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10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事实层面,各国科学家并没有太多疑义。气候变暖从科学领域进入日常生活话语的过程,其间产生了对事实的再阐释。总之,温室效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即使承认温室效应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外,水蒸气也是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2023-08-28
1.气候危机日益临近
这几年比较时髦的一个词汇便是气候变化。有关气候问题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网络上的信息更是海量。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上该词汇的搜索条目多达10亿条。不仅如此,气候变化更成为了政治家们时髦的话题。无论是国际论坛还是地区会议,气候问题无疑都是重要的议题之一。似乎不谈论气候变化问题,会议就变得缺乏高度与责任感。在这种场合,我们可以赞赏一些政治家远见卓识,也可以揶揄一些人政治作秀。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必须承认,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即使政治家作秀,同样也需要选择民众关心的议题,以便制造良好的舆论影响,气候问题看起来再合适不过了,它就是这样的“万金油”议题,甚至已成为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谈资。如果连农民伯伯地里的庄稼歉收都可以赶时髦地归因于气候变化时,想必气候问题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了。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灾害事件频繁出现,人们对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国南方冰雪灾等损失严重的灾害事件印象深刻。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样深远,只是不为人们所关注罢了。由于气候变暖,南北极的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各大洲的土地沙漠化趋势日益严重。人类社会正因地球气候变暖而经受着可见的、不可见的,可预知的、不可预知的种种隐忧与危机。
论起温室效应,其实并非有百弊而无一利。自地球形成以来,温室效应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地球气候将不适宜生物体存在,生命或许就难以形成和繁衍。但是,需要澄清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温室效应有和没有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人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这是“人造”的危机,那就必须由人类来化解。
二十多年前,人们还只是把气候变暖的风险作为问题提了出来。但今天,主流科学界对全球变暖这一事实几乎没有异议。愈来愈充分的证据表明,人类的活动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按照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指标PPM(百万比浓度)计算,40万年以来这一指数徘徊在200—280之间,1万年以来其指数保持在约270左右。可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这个指数在两百多年间就跃升到了现在的360,已经完全超出正常的范围,而且仍处于上升趋势中。
气温极端上升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能真切感受到的,作为全球变腰的证据之一,没有比这更加深入人心的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摄氏度。按照这一趋势,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预计将上升大约2一3摄氏度。新世纪以来,全球各地的高温纪录时常被打破。比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最高气温达41.5摄氏度,破139年来的纪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38.1摄氏度,破了1990年的纪录;2003年热浪几乎席卷整个欧洲,近10万人中暑;同样在2003年夏季,中国台北、上海、杭州等地都打破了当地高温纪录;2005年7月,美国有200个城市创下历史性高温纪录;2006年8月16日,中国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摄氏度,历史上所罕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频繁出现的高温气候很大程度上已经反应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加以遏制,那么从现在起的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至少要升高2摄氏度以上。可别小看这一数字,2摄氏度的升温将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大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不只是简单的气温上升。从人性化的角度看,地球的温度系统与人的体温何尝不相似呢?尽管随时间与方位的不同,体系内的温度分布有着自然的差异和波动,但诸如“呼吸”、“排汗”等多种过程总体上会趋向于维持体系内的温度稳定。人的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5%,就会产生高烧、昏迷,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而地球呢?飓风频发、冰川融化既可以看作是地球系统对气温上升不适应的表现,又可以看作是地球本身对突变事件的自我调节。冰川的融化就像是地球用南北极这两大冰库为自身降温一样。但问题是,如果最终无济于事呢?人们中暑,尚且知道寻求医生的诊治;地球“发烧”,却没有“星际诊所”予以治疗。长此以往,与地球脐带相连的人类,连同其他生物体,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者。
气候变暖就像是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是选择坐以待毙还是勇于面对,是积极改善还是继续破坏,现在的确到了我们人类拿出实际行动来应对的时候了,形势对我们而言着实不容乐观。据最新的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本世纪海平面上升10厘米几乎是最保守的预测。据测算,二氧化碳的半衰期接近于100年。也就是说,即使假定我们今天将碳排放总量减半,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实在不能奢望在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地球自身就能安度危机。(www.chuimin.cn)
我们无法想象,全球大片土地会因水分缺失而不断地沙漠化,动植物因栖息地的丧失而接连地消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美好的景象,子孙后代们只能在影像资料上才能为之嘘唏。我们更不愿看到,冰川的大面积融化,使得北极熊长距离迁徙过程中由于坚持不到觅食地而被饥饿带走;鳞虾也由于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冰面环境而灭亡,最终威胁到蓝鲸等一大批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这使它们不得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而选择长距离的迁徙。更可悲的是,在非洲大草原,驯鹿和大象正因水源的稀缺而逐步丧失迁徙的目的地。当这些悲壮的迁徙最终都成为没有必要的徒劳时,等待它们的或许只有灭亡。大自然有着完整的生物链环,如果其他动物都接二连三地灭绝的话.那么距离人类的日子还会远了吗?作为地球生物链其中一环的我们人类,难免会心有戚戚然。
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这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种群!而对地球生态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呢?需要坦承的是,尽管人类掌握了高度的智慧,但在地球生态系统变迁以及自然物种演化等方面,我们的认识仍处于小学生的水平,甚至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如果面临大灭绝的命运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大自然并一定有人们想象中的仁慈面孔,而我们人类手里,或者说任何物种那里都没有一张由大自然开出的保证书,确保我们不会灭绝。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中,地球上90%以上的海洋物种以及75%左右的陆地物种在这一时期灭亡了。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不清楚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这些物种集体灭亡,所幸的是,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又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这个过程历经了一亿年之久。正像一些乐天派人士轻松地说,大自然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包括人本身。只要时间足够,万物皆可生。不错,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观点来强调时间的建设意义。或许大自然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对于自然进化这样动辄以几十万年、甚至上亿年为计量单位的大尺度过程而言,这样的漫长演化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都是没有意义的。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感叹说,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这句话依然动人。因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气候变化这样的大问题上,人们殚精竭虑,但还是捉摸不透大自然的脾性,太多的疑问与不确定性依然摆在人们面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在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繁荣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同样也是史无前例的,这一点倒是确定无疑。。
更大的隐忧在于,由于一些国家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组织机构也有各自的价值导向。因此,它们经常传递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引发无休止的论战。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关于全球社会是否有必要采取一致而共同的行动方面仍存在不少争议。甚至对于二氧化碳究竟是不是气候变暖的肇因也有不少怀疑。这犹如人类社会共同的大合唱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以美国前总统布什为代表的气候问题怀疑派认为,人类对气候变暖的研究还不透彻,导致气候变暖的真正机制还不清楚,全球社会或许正处于新的一轮气候变暖期,只不过这种周期恰好与工业大生产的过程相吻合了而已。因此,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或许只是一种游戏或闹剧。这种观点的拥趸者不在少数,这也正是美国布什政府当年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此外,一些科学家也认为,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蒸气,而不是二氧化碳。因此,减排二氧化碳似乎并没有切中气候变暖问题的实质。
有时候,一些争论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笔者并不是说存在争议不好,毕竟真理越辩越明。但问题是时间就在论战中悄悄地流逝了。面对自然界日显疲态的脆弱承载力,一些掌握着话语权和决策权的精英人士却不紧不慢,我们有时不能不为这种自负的表现而感到焦虑。整个院子都起火了,人们还在为“到底要不要取水去浇灭”、“究竟谁家的房子先烧着”之类的问题而争论不休。美国政府的决策层挂在嘴边的就是普世价值和人权观。他们不一定搞清楚经典经济学的宗教伦理和价值基础是什么,但他们却精于算计-非常善于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去估算美国为应对气候问题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与额外支出。他们看起来考虑的更多是美国价值而并非普世价值。这些精英们的学科背景或专业领域并不一定是气候环境领域。但他们却热衷于搜集一些有利于他们的论据,利用一些现学的气候知识为自身的决策找到注脚。而且有时候特别敢于轻易否定数千名气候科学家经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当他们无法辩驳气候科学家们的结论时,阴谋论就成为挡箭牌。正像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智囊班子所声称的那样,气候学家无非是要把问题说得很严重,以此来抬高地位,引起政府重视乃至获得更大的科研项目资助。我们反对狭隘的利益观,就像我们相信并非所有的国家或机构都是出于私心而对待气候变暖问题。大多数人还是从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这确实需要全球社会痛下决心了,不要在争论中浪费我们应对气候危机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应该为自己的失范行为而寻求大自然的救赎,这取决于我们的诚意和行动。本着知微见著的精神,我们应该坚信,人们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种种善举和努力,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相应的回馈。
有关石油枯竭的后天的文章
关于最近10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事实层面,各国科学家并没有太多疑义。气候变暖从科学领域进入日常生活话语的过程,其间产生了对事实的再阐释。总之,温室效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即使承认温室效应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外,水蒸气也是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2023-08-28
在第五次报告的结论中,IPCC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而人类活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众传媒将评估报告形容为IPCC正式对人类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灾难进行了“定罪”。这次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浓度达到了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根据IPCC的科学报告,必须承认最近一百年全球气温升高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2023-08-28
南极磷虾是一种类似虾的甲壳动物,大约有6厘米长,它们体形不大,但数量极多。据估计,在任一自然历史时期,南极磷虾的总重量都超过了地球人口的总重量,它们有可能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物种。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对磷虾的数量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幼虾的数量减少了,这意味着每年新增的磷虾数量也会大幅减少。海洋中每立方米磷虾的数量高达3万只,它们是须鲸的主要食物。......
2023-10-16
从以上三个层次来看,绿色意识形态并不神秘。从具有意识形态潜能的价值观到一种真正的意识形态,绿色意识形态的成长过程经历了与其他价值观在公平逻辑上的较量与竞争。因此,温室气体减排的公平性问题其实质是背后的公平逻辑排序,这正是绿色意识形态扩展中伴随的话语竞争和结构博弈。......
2023-08-28
表6-3部分国家水污染状况注 资料来源于 《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 《全球环境展望》。在农业社会时期,地球的气候变化相对比较平衡,但工业化导致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从而产生温室效应,促使地表增温。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论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上升,将使养活全球不断增长人口的任务越发艰巨。......
2023-11-21
由资本幕后控制的消费主义似乎与绿色环保没有任何关联,甚至还会被建构为是对立的关系。在绿色价值观发展成为绿色意识形态后,消费主义吸收着母体的养料,不断地进化自身的外观,最后吞噬掉母体,成为一个有着绿色外表的消费主义怪兽。在“绿色”的语境下,人们自以为开始弃绝了物质崇拜,追求生态、环保的生活“本质”,然而资本的扩张增值本性给人们留下了一丁点儿背弃消费主义的喘息机会了吗?......
2023-08-28
2007年8月至9月,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性信贷紧缩,各国央行被迫入市干预。欧洲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衰退,衰退的欧洲经济又加深了其政治危机。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出游人数大幅减少,对希腊造成很大冲击。......
2023-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