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格与系统响应:白领日常生活中的外界影响

人格与系统响应:白领日常生活中的外界影响

【摘要】:响应是我们人类每天在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例举不胜举,为了清楚地阐述这一概念,我们在这里列举了一位白领A君的一天:A君早晨起来,感到饥饿,其响应是想吃饭。A君驱车上路,路上人来人往,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马路上穿梭,这映入A君眼帘的一切,对A君来说都是外界扰动力,它们通过A君的视觉传到A君的大脑,对A君的思维形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外界扰动力,A君必须对每一个周边环境的作用做出响应。

二、人格与系统响应

1.何为响应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每个人每天都在对我们周围的各种扰动力做出响应,有正确的响应,也有错误的响应,有激烈的响应,也有微弱的响应,响应的幅度大小不同。

响应是我们人类每天在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例举不胜举,为了清楚地阐述这一概念,我们在这里列举了一位白领A君的一天:

A君早晨起来,感到饥饿,其响应是想吃饭。吃过早餐,A君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发现距上班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于是A君的响应是应该立即出门。A君驱车上路,路上人来人往,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马路上穿梭,这映入A君眼帘的一切,对A君来说都是外界扰动力,它们通过A君的视觉传到A君的大脑,对A君的思维形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外界扰动力,A君必须对每一个周边环境的作用做出响应。A君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响了,这个声音对A君而言,又是一个外界扰动力,通过A君的听觉传到A君的大脑,A君做出的响应就是立即接听。接着A君打开电脑,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通过A君的视觉传到A君的大脑,这些信息都是对A君思维的外界扰动力。接着A君开始工作。工作结束后,他回到家中,他的肠胃空空,饥饿感作为外界扰动力传到他的大脑,他的响应是想快点吃饭,爱人立即端出了晚饭,那香气扑鼻的饭菜又是一个外界扰动力,通过他的嗅觉传到他的大脑,他的响应就是立即吃饭。晚饭后他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电视屏幕上闪过的每一个镜头对他而言,都是一个个外界扰动力,他可能笑,可能哭,可能感动,也可能紧张,这些就是他对屏幕上的外界作用力的种种响应。夜深人静,他觉得身上有些汗,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也是一种外界扰动力,他做出的响应是去洗澡。从浴室出来,他看到妻子正在试穿一件新衣服,发现妻子更加美丽,妻子的美丽对他的思维而言,也是一种外界扰动力,于是他想拥抱他的妻子,妻子转身与他拥抱,此时身体的接触对他而言,又是一种外界扰动力……

这里,我们十分粗糙地讲述了一个白领的一天,其实这位白领一天的响应成千上万,远不止这么一些,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些片断来阐述这样一种概念:一个人每天都在对外界的作用力做出各种响应。只要我们活着,我们的响应永远不等于零,生命就是在一系列的响应陪伴下度过的。一旦永远不再出现响应,那就是死亡,死亡为人类思维这个巨系统的响应画上最后的句号。

生命为我们一个接一个的响应提供了时间;世界为我们的响应提供了一个空间,这就是从人类思维动力学角度审视下的生命时空观。

2.系统响应与人格的关系

在心理学众多的基本概念中,人格一直被认为是最复杂的概念之一,世界上各大心理学流派无一不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种种定义,可谓百花齐放。

人格一词源自拉丁文“persona。有关它的解释五花八门,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在赫根汉所著的《人格心理学导论》的第一章,赫根汉写道:“什么是人格?这个问题也许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了。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的。这些答案涉及甚广,从那些通俗的概念即认为人格是那种使个人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的东西到运用数学对人格所下的科学性定义,真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1937年,奥尔波特考证过“人格”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sona相联系。他还对五十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最后得出他自己对人格的著名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三十年后(1967年),奥尔波特把“独特地顺应环境”改为“特征性的行为和思想”。

有人说,人格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有人说,人格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有人认为人格只是一种遗传的结果。但大多数心理学家则认为人格是一种惯常行为。

如果按照本书中思维数学模型的理论来看,人格的定义就变得十分简单,所谓人格就是人们在外界环境外力的作用下,内在思维力所给出的系统响应之一。只要我们掌握了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原理,何为人格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些概念,我们列举下面三个实例:

实例1 见异思迁与坐怀不乱

A君每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就想勾引,得到后又将其抛弃,另寻新欢,这是他的惯常行为,也是A君在处理两性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人们说,此人人格低下。 与A君相反,B君坐怀不乱,即使一个靓丽的女孩坐在他的怀里,他也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不做越轨之事,古人曰:“坐怀不乱真君子”,人们称其人格高尚。(www.chuimin.cn)

理论剖析

让我们来看一下如果用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的理论来如何剖析这一现象。

A君的思维惯性力中的爱欲、性欲皆很强烈,但他在这方面的思维阻尼力很低,他的道德观认为这没什么,在这两个内在力的较量中,惯性力远大于他的阻尼力,于是他常常会做出越轨之事;与其相反,B君在类似的外界扰动力作用下,其阻尼力中的道德观远大于他的惯性力,故而他才能坐怀不乱。两个人的响应截然不同,而这个响应就是他们各自人格的体现。

实例2 据为己有与拾金不昧

出租车司机A在车内发现了一位老外下车时匆匆忙忙遗忘在车内的十万元人民币,这一发现对出租车司机A而言,显然是一个外界环境的扰动力。这时他的内在思维惯性力中的金钱欲会对他说:十万元够你挣几年的,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老外没要发票,又没有其他人知道,把钱放在自己的腰包里,无人知晓;然而与此同时,他的思维阻尼力也会对他说:那位丢钱的客人一定十分着急,非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取财有道,应该尽快设法还给失主。在他的内在思维惯性力与思维阻尼力激烈较量后,他决定将这十万元人民币尽快归还失主,于是他打电话给电视台,让电视台主持人协助他寻找失主,寻找失主这一行为就是他对外界扰动的一种响应,而这一响应也恰恰是出租车司机A在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

如果是另外一个出租车司机B,在他的车内也发生了完全相同的情况,他会想,这位客人在下车时匆匆忙忙,没有要发票,根本不会记住我的车牌号,他又是一个老外,根本找不到我,就算上帝赐予我的吧。他把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然后存进了银行。他的行为也是在内在的思维惯性力与阻尼力较量后做出的,这就是出租车司机B对这一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

理论剖析

从上述实例可见,A君与B君的人格显然不同,表面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他人钱财的态度,而实际上是由于他们的内在思维阻尼力中的道德观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他们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系统响应也截然不同。而这个响应就是他们各自的人格。从动力学角度审视,其结果就是他们对同一事件的响应迥然不同。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金钱的面前,A君人格高尚,而B君人格低下。

实例3 该不该抄袭

A君与B君同为某高校的研究生,在写论文时,A君剽窃了海外一位大师的一些要点,并没在自己的论文中加以说明。研究生要写毕业论文,这是他们在走向成功旅途上重要的一步。A君内在思维惯性力中的荣誉欲、成功欲、金钱欲在对他说,他必须通过论文,这对他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论文通过,他就能拿到向往已久的学位,他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这是他人生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他必须胜利。而他内在的思维阻尼力中的道德观在对他说,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是可耻的。在惯性力与阻尼力经过长时间的较量后,他决定在论文中保留抄袭,这就是他的思维响应,也是他的人格体现。研究生B也在同时写毕业论文,他的内在思维阻尼力却与A君不同,他的人生观、道德观在对他说,绝不能抄袭,绝不可以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理论剖析

显然A、B二君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的人格。而这种人格的表现恰是他们两个人在对待同一个事件上的响应,A君在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人格欠佳,而B君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高尚的人格。

人类思维数学模型的理论帮助我们简化了人格的定义:所谓人格就是人们在外界环境外力的作用下,内在思维力所给出的思维系统响应之一。笔者之所以把人格的定义放在了响应这一章,就是认为所谓人格只不过是人面对外界扰动力时思维的一种系统响应。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人格只是人们对外界扰动力的一种响应,而不是响应的全部,因为人类对外界扰动力的响应十分之多,有些响应与人格无关或者说没有直接的关系。诸如:世界上的知识领域甚多,有人偏爱数学,每遇到数学便产生兴趣,有人对化学偏爱,有人则喜欢哲学,有人对历史情有独钟,这种现象也是人们外界扰动力的响应不同,但这些响应与人格并无直接的关系。人们饿了,就想吃饭,渴了想喝水,这些响应皆与人格无关或者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飞虫向我们的眼睛飞来,这是一个外界扰动力,人们会自然地闭上眼睛,闭眼睛也是一种响应,然而这种响应与人格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在对人格进行定义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它是人们对外界扰动力作用的一种响应,只是一种,而不是响应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