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是一位教师。1921年、1922年,奥尔波特先后取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奥尔波特认为共性仅仅是一种抽象,不能对任何个体进行真正精确的描述。就此而言,奥尔波特是正确的,他指出了人格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奥尔波特认为在探索人格时,必须把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一个动态的人,显然这些观点都是无可非议的,是正确的。......
2024-03-13
六、质疑凯利的值域系心理学理论
1.乔治·凯利及其值域系理论简介
在赫根汉所著的《人格心理学导论》一书中,赫根汉对凯利及凯利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现摘抄如下:
乔治·亚利山大·凯利,1905年4月28日生于堪萨斯州珀恩附近的一个农场,他是一个独生子,他的父亲是长老会中的一位牧师,后因健康原因,放弃了牧师的职务,重操农务。他父亲浓厚的宗教信仰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威基塔教友大学,三年后,他转入派克学院,1926年,他获得物理和数学学士学位。数年后,他对心理学发生了兴趣,凯利将他的兴趣转到了临床心理学,他曾对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进行过尝试,但是发现它们基本上毫无效果且令人生厌。1946年,凯利被委任为俄亥俄大学心理学教授和临床心理学系主任,他的主要理论体现在《个人建构心理学》一书中。
在个人建构心理学理论中,凯利提出了有名的值域系定理,在这个理论中,凯利指出:“一种建构仅仅适用对某种限定范围的事件的预期(凯利1955,第68页)。”
仅仅用上面的话,也许一下子人们还难以理解,确切地说,一个人对冷热的建构不能用于对需要好与坏情况下进行判决,每个建构都具有适用的领域。
在《人格心理学导论》一书中,作者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并列举了一个实例:“如果一个人看见一只野兽迅速地向他跑来,那么‘危险—安全’的建构对于应付这一情况可能是有用的。当然,由野兽引起的事件总会落入‘危险—安全’建构的适用值域中。并且,在那种建构中‘相当危险’这一概念似乎特别适用于析解这时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危险—安全’的建构总会被采用,‘相当危险’的概念必定会成为这一建构适用值域中的适用焦点。”
2.对凯利的值域系理论的异议
通过上述对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理论及其一系列应用实例的介绍,人们不难发现: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诠释人类在诸多领域中的动态思维过程,而不是哪一个固定的领域。(www.chuimin.cn)
如果像凯利所言,一个建构只能适用于一个领域极小的范围、一种特定的情况,那么这个理论就值得商榷。牛顿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力学家,是因为牛顿的力学原理既可以用于理论力学,也可以用于船舶力学、航空力学、海洋工程动力学、机械工程力学等等,牛顿力学在各个力学领域中应用多年,并被万千事实所证实,这样的理论才可被称为理论,才放之四海而皆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就在于它是否能为实践所证实,笔者认为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人类思维的众多领域,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领域,这正是这一理论生命力之所在。这些实例及其理论分析本身就是对奥尔波特“人类思维无共同规律”的观点以及凯利“值域系理论”的质疑和否定。
比起奥尔波特,不能不说凯利有了很大的进步,至少与奥尔波特不同,凯利认为人格心理学还是有共同规律的,但是这个规律的可应用范围是十分狭窄的,一种建构只适用于人格中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如果凯利的值域系理论是正确的话,人的思维中有无限个领域,只有建立无穷多个理论才能对思维予以说明,那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浩大工程。
例如像前面讲到的许多事例,它们涉及生活中的许多领域,而不单单是与安全—危险有关的事件。时至今日,要找到一个对人类所有思维过程都能说明的理论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寻求一种能够对大部分心理动态过程予以说明的理论是可能的,这正是我们提出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理论的原因所在。如果说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的分析仅仅能够说明某一个问题,那它就不能成为理论,也没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虽不敢狂言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的理论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论,是可以解释和说明所有人类思维的方法,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对人类思维过程作出完美解释的今天,它是一个可以诠释大多数人类心理动态过程的有效方法。
在赫根汉对凯利的评价中,赫根汉这样写道:“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赞扬了凯利的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不受到批评……他忽视了建构的起因,他没有解释在一些人的建构选择中为什么一些人选择了安全,而另一些人选择了冒险,他也没说明为什么两个人对相同的实际经历会做出不同的解释。”其实,凯利还没有考虑到人类的思维运动和响应是外力和多种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人们的内在思维力,诸如惯性力、阻尼力、复原力各不相同,所以在他们遇到相同的实际经历时,会有不同的选择,会做出不同的响应,这在人类思维数学模型对人们思维运动的理论分析中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在洋洋36万字的赫根汉名著《人格心理学导论》一书中,赫根汉对世界上十多位心理学大师(诸如:弗洛伊德、荣格、霍妮、奥尔波特、马斯洛、凯利、卡特尔等人)的理论做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在此书的结束语中,赫根汉如此写道:“有一点是必然的,就在本书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都未能充分详尽地描述出人格。这并非是这些理论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它们不够正确所造成……换句话说,尽管每一种理论都照亮了我们称之为人格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领域仍然是昏暗模糊的。各种现行的理论需要扩充,各种新的理论需要建立,只有在那时,我们才有可能说我们对人格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赫根汉的肺腑之言久久地徘徊在耳畔,他激励我们竭尽全力寻求一种全新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一个能够对大部分心理活动予以诠释的理论,这正是我们提出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的动力,也是本书的初衷。
有关一点就通的人格心理学的文章
奥尔波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是一位教师。1921年、1922年,奥尔波特先后取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奥尔波特认为共性仅仅是一种抽象,不能对任何个体进行真正精确的描述。就此而言,奥尔波特是正确的,他指出了人格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奥尔波特认为在探索人格时,必须把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一个动态的人,显然这些观点都是无可非议的,是正确的。......
2024-03-13
《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人际关系心理学各个侧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可分割性,上述四个部分的划分是相对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以教材的形式出版尚属首次,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和不妥之处,尚祈广大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2023-12-04
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只能是研究行为。华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斯金纳坚定地相信,建立在行为主义原理上的行为技术能够解决许多重大的世界性问题。......
2024-03-14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2版)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本书共分15章,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个较完整的体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各个侧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可分割性,上述四个部分的划分是相对的。......
2023-12-04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内在思维复原力的作用。故事中,哈勒尔得到3 100万美元大奖,如果他的内在复原力是零,那么,他就有可能终生滞留在幸福中,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哭是缓解人们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它应该归属于思维复原力。......
2024-03-14
为了阐述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差异,有必要将该理论的摘要记之如下:笔者认为思维是一个巨系统,其数学模型可表达为下式:惯性力+阻尼力+复原力=外界扰动力其中这些力的英文拼写分别是:惯性力:Inertial Force阻尼力:Damping Force复原力:Restoring Force扰动力:Exciting Force在此表达式中,扰动力是外界环境给予人的外部作用力,而思维的惯性力、阻尼力和复原力是人思维过程中系统本身的内力,即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由一个外力和三个内力组成。......
2024-03-13
思维阻尼力的最大特点是,绝大部分思维阻尼力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类在成长发育阶段,在人格的形成阶段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任何外界扰动力的作用下,思维惯性力与思维阻尼力几乎都是同时出现、相互作用的,而响应的大小便取决于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人们接受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是不同的,此外,人一生中的特殊经历也会对思维阻尼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4-0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