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的质疑与独特观点

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的质疑与独特观点

【摘要】:奥尔波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是一位教师。1921年、1922年,奥尔波特先后取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奥尔波特认为共性仅仅是一种抽象,不能对任何个体进行真正精确的描述。就此而言,奥尔波特是正确的,他指出了人格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奥尔波特认为在探索人格时,必须把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一个动态的人,显然这些观点都是无可非议的,是正确的。

五、质疑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奥尔波特生于印地安纳的摩地诸那,他是美国土生土长的人格理论家。奥尔波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是一位教师。1915年奥尔波特考入哈佛大学,刚入学时奥尔波特学习成绩欠佳,然而在第一学年结束时,他的成绩便名列前茅。早年奥尔波特曾写信给弗洛伊德请求会晤,弗洛伊德同意了他的请求,奥尔波特与弗洛伊德的这次会面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1年、1922年,奥尔波特先后取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在心理学研究中,奥尔波特的主要思想就是个体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对个体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而对于人类群体,奥尔波特则认为没有规律可言。

奥尔波特坚持主张人格理论家要采用特殊规律的研究法,它是一种对个案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并且坚持认为要避免使用一般规律研究法来研究群体、分析共性。奥尔波特认为共性仅仅是一种抽象,不能对任何个体进行真正精确的描述。他认为了解某个特殊个体的唯一方法是研究那个特殊的个人,因为世界上绝不存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特质结构的人。奥尔波特的观点清楚、明确,人格理论研究是一种特殊规律,没有共同的规律,因此对每个人的研究只能是对每一个个体的研究,并不存在什么共同的规律。用奥尔波特的话来说:“心理学只有探讨个性时,它本身才是真实的……我们只有把人当作单个的个体,才能充分地研究它。”

笔者对奥尔波特的这一观点难以苟同,因为任何个体必然是群体中的一员,尽管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人格,但作为他们的总体总是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笔者提出的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理论适用于所有的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而不是单独的那一个人。借助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对群体的人格心理规律进行分析,群体中的任何个体的人格只不过是在外界环境外力作用下,在各自不同的内在思维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响应之一。尽管群体的人格比较复杂,但复杂并不等于神秘,也不等于不可思议。响应因人而异,致使人们的人格各异,但不能由此就匆匆得出结论,认为人类群体不存在统一的规律。笔者认为尽管每个人人格各异,但他们都有食欲、性欲、金钱欲、指挥欲、表现欲等,他们的这些欲念只有程度的差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每个人都有道德法律人性爱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所构筑的思维阻尼力,对每个个体而言,他们的思维阻尼力不同,甚至千差万别。每个人内在的思维复原力也各不相同,尽管个体内在思维力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并不会影响“每个人在外界环境力的作用下都必然会产生响应”这一规律。而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旨在探索人类思维的共同规律,奥尔波特以人格的差异否定人类思维的共性,从而否定人格所遵循统一的规律是错误的。(www.chuimin.cn)

奥尔波特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哈佛大学度过的,他被誉为心理学大师,他的学术思想在西方广为流传,对任何大师,我们都必须持有两种态度:一是要尊重,二是不要迷信,对奥尔波特亦是如此。奥尔波特断言,作为人类群体,思维没有共同规律可言,其实并不是人类思维没有共同规律,而是在他有限的生命中,还没有发现共同的规律。奥尔波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就是任何一个人的智慧都不能,也无法取代全人类的智慧,科学永远在不停地发展,历史不会止步不前。半个多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海浪此起彼伏,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言,即使给你一生的时间,你也无法找到两条完全相同的海浪记录曲线。然而,1953年丹尼斯、皮尔逊提出了海浪谱理论,并以此来计算海浪和海浪中的船舶运动,几十年间无数次的实践表明,丹尼斯、皮尔逊的理论是正确的,他们找到了不同海浪中,不同的船舶运动所遵循的共同规律。

奥尔波特的心理学理论有其不足,但不能因此全面地否认奥尔波特的理论,他的一些心理学观点还是正确的。例如:奥尔波特指出人格从来就不是某种固定之物,而是某种正在成长着的东西。虽然人们在经验的变化中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在面对一种特殊的经验时绝非一模一样。他的这种思想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格也是如此,虽然它经常变化,或者说经常转变为某些不相同的东西。就此而言,奥尔波特是正确的,他指出了人格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就笔者的观点,人格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人类内在的思维阻尼力、惯性力、复原力等皆不是常量,它们皆是变量,一旦这些内在思维力发生变化,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响应就会随之改变。

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中,奥尔波特坚信:“任何自称为完备的人格理论必然是动态的,而要成为动态的理论,就必须把个体假设为一个充实的有机体。”奥尔波特认为在探索人格时,必须把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一个动态的人,显然这些观点都是无可非议的,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