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寻可燃冰之谜:影响古生物灭绝的关键因素

探寻可燃冰之谜:影响古生物灭绝的关键因素

【摘要】:5.有关可燃冰的谜团可燃冰的声名并不是仅限于能源与环保领域,自然界不少束解之谜也和可燃冰扯上了关系。而约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末期,全球温度异常导致的物种大灭绝也被认为可能与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气灾难性的大释放密切相关。如果说上述事件太过久远的话,那么有关可燃冰的种种谜团中,最近的也最有名的当属百慕大三角洲之谜了。

5.有关可燃冰的谜团

可燃冰的声名并不是仅限于能源环保领域,自然界不少束解之谜也和可燃冰扯上了关系。比如,一些日本科学家猜测,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那次陨星撞击地球的著名天文事件中,受到环境剧烈变化影响的海底可燃冰曾释放出巨量的甲烷气体,温室效应使得陆地和海洋温度急剧上升。最终,气候环境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而约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末期,全球温度异常导致的物种大灭绝也被认为可能与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气灾难性的大释放密切相关。当然,这些假说都还停留在科学探索的最初层面,形成系统的理论还需要大量的科学论据予以证实或证伪。如果说上述事件太过久远的话,那么有关可燃冰的种种谜团中,最近的也最有名的当属百慕大三角洲之谜了。

所谓“百慕大三角洲”,它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岛、西到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个非常辽阔的三角形海域(图6-7)。

20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先后在百慕大海域神秘失踪,成为多年的未解之谜。2009年6月初,法国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发生空难。一些媒体猜测认为与百慕大三角洲有关,因为法航飞机失踪地点与百慕大三角洲同属于大西洋海域,人们下意识地便将两者联系起来。但有所不同的是,法航飞机失踪海域位于巴西纳塔尔和西非利比里亚之问,属于大西洋中部海域,而百慕大三角洲则位于大西洋北部,两处相距千里之遥。因此,这种联系显得牵强附会。不过,让人有所联想的是,法航客机失事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扑朔迷离,飞机上的黑匣子始终也踪迹难觅,几乎就是过往上百宗“百慕大三角洲”灾难传闻的现实翻版。人们本来对有关百慕大的传闻就感到神秘,但凡有一点瓜葛,人们就首先试着把灾难与百慕大灾难挂上钩,这实在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足为奇。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对与百慕大有关的怪异现象进行了种种诠释,发表了不少研究假说,包括“磁场说”、“黑洞说”、“次声波说”等等,甚至还有人将其归结为外星人作祟。但这些假说往往顾此失彼,只能解释其中某类个别现象,无法大范围推而广之,因此不能使人彻底信服。西方不少国家因而也把百慕大三角区称为“魔鬼三角”或“神秘三角”。

新世纪以来,美国科学家布鲁斯-迪那多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百慕大地区的船只失踪原因远没有那么奇异,很可能是海底突然爆发出的大量气泡弄沉了过往船只而已。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他引用了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有关浮力的古老定律来解释这种现象。阿基米德曾最早发现,如果一个物体要能够浮在水面上,那么水的密度必须大于这个物体的平均密度。正如木材能浮在水面上,那是因为水的密度大于木材密度的缘故:石块则不行,因为水的密度小于石块的密度。轮船之所以能浮在水上,这是由于轮船是空的,其巨大的空腔体积使得轮船的平均密度大为减少,从而小于水的密度,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布鲁斯强调,水中的气泡能使水的平均密度降低,低到小于所漂浮物体的平均密度。从而使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没,这种道理也并不难理解,因为气泡的存在相当于“稀释”了水的密度。不少学者承认迪那多的论断是全新的观点,但新的质疑又随之而来,问题是海水中从哪里来那么多的气泡呢?不过,海洋地质调查人员似乎已经给出了有利于迪那多的证据。(www.chuimin.cn)

20世纪以来,地质调查人员在百慕大三角区进行过大范围的海洋勘察。大量结果显示,百慕大三角区海底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燃冰资源。百慕大海域是海洋生物十分繁盛的热带洋区,许多有机生物死亡后便沉到了海底。于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化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转化过程:即死亡的有机物分解出甲烷气,甲烷气又转化成可燃冰。这些可燃冰与海底泥沙等多孔隙的沉积物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密度约为0.9克/立方厘米的海绵状多孔环境,其比水的密度1.O克/立方厘米要小。可燃冰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时是不稳定的。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浅层的可燃冰很容易分解,有时几乎是爆炸般地分解出上百倍于固态可燃冰体积的甲烷气体,这一结果极大地支持了迪那多的“气泡说”。

迪那多声称,这些巨量的气泡可以使周围海水的密度大为降低,海水会瞬间失去原有的浮力,如果此时恰好有船只经过,就会因为海水浮力不足而在数秒钟内像石头一样沉人海底。同样,气泡在海面上会形成强大的涡流和气旋。要是飞机如直升机飞得不高,就会从海面上空被旋吸人海水里,这就像人摆弄纸制玩具一样轻而易举。更为危险的是,当甲烷气体遇到飞机灼热的发动机时,很可能会发生爆炸,酿成机毁人亡的灾难事故。尽管这些现象听起来比较离奇,甚至有些牵强,但在迪那多看来,这却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且事情至此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迪那多不仅敢于设想,而且勇于实践。

为了实际验证他的观点,2003年初,迪那多在一名电影特技大师的帮助下,在美国佛达里达州的海湾里人工炮制了一起“百慕大沉船事件”,令人惊讶的是,一艘重达4吨的游艇被他们人为制造出来的海底气泡活生生地吞没了。电影特技大师菲尔-贝克任此项实验的总设计师,《未来水世界》等不少好莱坞灾难电影大片中的特技场面,就是出自菲尔·贝克之手。因此,他对操控这种场面简直是了如指掌。在佛罗里达海湾的实验水域,菲尔·贝克和他手下的工作人员通过软管将空气压缩机内的压缩空气送往水底,压缩空气喷出后经过一个40英尺长、20英尺宽的特制水底栅格,进而变成了戒千上万个强大的气泡迅速冲往水面。为了让游艇足够重,菲尔.贝克命令工作人员在游艇上装载重达数吨的混凝土石块。工作人员在经过五次排放压缩空气及模拟海底气泡爆发后,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浮于水面的游艇果然在一片气泡中沉人了水底。

整个实验过程中,摄影师们真实地记录下了这场人为制造的“百慕大沉船灾难”的全部场景。事后菲尔·贝克激动地表示:“那艘船果然在翻滚的气泡里沉了下去,作为电影特技师,我以前也曾弄沉过好多艘船只,但我从来都是在船上凿一个洞让它沉下去,而绝没有想到海水气泡也能制造出同样的效果!”对于迪那多而言,他不会仅满足于沉船实验,他认为这些还属于小打小闹,他希望得到更多。就像他所发现的那样,百慕大海域产生的天然气泡有时非常之广·可能达数英里之宽,这样大范围的气泡喷发足以弄沉一艘长达数百英尺的货船。现在人工模拟出来的场景与自然界的实际状况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虽然迪那多的“气泡说”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事实验证,但该假说并非无懈可击,许多学者也不完全信服,而且他们寻证觅据,罗列了不少硬伤,一场“口水仗”看来是不可避免地要打下去了。有关百慕大三角洲的种种谜团目前仍在争论不休中。尽管传统的假说被接连否决了,但新的假说依然层出不穷。可燃冰真的是一把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吗?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