生们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手,与小唐一起将这把爱心之火烧得更旺。从此,她们不再仅限于收集啤酒瓶,就连装饮料的塑料瓶、各种包装用的纸箱和废旧报纸,都成了她们的收集对象。有时收集得太多,她们连搬都搬不动了,只得请男同学们帮忙送到回收站。

每次从回收站回来,女生们就把钱放到专门用啤酒瓶纸箱自制的"爱心箱"里。每到中学快开学的时候,她们就打开"爱心箱",把那些零零碎碎的钱整理一下,寄出去。

几年来,二队的女生们一角一毛地为杨水源同学筹集了六百多元钱。她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使学习优异的杨水源同学留在快乐的课堂。

(《解放军报》2002年8月26日)

总之,新闻故事也是新闻工作者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武器,在报刊上确实也用得比较多。越是身处基层实际工作的同志,就越容易找到可以写成新闻故事的新闻题材。因此,大家不能因为新闻故事短小,而忽视对它的练习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