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记者补充了解的重要性

记者补充了解的重要性

【摘要】:第七节补充了解对任何一名记者、通讯员来说,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业技术都熟练掌握,也不可能懂得所有的学术理论和业务知识。对此,只要一经发现,就要立即进行补充采访和了解。这类问题,只能通过补充了解来解决。比如在宝鸡采访时,一直没有太重视隧道工程总投资的事,因为拿到手的几个材料中,对此都已经有明确的交代,于是记者就"颇感踏实"了,自认为写稿时一对比就会弄明白的。

第七节 补充了解

对任何一名记者、通讯员来说,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业技术都熟练掌握,也不可能懂得所有的学术理论和业务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到越是重大事件素材,就越是在其演进中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和过程,试图通过一两次个别交谈、专题座谈就完全弄清楚,也是不现实的。这就引出了本节的问题,即补充了解和采访。

大家不要小看补充了解,它所承担的任务、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类作用,对前期采访中不慎遗漏的基本事实进行补充采访。

由于受采访者时间、当事人时间等的限制,任何采访都不可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无意中遗漏某些重要的、关键的基本事实,是在所难免的。对此,只要一经发现,就要立即进行补充采访和了解。

《陕西人防》记者在采写《西北人防的一颗璀璨明珠》期间,类似的补充了解和采访就反复进行了多次。特别是赴宝鸡实地采访结束、返回省办机关之后,在思考稿件布局、实际撰写中,都陆续碰到采访之前和采访之中没有想到的问题;有些必须要弄清的要素,不仅记者一直没有发现,采访中当事人也都没有想到记者会需要这些要素,所以也就没有提供,或者提供了但不全面。

这类问题,只能通过补充了解来解决。如果因为偷懒等原因,用"手头这些素材差不多够用了,有多少料就做多少饭"来安慰自己,也不是不能写出稿件,但效果将大打折扣。比如在宝鸡采访时,一直没有太重视隧道工程总投资的事,因为拿到手的几个材料中,对此都已经有明确的交代,于是记者就"颇感踏实"了,自认为写稿时一对比就会弄明白的。

当到了写稿阶段,串起来一看,这才发现其中大有学问,采访时没有细想,所以就没问;到手的数据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准确的,只是统计、计算的基础有差别,有的是前期概算,有的是分阶段实际到账,有的是最后总核算等等。不论提到哪个数据,都必须是在当时的相关情况背景下才成立,不能随便抓一个就安到"总投资"的名目下。记者对此并不内行,最后还是通过反复地进行补充了解和求教,这才搞明白、搞清楚,稿子里也才没有出现这方面的失误。

第二类作用,对前期采访中没有弄准的基本事实进行补充验证。

采访中,除记者、通讯员的因素之外,有时尽管当事人主观上非常乐意提供所有情况,但由于任何人的脑袋都不是计算机,不可能对他自己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从事过的工作,都能一丝不差地回忆并讲述出来,产生错讲、漏讲都是在所难免的。

尤其是在对单个人员进行采访时,更容易遇到类似的问题。以专题座谈形式集体采访时,在场接受采访的领导和同志还可以对重点素材当场进行相互讨论和验证。而个别采访,却难以做到这一点。有时,当事人还会因为个人心理、记忆错漏、看问题的角度等原因,表面上对某件事、某个数据等,都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板上钉钉,但实际上却未必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因此,这类采访结束后,作者不能立即把采访得来的素材全盘采用,而是应当对当事人提供的素材进行实际验证。一是请当事人自己提供权威性的证明资料,比如能够说清当时情况的照片、文件、图纸等等;二是向与此事有关的其他领导或同志,就有关情况进行补充采访和验证。

比如,采写某个大型平战结合的典型通讯,对其中的使用面积、经济收益、主要人物的相关情况等,就不能单凭某个人接受采访时所讲的为最后定论,因为他有可能会记错,有时还会出于某种心理对某个数据进行夸大或缩小。如果就这么写进去、登出来,就会造成"局部失实",甚至会有损整篇稿件的可信度。对此,就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进行补充采访,以求验证。

当然,如果个别访问时的被采访当事人是所涉工作、活动、事项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某条素材是否真实无疑,只有他最权威,说了就算数,就能负责任,那就应当以此为准了。

第三类作用,对前期采访中可能被误导的基本事实进行补充核实。(www.chuimin.cn)

平时,凡是对比较少见的新生事物、比较重要的典型事物等进行采写报道时,广泛进行补充核实是十分必要的,有时甚至会关系到见报作品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为帮助大家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这里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前些年,国内曾广泛流行过所谓的"人体科学热",诸如"耳朵猜字"、"隔瓶取物"等"特异功能"表演大行其道。有一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气的老科学家,本来对此是怀疑的,但后来"亲眼"审看了一次由某"气功大师"专门为他表演的"隔瓶取药片"之后,再不怀疑了,自以为"眼见为实"。

由于这位科学家是国内甚至是世界上的顶级权威,相关报道见报后,对"人体科学热"的畸形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事实上,表演是假的,"特异功能"也是假的,只是表演者通过训练有素的魔术手段,搞了个障眼法,瞒过了科学家和记者的视线而已。当别的记者因为始终心存怀疑,进而找到一位专业魔术师做调查了解后,这才知道包括那位大科学家在内,所有的人都受骗上当了。要是当时在现场的记者不那么迷信科学家的权威,懂得科学家的眼睛在看魔术表演时也只是普通人的眼睛而已这个基本道理,进而像后来那位记者一样找到魔术家进行补充核实,这场著名科学家上当受骗、帮假特异功能说话的笑话,也就不会出现在报纸上了。

这个例子虽然典型,但在我国新闻报道历史上却并非仅此一例,有些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事后证明却是虚假报道。从当年的粮食亩产"放卫星",到后来的"水变油"的轰动性宣传,都是如此。前者是几乎全国记者都在不正常的政治狂热中有意无意地被蒙骗,不敢也不愿去现场做实地补充了解,去了也不敢揭穿;后者是当事记者个人被"水变油"的所谓"发明者"以小小的魔术障眼法给蒙住,自己却完全没有发现。

对人防机关干部来说,不大可能经常碰到如此特殊的情况。但是,考虑到人防建设本身正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平战结合工作、"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等重点工作,都在与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和多样化的民众生活密切接触,交汇发展,情况可谓越来越复杂。在撰写相关稿件和经验材料时,一旦碰到自己拿不准的问题,向其他有关人士做一些补充了解和核实工作,还是大有必要的。

第四类作用,对前期采访中照顾不周的基本事实进行补充调查。

有的时候,在采访那种过程比较长、情况比较复杂,甚至当初发生时曾有过矛盾的事件时,不论是个别访问还是集中座谈,都有可能出现当事人不愿意触及、揭开当年某些特定事实真面目的现象。或者说,有可能当事人接受采访时是一种考虑,过后不久却又会产生新的、更合理的想法。

这样一来,明明采访工作搞得很扎实,明明大家都很配合,但最终摸来的素材却依然是片面的、未能反映当年全部真实情况的。如果就这么写出来并发表出去,反倒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会重新激起原本已经沉寂的老矛盾,结果事与愿违,导致表扬稿成了矛盾激发点。

有一次,《陕西人防》记者采访某市人防办一项做得非常出色、在当地社会各界反响极佳的重要工作。写这篇稿件,必须要做一番前后对比,而这个市过去的人防工作曾有过反复,只是到写稿前的大半年才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采访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因为全办上下非常团结,士气非常高昂,干好人防工作的信心也都很足,所以采访的气氛都是前所未有地好。

当稿件写完后,记者心中却开始产生出一丝疑虑。前后对比反差如此之大,而当时该市人防工作处于低谷时的有关人员虽已不在该市工作,但却依然在人防系统。如果就这么登出来,会不会引起新的不快?毕竟,新闻报道的作用是鼓劲加油、推动工作,而不是揭起老矛盾、引发新不满。恰在此时,该市人防办被采访过的几位同志也纷纷打来电话,都表示了这样的担心,希望记者在写稿时加以注意。

于是,记者没有急于将初稿直接上版,而是毫不犹豫地将初稿传回该市,将此当做一种补充了解全部情况、防止稿件照顾不周的重要一环,请每个当事人都认真地审核把关,尤其是要做到尽可能既宣扬了现在的成绩,又避免揭起过去的矛盾。再说,除必要的背景交代之外,过去的事情没必要全盘提起,对稿件整体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正是基于这种慎重起见的来回反复,才最终保证了整篇稿件的合理性。在各有关杂志上发表后,既宣扬了这个市人防办抓这项工作的成功经验、在面上产生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又没有引发出新的不良反应。

到这里,本篇概论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对于管总的一些基本原则做了一定的阐述。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针对人防机关最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带实例、带研究地展开方法性,实践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