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一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事情发生在一家快餐店,有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进餐。C君也正在与另一个女孩热恋,但此刻的他早已忘记自己的女友。理论剖析这是一个不长的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有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三个男人在同一家餐馆遇到了同一个靓女。然而三位男士的响应各异,三位男士的思维惯性力中自然都有爱欲、性欲、情欲,他们同时对这位女孩产生了好感,但三位男士的响应强度不同,其中C君的响应最为强烈。......
2024-03-14
四、关于响应的几点感想
1.死亡是响应永远为零的状态
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会对外界所有的扰动力作用做出反应,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但总是一个响应接着一个响应。
所谓生存就是一个对外界作用响应不为零的状态。之所以不为零,那是因为我们的脑海中还有内在的思维惯性力、阻尼力和复原力,而死亡则是人们对外界一切扰动力响应永远为零的状态。
现代医学界有一个崭新的话题,那就是关于脑死亡的讨论。过去,人们一直认定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停止呼吸的时候,人就进入了死亡状态,而现代医学提出当一个人脑停止活动的时候就可以认定生命已经结束。
脑死亡是人们对外界响应永远为零的状态,但此时的外界扰动力并没有结束,例如:周围人还在悲痛不已,亲朋好友可能还站在病床旁,外界的扰动力依然存在,只是死者此刻的内在思维力已经完成了它对生命的使命,不再对任何扰动力做出任何响应。
2.幸福只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响应
当我在中学念书时,语文老师就给我们出过一道作文题,题目就叫“幸福”,答案因人而异。有人说:“如果将来能成为一个作家,就会感受到无限幸福。”有人写道:“活着就是幸福。”也有人说:“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就会感受到幸福。”还有人说:“你考了一百分,告诉妈妈,妈妈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那一瞬间,你就会感受到无比幸福。”几十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有快乐,也有悲伤,有幸福,也有痛苦。然而,如果让我们给幸福下一个定义,却常常感到困惑。
20世纪末叶,我是在美国度过的,在休斯敦的一个雨夜,我读完了一本中文杂志,杂志名为《幸福》,洋洋数万言,我一直从子夜读到黎明,合上书,望着封面上两个红色大字“幸福”,我想了很久很久,颇想从书中悟出究竟什么是幸福,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找到答案。
令我顿开茅塞的是一幅油画,我已不记得那位画家的名字了,但那幅画却令我终生难忘,这幅油画画的是一个背着行装的年轻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从远方归来,雪花漫天飞舞,年轻人抬头凝视远方,夜深了,前方的一座大楼里,只有一个房间的窗口还闪烁着灯光,一个女人的身影隐约可见,此刻疲惫不堪的他,抬头遥望着那扇窗户,看不清是泪水,还是融化了的雪花,湿润了他的双眼,从他的目光中你可以看到他的感觉是那么好。他感受到了什么?他感受到的正是幸福。这幅画与其说是艺术,莫如说是一篇哲学论文,他讲出了许多哲学家讨论多年的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此刻在那间小屋里,他的爱人正在灯光下等待着他从远方归来,在大雪纷飞的冬夜里,在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刻,有一个他心爱的女人正等待着他归来,虽然只有一个人等他,但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那小屋里透出的灯光对那个年轻人来说就是一个外界的扰动力,而此时年轻人的感觉就是思维系统的一个响应。
这幅画告诉我,幸福的概念并不复杂,它十分简单。
什么是幸福?(www.chuimin.cn)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就是人类内在思维对外界扰动力作用下的一种响应。你的感觉好,你就在幸福之中;你的感觉不好,你就不幸福。
许多人活了一辈子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其实想过的人和不想的人一样,他们的追求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这个世界里寻找幸福。
几年前,我去过中国北方一个贫困地区的村庄,在村口遇见一位老农,他嘴里叼着一个烟袋,背靠着泥墙,悠闲地坐在那里,望着白云、蓝天,阳光照在他那皱纹成叠的笑脸上,他也许没有一分钱存款,没有任何属于他的伟大事业,但他此刻的感觉很好,他也在幸福之中。
在一个电视广告中,一位长者是这样解释幸福的,他说:“幸福不就是全家在一起吃饭吗?”为什么全家在一起吃饭就是幸福呢?因为这时人们的感觉很好,幸福是一种感觉。这位长者的话令我想起歌德的一句名言:“能在自己家庭中寻求到安宁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孔子在评价他的弟子颜回时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是陋巷,不同的人反应不同,在陋巷一般人感到难以忍受;而颜回却仍能孜孜不倦地学习,并乐在其中,颜回自己的感觉很好,他沉浸在求知的幸福中。
在《读者》杂志上我看过一篇有关洛克菲勒的报道,洛克菲勒曾是当年美国最富的人,43岁时,他创建了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据他的朋友说:“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外,没有任何事情能令他展颜欢笑。当他做成一笔生意,赚到一笔大钱时,他会高兴得把帽子摔到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来。但如果失败了,那他也随之病倒。”
由此可见,洛克菲勒最好的感觉是赚钱,赚到钱时他的感觉最好,那是因为对于洛克菲勒而言,钱是最大的外界扰动力,所以在赚到钱时,他的思维系统的响应自然也就最大。
写了这么多,实际上只写了一句话:幸福只是一种思维的系统响应。
如果今天老师再出一道有关幸福的作文题,我想会有很多人写道:有钱,有车,他就会感到幸福;做老板最幸福;当官最幸福。再过一百年,老师们还会出这一类的作文题,那时最多的答案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因为,人们的内在思维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时间的函数,它是人们所处时代的函数。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其外界的环境条件是不同的。饥荒年代,吃饱饭就是幸福;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心灵的满足才是幸福。然而永远不变的是: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响应,这个响应令你感觉好,你就在幸福之中;反之,你就不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的主题,也许百年之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会发生变化。但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幸福永远是人类内在思维在外界扰动力作用下的一种响应。
不同的个体一生中的“幸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身的阻尼力、复原力和惯性力,这三种力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并非是终生不变的。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人格决定命运”。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各种内在思维力的外在表现,内在的各种力左右着人的思维。为了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我们要从主观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思维力,以应对人世间各种环境扰动外力的挑战。
有关一点就通的人格心理学的文章
实例一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事情发生在一家快餐店,有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进餐。C君也正在与另一个女孩热恋,但此刻的他早已忘记自己的女友。理论剖析这是一个不长的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有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三个男人在同一家餐馆遇到了同一个靓女。然而三位男士的响应各异,三位男士的思维惯性力中自然都有爱欲、性欲、情欲,他们同时对这位女孩产生了好感,但三位男士的响应强度不同,其中C君的响应最为强烈。......
2024-03-14
实例七马加爵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轰动全国,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先后杀死四名同学,令世人震惊。综上所述,马加爵是一个思维阻尼力很弱的年轻人。当马加爵与同学们吵架时,同学们的每一句话对他而言都是一个外界的扰动力,这个扰动力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其内在的思维惯性力受挫,强烈的荣誉欲和薄弱的思维阻尼力令其思维系统做出响应——杀人。......
2024-03-14
实例六走出死亡谷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2003年,有两位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老夫妻,男的60岁,女的59岁,他们在西藏自治区的万卡雪山旅游途中,迷失了方向,迷失在群山的峡谷中,陪同他们的还有一个中国导游,他的名字叫李雪松。从李雪松处得知两位美国老人还在山谷中,生命垂危,于是森林警察们又跑进山谷,救出了两位美国老人。最后,两位老人无法走出崇山峻岭,误入死亡谷,等待着营救。......
2024-03-14
确切地说,一旦一个青少年在他人格成长的阶段,其内在的思维惯性力的成长速度大于阻尼力的增长速度,这个青少年潜在的犯罪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并非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是一个人的思维内力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024-03-14
在大海上,我参加过快艇在波浪中的实船实验;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波浪试验室里,我每天面对着水池里在波浪中不停运动着的船舶、海洋结构物模型。那些记录曲线,那些海上的、实验室里的各种数据对我的思维来说就是一种外界扰动力,它们长时间一直作用于我,不断地重复、强化。......
2024-03-14
实例四伍德赶牛送书2003年8月13日《上海老年报》第二版刊载了一则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约翰·伍德,现年39岁,他曾是微软公司华盛顿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年薪30万美元。如今,伍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一个“书屋”社团,自己出资在南亚建立了50所小学,送去了50万册图书,为了能将书籍送到偏远的山村,伍德甚至和其他志愿者赶着牦牛和驴等原始的运输工具在南亚送书。......
2024-03-14
六、质疑凯利的值域系心理学理论1.乔治·凯利及其值域系理论简介在赫根汉所著的《人格心理学导论》一书中,赫根汉对凯利及凯利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现摘抄如下:乔治·亚利山大·凯利,1905年4月28日生于堪萨斯州珀恩附近的一个农场,他是一个独生子,他的父亲是长老会中的一位牧师,后因健康原因,放弃了牧师的职务,重操农务。......
2024-0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