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搞清自己的写作风格

如何搞清自己的写作风格

【摘要】:接下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有什么",也就是本单位围绕这个主题,都有哪些基本的素材。请大家注意,这里讲的不要嫌多怕麻烦,是指挖掘素材、弄清自己"有什么"的阶段,不是指开始动笔之后。

第二节 要搞清楚自己"有什么"

在上面一节中,我们搞清了上级机关"要什么",也就是确定好了文章的主题和需要把握的方向和角度。

接下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有什么",也就是本单位围绕这个主题,都有哪些基本的素材

这个过程,可以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得找有关领导详细询问,有的得请有关人员提供情况。有些层次比较高、范围比较广的,特别是记者需要全面了解情况时,恐怕还得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

这项工作,其实就是采访;如果是撰写公文材料,那就是调查研究;如果是作家诗人,那就叫"采风"。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在广泛地收集和准备写作素材。

这个时候,只要是与主题有关的,就不能怕多怕麻烦,而是要尽可能丰富地、大量地收集。《陕西人防》杂志记者在宝鸡采访渭河隧道人防工程建设经验期间,分别找了所有办领导、主要科室领导以及当时负责重要项目监督管理任务的工程师,对每个人都做了详细的询问,请他们尽可能把当时的情况回忆起来;为增强现场感,记者还两次去了隧道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感受,并请宝鸡人防办的同志翻找出了当年施工过程中的大量原始资料图片、数据……

正因为这些工作做得充分,所以才摸到了足够丰富的第一手素材。经过认真思考、拿出提纲之后,再动笔撰写,那就确实是一气呵成的事了。(www.chuimin.cn)

当然,有时某位作者在撰写某篇稿件时,由于其本人对相关情况早已掌握得很透彻,那就不用临时再做这些调查采访之类的工作了。

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不搞采访和调查研究,因为他的工作平时早都做过了,很多当时看似无关紧要的现象和问题,早已被他收进眼里、装进大脑。就好比中药铺里的药材柜,永远都是分门别类装满药材。用的时候,按照药方,也就是写作主题的需要,从不同的抽屉里朝外抓取就是了。

不论是临时针对某篇具体稿件定向采访收集某类具体素材,还是平时多留心、多积累,都不要嫌多、怕麻烦。只要是跟主题有关的,或是凭借较高的思维层次和敏锐的眼光,判定将来有可能用得着的,就尽管收取,越多越具体越好;等到用时,只要主题一确定,立即就能想清楚自己究竟"有什么"。或者说,料备得越足,可供选择的余地才能越大。

请大家注意,这里讲的不要嫌多怕麻烦,是指挖掘素材、弄清自己"有什么"的阶段,不是指开始动笔之后。到那时,就不是越多越好了。

收集素材如何进行,本书第六章还要专门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