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高思维层次:新闻写作实用教程

提高思维层次:新闻写作实用教程

【摘要】:比方说,在某个机关办公室,有一张办公桌,有位机关干部小张,正在使用这张桌子办公。

第一节 提高思维层次是第一位的任务

"四字基本原则"里面,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高"。这个高,是指作者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大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低层面、小局部。

对人防机关干部来说,尽可能地提高思维层次,是事关能否顺利完成新闻写作任务,确保出佳作、见成效的第一位的要求。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是文字技术再熟练,也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甚至还会出次品乃至废品;只有把自身思维层次提到足够的高度,其他像如何确定主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选择素材之类的方法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而这个能够令机关干部"以不变应万变"的共性原则,或者说有助于应对绝大多数类别文字写作的核心要素,就是作者自身的思维层次。只要思维层次足够高,再加上平时勤加实践,就有条件实现一通百通、一顺百顺。

具体讲,就是作者在起草文章时,要始终把眼光放在足够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站得高,看得广"。思想高度上不去,整篇文章的立意也就上不去,水平就要打折扣。在这种缺乏高度的情况下,一个作者就是写得再用功,文章也不会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价值。

为什么有的新闻稿产生不出应有的指导意义?为什么有的经验材料被认为层次太低?为什么有的工作总结被认为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关键就是高度不够,视野没有放开,把思路淹没在了局部的数据、事例中,把眼光盯在了某个具体的小环节上,未能从全局上看问题、想问题,也就不能作出真正有价值的分析、总结和提炼。

对此,应当如何去加深理解、端正认识呢?

在此,本书从一个"清理桌面"的比方入手,力求通俗易懂地说明机关新闻宣传工作者提高自身思维层次的极端重要性——请读者在看这个例子的时候,务必举一反三,联想到其他类别文体的写作上去。

比方说,在某个机关办公室,有一张办公桌,有位机关干部小张,正在使用这张桌子办公。由于任务量大,比较繁忙,桌面上比较乱。除了这张桌子,整个单位甚至这个单位所在的全系统,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桌面比较脏乱的问题。

后来,上级机关在调研中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下发通知,要求各个单位、所有干部,都要立即开展对所属办公桌的清理整顿工作。为配合这次清理整顿活动,系统所属党委机关报纸还开辟专栏,随时准备发表在清理整顿中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经验报道。

于是,小张就根据机关传达的有关通知要求,开始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同时准备撰写一篇描写自己如何整理办公桌的新闻稿。他为整理桌面所做的工作中,有一项是把水杯子从左边移动到了右边,这样使用起来更加顺手。

那么,对小张来说,他这篇新闻稿该怎么写呢?单单描写是如何移动这个杯子的吗?显然不行。

第一,移动杯子只是小张整个桌面清理整顿活动中的环节之一,单写移动杯子就是在犯以偏赅全的错误;第二,别的同事也都移动办公桌上的杯子了,而且说不定小张只是移动了一个,人家却移动了两个,说明小张移动杯子的这条经验并不算先进,成绩也不够突出。

那怎么写呢?现在,请小张站起来,从更高的位置俯视这张桌子。桌面上原来是什么情况?为了清理整顿这张桌面,都干了哪些工作?小张的大脑,也就是这次清理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是怎么思考、怎么要求的?怎么指挥眼睛、双手以及其他部位,也就是各个下属单位,去实施这次清理整顿的?

这么一想,就清楚了,撰写新闻稿的更好一点的思路,也就出来了。

比如,大脑首先对上级有关要求进行了学习思考,统一了思想,认识到了这次清理整顿的重要性。大脑认为,上级的要求确实非常及时,大家的桌面确实得赶紧整理,要不然太乱了,都没法使用了,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运转了。然后就是抓紧干,可是只有两只手,干起活来总得有个先后次序,总不能同时又移动杯子又摆放笔筒又归类文件又擦拭灰尘啊,那只能越搞越乱。

于是,大脑在作出落实上级要求、尽快清理整顿桌面这一决定的同时,还根据两只手的实际能力和桌面脏乱的实际程度,研究制定了实施整顿的具体目标、措施及步骤。下一步,就是狠抓落实了。

比如,除了把水杯子移动到不易碰翻的地方之外,还把桌上的保密文件分类登记,存放到保险柜里,或是归还保密室;再把扔了一桌的签字笔、圆珠笔都插回到笔筒里等等。

好,差不多了。可是,大脑这个组织领导机构也没闲着,一直在以深入检查为手段,不断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比如发现有的地方灰尘没有擦干净,于是又赶紧要求双手拿来抹布重新擦了一遍。(www.chuimin.cn)

这个过程,就是学习上级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研究整改措施、注重抓好落实,加强检查指导、确保整改质量的过程,现在就回顾得比较清楚了,实际上写新闻稿也好,写总结汇报材料也罢,文章思路也就出来了。

可是,如果小张没有站在超越桌面的高度上俯视这次整顿,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很简单,你只能看到局部。即使小张是个熟悉很多新闻稿"套路"的"熟手",也未必能写出令报社编辑眼前一亮的那种好稿来。

比如,小张在了解素材、确定主题时,只是把眼光盯在最初移动的这个水杯子上,然后也写成了一篇新闻稿,详细阐述了他自己是如何学习上级要求(统一思想)、如何发现杯子位置不对(对照检查)、如何确定新的位置(确定整改目标)、如何确定移动路线(拿出整改措施)、如何移动过去(狠抓落实)、移动结束后是什么状态(整改效果如何)……过程描述很完整,也符合新闻稿特别是此类工作通讯稿的基本要求。

但是,可惜它只是反映了局部的情况。

事实上,除了移动杯子以外,两只手还干什么了?保密文件收起来没有?乱扔一桌的钢笔、签字笔收起来没有?最后整张桌面究竟干净了没有?工作效率提高了没有?有没有针对以后如何避免桌面脏乱的问题,制定什么长远的制度措施?

这些情况,从小张这篇单单描写移动杯子情况的材料里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他回顾情况时站的高度不够,根本就没有写进去。既然稿子里没有体现,上级报纸编辑部在接到小张这篇稿件后,就只能得出结论,认为小张同志没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有关文件要求,在落实过程中打折扣了。这样一来,小张发表稿件的希望也就成了泡影。如果上级还要召开关于这次清理整顿活动的经验交流会,就不大可能让小张同志上台发言介绍经验。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小张并不只是移动了一个杯子,别的同事所做的整理文件、归拢签字笔等工作,小张也都做了。结果,等到报纸发表了别人的稿子,在会上听了别人上台介绍的经验,小张必然会觉得很亏、很冤枉,说不定还会受到领导的批评。

可见,移动杯子只是整个清理整顿活动的内容之一,是一个侧面。小张作为作者,要想全面反映他自己落实上级要求、搞好清理整顿的总体情况,要想得到上级机关报纸编辑的认可,就不能单写这个移动杯子的局部过程,就算稿子写得再通顺、再详细也没用,除非全单位只有他这一张桌子上有个杯子。

那么,小张如果把眼光提高到超越这张桌面的位置,看到并回顾和描写了清理整顿这张桌面的全过程,不仅写了移动这个杯子的过程,还写了收起签字笔、归拢文件、擦净灰尘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上级报纸的认可呢?上级机关是不是就会同意小张将来在经验交流会上发言呢?

未必。因为小张的高度还是不够高,他只看到和描写了他这一张桌子的情况,没有看到其他桌面的清理情况,他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干的。

于是,有可能小张在自己的稿件里认为是好的、重点描写的内容,别人比他更好;有可能他自己觉得不太重要、轻描淡写的内容,恰恰是别人都比不上他、上级将会重点推广的好经验。

那好,我们来搬个凳子,请小张踩上去,站得更高一点,看看别人是怎么清理桌面的。这一看,就看出新情况来了。比如旁边的小王同志,在移动他那个桌面上的水杯时,是先拧上盖子然后再移动的。而小张自己在移动杯子的时候,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小张是先移动杯体,再把杯盖拿过去盖上,结果不但多花了时间,还因为在移动杯体时不慎碰了一下,把水洒到了电脑上,给清理整顿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

再看小李同志,他在收起乱七八糟的钢笔、签字笔的时候,是拿起一支放好一支,再拿起一支放好一支……哎,这一点,小张比他强,小张是把笔全部拿到手里再一并插回笔筒的,很明显,小张的效率更高些,也就是小张清理整顿的措施更得力,效果更明显等等。

当小张看完这个房间内,也就是全单位的所有桌面的清理整顿情况之后,必然会对他这一张桌子,也就是自己的清理整顿工作过程,有更清醒、更准确的认识。小张会明白,他的哪些做法对所有桌面的主人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也会明白他的哪些做法其实并不是最好的做法,说不定还是一个明显的弱项。

明白了这些,或者说掌握了这些全局意义上的总体情况,小张才能做到在全面反映自己这张桌面清理整顿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详细介绍真正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亮点经验,总结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只有这样,小张的新闻稿才能得到上级报纸编辑部的认可并予以发表,小张本人也才有可能被上级机关选中并在经验交流会上发言。

通过上面这个比方,重点讲了"四字基本原则"里的"高"字,也就是提高思维层次重要性的问题。

这个"高"字,是作者在思想上而非方法上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才是制约整篇文章质量水平最关键的因素,也是衡量作者思维水平最主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