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一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事情发生在一家快餐店,有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进餐。C君也正在与另一个女孩热恋,但此刻的他早已忘记自己的女友。理论剖析这是一个不长的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有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三个男人在同一家餐馆遇到了同一个靓女。然而三位男士的响应各异,三位男士的思维惯性力中自然都有爱欲、性欲、情欲,他们同时对这位女孩产生了好感,但三位男士的响应强度不同,其中C君的响应最为强烈。......
2024-03-14
一、实验室中的启发
我的生命大部分是在海上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试验室里度过的,因为我的职业是研究船舶和海洋结构物在波浪中的运动。在大海上,我参加过快艇在波浪中的实船实验;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波浪试验室里,我每天面对着水池里在波浪中不停运动着的船舶、海洋结构物模型。触景生情,每逢看见波浪中运动着的船舶和海洋结构物,我总是朦胧地感到:这运动酷似人生也酷似我们人类的思维运动。在实验时,我常常坐在各种测试仪表的面前,看着那些记录曲线的起伏与波动,那些曲线记录了被试的船舶和海洋结构物在未来的大海中将如何地运动,设计是否合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可以毫不困难地记录下来浮体在波浪中各种运动的时间历程,但面对人类的思维运动,我们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更无法测量出人类内在思维的各种内力。但笔者坚信,我们的后代一定有一天能够做到,也许那是在十分遥远的未来。
时至今日,人类还无法画出那条能够反映我们真实内在思维运动的曲线,但是可以肯定,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后人能够记录下人类的思维曲线,他们一定会发现,就外观而言,那是一条与波浪的记录曲线酷似的曲线,是一条不间断的、不规则运动着的曲线,那就是我们人类的动态思维曲线。(www.chuimin.cn)
根据笔者的经验,那些船舶或海洋结构物运动的曲线并非是什么能量积蓄或释放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船舶在波浪扰动力的作用下,船舶自身的各种内在力所导致的。
那些记录曲线,那些海上的、实验室里的各种数据对我的思维来说就是一种外界扰动力,它们长时间一直作用于我,不断地重复、强化。我的内在思维惯性力中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则是我撰写此书的动力源,我的思维阻尼力也不断告诉我:你的判断是正确的、理性的。于是我便做出了我的决定,去思考,去研究,去分析,此书便是我对人类思维现象进行思考的结果。我常常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打开计算机,我的思考便在计算机键盘不停的击打伴奏声下,一点点,一滴滴,滴落在屏幕上,它就是读者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文字。
有关一点就通的人格心理学的文章
实例一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事情发生在一家快餐店,有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进餐。C君也正在与另一个女孩热恋,但此刻的他早已忘记自己的女友。理论剖析这是一个不长的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有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三个男人在同一家餐馆遇到了同一个靓女。然而三位男士的响应各异,三位男士的思维惯性力中自然都有爱欲、性欲、情欲,他们同时对这位女孩产生了好感,但三位男士的响应强度不同,其中C君的响应最为强烈。......
2024-03-14
实例七马加爵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轰动全国,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先后杀死四名同学,令世人震惊。综上所述,马加爵是一个思维阻尼力很弱的年轻人。当马加爵与同学们吵架时,同学们的每一句话对他而言都是一个外界的扰动力,这个扰动力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其内在的思维惯性力受挫,强烈的荣誉欲和薄弱的思维阻尼力令其思维系统做出响应——杀人。......
2024-03-14
确切地说,一旦一个青少年在他人格成长的阶段,其内在的思维惯性力的成长速度大于阻尼力的增长速度,这个青少年潜在的犯罪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并非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是一个人的思维内力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024-03-14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就是人类内在思维对外界扰动力作用下的一种响应。然而永远不变的是: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响应,这个响应令你感觉好,你就在幸福之中;反之,你就不幸福。......
2024-03-14
实例六走出死亡谷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2003年,有两位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老夫妻,男的60岁,女的59岁,他们在西藏自治区的万卡雪山旅游途中,迷失了方向,迷失在群山的峡谷中,陪同他们的还有一个中国导游,他的名字叫李雪松。从李雪松处得知两位美国老人还在山谷中,生命垂危,于是森林警察们又跑进山谷,救出了两位美国老人。最后,两位老人无法走出崇山峻岭,误入死亡谷,等待着营救。......
2024-03-14
罗文指出,汉代海上交通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通过对这座古港的考察,我们不仅了解到罗马—印度海上贸易的规模、方式、商品种类等多个方面,而且认识到海路是汉代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带的海事活动,构成了辽朝南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天然门户,海上交通发达。......
2023-08-07
实例四伍德赶牛送书2003年8月13日《上海老年报》第二版刊载了一则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约翰·伍德,现年39岁,他曾是微软公司华盛顿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年薪30万美元。如今,伍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一个“书屋”社团,自己出资在南亚建立了50所小学,送去了50万册图书,为了能将书籍送到偏远的山村,伍德甚至和其他志愿者赶着牦牛和驴等原始的运输工具在南亚送书。......
2024-0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