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碳减排交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

碳减排交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

【摘要】:4.碳减排交易的延展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蔓延,有关终结美元一支独大格局,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绝于耳,在2009年4月初的“伦敦G20国峰会”召开前夕更是响彻全球,一度达到了峰点。相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学者提出的种种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设想,米利班德基于碳交易的延展,并于2006年提出的碳货币概念似乎暗合了一种前瞻性,带给了危机之中的全球社会一种新的启示。碳减排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

4.碳减排交易的延展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蔓延,有关终结美元一支独大格局,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绝于耳,在2009年4月初的“伦敦G20国峰会”召开前夕更是响彻全球,一度达到了峰点。事实上,这种呼声一直就存在,并非是如今才出现的。自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全球经挤经历了多次危机的冲击,每次危机期间都出现这样的呼声。只不过这次的呼声更高、更响亮而已。人们对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诟病已久。甚至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重新回归“金本位”的理念,意在构建更安全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所谓“金本位”制,也就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关于黄金等贵金属的货币功能,马克思曾有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黄金作为货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果从中国古代最早的黄金货币,即战国时代楚国境内流通的“郢爰”开始算起,其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代意义上的金本位制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其后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效仿英国,相继实行了金本位货币制度,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其社会寿命并不长久,不到100年就寿终正寝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国际市场对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上所拥有的黄金保有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黄金的庞大需求。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输出和输入受到限制,最终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二战”结束前夕.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起来,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全球的货币霸主地位。现如今,金融危机的蔓延将美元独霸的货币体系之弊端暴露无疑。在一些经济学家的眼中,恢复金本位制与其说是更安全的选择,倒不如说是无奈之举。美国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全世界。美国经济打喷嚏,全世界难免就感冒。究其原因当然是深层次的,但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绝对脱离不了干系。改进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就成为一种理性的呼声。不过问题是,金本位制的货币体系就一定更优吗?既然之前金本位制由于黄金供应受限而被废除,那么几十年过后的今天,金本位制就能适应更大规模的社会需求,与全球经济的发展高度关联吗?答案不言而喻。

相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学者提出的种种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设想,米利班德基于碳交易的延展,并于2006年提出的碳货币概念似乎暗合了一种前瞻性,带给了危机之中的全球社会一种新的启示。与“金本位”相对应,米利班德的设想可以看作是“碳本位”的货币体系。尽管在银多经济学家看来这种构想太为超前了。迄今为止,人们从货币的角度对全球碳交易体系的理解还很肤浅,国际上目前普遍通行的看法是更倾向于把碳减排视作商品。而且这一看法相当广泛且深入。随着《京都议定书》所确立的碳贸易在全球的风生水起,2005年后更是如火如荼。全球碳市场的累积交易额目前巳达数千亿欧元,碳减排的商品化趋向愈发明显,碳信用也依赖于国际条约的背书而在全球范围内被确立起来。与此同时,碳减排作为“特殊商品”的意义也逐步体现出来。基于碳商品交易所特有的背景使命、执行基础、交易机制和流通范围,其暗含的普通货币发行、兑换和汇率特征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从这个意义上说,碳减排信用,如CERs(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受核准的碳减排额),就类似于货币的交易单位。尽管碳交易领域的国际货币化倾向并未得到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但毫无疑问,碳市场确实表现出货币市场的诸多特点。比如,和纸币发行基于政府信用和强制推行一样,碳信用的价值内涵完全基于国际规则而产生。如果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强行破坏《京都议定书》所设定的规则,决定不再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CERs。那么CERs的价值就会消失殆尽。与之不同的是,黄金或石油等普通商品则不需要任何政府或机构的背书就天然拥有价值。从这一点上说,碳减排信用或凭据类似于纸币,有信则有价,不信则一文不值。因此,碳信用的推行需要国际规则的背书,需要全球社会共同维护和遵守。在此基础上,相比黄金货币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可计量性、可储存性等特点,碳减排信用则一样都不少,而且延展空间更强。(www.chuimin.cn)

自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颁布以来,全球社会已有近190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这意味着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都认可了温室气体减排这一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迟早会以某种方式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全球社会共同行动目标将有望形成。从发展趋向上看,今后有关碳减排领域的国际规则其约束力将会进一步加强,欧盟正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引擎。《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欧盟一直在强化,而不是在削弱这一约束力。如果未来美国与欧盟上演碳减排方面的主导权之争,那么可以想象,碳资产将会炙手可热。或许美元与欧元之争将会开辟或转移新的战场,演变成为碳货币的发行权之争。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国际社会旧有的规则,使得免费进行碳排放成为了历史,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不再能不受约束,任意排放,大气环境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资源。《京都议定书》本质就是规定各国如何分配与享用这种稀缺资源的国际大法。碳减排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它的签订生效使得所有缔约国的经济生产都不再是单个国家的个体行为。缔约国将必须遵守承诺把碳减排与经济生产统筹起来。这将实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总量(GDP)与碳减排总量(CERs)的绑定,经济发展与气候环境约束以货币化的形式统一起来。

毋庸置疑,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然而人们扩大经济生产规模,追求更高的GDP总量的愿望是无限的,这种愿望背后所赋予的能力与手段也是无尽的。这其中就需要一种折衷式的考量,既要体现人类社会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更要兼顾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不平衡。碳减排指标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