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风水思想关于嵇康的风水思想,有学者以为嵇康是中国古代士人风水观念的集中代表,认为他是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骑墙派。他的风水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嵇康部分否定了“性命自然”说。因此,嵇康的反问抓住了阮侃“性命自然”说的自我矛盾之处,阮侃无法公开否认“道德”对命运的调节作用,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不容置疑的。嵇康还批驳了阮侃的“信顺成命”说。......
2023-11-28
五、质疑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奥尔波特生于印地安纳的摩地诸那,他是美国土生土长的人格理论家。奥尔波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是一位教师。1915年奥尔波特考入哈佛大学,刚入学时奥尔波特学习成绩欠佳,然而在第一学年结束时,他的成绩便名列前茅。早年奥尔波特曾写信给弗洛伊德请求会晤,弗洛伊德同意了他的请求,奥尔波特与弗洛伊德的这次会面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1年、1922年,奥尔波特先后取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在心理学研究中,奥尔波特的主要思想就是个体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对个体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而对于人类群体,奥尔波特则认为没有规律可言。
奥尔波特坚持主张人格理论家要采用特殊规律的研究法,它是一种对个案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并且坚持认为要避免使用一般规律研究法来研究群体、分析共性。奥尔波特认为共性仅仅是一种抽象,不能对任何个体进行真正精确的描述。他认为了解某个特殊个体的唯一方法是研究那个特殊的个人,因为世界上绝不存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特质结构的人。奥尔波特的观点清楚、明确,人格理论研究是一种特殊规律,没有共同的规律,因此对每个人的研究只能是对每一个个体的研究,并不存在什么共同的规律。用奥尔波特的话来说:“心理学只有探讨个性时,它本身才是真实的……我们只有把人当作单个的个体,才能充分地研究它。”
笔者对奥尔波特的这一观点难以苟同,因为任何个体必然是群体中的一员,尽管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人格,但作为他们的总体总是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笔者提出的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理论适用于所有的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而不是单独的那一个人。借助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对群体的人格心理规律进行分析,群体中的任何个体的人格只不过是在外界环境外力作用下,在各自不同的内在思维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响应之一。尽管群体的人格比较复杂,但复杂并不等于神秘,也不等于不可思议。响应因人而异,致使人们的人格各异,但不能由此就匆匆得出结论,认为人类群体不存在统一的规律。笔者认为尽管每个人人格各异,但他们都有食欲、性欲、金钱欲、指挥欲、表现欲等,他们的这些欲念只有程度的差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每个人都有道德、法律、人性、爱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所构筑的思维阻尼力,对每个个体而言,他们的思维阻尼力不同,甚至千差万别。每个人内在的思维复原力也各不相同,尽管个体内在思维力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并不会影响“每个人在外界环境力的作用下都必然会产生响应”这一规律。而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旨在探索人类思维的共同规律,奥尔波特以人格的差异否定人类思维的共性,从而否定人格所遵循统一的规律是错误的。(www.chuimin.cn)
奥尔波特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哈佛大学度过的,他被誉为心理学大师,他的学术思想在西方广为流传,对任何大师,我们都必须持有两种态度:一是要尊重,二是不要迷信,对奥尔波特亦是如此。奥尔波特断言,作为人类群体,思维没有共同规律可言,其实并不是人类思维没有共同规律,而是在他有限的生命中,还没有发现共同的规律。奥尔波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就是任何一个人的智慧都不能,也无法取代全人类的智慧,科学永远在不停地发展,历史不会止步不前。半个多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海浪此起彼伏,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言,即使给你一生的时间,你也无法找到两条完全相同的海浪记录曲线。然而,1953年丹尼斯、皮尔逊提出了海浪谱理论,并以此来计算海浪和海浪中的船舶运动,几十年间无数次的实践表明,丹尼斯、皮尔逊的理论是正确的,他们找到了不同海浪中,不同的船舶运动所遵循的共同规律。
奥尔波特的心理学理论有其不足,但不能因此全面地否认奥尔波特的理论,他的一些心理学观点还是正确的。例如:奥尔波特指出人格从来就不是某种固定之物,而是某种正在成长着的东西。虽然人们在经验的变化中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在面对一种特殊的经验时绝非一模一样。他的这种思想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格也是如此,虽然它经常变化,或者说经常转变为某些不相同的东西。就此而言,奥尔波特是正确的,他指出了人格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就笔者的观点,人格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人类内在的思维阻尼力、惯性力、复原力等皆不是常量,它们皆是变量,一旦这些内在思维力发生变化,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响应就会随之改变。
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中,奥尔波特坚信:“任何自称为完备的人格理论必然是动态的,而要成为动态的理论,就必须把个体假设为一个充实的有机体。”奥尔波特认为在探索人格时,必须把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一个动态的人,显然这些观点都是无可非议的,是正确的。
有关一点就通的人格心理学的文章
嵇康的风水思想关于嵇康的风水思想,有学者以为嵇康是中国古代士人风水观念的集中代表,认为他是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骑墙派。他的风水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嵇康部分否定了“性命自然”说。因此,嵇康的反问抓住了阮侃“性命自然”说的自我矛盾之处,阮侃无法公开否认“道德”对命运的调节作用,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不容置疑的。嵇康还批驳了阮侃的“信顺成命”说。......
2023-11-28
《走进荒凉》一书出版后,宋家宏对张爱玲的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尽管他的批评目光已发生了转移,但他并没有完全淡出,而是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着继续思考,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保持着密切关注。宋家宏先后在多所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的学术视点以张爱玲研究为核心,延伸到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力图形成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特征的整体重构。......
2023-12-02
六、质疑凯利的值域系心理学理论1.乔治·凯利及其值域系理论简介在赫根汉所著的《人格心理学导论》一书中,赫根汉对凯利及凯利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现摘抄如下:乔治·亚利山大·凯利,1905年4月28日生于堪萨斯州珀恩附近的一个农场,他是一个独生子,他的父亲是长老会中的一位牧师,后因健康原因,放弃了牧师的职务,重操农务。......
2024-03-14
《大学周刊》:你的新书《哲学 科学 常识》已出版。差别在于,胡塞尔把哲学视作科学,仍然认为哲学应该提供理论、提供实质性真理,我否定这些。胡塞尔回溯到生活世界,是要为现象学、哲学奠定普遍性和统一性的基础,而我不认为能够有胡塞尔意义上的普遍统一的哲学。《大学周刊》:作为哲学家,你研究科学,并对数学有很深的理解,请你谈谈数学和哲学的关系。......
2024-10-02
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只能是研究行为。华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斯金纳坚定地相信,建立在行为主义原理上的行为技术能够解决许多重大的世界性问题。......
2024-03-14
艺术特色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赤壁之战,是对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慨叹。经过一番磨洗,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2023-07-03
墨家主张仅仅运用并彻底贯彻这种“贤”的标准来决定谁应当成为为政者,为其“君子之道”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实际上彻底去除了传统的“君子”和“小人”之分中所依据的非道德因素。对亏害他人、违背公义底线的人加以谴责和惩罚,同时对贤者“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从而确保全社会形成“相率而为贤者”的“进贤”激励机制。......
2023-11-16
于是,在接下来的备课中,我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时间与精力,想着在下次上课时能让所有学生都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不再有类似的质疑。我一边感叹着二年级的学生竟能发出这样质疑老师的声音,甚至会用“备课”一词,一边也从中反思自己。从故事中小彭同学的“质问”来看,老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不够丰富,孩子有“吃不饱”的现象。一般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弹性的教学内容,以备不时之需。......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