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思维惯性力:先天还是后天形成?

思维惯性力:先天还是后天形成?

【摘要】:第二个特点是有些思维惯性力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的,是在人格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有人对思维惯性力中的欲念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们都是非理性的。显然,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思维惯性力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总之,全盘否定人类思维惯性力的作用是错误的。

二、思维惯性力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对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和系统响应做了综述。在对思维惯性力的讨论中,我们曾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事例。例如一看见阴云密布的天空,我们马上会想到下雨。一看见一个慈眉善目的人,我们马上可以想到他是一个好人。一看见一个长满横肉的人,人们立刻会想到他是一个坏人;这些都是人的思维惯性力。思维惯性力与人的阅历、经验密切相关,它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此外,人还有各种欲念,诸如:生存欲、食欲、性欲、权力欲、指挥欲、金钱欲、求知欲、创造欲、荣誉欲等等,这些欲念也属于人类思维的惯性力。

1.生命的影子——欲念

欲全面地阐述思维惯性力中的欲念,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要确切地说出人一共有多少种欲念,笔者深感力不从心。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主要欲念大致如下:生存欲、食欲、性欲、金钱欲、权力欲、占有欲、表现欲、自由欲、指挥欲、荣誉欲、名誉欲、求知欲、创造欲、成功欲、竞争欲。

其实人的欲念远不止上述,冷静地观察我们周围的人,尽管面孔各异,性格千差万别,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空间,生有不同的肤色,讲着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性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年龄各异,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欲念所左右,只要生命存在一天,欲念就伴随人们一天。

有人说:“非也,有的人是没有欲念的,譬如僧人。”其实僧人的欲念更为强烈,他们的欲念是强迫自己去克制自身固有的欲念。确切地说,他们的欲念就是欲念的克制,他们想死后进入天堂,这种欲念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乃是试图将思维惯性力中的生存欲变为永恒。

欲念是人类的影子,人是欲念的载体。此刻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我们只不过是欲念的一个载体。

2.思维惯性力的复杂性

思维惯性力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种类繁多,这个特点详见前述,这里不予赘述。

第二个特点是有些思维惯性力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的,是在人格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诸如人的求知欲、食欲等就是与生俱来的。而另一些欲念,诸如:性欲、金钱欲等则不是先天的,一个人在青春期前对异性的兴趣很小或没有兴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内分泌的变化,随着苯乙胺的分泌,情欲才逐步加大。儿时人们尚不理解金钱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知道了钱可以买书,买铅笔,买冷饮。后来我们才知道钱可以买到很多我们向往的东西,随之,我们的金钱欲也在一点点上升。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有人对思维惯性力中的欲念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们都是非理性的。显然,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思维惯性力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例如:创造欲是思维惯性力中的一种,如果人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很难创造出现代文明。人类的求知欲也是惯性力中的一种,小时候我们会问父母各种各样的问题: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植物为什么会生长?我们是从哪里出来的?为什么大人会比小孩高?这些问题都是人类求知欲的具体表现。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求知欲,笔者试图解开人类的思维之谜,才热衷于建立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这正是我内在惯性力作用的结果。

有人认为人的欲念是非理性的,是人世间万恶之源,非也,我们必须对惯性力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因为我们有性欲,人类才得以繁衍,试想如果有一代人没有性欲,人类就将灭绝,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谈性欲是好的或者是万恶之源。再如,在人类思维的惯性力中还有成功欲,如果人类没有成功欲,人类的潜能就无法得到激活,这个世界便会停滞不前。如果人类没有表现欲,世界将失去色彩,我们的生活将成为荒漠,我们的精神生活将变得枯燥无味。总之,全盘否定人类思维惯性力的作用是错误的。

3.质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西方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种流派影响最大,习惯上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思维是由伊特(本我)、自我、超我三大系统组成。其中,伊特(本我)是我们与低等动物共同具备的心理部分,它受快乐原则支配,是在没有外界世界经验时就已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它是人格建立的基础,它易于冲动、非理性、孤僻、自私、偏爱快乐,它是人格中宠坏了的孩子。其次是自我,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它所遵循的原则是现实的原则,它是整个人格的利益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它控制和统辖着伊特和超我。而超我则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次级系统组成,自我理想和儿童心目中父母的道德观念相吻合。弗洛伊德认为,正是这三大系统主宰着人类的思维活动。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只能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例如,思维不过是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情绪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这一学派的观点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其核心即是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环境。

人本主义则以马斯洛为代表。马斯洛认为,心理学过去都是致力子研究人类中那些蒙昧的、消极的、病态的和兽性的方面,他希望通过对主体的研究使心理学更加完善,换句话说,马斯洛更注重对健康的、完善功能的人进行研究,他很少对人类行为的外部预测和控制进行研究,而是加重了自我认识的分量。

马斯洛的学说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他的理论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类看成是动物本能的受害者和文化引起的冲突的牺牲品,这仅仅阐述了全部真相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他的理论也不同于行为主义者,行为主义者把人类视为由环境塑造行为的一种生物。因此,马斯洛的学说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学说的精髓,就是他的需要层次论。关于这一理论,我们将在下文详细介绍。

2)马斯洛及其需要层次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年生于美国纽约,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51年到布兰迪斯大学工作,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0年病逝。马斯洛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理论却广为流传,特别是他的需要层次论对东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到或听到马斯洛的观点,他的这一理论甚至被应用到组织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在西方国家企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马斯洛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要求,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阶梯式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下表所示:

什么是人的生理的需要呢?就是那些与生存直接相关的需要,是人类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这类需要包括食物、水、性交、排泄和睡眠等需要。马斯洛指出:“对于那些长期地、极端地处于饥饿状况中的人来说,他会这样想,假使在后半生中不愁吃喝,那他必然非常幸福,非常美满了,绝无更多其他的渴求。生活本身倾向于按照吃来定义,其他一切都被看成是无关紧要的。自由、情爱、社会情感、尊敬、哲学等一切都可能作为虚饰无用之物而不屑一顾,因为连肚子都填不饱。”

那么,什么又是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呢?对此,马斯洛指出:“就动机层级而言,健康者只有充分满足他对安全、归属、爱、尊敬和自尊的基本需要,才能根本地受到自我实现倾向的激励……如果他最终要得到自身安宁的话,那么音乐家必须作曲,艺术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作。人必须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我们称这种需要为自我实现。”(www.chuimin.cn)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马斯洛在上面的论述中提出了“只有充分”这几个字,也就是说,马斯洛认为,唯有人类在安全、归属、爱、尊敬和自尊这些基本的需要得以满足后,人才有自我实现的可能。

3)对马斯洛理论的质疑

如果马斯洛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今天就看不到《红楼梦》了,因为红楼梦是在曹雪芹举家食粥的状况下写成的。按照马斯洛的动机层级论(需要层次论),健康者只有在他生理、安全、尊敬等需要充分满足后,才能够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但实际上,许多大作家、大音乐家、大科学家都并非是在他们对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满足后才会自我实现,走向成功的。

笔者认为,无论一个人处在什么状态,思维惯性力、阻尼力和复原力,这些思维的内力都不会消失,它们伴随每个人生命的始终。一个人绝不会因为贫穷就丧失了成功欲、荣誉欲等欲念;也不会因为贫穷,就丧失了思维阻尼力、复原力。这些内力的存在是不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它只有强弱之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期,有时食欲是第一位的,有时性欲是第一位的,有时权力欲是压倒一切的。而不是只有在等到食欲、性欲、荣誉欲等各种思维惯性力都得到满足后,人才有自我实现的欲念。

马斯洛理论中提及的五个层次,实际都是人类思维惯性力的表现,可以说,他实际上是将人类思维的惯性力进行了排序,其中,食欲、性欲被列为生理需求,是最低级的需求,生存欲被列为第二层,荣誉欲被归在了第三、第四层次,而归属于成功欲的自我实现被排在了最后。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能完成成功欲中的自我实现。在这里,他忽略了人类思维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内力,即思维阻尼力与思维复原力。

此外,马斯洛将人类思维惯性力的相互影响视为决定人类思维的核心,这也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虽然生理需要是人类思维中最突出、最迫切的欲念,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他的欲念也会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其他的欲念并不会因此而消亡。

笔者认为,在思维惯性力中存在着创造欲、成功欲、求知欲等,这些欲念与马斯洛提出的“层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极度困难的状态下,在思维惯性力中成功欲的驱使下,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并不像马斯洛所说,处在最高层级。

孔子在表彰他的弟子颜回时曾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身居陋巷,一般人不堪其忧,颜回却不改其乐,孜孜不倦以求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按照马斯洛的理论,颜回处在低的层级阶段,然而,他内在的思维惯性力中的求知欲、成功欲并没有因为他所处的层级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加上他内在的思维阻尼力十分强大,他依然努力学习,孜孜不倦,奋发向上,以求自我实现。

著名的瞎子阿炳在极度贫困中,完成了他千古不朽、为后世永远传唱的《二泉映月》,日本的著名指挥家在听到《二泉映月》动人的旋律时惊叹不已,泪如雨下。瞎子阿炳并非是在他全部低级需要都满足后才完成他的旷世之作的。

举世闻名的梵高一生贫困潦倒,生前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在他生活的阿尔勒小镇,曾有三十多人联名上书给市政厅,请求政府下令驱逐梵高。孩子们在街头追逐他,用石头打他,他没有得到人们的爱和尊重,也没有充分的安全感。他曾被送到精神病院,在他三十多年的生命中,他的画只卖掉了一张,他没有得到起码的社会归属感,没有得到他人的爱和必要的尊重。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止他的创作。在他仅有的37年的生命中,他创作了数百件旷世杰作,成为划时代的画家。他的一生,就是自我实现的一生。然而,他并不是在自己的全部低级需要都满足后才完成那些名作的,他的生命历程,可以说是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批判和否定。

4)实例

为了进一步质疑马斯洛的动机层次论,我们列举下述实例:

实例1 战胜死亡

S君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由于过度劳累,49岁那年因吞咽时感到不适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他患了晚期食道癌,对于他这是一个晴天霹雳,他被惊呆了。为了进一步弄清病情,他找了另外一个医生,医生告知他,你的生存期还有一年左右,这更加剧了他的痛苦。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常常以泪洗面,完全丧失了希望。后来他认识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对他说,生癌和上大学一样,头一年最困难,死亡率最高,如果你能坚持到毕业,再读研究生,那问题就不大了,死亡率会越来越低。这些话改变了S君的想法,于是他忍住疼痛,经受了化疗,坚持锻炼,现在S君已经与癌症抗争了12年,健康地活在人间,并写了一部长达40万字的书。

理论剖析

S君得知他患了晚期食道癌,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外界扰动力,对他内在思维惯性力中的生存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当年他还只有49岁,而当医生告诉他还有一年的生存期时,他似乎已经听到了死亡的脚步声,思维惯性力中的生存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另一位医生的忠告,唤醒了他思维阻尼力中的自信心与意志,他决心与病魔抗争,惯性力中的生存欲和阻尼力中的自信和意志,给了他无限的勇气和希望,时间一长,他慢慢走出了痛苦的深渊。在这个过程中,复原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他的心灵逐步恢复平静,与病魔抗争12年是其外在表现,实质则是他自身三个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像S君这样动人的故事屡见不鲜,这些实例本身就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批判。如果按照马斯洛理论,S君吞咽困难,生命受到威胁,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都难以充分地满足,但他却在自我实现中,写出了40万字的书。相比而言,很多健康的人,虽然处在安全的境界中,也不乏归属和爱的需求,却饱食终日或者是在灯红酒绿中一掷千金,并不追求实现自我。

实例2 可爱的中国

在我的青年时代,有一本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书,书名就叫做《可爱的中国》。书的作者是中国早年的革命领袖之一——方志敏。这本书是作者被敌人逮捕后在监狱中写出的。书中讲述了作者的革命情怀,叙述了方志敏烈士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文章完成后,方志敏烈士就被敌人杀害了。

理论剖析

方志敏烈士在危险的境界之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的安全毫无保证的情况下写出了《可爱的中国》一书,实现了他最后的愿望。如果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一个人在他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前,他是不会去自我实现,做任何伟大的事业,方志敏在这种状态下,写出令一代人为之赞叹的书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说,在南极探险的人、喜马拉雅山的登山队伍和穿越万里沙漠的人群中,有不少都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尊重的需求等皆已满足的人,可他们却去冒险,将生命置于危险之中,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他们又重新回到低级需求(安全的需求)之中,在低级阶段中进行自我实现,这似乎与马斯洛的理论有些背离。

我们不能说马斯洛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马斯洛的理论不够正确,我们不能否认,低级需求的满足对人们的成功欲是有一定影响的,譬如一个落水的人,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住生命,而在此时,他不会想到自我实现。当生存受到危胁时,成功欲会暂时受到影响,但成功欲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此瞬间,它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随后,随着思维阻尼力、思维复原力的作用,思维也开始发生变化。

总之,人的成功欲、求知欲、创造欲未必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后才能存在,它们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惯性力,存在于生命思维的全过程,只是在不同时期有强弱之别,却不会完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