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写好工作通讯-基层人防新闻写作实用基础教程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基层人防新闻写作实用基础教程

【摘要】:如本书第四章给出的范例1《西北人防的一颗璀璨明珠——写在宝鸡渭河隧道人防工程建成通车五周年之际》,就是一篇典型的工作通讯。工作通讯是媒体上经常用来总结和指导实际工作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 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指用通讯的形式,来反映某个单位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作出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对有争议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性的报道。一句话,就是写工作。如本书第四章给出的范例1《西北人防的一颗璀璨明珠——写在宝鸡渭河隧道人防工程建成通车五周年之际》,就是一篇典型的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媒体上经常用来总结和指导实际工作的重要工具。近些年来,大家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记者来信"、"采访札记"、"工作札记"、"情况综述"等,也可以归到工作通讯之列。

工作通讯的主要特点是:

1.介绍经验,分析问题

它介绍的工作经验和剖析的问题,都必须是当前工作中的现实内容,即大家十分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针对性、指导性都比较强,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

2.凭借事实,深入分析

工作通讯,既不能像理论文章那样重于说理,又不能像人物事迹通讯那样以叙事为主,而是针对一项工作、一个活动或一条经验,既有生动的过程描述,又有深入细致的矛盾分析,寓理于事,好懂易学。

3.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一篇好的工作通讯,应当做到情景交融,文理并茂,把工作过程、经验和成果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给人警策,使人在身临其境中受到启发。同时,实际生活中,工作内容是丰富多样的,经验、问题也是千变万化的,这就决定了工作通讯在形式上,必须要在主题集中、条理清晰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生动活泼,不要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格式。否则,回顾工作时就可能写成经验材料,分析问题时又可能写成研讨材料,失去了通讯鲜活化、动感化的本来优势。

在写法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1.要注意抓准问题,防止"脱靶"

大家基本都接受过射击训练。要想让子弹上靶,就必须把缺口、准星和靶心构成"三点一线",才能扣动扳机。写工作通讯也是这样。判断一篇工作通讯成功与否,首先就是看它是否反映了当前实际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广大读者十分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各单位迅速学习的经验。

否则,事也写了,理也说了,但却跟上面的要求和下面的希望

不相吻合,稿子就成了没有对准靶子的子弹。

说到这里,就引出了新闻上的另一句行话:抓问题。能不能

抓住上下都关心的问题,取决于作者对党的政策和群众思想、生活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是否能够全面、正确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抓住出现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范例5(工作通讯):

开拓创新 追求卓越

——某学院大力推行科技素质教育侧记

本报特约通讯员 大 军 本报记者 毕永军

被誉为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指挥军官和高层次人才"摇篮"的某学院,着眼科技强军和科技练兵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增强学员科技创新能力这根主线,在素质教育大舞台上导演了一台台令人目不暇接的好戏。

让更多的人掌握开启现代化之门的"钥匙"

——扩大计算机应用开发技术培训面:变"一枝独秀"为"春色满园"

"非计算机专业学员也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开发技术?"在这个学院,谁若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会被视为"落后分子"。

计算机应用开发技术,被称为开启现代化之门的"钥匙"。而计算机专业教学,历来是该院的拿手好戏。可随着形势的发展,仅靠只占全院学员很小一部分的计算机专业学员的"一枝独秀",越来越无法适应其他专业学员和部队建设的双重需要。

为此,学院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在各个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中都设立一定学时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课,并在提供硬件条件的基础上,鼓励毕业学员利用计算机开展毕业设计;定期举办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和最新技术理论培训班,并针对不少学员自费购置微机的实际,成立一批计算机兴趣小组,指定专业指导教员定向辅导;投资扩建、新建了一批计算机实验室、网络中心,定时向学员全面开放,并要求拥有大量计算机的机关各部门、各教研室,主动与各学员队挂钩育人,让学员利用节假日等时间上机操作,"歇人不歇马"。

这些举措,受到全院学员热烈欢迎,发挥出了强大的效益,使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学员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开发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这不,在刚刚结束的1999年全国大学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三级(偏重硬件)考试中,这个学院派出的243名非计算机专业学员,一次通过率竟高达99。59%,比陕西考区共13458名参赛大学生的平均通过率超出28。25个百分点,高居全省数十所军地名牌高校榜首,顿时大爆"冷门",引来一大批参观取经者。

使每个学员都有希望成为未来的专家学者型带兵人

——从整体上激发科技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变"偶尔为之"为"高潮迭起"

6月底,这个学院接到"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赛区组委会通知:你院选送的5件作品分别获得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鼓励奖;其中的"小型多功能汽车黑匣子"和"军人IC卡管理系统",将代表本省参加10月份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大赛。

"挑战杯"竞赛是由江主席题写杯名,在全国教育界、科技界都很有影响的大型活动。这个学院首次组织学员参赛,便获得5件作品从全省20所高校大量作品中脱颖而出、全部获奖的优异成绩,不能不令人称奇。可当记者来到该院采访时,便感到这是理所当然的了。

7月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会正在"科技礼堂"举行:在台上主讲的,全都是在校学员;而那些声名显赫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却一律坐在台下当听众。这在该院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前些年,也曾有过一些学员参与教员的科研活动,但因缺乏组织,大多是"偶尔为之",拿不出什么有影响的成果。去年底,学院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都要把提高学员科技素质作为培养跨世纪合格军官的重要内容来抓,得到积极响应,使加强科技育人工作成为全院共识,并出现了高潮迭起的好局面。

科研部门通过改革科研管理机制,给各有关教研室和科研任务较多的教员,下达定向帮带培养学员的指标和任务;教保部门在完成建设网络中心、扩建重点实验室等重大任务的过程中,都选拔一批学员参与进来;各个系也都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如二系,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以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等为主题,由专家教授任指导老师和评委的"学员科技活动月"。全系学员共完成科研学术论文300多篇,有的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共拿出"防洪数学建模"等科研成果100多项,有6项被学院推荐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在二系举办的学员科技攻关展览会现场,导弹专家关正西教授指着由六队学员俞俊军和吴利刚分别研制的"战略导弹阵地坑道远距离温湿度自动监测仪"和"战略导弹阵地柴油机电站多媒体教学系统"对记者说:"可别小看这些成果!它们解决了当前困扰部队、院校教学训练工作的一些关键性难题,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我们这些搞了一辈子科研的人都很受启发!"

提高高学历学员的素质、能力,就是要"上不封顶"

——从根本上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变"亦步亦趋"为"勇挑大梁"

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学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学术攻关能力,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够格?

"上不封顶!"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座谈会上,院首长斩钉截铁地提出要求。

以往,有些研究生仅仅满足于"亦步亦趋"地跟在导师后面跑,认为掌握了基础理论、参与一些一般性的攻关活动、完成好毕业论文,就算"完成学业"了。结果,分到部队后面对高难课题动辄"傻眼"的窘境屡屡出现。

对此,学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制订全新的培养方案,实行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深、能力较强,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33%,45岁以下的占40%;针对研究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实际,改变过去的"填鸭式"做法,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研究生参与实际授课,到基层部队、科研院所见习等,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定期邀请军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作学术报告,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拓宽学术思想,掌握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等等,从而形成了"分层次、多类型、宽口径、多渠道"的全新培养模式。

同时,他们还投资1亿多元用于建立校园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施,新建、扩建了95个实验室和专业教室,建起了一批重点实验室,成立了"维修工程"、"测试计量"等研究所,给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引导研究生大胆参与大中型科技攻关活动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他们"勇挑大梁",并且从制度上对科研成果考核和毕业论文水平作出具体要求;大批导师甘当"人梯",为研究生交任务、压担子,给他们提供机会等,使广大研究生普遍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磨炼,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前不久,学院又为部队输送了3名博士生和42名硕士生。令人欣喜的是,这届研究生的科技攻关和学术研究水平、成果数量,都在第二炮兵创下了新的纪录:他们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在《宇航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50多篇,硕士生俞俊平、余安萍、李敏还公开出版了3部教材和专业工具书;仅3名博士生便参与了7项重要课题的研究攻关,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由硕士生左莉和郑毅分别参与研制的"有害物质测量仪"、"微量氧分析仪"等成果,均已投入批量生产。

(《解放军报》1999年9月30日)

可以说,这篇通讯恰恰抓住了当时全军范围内都在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即军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这个问题,当时是在全国高等院校都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事实上确有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军校毕业生,怀里揣着工科学士学位证书,到部队基层连队后却连一根灯管都不会接。

而这篇通讯,无疑是给全军存在同类问题的单位特别是军事院校,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板。其新闻价值和指导意义,自不待言。

回到我们人防建设的各项工作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的探索和尝试也接连不断。这里面,有没有类似的先行者、成功者?肯定有,而且不会少。因此,如果作者能够注意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领会上级的要求,又能及时体察民情,并抓住二者的连接点,就一定能捕捉到主要矛盾,抓住"节骨眼",为写出成功的工作通讯打下基础。

2。要注意深挖细掘,防止"平泛"

所谓"平泛",是指那种只看问题的表象,没有深入的分析,而是表现为一二三四的数字罗列、三段九股的材料堆砌。这种弊病,在工作通讯写作中是应当避免的。

一篇工作通讯,要写出特点,写出新意,一定要挖得深,分析透。所谓挖得深,就是说不要停留在对事物的直观判断上,要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依靠逻辑的力量,提纲挈领,顺藤摸瓜,抓出实质性的问题来。所谓分析透,就是分析事物的主要矛盾,把所反映的经验体会,在分析矛盾的过程中如实地展现出来,而不是靠作者的任意拔高和主观断言。

向深处开掘的关键是必须大量地占有材料,尤其要尽可能多地收集具体的典型的事实材料。然而这一点又往往为一些初学者所忽视。有的同志总以为工作通讯既然允许作者发点议论和进行分析,于是在事实若明若暗的时候,便急于作出这样或那样的结论,结果写成了论文体裁。当然,这样的文章也不可能算得上好的论文。

有了大量的典型事实,第二步的工作就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报道的事实和阐发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边讲事实边议论,叙中带议,议中夹叙,使事实的叙述由于有议论而更有生命力,而议论也因有事实依托而更有说服力。

范例6(工作通讯):

成败在监控

——某学院着力做好饮食社会化保障纪实

大 军 刘明松 本报记者 毕永军

编者按 当军队社会化保障的步伐向纵深迈进的时候,一些遇到困难甚至挫折的单位产生忧虑和困惑:社会化保障能不能坚持发展下去?某学院的探索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自去年初以来,这个学院逐步将数千人就餐的5个伙食单位,全部委托给地方集团公司承包经营,不仅伙食越办越好,双方关系越来越融洽,就餐人员满意率越来越高,而且承包方也取得了稳定的经济效益。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包了之"差点把"好经"念歪

期盼、喜悦、兴奋,是去年3月该院实施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之初,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心情。为确保改革顺利推开,学院党委、机关做了大量的铺垫。特别是院长包富红、政委王守仁亲自挂帅,带领机关工作组,跑了10多个军地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又下到各有关基层单位座谈讨论,搞思想发动。这么大的工作力度,在该院历史上还比较少见。

扎扎实实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对社会化保障这个新生事物普遍产生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当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在该院一系进入试点阶段的时候,大家更是感受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实惠。比如,食堂环境和卫生变高档了,餐厅里悬挂着显示食谱、菜价的滚动式电子大屏幕,安装着一排排整齐划一、洁净如洗的餐桌和座椅,以及一台台美观大方、功能先进的自动消毒柜;饭菜种类、质量和价格也都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变化,单从早餐主副食品种上看,从过去以"馒头、稀饭加咸菜"为主,猛增到馒头、蛋糕、油饼、水饺、馄饨、茶叶蛋、炝藕片、红油粉丝、香菜豆丝等10多个品种,就餐官兵每人只花1。2到1。8元就可吃饱吃好;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个人卫生,就更是没得说……在改革之前,官兵们哪敢想象会有这样的"待遇"!

然而好景不长,情况很快便发生了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去年9月该院将试点经验推向全院,把7个伙食单位重新调整为5个食堂,并全部交由地方公司承包经营后不久,人们便发现虽然服务人员笑脸依旧,但有时副食价格却在悄然上扬;菜肴种类还是那么多,但有时打到盘里的数量却在悄然减少;食堂环境还是那么清爽,但买卖双方的关系却不再那么和谐,争吵也时有发生……凡此种种,使教职员工们对社会化保障的态度逐渐由热变冷,目光越来越挑剔,意见也越来越尖锐。

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现象,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从而把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迈下去?种种意见反映到系里、院里和机关,最后集中到院党委,引发了一次次热烈的讨论,一次次激烈的争辩,一个当初被忽视的症结很快浮出水面。这个症结,就是如何对承包方的经营行为实施合理的、有效的监控。

事实上,学院一开始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搞监控,而且在每个食堂都设立了一名助理员。但是,由于这些助理员一时半会儿还不能从过去"食堂管理员"的老角色中跳出来,再加上对承包公司抱有一种"你们在占官兵便宜"的想法,因而尽管他们从早忙到晚,但更多的却是在对公司的工作人员这个挑点刺,那个批一顿,没有真正进入到对方的经营过程中去。结果,在广大就餐官兵看来,商家想涨的价还是涨了,想扣的斤两还是扣了,你助理员既看不到,更抓不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承包公司看来,助理员的存在,纯粹是对自己经营活动的一种妨碍和干扰。特别是承包方派任的5个食堂经理,全都是地方经贸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助理员在与这些科班出身的业务专家交涉时,常常感到缺乏相应的对话能力,不是谈不深,就是谈不拢。时间一长,助理员自己也觉得里外不讨好,越干越憋气。

经过认真反思和周密论证,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院党委"一班人"头脑中趋于清晰和成熟:必须彻底打破原有的陈旧管理观念,改变各食堂助理员各自为政的"老套路",选拔得力骨干,成立专门机构,完善制度措施,自上而下地对承包方的经营全过程依法进行集中监控。

在与承包公司进行深入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学院在不违反编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内部人员调整,从全院选调了8名干部、12名战士,于去年11月6日正式成立了学院饮食保障社会化监控中心。对就餐人员超过1000人的食堂,编配干部监管员2名,战士会计1名,战士炊事员2名;1000人以下的,编配干部监管员1名,战士会计和炊事员各1名。同时,还制定了《饮食保障社会化监控管理办法》、《食堂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办法》、《退伙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奖惩办法、合法权益等作出了明确规定。(www.chuimin.cn)

这20名官兵,都是经逐级考核严格选拔出来的,又专门接受了经济、法律、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强化培训,可以说个个都是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技术尖子,就连战士也都拥有与自身工作相应的、由国家统一颁发的业务资格证书。

从"外围监督"到"跟进监控"

前不久,同样实行饮食保障社会化的某兄弟单位,慕名到这个学院来观摩取经。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件令人疑惑的事情:每个食堂都有1至2名穿着军装的战士,跟地方职员们一起过秤、洗菜、配料、掌勺、卖饭,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已经承包给地方公司了吗?还要战士们这么辛苦干什么?

其实,这正是该院实施有效监控的一个独特之举。学院编配的战士炊事员,在学院监控中心和各食堂监管干部的统一领导下,直接参与到承包方主副食原料采购、加工制作、产品销售的各个阶段,从而实现了由"外围监督"到"跟进监控"的转变。根据协议,由于这些炊事员付出了与地方职员同样的劳动,承包方在经济待遇上将他们与本公司雇员同等看待,每人每月支付400元的酬金。同时,这些炊事员还承担着"战略储备"的任务,一旦学院组织开展野外军事训练时,能够以他们为骨干,组织力量提供紧急饮食保障。

"跟进监控"的结果,是确保以往大家看不到的原料配比、加工制作等重要过程,都能得到有效监控。过去,就餐官兵心中不可避免地抱有一些担心,比如在窗口购买主副食品时,一旦缺斤少两,不难发现,可如果对方在伙房后面加工时以次充好,又怎能及时察觉?即使发现一次,又怎能发现每一次?就说做"四喜丸子",少放点肉末,多加点面粉,你怎么知道?如今,这些担心都不必再有了,因为战士炊事员们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你"没问题"。

"没问题"的背后,是维护官兵切身利益的强烈责任心和事业心。一次,某食堂听说学院要来检查副食质量,便在制作"四喜丸子"的过程中,悄悄多放了一点肉末,想多得点分。没想到,战士炊事员在抽检复秤时发现了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当即予以制止,维护了检查结果的真实性。监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又对该食堂经理进行了严肃批评。

主副食品的成本、价格、利润率,同样是广大就餐官兵所关注的焦点。于是,这个问题便成为该院实行"跟进监控"的又一个重点。具体讲,就是由战士会计在完成好统计食堂就餐人数、定期向食堂拨付伙食费等固定任务的同时,直接参与各食堂财务核算的全过程,与承包方会计一起算成本、定价格,确保将毛利率始终保持在合同规定的15%的范围内,从而从根本上维护了就餐官兵的合法权益,杜绝了暴利现象的发生。

那么,要是就餐官兵仍然不放心、不满意怎么办?比如,监管干部和战士会计、炊事员与承包方混熟了,或是得了"小恩小惠"后不尽心尽职怎么办?在这方面,该院走了三步好棋。一是各食堂进行财务核算时,不仅由战士会计实行"跟进监控",而且每次都请就餐官兵推选出的代表直接参与,全程监督,并将核算结果公之于众,使大家都能清楚承包方赚了多少,赚在哪里,赚得合不合理、合不合法;二是对监管人员实行跨食堂轮岗流动,每学期调换一次,防止出现"脸熟难较真"的问题;三是每两个月左右进行一次不打招呼的突击测评。

这其中,突击测评是监控中心履行职能的重要一环。根据学院与承包方共同制订的《满意率测评实施办法》,被测评的对象既有食堂,又有监管干部和战士会计、炊事员;测评项目分为5大类17个项目,涵盖主副食品种、数量、质量、价格,食堂环境卫生、工作人员个人卫生、餐具卫生以及监管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等所有要素;测评过程是由学院院务部军需处和监控中心组织60%以上的就餐官兵,每人一份问卷,逐项打分,之后由军需处、监控中心、承包公司、就餐官兵四方代表共同签字密封。分值统计时,同样由四方代表共同实施,并对统计结果共同签字认可。测评结果通过学院《后勤简报》通报各有关单位,并由监控中心按《监控管理办法》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实施奖惩。对官兵满意率超过85%的,给予奖励;低于75%的,作罚款处理。奖惩金额在300至3000元不等,根据单位、人员类别和得分具体确定。

监管人员能否认真履行职责,是事关"跟进监控"成败与否的关键。为此,学院制定了《监管人员管理办法》,将官兵对监管人员的测评满意率与其立功受奖、进退走留挂起钩来,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天午饭时,某食堂监管干部突然出现在售菜窗口,从一名刚买到饭菜的战士手中接过一盘"红烧肉",将其中的肉块、土豆拨开后,分别拿到食堂公开摆放的"公平秤"上复秤,再根据当天的采购成本进行价格核算,发现这道菜的定价比合同规定高出3角钱,当即报告监控中心。尽管经调查证明食堂定价人员并非有意涨价,但监控中心还是根据协议对该食堂下发了罚款通知单。

一着到位,全盘皆活。随着"跟进监控"的全面实施,这个学院的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呈现出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主副食质量价格、食堂卫生、服务态度等各个方面的指标都日趋稳定,就餐官兵满意率逐步提高。在最近的一次测评中,有两个食堂因官兵满意率超过85%,分别被奖励2000元。仅有一个食堂因某些客观因素只得到74.2%的满意率,与作为"警戒线"的75%相比,只差0.8个百分点。未等监控中心下发罚款通知单,该食堂就主动于当天将3000元罚款交了上来。

帮对方成功就是帮自己成功

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苦辣酸甜,使该院院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表面上看,提供销售市场的甲方——部队,与提供产品的乙方——地方公司,似乎永远都是矛盾的两方面。正如一开始有些同志所认为的那样,商家嘛,唯一目的就是赚钱!

诚然,乙方承包之后,就必须以尽可能获取更多利润为目的,否则就失去了经营行为的本来意义。如果不允许商家赚钱,那谁还会来投标竞标、承包经营?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又从何谈起?但是,乙方获取的利润率,又必须控制在部队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损害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同样会导致社会化改革半途夭折。

矛盾确实存在。但换个角度讲,只要部队与承包方在如何盈利、盈多少利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就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对利益共同体。一些单位之所以在社会化保障上走了弯路,失去了信心,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在这方面采取主动。

因此,该院并没有仅仅把目光放在控制承包方的利润率上,而是以实施合理监控为契机,不断加强与对方的沟通与合作,主动纠正工作中的不妥之处,在确保学院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积极维护对方应得的合法利益,努力探索由双方各自求"单赢"到携手共进求"双赢"的新路子。

改革初期,学院一方因缺乏经验,要求过高,对保障的内容、标准等制定得不够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考虑得不够全面,对承包方的利润、折旧、成本开支的确定也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承包方的经营困难。试点结束重新招标签约时,学院认真汲取教训,主动纠正了上述问题,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平等协商,制订出了更为科学合理、规范可行的合同,使承包方的利润率有了可靠的保证。

针对承包方初来乍到,人际关系陌生、地域环境不熟等困难,学院主动介绍他们与驻地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帮助他们跑原材料市场网点,使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驻地经济发展、市场供应和物流渠道等基本情况。同时,学院还注意发挥监管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由他们牵线搭桥,针对承包方对军队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甚少的实际,借助于学院教学力量强的优势,积极为承包方做好咨询服务。定期组织承包方与就餐官兵之间的共建活动,使双方的愿望和要求更趋一致。

此外,学院还主动选派两名职工,担任市场信息员,每周两次与监管干部、承包公司三方共同调查市场价格情况,并与当地副食品批发市场建立起供销热线电话,随时了解最新供应价格,为承包方降低成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等等。

凡此种种,使承包方真正看到了学院的诚意,大大增强了与学院密切合作共创改革大业的信心。比如,他们设立了专业食品检验员,在每个食堂都投资配备了食品留样检验设备,对供应的所有食品实行24小时留样,定期进行生化检验,保证官兵饮食安全;为适应部队正规化管理的要求,他们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看做是"准军人",并请学院派人对所有员工进行军事强化训练和基本知识学习,还组织了军事会操和比武……

经过双方共同的努力,该院的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踏上了"双赢"的良性发展轨道,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明显,初步形成了"军事化管理,宾馆化服务,规模化施供"的新模式。

官兵就餐环境大大改善。经投标竞争后承包学院所有食堂的石家庄千喜鹤公司,根据合同要求,投资172万元,对食堂设施、炊事机械设备、厨具等进行了更新和改造。传统的笼屉换成了现代化的电汽两用蒸箱,燃煤灶改成了柴油灶,添置了不锈钢配餐台、消毒柜及配套桌椅。

节省大笔经费开支。改革前,学院仅在食堂厨具费、炊事设备维修费、水电费等方面,每年就要投入约10万元。如今,这些开支都由承包方来负担了。同时,学院通过改革分流了一批士兵,解聘了一批临时工,每年又减少各种费用开支20余万元。

伙食质量逐步上升。变原来的主副食粗放式加工为精细式技术型加工,大锅菜变成了小锅炒,饭菜香甜可口,品种达到每周主食20种以上,副食50种以上,基本实现了无泔水、无浪费。

官兵主人翁地位明显提高。过去对就餐官兵来说,只能是炊事班做什么我吃什么,质次价高也好,缺斤短两也好,炊事员及其"关系户"们多拿多占也好,基本无权过问,甚至是敢怒而不敢言。而现如今,不仅官兵们敢讲真话,而且他们的意见还与承包方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

领导精力不再无谓分散。过去,从院领导、机关到系、队干部,每年要投入大量精力用于炊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培训,协调他们与就餐人员的关系,日复一日,不胜其烦。如今随着保障效能的提高,这些工作同样改由承包方全权负责,使学院各级领导得以从大量繁重的后勤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部队建设。

对承包方来说,自己合理赚取利润的行为和利润率,都以合同的形式得到确定,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只要活干得认认真真,钱就能赚得稳稳当当。

目前,该院的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发展形势良好,正在向纵深不断推进。除5个食堂外,分布在各个家属区的军人服务社、副食店、面包房、小吃部、供奶站等各个餐饮服务网点,均已通过招标租赁,实行转轨经营,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广泛欢迎。

(《解放军报》2001年4月15日)

这篇通讯,同样在抓住了一个全军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基础上,夹叙夹议,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改革进程展示得非常清晰,存在困难的内在原因也做了应有的剖析。

论叙事,在关键细节上尽量做到能细就细:

一天午饭时,某食堂监管干部突然出现在售菜窗口,从一名刚买到饭菜的战士手中接过一盘"红烧肉",将其中的肉块、土豆拨开后,分别拿到食堂公开摆放的"公平秤"上复秤,再根据当天的采购成本进行价格核算,发现这道菜的定价比合同规定高出3角钱,当即报告监控中心。尽管经调查证明食堂定价人员并非有意涨价,但监控中心还是根据协议对该食堂下发了罚款通知单。

而在有的地方,则及时跟上评论、议论,既深化了读者对事件的再认识,又紧密了前后文的衔接:

诚然,乙方承包之后,就必须以尽可能获取更多利润为目的,否则就失去了经营行为的本来意义。如果不允许商家赚钱,那谁还会来投标竞标、承包经营?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又从何谈起?但是,乙方获取的利润率,又必须控制在部队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损害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同样会导致社会化改革半途夭折。

矛盾确实存在。但换个角度讲,只要部队与承包方在如何盈利、盈多少利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就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对利益共同体。一些单位之所以在社会化保障上走了弯路,失去了信心,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在这方面采取主动。

要想挖得深、分析透,必须做到口子窄,问题尖,用料精。"宽正面"式的平推战术,看起来面面俱到,实际上点点不清,那是断然不能成功的。仅以"用料精"为例,你要以令人信服、引人警觉的事实说明观点,就不能不对材料有所挑剔。随便塞个例子进去显然不行,那么怎么办呢?这时就要注意比较,认真筛选,直到选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为止。

3。要注意尊重事实,防止"揉面"

工作通讯往往是对完成一项任务的经验和一个单位某阶段工作的概括和提炼,这就决定了它在分析问题、表达主题方面,不像"一事一报"的小稿件那样浅显和容易驾驭。作者常常需要从众多材料中提炼观点或围绕一个观点去选择材料,这就引申出一个如何以事实为本,实事求是的问题。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工作通讯也不能例外。要写好工作通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打实地从具体材料中引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

要讲事实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摒弃那种"揉面团"的毛病,也就是随意扭角度,甚至弄虚作假、避开矛盾。有些作者为了说明一个观点,不惜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把例子像捏面团一样,要圆即圆,要扁即扁,这是不足取的。还有的同志为了完成某个领导交给的任务或报社的约稿,硬着头皮找例子,搔破头皮凑观点,都是不妥的。写工作通讯是为了指导工作,而缺乏真实性的工作通讯是无法指导工作的。请看下面这篇通讯:

范例7(工作通讯):

从"教授专车"到"暖心工程"

——某学院关心专家教授纪事

本报特约通讯员 大 军

路遇引出新举措

一天下午,某学院院长杨书龙到教学区检查工作,正碰上老教授邓方林夹着皮包、拄着拐杖,一脸疲惫地从外面回来。原来,邓教授上午刚上班就接到西安某地方大学的电话,说有件科研协作上的急事要办,"请马上来一趟"。因一时找不到车,邓教授便急匆匆地出去挤上一辆公共汽车,一直站到20公里外的市区。

望着邓教授的背影,杨院长陷入了沉思。邓教授是全军知名的导弹仿真学家,第二炮兵首位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工作非常繁忙,几年前还因公负伤,全身7处骨折,腿关节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让他去挤公共汽车,岂不是件既费时间又耗精力的苦差事?其他的老教授有没有类似的苦恼?

经过一番调查了解,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杨院长脑海中形成了。院党委会上,杨院长关于"自筹资金为基层系、部配发教授专车"的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时间不长,教学科研一线专家教授较为集中的基层各系和基础部,便都拥有了一辆崭新的桑塔纳轿车。接着,学院又专门下发了《教授专车使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这些车辆必须优先保证正高职专家教授的工作需要。

讨论促成新共识

院党委设立"教授专车"的新举措,在全院引起较大反响。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这是学院为专家教授办的又一件好事、实事。但也有人对此举是否有必要心存疑虑,如"学院每天都有大班车进城,每周又有两趟'教授小班车'送家住城里的教授回家,再配小车是否有点特殊化","学院经费紧张,花那么多钱买小车还不如办点别的事"等等。结果,本来都挺高兴的专家教授们心里又觉得不踏实了,有的工作上有急事也不好意思开口要"教授专车",而是重新去挤班车或公共汽车。

议论虽然不多,却引起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为此,他们在全院发起了一场"教授专车"该不该买的讨论。党委一班人分头下到各系、教研室和机关各部门,参加座谈,听取意见,并引导大家结合近年来学院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专家教授所做的贡献,分清搞特殊化与正常改善条件的本质区别。深入细致的分析、讨论和教育,使全院上下很快达成共识。大家认为,专家教授是加强学院全面建设的骨干力量,绝大多数肩负着教学、科研、教研室领导、学科建设、培养接班人等多重任务,许多同志不顾岁数大、身体差,兢兢业业埋头奉献,平时十分辛苦;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排忧解难,既在情理之中,又符合党中央、中央军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因此,配发"教授专车"这类好事不但有必要办,以后条件允许时还要办得更多更好。

险些被冷落的"教授专车",又在众人赞许的目光中畅行无阻了。

真情换来新气象

这件事,使院党委得到启示:只要把道理讲透,只要是有利于学院长远发展的事,就不难得到全院人员的共同理解和支持。于是,这件事被群众誉为"暖心工程",以改善专家教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为目的的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并迅速得到落实。

他们在继续抓好中青年骨干培养的同时,注重发挥专家教授在各学科专业的"领头雁"作用,优先考虑专家教授带研究生的要求,使研究生导师由1991年的40名增加到目前的200多名;与地方重点大学加强联系,安排专家教授与地方合带博士研究生;给每位专家教授指定1至2名青年教员当助手,既培养人才,又减轻专家教授的工作强度;对水平高、能力强、贡献大的专家教授,适当延长最高任职年限;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6幢师团楼,使全院专家教授的住房全部按标准得到解决;为专家教授的办公室和家中全部安装程控电话;在干部食堂设立"专家教授餐厅",前来就餐者可随时点菜;组织人员为夜间加班搞科研的专家教授送饭上门等等。

全院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专家教授,从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和活动中看到了院党委的一片真情,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为高涨,使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和战略导弹重点学科建设好戏连台、气象一新。著名导弹发射工程专家黄先祥等5名教授当选为第二炮兵首批导弹技术专家,黄教授本人还荣获首次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学院被总部确定为全军重点建设院校,两个学科、一个实验室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自去年初至今,共完成重要科研成果近200项,其中20多项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全军重点项目"某新型战略导弹综合模拟训练系统"还获得继该院某成果之后的第二炮兵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解放军报》8月6日、《科技日报》5月4日、《火箭兵报》3月19日)

这篇通讯,曾被几家报社都评为好稿。而在最初采写期间,却曾有过险些被当"面团"揉的遭遇。原因在于,老教授邓方林挤公交车进城这件事,确实是少将院长亲自发现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机关早干什么去了?再想远一步,老教授挤公车不是一次两次、一年两年,而是早已有之。那么,在现任院长到任之前,怎么一直都没有人发现呢?

于是,在写稿送审时,有的领导就提出来,得"改一下",力争让方方面面的人都满意。事实上,提这个建议的领导目的就是想把过去的矛盾掩盖住,可没有了矛盾冲突的稿件,还有什么质量呢?好在最后此稿是由院长亲自把关的,于是摆脱了被当成"面团"的局面,顺利发出并见报了。

当然,对通讯员来说,发表稿件不是目的,推进工作才是职责。如果引起矛盾和冲突,同样不是理想的结局。所以,稿件中只是说了现在的情况,没有过多地提及过去是怎么回事。

总之,工作通讯不仅要求对事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富有说服力和逻辑性,还同样要求写得生动、吸引人。

生动引人首先是内容,但写作上也要讲究。有些作者写工作通讯时,惯犯的毛病是只注意一二三四几条抽象的观点,使人读了乏味,感到沉闷。

常言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常法。这三句话,对写好工作通讯大有针对性。因此,对工作通讯的"套路"大可不必过于在意,而应根据材料的实际和表达主题的需要,或大气磅礴,或娓娓道来,只要方便有效,顺手拈来即可。

同时,在行文中不要抽象、静止地提出和叙述问题,以防文字呆板,缺乏生气,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要力求形象化,穿插现场情景的描写,使人有身临其境、历经其事之感,这比平平淡淡地讲道理容易使人理解,使人印象深刻;还可以穿插人物的活动、对话以及对细节的描写等。

此外还应注意,人防系统的同志写工作通讯时,遣词造句也要力求精练、生动,要深入浅出,学会把很深的道理和技术性、专业性的问题,写得通俗易懂,以扩大读者覆盖面,吸引更多的群众了解和支持人防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