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然气:石油替代品的广泛应用

天然气:石油替代品的广泛应用

【摘要】:3.走近天然气时代如果说21世纪是天然气世纪,那么直到现在,我们才真正看到这种趋向。天然气至少是石油资源的一种可行的替代品。天然气广泛应用于工业务生产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对于天然气而言,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石油与天然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我们实在不能天真地以为洁净煤竟然能够洁净到不含硫元素的程度。因此,天然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几乎不舍有二氧化硫等其他的有害物质。

3.走近天然气时代

如果说21世纪是天然气世纪,那么直到现在,我们才真正看到这种趋向。而在此之前,天然气一直被石油的光环所笼罩,这使得人们过于关注石油而忽略了天然气的价值。自然赋存条件下,天然气通常与石油、煤炭共存,以油田伴生气、煤层气最为常见。此前人们在开采石油、煤炭能源时,天然气只是作为开采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是运气不佳的采油或采煤工人在开采过程中所遇到的令人厌恶的、有爆炸危险的附带品,矿井中的“瓦斯”爆炸带来的损失不仅巨大,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安全隐忧。这使得大多数能源公司对天然气的开采多少总会有些心有余悸。此外,天然气还背上了不易运输,处理工艺复杂且昂贵的“坏名声”。道理其实很简单,石油可以用最原始的各种工具来装运,甚至装啤酒的圆木桶都没有问题;煤炭就更省事,直接装在敞篷车斗中就可以运走了,而天然气的运输却远不如石油或煤炭这么简单,需要用专设的管道来输送,而且要极力避免泄漏。这在一百年前看来确实是太繁琐了。人们的目标由此主要锁定在石油和煤炭上,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自然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发生明显改观。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天然气储量与产量快速增长,天然气消费市场也逐步形成。尽管这些市场相对独立,天然气还只是作为区域性的能源商品,带有很强的地区特点,远不能与石油市场相提并论。但人们逐步发现,天然气并不是石油经济的边缘副产品,它有其独立的经济价值。天然气至少是石油资源的一种可行的替代品。尤其是石油枯竭之后,天然气客观上为人类社会的能源供应提供了又一种选择,从而可以缓解石油危机的蔓延及破坏力,并且减缓气候变暖的过程,这一切看起来都是自然而然的趋势。不过,人们明白这个道理似乎比较晚,就像人们对天然气的误解消除得有些迟一样。伴随着天然气的储运技术、深冷液化技术、合成油技术、天然气分离及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气广泛应用于工业务生产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比如燃气发电、燃气汽车、天然气化工、家用燃气设施等等。这一切刺激了全球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整体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越来越活跃的天然气消费市场。从发展的角度看,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规模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对比两者的应用规模与发展潜力,天然气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有望赶超石油。。

我们需要澄清一种想当然的观点,那就是人们习惯上总是把“油气行业”混为一谈,“油气不分家”就是这样的典型认识。这使得人们很少把天然气作为一种具有内在价值的能源品种单独加以分析。地质学家们致力于发现地壳中每个可能赋存有石油的区域。对于天然气而言,情况却并非如此。地质学家们往往热衷于找油·而恰恰忽视了那些石油匮乏但天然气却大量存在的岩层。事实上,石油与天然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如果说传统的天然气产业与石油产业之间还割舍不断的话,那么新兴的可燃冰产业与石油产业的关系基本上可以厘清,石油也已经不能与可燃冰同日而语了。

不可否认,煤炭与石油目前依然支撑着全球社会的发展,但煤炭和石油给全球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样不可否认。美、日等国在煤炭与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像前文所阐明的观点一样,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其实并不代表人类能源的未来走向,就像人们为了延长煤炭的社会寿命,甚至搬出“洁净煤”技术来为煤炭利用找到依据,并且大肆宣扬。但说到底,这些说辞并不一定切合实际。我们实在不能天真地以为洁净煤竟然能够洁净到不含硫元素的程度。既然难以去除掉硫元素,那么利用过程必然伴随二氧化硫等副产品的出现。那些一直鼓吹发展“洁净煤”技术的人,他们也无法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洁净煤利用示范项目,从而表明技术上真正把这些污染物都安全地解决了。(www.chuimin.cn)

单凭这一点,天然气就比煤炭要优越得多,其燃放标准更是煤炭所望尘奠及的。由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含碳比相对于煤炭和石油都低得多,而且基本上不含硫元素。因此,天然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几乎不舍有二氧化硫等其他的有害物质。而且其产生的温室气体约为煤炭的1/2,石油的2/3,天然气燃烧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要远远小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是目前已知的最清洁、最安全的化石能源,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遗憾的是,人们很少关注到这些方面,注意力依然是放在煤炭与石油上,并且对与之相关的新技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例如,为了发挥煤炭的更大用途,人们开发出煤变油技术;为了增加石油产量,人们提升工艺水平,把目光转向了更难开采的油砂,试图从页岩中取油,用沥青沙炼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做法只能作为权宜之计,我们不应该对此抱有太多的幻想。对于一种终究要淘汰的能源品种而言,所谓的改进不过是抱残守缺,妄图以此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危机更是自欺欺人。我们用更昂贵和更肮脏的方案来增加石油产量,得到的至多是延缓这类能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而且问题的吊诡之处还在于,我们今天即使完全具备拥有更高效、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技术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一种更好的能源方案,哪怕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就一定能被人们欢欣鼓舞地接受。

从能源的选择与认可度上看,能源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个体化的行为。对某个特定的社会而言,则代表着一种集体性的习惯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定势。我们知道,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日常习惯总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除非这个人因某种日常行为而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并且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而言,一定程度上同样如此。人们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时容易产生误解,如果这种误解长期得不到澄清而因袭下来,有可能就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习惯。集体的盲从主义更会助长这种趋势,甚至产生根深蒂固的偏见。就像人们并不会因为某种替代能源大有前途而就对其另眼相看,人们依然对用惯了的能源情有独钟。

人们之所以乐于使用煤炭,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了煤炭的相对廉价。不过,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煤炭的廉价优势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似是而非的优势。煤炭的廉价只是体现在内部成本,同过去一样,人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一能源使用方式所造成的外部成本。或者说,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煤炭利用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酸雨频发、生态与健康受损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并且试图加以量化。但碍于习惯的强大阻力,这种理性的声音微乎其微。现实的结果是,整个社会仍然固守着旧有的能源领地。对于石油,人们同样没有表现出超越“惯性”的智慧与远见。虽然人们都明白,迟早有一天石油的供应将达到顶峰,石油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比将达到最大值,石油的供应终将难以跟得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但石油毕竟还有很多优点,而且这些优点远非煤炭所能企及。那么至少眼下它仍有理由为人们所继续使用。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今天发展中国家依然无法摆脱发达国家之前所走过的能源之路了。

技术的进步也使天然气的运输更加经济与便捷。因为有了液化天然气技术,天然气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地域屏障有了打破的可能,这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这不仅对天然气工业而言,对整个能源经济的方向而言都是如此。全球意义上的天然气市场所缺少的重要一环也终于有望补缺到位。天然气的大规模转移使得更加灵活的市场交易成为了现实,供货方和买方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交易双方可以像当前在天然气管道输送中所遵循的那样承诺长期的合同,或者也可以在现货市场出售液化天然气。由此,天然气市场变得与石油市场无异,买家的额外需求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几船液化天然气的供应而得到满足。理论意义上说,天然气可以像油轮输送石油一样,这架起了天然气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天然气由此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占领全球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