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欧洲供应受影响、乌克兰被指窃取天然气

欧洲供应受影响、乌克兰被指窃取天然气

【摘要】:1.天然气市场的博弈谈起石油,不可避免地要论及天然气,一般来说,油气是不分家的。毫无疑问,国际石油市场的较量波诡云谲,而天然气市场的博弈同样纷繁复杂。总计有17个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因俄乌“斗气”事件而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负责人更是对乌克兰政府大加指责,认为乌克兰不应该违背俄乌之间的天然气输送协议,擅自窃取本应属于欧盟的天然气。

1.天然气市场的博弈

谈起石油,不可避免地要论及天然气,一般来说,油气是不分家的。多数情况下,油气在地层中总是相伴而生。前文中之所以很少提及天然气,主要是考虑到在后面集中阐述。毫无疑问,国际石油市场的较量波诡云谲,而天然气市场的博弈同样纷繁复杂。最为引入瞩目的当属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斗气”事件。这种因天然气供应引发的纷争时不时就会爆发,看起来已经成为了每年圣诞节前后固定上演的保留剧目。具有深意的是,俄罗斯既是导演,又是主要角色。

对于将能源作为外交武器的俄罗斯而言,其向乌克兰切断天然气供应仅是一种施压的手段,而并非是最终目的。只不过俄罗斯的做法过于强悍,总是给人带来恃强凌弱的感觉,因而往往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同时也会引起乌克兰的强烈反应。俄罗斯向乌克兰“断气”的时机通常选择在能源供应紧张、供暖不可或缺的关键时刻.西方圣诞节前后一般是欧洲大陆最寒冷的时节。不难想象,这个时候被掐断天然气供应,乌克兰普通民众为此要遭受多大的困扰与折磨?对俄罗斯的愤恨自然可想而知。对乌政府而言,这也意味着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俄罗斯在冬季切断向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这种施压方式要比在夏天里更奏效。

2009年伊始爆发的俄乌“斗气”事件将天然气领域的纷争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由于其波及面之广,几乎是前所未有,由此引发了全球社会的强烈关注。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主要还是由经济利益纷争引起的。俄罗斯每年向乌克兰出口天然气五百多亿立方米,而通过乌境内管道向其他欧洲国家输出天然气约一千二百多亿立方米。因此,天然气价格和过境费率的变动关系到两国重大的经济利益,存在利益分歧或冲突也不难理解。2008年俄罗斯售乌天然气价格是每千立方米180美元,通过乌境内管道向欧洲其他国家输送天然气的过境费率为每百公里1.7美元。2009年,俄方计划将售乌的天然气价格提高到每千立方米250美元,同时保持过境费率不变。乌方则认为,俄罗斯2009年销售给德国的天然气平均价格为每千立方米280美元,扣除通过乌克兰和捷克境内管道的过境费后大约为225美元。在过境费率不变的情况下,乌方可接受的价格不应该超过德国,维持在每千立方米210美元比较合理。而另一方面,乌方也声称,如果俄方要把天然气价格提高到每千立方米250美元,那么乌方的过境费率也要相应要提高,至少要达到每百公里Z.O至2.2美元。否则,单方面提高天然气价格,而维持过境费率不变,乌方对俄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断然不能接收。面对乌克兰的主张,俄方则回应说,俄罗斯供应欧盟的天然气平均价格在每千立方米400美元以上,因此给予乌克兰250美元的报价已是相当优惠了。俄乌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结果引发了俄向乌撒气,切断了对乌天然气供应,俄乌关于天然气供应的论战由此激化。

矛盾最初主要局限在俄乌两国之间。如果一直维持这种态势,问题看起来还并不严重。但由于乌克兰为了满足本国的天然气需求,私自截留了俄输往欧洲的部分天然气供应,此举令俄异常愤怒,从而采取了更大规模的报复措施。2009年1月15日,俄罗斯突然决定中断几乎所有经乌克兰输送到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以反制乌克兰截留过境的天然气。问题骤然严重起来。

由于乌克兰是俄天然气输往欧洲的重要中转站,俄向乌切断天然气供应使得不少欧洲国家也受到牵连,波及面达到了大半个欧洲,俄罗斯对奥地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等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均大幅下降。总计有17个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因俄乌“斗气”事件而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俄罗斯的能源武器威力可见一斑,俄罗斯在关键时刻无视其他天然气消费国的利益,这一点让欧盟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与此同时,俄乌两国之间的“口水战”也是交织着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俄罗斯强调,廉价的天然气供应是不可持续的,乌克兰理应支付更高的天然气价格。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负责人更是对乌克兰政府大加指责,认为乌克兰不应该违背俄乌之间的天然气输送协议,擅自窃取本应属于欧盟的天然气。乌克兰当然也是针锋相对,谴责俄罗斯背信弃义,不按照既定的承诺供气,肆意抬高天然气的价格,并且以非常的手段相要挟。事实上,在这场争斗中,无论哪一方占理,双方的处境都变得十分危险。如同经常发生的那样,俄乌天然气纷争使得双方的信誉均受到极大损害。(www.chuimin.cn)

面对俄乌两国不断升级的天然气纷争,尽管欧盟本身也受害不浅,但其仍然出言谨慎,丝毫看不出有偏袒某一方的迹象。事件爆发的最初十多天内,欧盟几乎未理会这次争端,甚至索性当此次纷争不存在。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人们谈起这件事时表情轻松,就像是一桩欧盟既不会干涉也不会支持其中某一方的普通双边商务纠纷,欧盟看起来两方都不愿得罪。在欧盟刻意保持中立的当口,美国却对俄罗斯的举动批评有加,不少美国媒体甚至对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方的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质疑;同时也暗示克里姆林宫又在大打天然气牌,从而给积怨已深的乌克兰一点颜色,顺便惩戒向西方倾斜的乌克兰政治领导人。美国有媒体不无戏谑地评论道:“俄国人的天然气出口闸门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关闭,其做到的往往比承诺的少。”

对于俄罗斯主动引爆的天然气纷争,置身事外的美国当然可以采取隔岸观火的超然态度。但欧盟就不同了,由于具有切实的利害关系,欧盟自然存在着难以言表的苦衷。由于俄罗斯长期以来都是欧盟所主要依赖的天然气供应国。因此,欧盟很难对俄罗斯硬气起来,对乌克兰也同样不能开罪,因为俄输往欧洲的天然气的绝大部分经由乌克兰输送。处于这种夹缝中的欧盟其日子自然不好过。事态的发展最后也证明,一味地委曲求全并不能消灭问题的存在,反而可能带来势态的复杂化。欧盟为其“绥靖对策”付出了代价,因为矛盾最终还是被引向了欧洲。在西方观察家的眼中,乌克兰截留过境的天然气甚至被看作是故意的行动,而并非是乌的无奈之举。其目的就是将纷争扩大化,从而引起第三方的介入,将欧盟拉进来正是乌克兰所希望的。

其实,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不比乌克兰少,俄乌天然气纷争更是放大了这种安全隐患。目前,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主要包括三条线路:第一条线路是由东至西横穿乌克兰的多条管道组成。这些管道经乌克兰后,向西通往斯洛伐克、捷克、德国和奥地利,向南通往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第二条线路是绕过乌克兰、由东至西穿越白俄罗斯和波兰,进入德国的“亚马尔一欧洲”管道;第三条线路是经过乌克兰东部、由北至南穿越黑海至土耳其的“蓝溪”管道。俄罗斯除依靠上述三条管线直接向所经国家输送天然气外,还通过欧洲各国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将天然气输送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其他欧洲国家。

“亚马尔欧洲”管道的年最大输送能力只能达到300亿立方米,短时间内难以再提升,而每年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大约1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中,除“亚马尔一欧洲”线路外,都要过境乌克兰。换句话说,俄罗斯向欧洲输送的天然气约1200亿立方米需经过乌克兰境内,约占俄对欧洲天然气输气总量的80%;由此可见欧盟对乌克兰这个天然气中转站的倚重程度,而对俄天然气气源的依赖程度自不必说。尽管欧盟近年来加大了力度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力图缓解能源供应渠道方面的单一依赖。但该计划实施起来并非十分顺畅,而且距真正发挥效用尚需时日。无论欧盟如何保持超脱的态度,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在极度严寒的冬天,欧盟l/4的天然气需求仍然需要由俄罗斯满足。这意味着短期内欧盟难以减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仍然要受到俄罗斯在能源供应方面,尤其是天然气供应方面的钳制。

对于俄罗斯而言,低廉的天然气出口价格是不符合本国经济利益的,更不符合其战略利益,只有不断抬升的天然气价格才能体现俄罗斯在天然气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俄罗斯才强调,廉价天然气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俄罗斯的这种宣言有两方面的潜台词;其一,天然气的价格是跟油价挂钩的,国际油价的高涨当然要带动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其二,俄罗斯在国际天然气市场有绝对的定价权,俄罗斯有能力掌控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大部分供应。从这个角度上说,俄乌斗气的肇因其实就是天然气定价权之争,乌克兰正是由于不满俄天然气屡次提价而与俄产生纷争。无奈的是,乌克兰成为了俄罗斯首个“祭刀者”。为了实现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霸权地位,俄罗斯不惜屡次拿这个前独联体兄弟国家开刀,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杀鸡儆猴的好戏。敲打了“莽撞”的乌克兰,以儆他国之效尤,这实际上达到了俄罗斯的真实目的。不难想象,当以后某个适当的时候,俄罗斯需要对出口欧洲的天然气提价时,欧盟的反应就会比较“理智”了。

俄罗斯的雄心不会止于欧洲,全球天然气市场都已经纳入了它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