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碳排放领域:全球碳较量及美国的失误

碳排放领域:全球碳较量及美国的失误

【摘要】:6.碳排放领域的较量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颁布以来,各国在有关碳排放领域的较量就没有停息过。这其中既有京都体系国家与非京都体系国家之间的较量,也有京都体系内各国的主导权及利益之争。美国在拒绝承担责任的同时,不但在道德领地上失分,而且将碳排放领域的主导权让渡给了欧盟。例如, 假若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那么按照目前的碳排放计算办法,中 国的大量产品将无法保持现有的对美价格优势。

6.碳排放领域的较量

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颁布以来,各国在有关碳排放领域的较量就没有停息过。这其中既有京都体系国家与非京都体系国家之间的较量,也有京都体系内各国的主导权及利益之争。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而拒绝加入京都体系,由此也将美国在国内外事务中的双重标准表现得再清晰不过。

曾经有一则揶揄美国布什政府的笑话。内容大意是布什总统率领一支庞大的白宫智囊队伍远赴夏威夷,召开一场主题为“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减排”的会议。当秘书后来汇报说,为举办这场重要的大会,额外排放了二氧化碳l万吨之多,与会议主题精神背道而驰时。布什总统不假思索,大笔一挥加了两个字,将会议主题改为“全球变暖与别国温室气体减排”。引得秘书及智囊团众口称赞。这的确是一个冷幽默,当然,作为笑话我们不必当真。但我们需要当真的是,这则笑话将美国领导人的复杂心态入木三分地表露了出来:既不希望全球变暖,又想搭便车。其实不止是美国,别国的领导人难道就没有这样的心态吗?只不过表露的方式不同,或者迫于各种压力而不能表达罢了。美国的问题在于用行动明确无疑地表现了出来,因此才犯了全世界的众怒,小布什总统更是成为众目矢之、口诛笔伐的对象。

事实上,美国已经为自己的行为而受损了。美国在拒绝承担责任的同时,不但在道德领地上失分,而且将碳排放领域的主导权让渡给了欧盟。在后者的强力推动下,国际碳交易市场如火如荣,交易规模与影响力日趋壮大,这恐怕是当年执意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美国布什政府的精英层所没有想到的。反过来,欧盟对美国的道德压力不断加码,作为主导者的欧盟也一直在促使游走于京都体系外的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这种努力虽然在美国布什政府任上并没有起色,但在2009初美国政府正式换届后终于见到了曙光。因为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无法做到像其前任小布什那样,面对全球的一片质疑声而表情轻松,过后依然无动于衷。奥巴马总统提出,美国今后将加入《京都议定书》。尽管奥巴马政府没有明确说明美国何时加入,但这种声明无疑是对前布什政府相关气候政策的大幅修正。

在推动《京都议定书》出台与实施的过程中,表现最为积极的是欧盟与日本。原因很简单,欧盟与日本都具有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单位GDP能耗均处于世界前列。由此,欧盟与日本的先进技术将使得它们在碳排放市场具备天然的优势。这为欧盟与日本的技术、设备向其他国家的输出创造了新的条件和市场。与欧盟为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不同,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出某种顺势而为的态度。这与发达国家呈现出明显不合拍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坚持“搭便车”的立场,即发达国家减排,发展中国家享受减排的成果。这符合公平的原则。因为我们要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仅来自当天早上的烤面包,还来自100年前美国大街上跑的福特T型车。对石油累计消耗量的研究表明,1965年至2007年间,美国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消耗量分别是中国的6倍和15倍,是印度的15倍和35倍。。鉴于历史消耗已转化为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这自然就存在一个统计的尺度和追溯的范围问题。如果被要求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承担同样的减排义务,那么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京都议定书》更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将这些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置于一种尴尬的两难境地。如果不加入协约,则可能被孤立,排除在全球社会的主流意识之外;如果遵从相关的协约规则,客观上将影响到本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而大多数发达国家早已经历过了这一过程,正步人后工业化社会。因此,在履行《京都议定书》相关协约的过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因正在于此。(www.chuimin.cn)

事实上,中国的上述要求得到了欧盟等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因为欧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各国的减排计划。但以美国为首的个别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利益付出,使己方利益最大化,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美国声称,《京都议定书》在签约与谈判时已经考虑到这些差异和不平衡性。条约为此设定了一定时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设置减排任务,而只是由发达国家承担减排义务,而且发展中国家还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来实现自主减排,并向那些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出售碳减排额而获得额外收益。因此,2012年过渡期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理应承担更大的减排义务。美国的态度咄咄逼人,同时也得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附和。但问题是,这种看似公平的制度设计究竟是否真正体现出公平性?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其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多到难以计数,也不可追溯了。而目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一定时间的碳减排宽限期,希望通过这种所谓的“让利”来实现以后在碳减排方面的一视同仁。美国所需要的这种制度设计其合理性究竟如何体现呢?至少从公平性上大打折扣了。

纷争远远没有停息。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刚提出要加入《京都议定书》后不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就抛出了“碳关税”的设想。他在2009年3月17日美国众议院召开的会议上宣称,如果其他国 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么美国将征收碳关税,这将 有助于公平竞争。。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 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个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的概 念,其本来的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 课征商品进口税,以保护欧盟的利益;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 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但这个提出 后没有了下文的设想却被美国借来并计划加以发扬光大。事实上, 这是打着公平的旗号而制造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即碳壁垒。例如, 假若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那么按照目前的碳排放计算办法,中 国的大量产品将无法保持现有的对美价格优势。因为在碳壁垒的 约束下,中国的廉价产品优势不再,无论中国生产的价格多么便宜, 其需要额外为美国所认为的粗放化生产过程及高碳排放埋单。美 国将以碳关税的形式,堂而皇之地将中国的财富纳入自己的国库。 而中国的产品不仅利润进一步摊薄,而且还会背上一个污染大气环 境的“恶名”。这无疑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穿上了一层华丽的外 衣。而且,一旦美国实施“碳关税”征收,欧盟、日本等国势必要仿效, 中国的对外出口市场可能会风声鹤唳,甚至一片萧条。欧美发达国家或许忘记了自己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转而要求中国、印度等 发展中国家一步到位地与欧美实行同步的环境政策,表面上是为了 全球竞争的公平,实则扼住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咽喉。对于何 时征税、征多少税这样的问题,一切都在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掌控之中,中国可以压低成本向全球销售产品,而他们有权决定中国该有 多少财富。

中国当然不会支持碳关税,对于任何工业化进程中的生产大国 而言,这都是致命的打击。可以想象,一旦美国征收碳关税,将引发新一场贸易战,实际上也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2009年初,美国新政府上台伊始所推出的“买美国货、用美国人”的老式贸易保护主义备受各国谴责,这迫使美国政府重新调整策略。很快,奥巴马政府用环保和清洁能源的新衣,重新妆扮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猛兽,碳关税的提出就是明证。奥巴马唱着能源环保的高雅调子,却要行贸易保护之实。从利益指向上看,美国的做法并非全是益处。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国家,美国所面对的处境并不见得十分乐观。如果说中国是制造领域碳排放最多的国家,那么美国在消费领域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其他国家难以项背。美国实施碳关税在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使美国消费者负担加重,最终会损害到美国的经济。而且在传统制造领域,美国并不比欧盟和日本有更大的技术优势。最后的赢家并不一定是美国,很可能是欧盟或日本。其实无论谁笑到最后,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胜出者应承担与之地位相匹配的责任。由于《京都议定书》有效期至2012年结束,因此,探讨“后京都时代”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格局将是当前最重要的议题。新一轮的气候问题多边会谈计划于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有望签署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这一协议的意义将极为重大,这也许是我们在时机尚允的时候改变气候变化趋势的最后一次机会。人们所普遍希望的是,美国将全面加入到这一体系中来,并且承担更大的责任。在2007年召开的联合国巴厘岛气候会议上,曾经与美国一道并肩作战,拒绝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澳大利亚,终于弃美国而去,宣布加入《京都议定书》。至此,美国几乎已经没有伙伴了,成为了孤独的“钉子户”。由此看来,全球社会的压力必然会使美国政府转向,美国“归队”只是时间问题。作为全球社会一致的行动,美国的加入将使得气候减排行动真正实现全球范围上的约束力。这是碳排放领域的较量所展现出来的最好结果。

从全球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碳排放领域的较量却暗含了进步意义。全球资源得以有机会向更有效、更绿色的地方流动,这有利于全球社会摆脱旧有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向更合理的层面转型。或许这就是气候危机带来全人类最大的警示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