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衡的石油产耗在石油极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地质沉积的作用功不可没。如果将地球形成的石油总资源在时间上进行简单折算,那么8500万桶的巨量石油被“生产”出来相当于地球耗时一万年。从严格的实验科学意义上说,石油完全可以“人工生产”。这种收益与代价之间严重失衡的矛盾难以调和,以至于成为了人造石油在大规模应用方面逾越不了的鸿沟。......
2024-03-13
4.南中国海的地缘纷争
由于南中国海域适宜的地质物源条件及环境条件,该海域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可燃冰资源富集区。但多年来因为只获取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微生物等一系列间接证据,而缺乏可燃冰岩芯取样实物这一直接证据。南中国海域长期以来只是被认为有可能存在可燃冰矿藏,而始终不能下定论。2007年5月初,中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从而证实了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资源潜力。这一消息可谓石破天惊,无疑为资源利益之争增添了更重的砝码,将该区域的地缘纷争推向了新层面。
南中国海简称为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作为中国最大的外海,南海面积近36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中国渤海、黄海、东海面积总和的三倍。世界上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海仅有3个,南海排在珊瑚海和阿拉伯海之后,是世界第三大海。南海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单就石油资源而言,整个南海有海底油田三百多个,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1000—1500亿桶之间,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因此,南海也有“第二波斯湾”之称。而若要论起可燃冰资源,其远景资源储量按油当量计可达上千亿吨之多,其未来战略资源库的地位十分突出。
目前,有关南中国海域的诸岛之争如南沙、西沙岛屿的争夺日趋激烈,南海问题也日益受到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南海问题,主要集中在南海周边的领土主权争端方面,牵扯到南海周边的六国七方,即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以及文莱。从全球视角来看,当今世界上存在海洋领土争议的海域也就十几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双边争议。全世界唯一存在岛礁、专属区、大陆架主权以及主权权益等多边交叉争端的海域就是南海。可以说,南海是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形势最为错综复杂的海域。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承认南海属于中国主权的管辖范围,但是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多国却对此并不认同,近年来更是在南海海域加紧行动,大肆侵占了原本属于中国的岛屿与领海。如在南沙群岛的五十几个较大的岛礁中,中国仅控制了其中8个,另外42个岛礁分别被其他各国所占据,其中越南29个,菲律宾8个,马来西亚5个。文莱、印尼也对部分岛屿和海域提出了主权要求,就连日本对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也提出了战略主张。再加上美国在幕后的挑唆,甚至直接军事介入,使南中国海域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新的“火药桶”一系列关乎海洋资源权益的纷争难免会演变成各国拓展后续生存空间的大战。。
而上述各国之所以不顾一切地在南中国海域抢滩掠地,原因在于已经获取的巨大利益及对未来利益的觊觎。目前在中国南沙大片海域约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家公司从事油气资源的开采,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一千一百多口,每年开采数千万吨油气资源,越南、印尼两国更是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沙疯狂开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在南沙还没有竖起一座井架,没有打出一桶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每年都要从上述各国进口大量的原油。现如今,南沙群岛的岛礁大部分都被周边国家所瓜分。相关国家占领中国岛礁以后,纷纷引入外部资金,刻意以极为优厚的合作条件把欧美大石油公司拉人到油气开采项目中,对南海油气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事实上,这是典型的挟外人以自重的策略,但实施效果却不见得差。随着这些外来的大石油公司在南海所拥有的利益逐步加大,区域外国家对南海问题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南海问题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关注度更是日益增高。。(www.chuimin.cn)
对中国而言,石油安全问题无疑是让中国人忧心的一件大事。也正因为此,中国政府才不惜投巨资用于石油开发战略中,这其中既包括石油的勘探与开采,也包括运输与储备。南海不仅是油气开采的新战场,更是石油运输的要地。东亚各国的石油进口大部分要经过南海运输,日本、韩国90%以上的油轮要经过这片海域,日本使用的液化天然气有3/4产自南海。随着南海作为全球未来碳氢资源库的作用日趋凸显,南海的战略地位如何被抬高也都不为过。从客观上说,在石油战略上,尤其是在南海石油战略上,中国相对迟缓了一步,所以才在石油的勘探、开发以及供给上都受制于人,以至于形成目前的被动局面。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这是大国崛起的第一步,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面对新的可燃冰开发战略,各国政府都在未雨绸缪,从长计议。作为晟理想、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石油替代能源,可燃冰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在不久的将来,谁率先获取并控制了可燃冰资源,谁就有望成为大赢家。由于可燃冰高密度成矿的特点,如果商业开采成为现实的话,往往一个富集的可燃冰矿床,就能满足一个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消耗。这对于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希望通过能源资源出口,进而实现经济腾飞的国家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南中国海域的地缘之争愈演愈烈,想必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是否有能力开采可燃冰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行占有这些资源,待到时机合适时,完全可以邀请美、日等大的油气开采公司一起合作,共同开发这些资源。即使有一大部分利益被这些大公司所分取,同样也是值得的,毕竟这些资源和利益是抢占来的。而且这种合作开发方式已经轻车熟路,目前该区域石油资源的开发正是遵循这一双方互惠的模式。只不过,无一例外地将中国的利益抛于九霄远的南海之外。
在可燃冰开采方面,美国、日本、加拿大均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积累了先进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多是封锁的,尤其是美、日等国阻止本国与中国科研人员之间进行深入的学术往来,一些正常的学术交流现在也开始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千方百计设置保密条例加以限制。而在此之前,关于可燃冰开采方面的研究及进展都是可以自由讨论及交流的。这种前后态度的明显反差已经说明了某种战略上的深意。事实上,各国对于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都是设防的,尤其是对于可燃冰这一涉及国家核心战略利益的能源技术领域,这一点毫不奇怪。尽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完美的可燃冰开采技术,但可燃冰开发方面已经有了先后之分。美、日发达国家已经长期在野外试验田进行现场开采,而中国还只能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恐怕将会越拉越大。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核心技术总是难以买到的,只有依靠自主创新,这已经成为不必再争论的“真知”。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在调整能源战略,加大对可燃冰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与对石油的庞大投入相比,这只能算九牛一毛。但问题是,这些看似不大的投入却有望在未来产生巨大的回报。因为可燃冰未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现在的石油。
中国的崛起不会一帆风顺,南中国海的地缘纷争已经横亘在中国这个未来巨人的面前。
有关石油枯竭的后天的文章
1.失衡的石油产耗在石油极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地质沉积的作用功不可没。如果将地球形成的石油总资源在时间上进行简单折算,那么8500万桶的巨量石油被“生产”出来相当于地球耗时一万年。从严格的实验科学意义上说,石油完全可以“人工生产”。这种收益与代价之间严重失衡的矛盾难以调和,以至于成为了人造石油在大规模应用方面逾越不了的鸿沟。......
2024-03-13
5.石油的多面相石油的形成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多个未知数。即使对于石油有机成因论这种有多种证据印证其合理性的理论而言,依然存在未解之处。上述两条特点已经成为判定石油来源是否为有机成因的重要依据。石油具有多种面相,石油的成因只是它的多种面相中的一个,是自然的面相。而石油的社会面相才更是纷繁复杂,由于其浸染了人类本身的理性与欲望,因此更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2024-03-13
4.石油政治大牌局21世纪开启的新一轮油价狂飙的大戏,不知叉隐匿着多少不为人晓的秘密?虽说石油价格形成的过程是个多方参与的大合唱,但指挥棒却牢牢握在美国人手中。如果按照利益指向划分和敲定博弈的各方,全球石油涨价的过程更像是一个大牌局。高昂的油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大大增加石油消费的成本。作为世界上石油进口和石油消耗最大的国家,高油价看起来与美国的利益指向并不一致,美国似乎是高油价的最大受害者。......
2024-03-13
3.石油循环的断想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观察中,形成了一种用循环演化观念看待事物变化的自然观。中国古人关于周期循环演化的朴素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意义。这正说明了古人循环运动观念的合理性。在石油的获取和利用上,我们要感恩大自然这个伟大的造物主,感谢其对于人类的慷慨与厚爱。那么,对于置身其中的我们人类而言,循环本身就是可怕的,或者也是可悲的。......
2024-03-13
3.能源更替过程的脉络人类社会的能源更替过程有着一定的脉络可循,其最基本的规律前已阐述。这一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遵守自然科学中著名的质能方程。氦-3反应堆的等离子体参数要求比托卡马克系统更高,而且世界各国至今还未遵选出公认最佳的等离子体约束方案。......
2024-03-13
3.石油定价的多极博弈目前为止,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产品其价格形成过程像石油这么波诡云谲、复杂多变。石油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跌,石油价格的波动受市场之手调节。美国对如何修订游戏规则总是成竹在胸,因而才会把石油政治的牌局打得既眼花缭乱又玄机重重。作为拥有全球军力部署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其对国际油价的掌控能力无可匹敌。......
2024-03-13
2.能源替代的价格先兆当一种能源被另一种新能源替代前,价格往往是极其敏感的信号,旧能源的价格一般会出现剧烈波动的过程,这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自然结果,通常可看作是能源替代进程的先兆。英国人当时为应对那场空前的能源危机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与此同时,价格因素也并非能源替代发生过程的唯一表征。在两次能源转换的初期,替代能源的价格都是绝对廉价的,具有天然的价格优势。......
2024-03-13
3.能源更替的规律使然石油如此重要,以至于对石油的替代显得困难重重。能源更替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从低品位能源向高品位能源,从低清洁能源向高清洁能源演进。当然,这里没有考虑氢能源生产获取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正是由于能源更替的客观规律使然,石油替代煤炭从而成为人类社会主导能源的步伐才如此轻便,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形态的更迭与转变。......
2024-0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