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气候危机与社会转型如果说石油枯竭是人类社会必须应对的危机之一,那么气候变暖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危机,这一危机的产生与人类的能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这一过程的不断加剧使得地球开始升温,气候逐步变暖。气候变暖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地球生物圈脆弱的平衡将会被打破,由此将引发地球环境的大变迁。即便不在气候危机中灭亡,人类也很可能会因为集体行动的内在悖论而在其他灾难中消失。......
2024-03-13
3.高能耗社会的危机
高能耗社会的危机通常发生在能源的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时候。而且这一危机迟早会来临,除非人类及早地应对并且措施得当。美国社会学家约瑟夫-泰特在1988年出版了其扛鼎之作——《复杂社会的崩溃〉一书·该书具有发人深省的警示意义。在运用能量经济理论及复杂性理论对复活节岛文明、罗马文明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后,作者本人深刻地指出,一个社会在其对社会复杂性的投资达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临界点,这个社会就会崩溃。而崩溃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它的复杂性,如同人类的其他努力一样,其最终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报酬递减的困扰。。由此说来,这些文明的崩溃并非是偶然的。
我们将“报酬递减”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的能源供应上,便可以相对直观地体察到能源危机是如何产生的。显而易见,薪柴能量品位比较低,但很容易获取;而煤的品位高,但却比薪柴更难采集,因
约瑟夫‘泰特是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人类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杂社会的崩溃》一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泰特教授认为,社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复杂性包括分化的社会和经济角色,对于符号和抽象信息的依赖,以及不参与原始资料生产的信息生产者和分析者阶层的存在。这种复杂性要求一个持续的“能量”补充,当一个社会面对一个“问题”,比如能量短缺,或者难于获得,它就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官僚阶层、基础组织,或者社会阶层,以应对这个挑战。例如,罗马帝国农业产量缓慢衰减,而人口则在增加,人均可获得能量降低。罗马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向邻国进攻,获取适量的能量补充(包括金属、谷物、奴隶等)。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大走,保持交通、防御、地方政府等所需要的成本也在增长。最终,这种成本过于巨大,占有再多的领土也不能解决其谷物减产的困境。到了这时,帝国自然就要崩溃了。 为把煤转换到可用的状态要耗费更多的能量。石油开采、核能开发 同样如此。人类最先利用能源的一定是最容易获取的能源,后续环 境中所依赖的主导能源总要比先前的能源更难获得。整体上看,我 们的收支比会逐步降低。前文讲过,人们开发自然资源就好比在苹 果树上摘苹果,最容易发现,最好摘的苹果一定率先被人们收入囊 中,剩下来的,要么是处在人力难以企及的位置而无法采摘,要么就 是不好的苹果,不值得采摘。很显然,上述这一过程正是报酬递减 的过程。以石油开采为例,我们开采石油并非信手拈来,而是要付 出代价的,具体需要进行勘测定位、方案设计、钻井开采等一整套工 作,这都需要人力与物力成本的投入,同时也包括实施这一整套工 作的所有能耗成本。为方便比较起见,我们可以将其他成本都折合到能耗成本里来。对于最初的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浅层油田,这种 能耗成本是很小的,我们获得的报酬自然丰厚;但到了后期的陆地 深层油田或海洋深层油田,开采的能耗成本将不断增加,换而言之 就是,我们得到的报酬将逐步减少;最终,当成本增加到需要用现有的一桶石油的能耗代价来开采新一桶石油的时候,这时收支相抵, 报酬为零。石油获取与供应的链条将中断,危机随之产生。
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说,文明形态复杂的社会是高能耗的社会。 就像前文分析过的人类社会能耗增加的原因一样,维持文明社会复 杂性的基本需要便是能源供应,这种供应必须是源源不断的,不断 增长的。只要能源供应充足,就可以增加一个社会的复杂度。当 然,这里所说的能源既包括木材、煤炭等碳基燃料,也包括水力、风 力以及地热温泉等可再生能源,而人力、畜力等以粮食为源泉的动 物能量也不能被排除在外。在能源供应一如往常的情况下,维持社 会复杂性的根基一般是稳固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发生。而一旦能源 供应达到峰值或者开始减少,那么这种根基就有可能松动,至少不 会像先前那样牢靠,维持社会的复杂性将变得艰难。由此持续地发展下去,社会最终将达到一个临界点。这时,解决一个问题所得到的回报不足以补偿要付出的代价,社会由此会变得脆弱起来。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如此,最终任何一个危机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在约瑟夫·泰特的眼中,社会的崩溃就是这样一步步产生的。
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作家小泉八云在其《远东的未来》一文就对全人类敲响过同样的警钟。。他在文中提出了重要的论断:“就人的生存而言,最适应生存下去的人是最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同生共存,并能满足简朴生活的人”。如果将这一论断扩展开,其不仅适用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适用于全球社会,甚至这看起来是宇宙的规律。
如果将人体看作一台机器,驱动其工作的燃料便是粮食。对于相同的工作量,如果一个人需要吃两块面包就可完成工作,而另一个人却需要吃四块面包才能完成。那么,在上帝这位精明的雇主面前,这俩人的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选择的结果一定是高能耗的(吃四块面包)的那位率先出局;低能耗的(吃两块面包)最后存留下来。
在民族与民族的竞争中,情况同样如此。最会创造、最有耐力、最能节俭的民族往往会胜出;而需要过多消费的民族将可能面临消亡的命运。当两个民族竞争时,如果一方的智力或创造力高.当然这一方会在竞争中胜出,也就是说智力低或创造力低的民族会被取代。但是,如果两个民族的智力或创造力不相上下时,则忍耐力强、更节俭的民族一定会胜出。比如,美国人干的手艺活,如果中国人同样也会做,那么,美国的手艺人一定会被赶出市场。因为中国人或许只需要美国人1/10的生活费就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忍耐更长的工作时间以及更差的工作环境。在中国的手艺人面前,美国的手艺人自然就没有了竞争力。如果美国人想取胜,那他就必须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手艺活儿。而且,这种新手艺活儿必须不能让中国人学会;否则,美国人会再一次被赶走。大自然之所以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家,就在于他绝不会搞错,最终获胜并存续下来的一定是保持最优的投入产出比的那个民族。(www.chuimin.cn)
进一步上升到国家的层面,那么国家竞争力同样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体现。比如,如果把美国和日本各比作一辆汽车的话,那么美国就像福特suv.体型笨重且油耗巨大;而日本更像丰田Pruis,轻巧而省油。
事实上,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品已经隐喻了各自的国民特质。大凡美国的产品,外观往往显得大气和厚重,材耗均不小。而反观日本的产品,通常是小巧而玲珑。如日本的汽车通常采用最轻巧的结构设计,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往往采用最少的钢材用量,这样的车当然省油,日本的大多数工业品也都秉承这样的理念。诚然,上述的这些差别与美国的地大物博、日本的狭小物贫等实际国情有关,但更内在的原因却是两国民众各自独特的国民特质在起作用。这些特质由于长期潜移默化地养成,以至于深骨人髓,似乎融进了国民的血液。
美国人的国民特质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就是要求更舒适的出行、更宽敞的住房、更高雅的生活品质,而这一切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美国每户家庭至少有一部汽车,但通常在两部以上,一部小轿车、一部家庭旅行车,或者还有一部小卡车。而且美国人大手大脚惯了,不太关注油耗。美国市场上的汽车一般不标排气量,但如果仔细研究,通常会发现事实上几乎不可能找到2.O以下的小排量车。美国人的宽敞住房意味着需要配套更大功率的照明设施与空调设备,需要更多的家用电器占居空间,能耗增加最自然不过了。最独特的是美国人所崇尚的高生活品质,从一些生活细节上可略见一斑。美国家庭主妇很少会利用太阳光晾晒衣物,即使在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州也同样如此,她们习惯于用高功率的烘干机烤干衣物,这样既便捷x洁净。可见,把美国生活方式与高能耗的生活方式画上等号并不为过,由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却耗费着世界25%的能源供应这一现状了。
反观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几乎与美国人相反。小巧与节约的理念已经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人喜欢小排量的汽车,而且出行的时候更多是选择节能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轨道交通;日本人建造的“小户型”住房远非美国人所能适应,单就厕所而言,仅仅刚好够放下一个马桶,再加上一点入厕者站起来的空间。日本造的迷你小家电正是为这样的“小户型”住房配套的,为的是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家庭氛围;日本人对器物的精巧设计与重复利用已经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日本人不仅是把节约当成一种“省钱之道”,更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存的方式。在工业生产领域,日本企业更是把节约当作一种“赚钱之道”。多年来,日本的单位GDP产出能耗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远低于美国,这意味着日本工业品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国际竞争力。事实上,日本人的节约正是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个人的健康需要节食,社会的“健康”也需要节约。
如果要谈及“美国方式”与“日本方式”的前途问题,毋需冗言,看一看福特车与丰田车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吧!当丰田一路驰骋,风行于全球,丰田公司雄踞全球车企头把交椅时;福特车的市场份额却一步步被蚕食,高人力成本几近将福特拖垮,公司竟濒临破产待救的境地。诚然,福特公司处于现实的困境有多种原因,但相比丰田的混合动力节油车型,福特产的高油耗汽车不受全球消费者欢迎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油价高企与环保理念盛行的时候更是如此。可见,在市场上最适应生存下去的企业一定是最能与市场需求融为一体,并能满足低成本生产的企业。那么一个国家,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放大的企业,其实也概莫如此。
从生存方式的角度来看,高能耗社会的危机在于人类的固执己见,即对原有的高能耗依赖的顽固坚持。这既源自于人类自身天然的惰性,更归因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集体盲从。当全球社会仍若无其事地行进在石油依赖的薄冰上,当其他国家的民众依然把美国方式奉为圭臬,并渴望也能达到美国式的生活水准时,危机的到来恐怕是迟早的事。假如全人类都来依照美国人的方式生活,想必需要先造几个地球,然后再考虑如何分配与占据吧!
有关石油枯竭的后天的文章
第九章气候危机与社会转型如果说石油枯竭是人类社会必须应对的危机之一,那么气候变暖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危机,这一危机的产生与人类的能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这一过程的不断加剧使得地球开始升温,气候逐步变暖。气候变暖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地球生物圈脆弱的平衡将会被打破,由此将引发地球环境的大变迁。即便不在气候危机中灭亡,人类也很可能会因为集体行动的内在悖论而在其他灾难中消失。......
2024-03-13
1.失衡的石油产耗在石油极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地质沉积的作用功不可没。如果将地球形成的石油总资源在时间上进行简单折算,那么8500万桶的巨量石油被“生产”出来相当于地球耗时一万年。从严格的实验科学意义上说,石油完全可以“人工生产”。这种收益与代价之间严重失衡的矛盾难以调和,以至于成为了人造石油在大规模应用方面逾越不了的鸿沟。......
2024-03-13
2.人类社会的共同行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球气候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变暖的,只不过人类社会之前并没有正视这一问题而已。至此,有关气候变暖的危机才真正引起了全球社会的共同关注,进而引发了人类共同的行动。......
2024-03-13
2.人类社会能耗增加的秘密人类社会对能源的消耗从远古社会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如果这个将戈尔本人置于尴尬境地的事情确系属实,那么说明戈尔先生距离能源伦理学所倡导的理念还很远,戈尔家这种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确实也不值得效仿。能源伦理学所倡导的正是一种与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能源消费方式,既以人为本,又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社会对能源需求必定增长的理由并不充分。......
2024-03-13
4.石油政治大牌局21世纪开启的新一轮油价狂飙的大戏,不知叉隐匿着多少不为人晓的秘密?虽说石油价格形成的过程是个多方参与的大合唱,但指挥棒却牢牢握在美国人手中。如果按照利益指向划分和敲定博弈的各方,全球石油涨价的过程更像是一个大牌局。高昂的油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大大增加石油消费的成本。作为世界上石油进口和石油消耗最大的国家,高油价看起来与美国的利益指向并不一致,美国似乎是高油价的最大受害者。......
2024-03-13
3.石油循环的断想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观察中,形成了一种用循环演化观念看待事物变化的自然观。中国古人关于周期循环演化的朴素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意义。这正说明了古人循环运动观念的合理性。在石油的获取和利用上,我们要感恩大自然这个伟大的造物主,感谢其对于人类的慷慨与厚爱。那么,对于置身其中的我们人类而言,循环本身就是可怕的,或者也是可悲的。......
2024-03-13
5.石油的多面相石油的形成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多个未知数。即使对于石油有机成因论这种有多种证据印证其合理性的理论而言,依然存在未解之处。上述两条特点已经成为判定石油来源是否为有机成因的重要依据。石油具有多种面相,石油的成因只是它的多种面相中的一个,是自然的面相。而石油的社会面相才更是纷繁复杂,由于其浸染了人类本身的理性与欲望,因此更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2024-03-13
3.石油定价的多极博弈目前为止,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产品其价格形成过程像石油这么波诡云谲、复杂多变。石油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跌,石油价格的波动受市场之手调节。美国对如何修订游戏规则总是成竹在胸,因而才会把石油政治的牌局打得既眼花缭乱又玄机重重。作为拥有全球军力部署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其对国际油价的掌控能力无可匹敌。......
2024-0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