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石油政治大牌局-石油枯竭的后天

石油政治大牌局-石油枯竭的后天

【摘要】:4.石油政治大牌局21世纪开启的新一轮油价狂飙的大戏,不知叉隐匿着多少不为人晓的秘密?虽说石油价格形成的过程是个多方参与的大合唱,但指挥棒却牢牢握在美国人手中。如果按照利益指向划分和敲定博弈的各方,全球石油涨价的过程更像是一个大牌局。高昂的油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大大增加石油消费的成本。作为世界上石油进口和石油消耗最大的国家,高油价看起来与美国的利益指向并不一致,美国似乎是高油价的最大受害者。

4.石油政治大牌局

21世纪开启的新一轮油价狂飙的大戏,不知叉隐匿着多少不为人晓的秘密?面对油价轮番的涨势,喜的一方弹冠相庆,忧的一方满面愁容,喜忧参半的声色不露,不同的回应代表着各方的利益诉求。虽说石油价格形成的过程是个多方参与的大合唱,但指挥棒却牢牢握在美国人手中。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又时刻变幻着原本的面目。

从利益指向上看,此轮石油价格暴涨的过程,正是财富从发展中国家流出的过程,看上去更像是通过石油价格杠杆对财富进行再分配。准确地说,是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施的财富大挪移。

如果按照利益指向划分和敲定博弈的各方,全球石油涨价的过程更像是一个大牌局。其实质就是一个美国坐庄、石油出口国赢钱、西方发达国家分成、多数发展中国家掏包的博弈游戏。而牌局后面更是观者如云,自愿不自愿地充当着陪看客的角色。我们先分析这个牌局的利益结构。

先说赢钱的。毫无疑问,石油输出国是这个牌局的最大赢家,这好比它们一上手就握有一把好牌(石油资源).以至于不赢钱都不可能。这包括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欧佩克国家。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石油储量和输出量归这些国家所有。它们从石油的涨价过程中赚足了美钞。据统计,仅海湾六国2008年的石油收益就近6000亿美元,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也赚得钵满盆满。

再说分成的。两方主要发达国家也是获益者,它们是收益分成者。尽管手里几乎没有好牌,但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抢到了不少好牌,尽管不保证能赢钱,但在这场诡谲的牌局中不输钱就已经算是成功了。

如果说前两次的石油危机,油价暴涨对西方发达国家造成了沉重打击的话,后来它们就变得聪明了,极力吸取之前的教训。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减少能源消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能源利用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使得整个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特征极为明显,因为大多数国家完成了高耗能工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转移,这自然也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以各种手段,通过跨国公司在产油国拥有许多大油田的股权和大量石油相关业务。2003年伊战后,伊拉克大部分石油资源的开采权被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三家分享就是明证。许多大的石油公司可以说仍然控制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这样它们在油价上涨时可以分享巨额的资源收益,对冲了油价上涨的损失。

然后说掏包的。既然有人赢利,自然就有人吃亏。高油价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需要大量进口石油,而却没有对冲措施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它们手里既没有好牌,也没有抢到几张好牌,而且牌局还不得不坚持打下去,这样看来,从口袋里掏钱是逃脱不掉的了。这其中以中国、印度这两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为代表。作为世界上人口分列全球前两位的大国,其对外石油进口的依赖度高得惊人,其中中国石油消费50%以上依赖进口,印度更高达70%以上,加之印度自身的石油储量远小于中国,情况比中国更严重。高油价近乎于对这些国家的一种大“盘剥”,多年积累的财富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悄悄发生了转移。这看起来就是一场“石油版”的劫贫济富的游戏。

以中国为例,2001年初中国外汇储备为2000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在25美元/桶左右,可购买石油80亿桶;2008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达到1. 68万亿美元,以石油价格70美元/桶计算,中国可购买240亿桶。虽然中国外汇储备增长7倍多,但通过石油反映出的真实购买力仅增加了2倍。尽管这只是静态的简单对比,但揭示出来的问题却是深刻的,这说明中国手上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了。正是基于这一道理,当2007年西方社会指责伊朗不增加产量从而导致油价飚升时,伊朗石油部长努扎里对那些指责予以了强烈的反驳,不过他的话意味深长:“问题不是油贵,而是美元太便宜了。”

高昂的油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大大增加石油消费的成本。这意味着同等条件下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实现发展的目标。而且石油作为最主要的基础资源之一,其价格上涨将会沿整个产业链向上传导,引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等广泛领域的成本提升,进而波及整个经济体,引发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为全球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一时风光无限。但目前这种生产模式却越发难以为继。因为其本来就是多产多销、利润微薄。如果生产、运输、销售成本再被高昂的油价所拉抬,就已经近乎于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境地。高油价无疑就是对中国这个“国际工厂”的巧取豪夺。而与中国地位相似的印度、越南等国,其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同样处于被“盘剥”的境地。

观察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史可以发现,每隔十多年全球社会就要发生一次有关财富转移的“剪羊毛”故事,所不同的只是变换着修剪的对象和方式而已。1973年发达国家因石油危机被剪;1985年日本因广场协定被剪;1997年东南亚各国因亚洲金融危机被剪;联想到这些,2006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因油价暴涨被剪,这看起来就不算奇怪了,更不必提全球各国因“次贷危机”集体被剪了。

最后重点说坐庄的。为什么说美国一定是庄家呢?很显然,这个世界上目前除了美国,没有哪个国家有坐庄的资格与实力!那么庄家美国的利益如何呢?作为世界上石油进口和石油消耗最大的国家,高油价看起来与美国的利益指向并不一致,美国似乎是高油价的最大受害者。尽管高油价也使其他国家受害,但美国会玩这种“伤人三千、自损一万”的游戏吗?眼睛经常容易被表象所蒙蔽。

透过问题的本质看,此次石油暴涨的最大收益者正是进口石油最多的美国,听起来匪夷所思吧?但事实上千真万确。就像不能仅凭哭声的大小就确定谁最受伤一样。有时候哭得最伤心的往往并不一定是最难过的;两方争吵中占理的也不一定是呼喊得最凶、声泪俱下的。按照我们一般对赌局的浅显认识,庄家顶多不获利而白忙活,但鲜有吃亏的,因为庄主的有利位置在那里摆着!事实也的确如此。美国这个庄家尽管手里没有几张好牌,但并没有关系。它不靠在牌局的台面上赢钱,而是凭借庄家的有利地位玩一种“抽头”的套利游戏,也就是说玩牌的各方都需要给他“上税”。

美国之所以会有这种“抽头”的收益。这和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石油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是美元,也就是说石油是以美元为主进行标价的。通过推高石油价格,压低美元价格,一扬一抑之间,美国便实现了最伟大的套利。而压低美元价格的办法很简单。由于美国是世界上的“核心货币提供国”,全世界都认美国的“绿票子”。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能用纸币轻易换取石油,而代价就是一段时间内美元汇率走低,美元贬值。

对其他国家如中国或印度而言,购买石油所付出的美元是实实在在地挣取的,是他们以实物产品或服务换来的,可以说每一分都是血汗钱;而美国则不同,他的美元是从印钞机里出来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精辟描述的那样:“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利用其核心货币提供国的地位,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那么这一价格是多少呢?就是印刷一张百元美钞所需要的成本6美分,换句话说,别的国家70—80美元/桶得到的石油,美国6美分就可以得到。这是由美国作为庄家的地位决定的,当然,美国也不能无度地滥印钞票,这会削弱美元的核心货币地位。因此,美国玩的是一把双刃剑,但它要玩一种令人心跳的平衡,既要极力砍到对手,又要避免伤到自己。

坐庄的好处除了几乎是白用石油外,还有其他好处。尽管生产石油的欧佩克国家确实挣足了美元,但这些“石油美元”大部分仍要流进美国市场,寻求保值增值,这本身就在为美国的贸易和财政赤字买单。再者,美国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球石油贸易的绝大部分,油价即使涨到了天上,对美国而言也无非是把钱从左手转到了右手。美国的石油消费主要在于交通运输以及补充石油储备,因为美国大部分的工业化生产过程自有其他国家如中印等国代其完成了,它只要印刷钞票购买现成的产品或半成品就可以了。因此,油价的涨跌其实对美国实体经济总体影响是很小的,影响大的主要是美国的汽车、交通运输等对石油价格极度敏感的行业;其次也包括美国的普通老百姓,高油价让这些习惯了寅吃卯粮过日子的美国人感觉到手头紧巴了。但这些困难可以通过发放行业补贴、民众补助等方式从国家层面上予以统筹解决。

我们试着通过博弈各方出牌与应牌的方式模拟一个牌局,考察油价是如何被这个牌局影响和推高的,进而洞悉油价变化的脉络。为简化矛盾及叙述起见,博弈各方简化为美国(庄家)、欧佩克(石油输出国)、法德(西方发达国家)、中印(发展中国家)为四家,金融资本(高盛、摩根等资本巨头)作为操牌手,负责推动油价涨跌。这几方对油价的利益诉求及影响方式分别为:美国希望油价缓慢稳步走高,以对应美元缓慢贬值的节奏。美国以地缘战争、库存变化、美元汇率等影响牌局;欧佩克希望油价在高位长期稳定,不希望油价过高而引发替代能源的盛行,以利于获取长期稳定的高收益。欧佩克以增减产影响牌局;法德属于骑墙派,在美国与欧佩克中寻求平衡,以结盟方式影响牌局;中印希望油价在低位运行,以减少经济运行成本,不具备有效的影响方式,主要以口头申辩影响牌局。我们以2002年国际平均油价为25美元/桶起始点,由此观察这个牌局是如何运作的。 2003年庄家开始叫牌 美国叫牌: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对世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铲除萨达姆政权将为中东地区除去一个产生暴力、侵略和不稳定的源头。(2003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布什讲话);

法德应牌: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反对美国单方面对伊动武。(2003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讲话)。美伊应对具体的和平建议达成共识,借以替代采取军事行动的决议。(2003年3月1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讲话);

中印应牌:对伊军事行动必须回到国际框架之内,联合国是唯一授权机构。(2003年2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讲话);

欧佩克应牌:将密切关注伊拉克局势动荡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并对市场走向做出迅速反应,在必要的时候增加产量。(2003年3月1日欧佩克发言人讲话);

美国出牌:反对无效。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

借助伊拉克战争,金融资本将油价推高至35美元/桶,2003年的平均油价维持在30美元/桶以上。 2004年庄家重新叫牌 美国叫牌:全球经济复苏将引发对石油消耗需求的异常增长,预计石油日需求总量将达到8240万桶,较2003年增长260万桶。(2004年1月国际能源机构报告);

欧佩克应牌:第二季度石油有望下降,推行减产保价将十分必要。(2004年3月欧佩克报告);

美国应牌:美国的商业石油库已存处于历史低点,敦促欧佩克继续增产。(2004年10月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声明);

欧佩克应牌:欧佩克下半年日300万桶的产能已经达到历史最大化,供需缺口将加大。(2004年11月欧佩克报告);

借助供需矛盾加大的因素,金融资本将油价推高至55美元/桶,2004年的平均油价维持在41美元/桶。 2005年欧佩克开始叫牌 欧佩克叫牌:石油资源和石油供应都很充分,居高不下的油价已使需求增长势头放缓,美元贬值才是油价走高的重要因素。(2005年6月欧佩克轮值主席、科威特能源大臣讲话)}

美国应牌:世界经济发展良好,但自然灾害尤其是“卡特里娜”飓风以及一些炼油厂火灾,将对十分脆弱的国际油价向高位运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05年10月国际能源机构报告);

法德应牌:油价高位运行将对欧盟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应重新评价美元汇率问题。(2005年11月5日欧盟委员会负责能源事务的委员皮耶巴尔格斯讲话);

中印应牌:油价已经明显处于高位,有下行的需要。(2005年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报告);

借助美元汇率及自然灾害问题,金融资本依照美国的指向将油价推高至70美元/桶,2005年的平均油价维持在56美元/桶。(www.chuimin.cn)

从2003年到2005年的国际油价走势可以看出,分别借助战争、供需矛盾、美元汇率、自然灾害四方面的题材,油价被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推高。经过2006年的高位震荡后,油价重新步入上涨轨道,2007年到2008年的油价走势更加疯狂,进一步说明了各方的博弈更加激烈。以2007初油价50美元/桶为基准,观察油价是如何演绎疯狂的。

2007年美国开始叫牌

美国叫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太快。这必将带来供需的不平衡,从而快速推高油价。(2007年3月高盛公司研究报告);

中印应牌:这种指责毫无道理。其不仅无法合理解释2007年世界石油总需求同比增长0. 8%、2008年预计增长1.2%的情况下,油价会为什么翻倍?同时也无法解释在2002年至2006年期间,世界石油消费量只增加了7.7%,而油价却上升了4.2倍。两者的增幅明显不同步,投有相关性。(2007年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报告); 法德应牌;中印等新兴国家的快速需求的确是石油供需缺口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4月欧盟领导人讲话); 借助中印石油需求大幅增长的题材,油价被推至60美元/桶。 美国叫牌:欧佩克目前的产能所剩无几,供应缺少弹性。这是石油供应上出现的突出矛盾。(2007年4月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报告);

欧佩克应牌:目前世界存油达到五十多天以上,市场上供油应充分。根据以往的历史数据和经验,不存在供应短缺的问题。(2007年4月欧佩克发言人讲话);

借助欧佩克石油供应短缺的题材,油价被推至70美元/桶。

法德叫牌:8月份将进入美国传统的飓风季节,这将对美国的石油供应和炼油业产生重要影响。(2007年7月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研究报告);

借助美国即将遭受飓风的题材,油价被推至80美元/桶。

欧佩克叫牌:欧佩克决定将每天的生产配额提高50万桶。(2007年9月欧佩克发言人讲话);

国际油价应声而落,但随即不久又继续攀升至90美元/桶,这源自于美国的继续叫牌。

美国叫牌:目前中东地区巴以局势紧张,苏丹、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产油国局势同样不稳,加上中国对石油需求的持续上升,将会对石油供应带来更大压力。(2007年12月高盛公司研究报告);

借助地缘局势紧张的题材,国际油价接近突破10。美元/桶。

美国继续叫牌:美国将继续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目前每天购买大约6.7万桶至6.8万桶石油用于增加战略石油储备,而世界日均石油需求量是8500万桶左右,我不认为这会影响石油价格。(2008年4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讲话);

借助美国布什总统的讲话,国际油价被金融资本推至120美元/桶以上。

从上面的演绎过程中可以看出,油价似乎被一只无形的力量托着一路向上爬坡,每到油价缺乏上涨动力的关键时刻,这种力量就立刻被释放出来,助推油价再一次向上跨跃。最明显的是当油价在100美元/桶徘徊的时候,美国总统布什“适时”出来宣布继续增加石油战略储备,这无疑是令油价跃上120美元/桶而人为放的一把火。

我们领略了石油在金融博弈层面上所演绎的疯狂,而这个石油政治的大牌局其深意不仅仅在于经济层面。如果说美国推高石油价格,意在中国倒退20年的说法有些夸张的话,但绝对存有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利益考量。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胜利后,其战略外交已经发生重大转变,防范中国这种正常国家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重新调整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重点。高价石油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而使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受到威胁,这与美国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只要石油价格被推高并维持在130美元/桶以上,中国就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多少年靠出口服装、玩具、鞋帽积累起来的财富就将拱手相让。中国每出口一双鞋子的利润最多一美元,一桶石油就让中国损失几十美元,反差显而易见。事实上,尽管高油价对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均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但问题是各国对高油价的承受力是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承受极限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日本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经济整体所能承受的高油价极限是126美元/桶。而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承受力高:美国为160.1美元/桶,日本为168.1美元/桶,英国为160.1美元/桶,而中国和印度分别为99.5美元/桶和62. 6/桶美元,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低。如果油价长期维持在100美元/桶之上,想必还没有等到发达国家开始叫苦,一些发展中国家就首先已经崩溃了吧!

当然,将油价上涨说成美国设计主导的一场阴谋,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一些人不信服。因为要找到足够证据来证明这个“阴谋”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相关的档案和文件完全解密。不过可以试想,如果有一种游戏既可以从中套利,又可以打击潜在的对手,从国家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美国为什么不去做?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石油武器打击前苏联是理所当然的话,凭什么就相信美国会对中国网开一面?有时候必须审视美国的战略眼光和危机处理的手段,像所有的国家一样,美国考虑问题首先基于本国利益。但如果美国占不到先机,那么它也要阻止其他对手得到利益,这就是美国崇尚的政治逻辑。

在石油政治这个大池子里,在缺乏真正有效的跨国度、跨领域的监管之下,活跃在前台的只是形形色色、虚无缥缈的各种代理人,幕后的主使着实难以寻觅。但这并不等于无迹可循,而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利益考量与分析。中国古代先哲韩非子曾说,做马车的希望人们富贵,做棺材的希望人们死亡,并非是一个天性善良,一个用心险恶,而关键是利益使然。我们分析问题也往往需要如此。利益的指向会将事态发展的脉络一缕缕呈现出来,它是一把打开代理人与主使之间重重暗门的钥匙。

如果提起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暴跌的图景,就更加耐人寻味了,这从另一面凸显了油价形成过程的人为痕迹。2008年7月份,国际油价还站在147美元/桶的最高点俯视全球,而到了2008年12月,油价已跌至40美元/桶的绝对低点。在大约一百多个交易日里,国际油价如自由落体轰然跌去逾百美元,几乎是以日均1美元的下跌速率快速坠落。从147到40,短短五个多月,却恍若隔世。

情况之所以这么吊诡,因为美国“无心”玩了,庄家死了!但迟早还会活过来!的,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带有垄断性质的同盟。欧佩克俨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卡特尔组织。

欧佩克为了维护其成员国利益,总是力求油价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油价过低会影响其收益,油价过高也会影响其收益,因为过高的油价会促进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同样损害欧佩克的利益。对欧佩克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油价维持在一定的高价位,但这个价位叉低于一般的石油替代能源的临界成本,这样就使得石油长期无法被替代,从而维持欧佩克的话语权及其成员国长期而稳定的高收益。从这个层面上说,欧佩克组织客观上阻碍了替代能源的开发。

上世纪80年代,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刚刚燃起了萌芽之火,但不久就被欧佩克的增产计划所扑灭,石油价格大幅回落,这些可再生能源处于被冷落、被边缘化的境地。油价暴涨后又暴跌,造成了替代能源的极度不适应,开发与应用的风险骤然加大。油价的剧烈波动尤其不利于能源领域的替代与技术创新,其主要原因在于,油价一定时期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的变化,未必能反映石油供应的长期走势,尤其在供应趋紧的初期更是如此。油价并非线性上升,更可能呈波浪起伏状态。对于投资者而言,油价变化所发出的信息经常是混乱的。油价的短期回落极易动摇投资商的热情和信心,而且资本市场的关注力往往不稳定,其急功近利的运作模式也给替代能源的开发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人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油价的下跌也并不全是好事,油价下跌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在于,油价下跌能起到一种稳定市场的作用,缓解高昂的油价对经济的冲击,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石油消费成本的减少也能减轻人们的开支负担。从这方面看,油价下跌是个好消息。

但另一方面,低廉的油价蕴含的风险或许要大于它所能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在石油供需保持着脆弱平衡的今天。欧佩克组织认为,合适的油价应该在75—80美元/桶的范围。较低的油价会抑制产油国对于新油源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于是问题来了,一旦世界经济脱离了衰退状态,对石油的饥渴重新回来,那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如果供应量跟不上需求的增长,价格上涨将更猛烈。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147美元/桶的国际油价并不一定是历史最高点,未来油价超越200美元/桶并非遥不可及。

更为重要的是,过低的油价其实是一剂甜美的毒药。它使开发石油替代能源变得不经济,替代能源的开发随之又面临一系列困境。随着石油价格的下降,人们对摆脱石油依赖的积极性,追求节能和高教生产的动力都会减弱。这使得全球社会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保护方面的种种努力将再次经受考验。长远看,这对人类社会并无益处。低廉的油价使得石油“苟存于世”,延续着石油的社会寿命,而高昂的油价才更像是敲响着欧佩克的丧钟。

如果说欧佩克是石油替代能源开发中的绊脚石,那么石油公司更像是维持现状的“守成者”,其“道德觉悟”也并不见得比欧佩克高尚多少。作为企业,石油公司趋向于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本来无可厚非,只不过这种利益往往局限于小圈子,而且考虑不到那么长远罢了。相对于开发新型的替代能源,石油公司总是热衷于把现有的石油资源分掉,原因很简单,一样的经济目的,以更易行的方式实现,资源立即就转化成现金了。

毫不夸张的说,全球社会现如今正面临着极其关键的抉择。如果人类的短视与惰性还是占了上风,那么人类开发石油替代能源的种种努力很可能再次化为泡影。全球社会将再次被锁定在一条惯性巨大的旧有轨道之中。所谓锁定,指的是这样的处境:没有外部的强力推动,路径将很难被轻易改变。一些悲观人士甚至声称,全球社会将重蹈之前的覆辙。我们有时不难感受到人类社会试图摆脱石油依赖所面临的艰难程度。

不过从自然哲学的辩证观来看,我们也不必为黎明前的黑暗所牵绊,知难而上才是迎接曙光的正途。自然哲学的辩证观告诉我们,自然物质虽然是有限的,但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上的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是无限的;石油的枯竭仅仅是石油这种自然物质的枯竭,而不是曾经由石油所提供的用来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的枯竭,这种能力只是借助于石油这个载体来发挥作用,在石油枯竭之前完全可以转移到其他载体上。想必这就是人类社会能够戒除“油瘾”的精神力量之所在吧!

石油什么时候会开始被真正替代呢?问题的难度在于石油的替代不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一个时间过程。纵观油价近些年上窜下跳的巨幅波动,与历史上新旧能源更替时的图景何其相似!从这个角度来说,能源领域的变革已然箭在弦上,或者还可以说,对石油真正意义上的替代过程已经在悄然进行,只不过替代过程的标志需要后续进一步认定。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速新能源到来的步伐,迎接新能源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