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衡的石油产耗在石油极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地质沉积的作用功不可没。如果将地球形成的石油总资源在时间上进行简单折算,那么8500万桶的巨量石油被“生产”出来相当于地球耗时一万年。从严格的实验科学意义上说,石油完全可以“人工生产”。这种收益与代价之间严重失衡的矛盾难以调和,以至于成为了人造石油在大规模应用方面逾越不了的鸿沟。......
2024-03-13
2.石油耗尽的那天
既然人类社会对石油的需求如此庞大,那么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这种液体终有被吸干的那天,这将是什么时候呢?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打出的标语颇具代表性,足以警示世人:人类用完第一兆(单位:一万亿)桶石油,花了一百二十多年。再过三十多年。人类便可能用完第二兆桶石油,这近似于全球已探明的石油总储量。。换句话说,根据全球已探明的石油总储量,依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石油资源仅够人类使用三四十年左右。如果觉得耸人听闻或难以嚣信的话.那么参阅2009年英国石油公司( BP)最新的研究报告便会有更详尽的解释与答案。。
而早在十多年前,权威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就已经做出过近乎相同的论断。至于其他林林总总的石油研究报告,车载斗量的各类大部头石油论著,尽管结论不一而足,但有一条最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全球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与庞大的消费相比并不富裕,全球石油资源足够开采的年限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石油地质学上有个著名的“休伯特峰值理论”,这是美国地质学家休伯特·金在1956年的一次大会上提出的。这个理论的实质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当一个油田的开采量达到其可采储量一半的时候,其产量便达到峰值,然后会开始下滑,整个的开采量随着年份的推移,呈典型的钟形曲线分布。休伯特并由此做出了惊人的预测,即美国的石油产量在19 70年左右将达到顶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休伯特的观点在当初提出时,曾遭致与会者一片愤怒的反对声。大多数地质学家和石油巨头都对他的预言不以为然,甚至不无嘲讽。因为在他做出这个预测的时候,美国的石油产量正处在开发的鼎盛期。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同预言提出时的惊人表现一样,休伯特的预言后来被惊人地证实了。到了197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真的达到了顶峰,此后产量开始逐年下降,美国也由此丧失了世界主要产油国的优势地位。休伯特的理论在其他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得到了逐步证实,如今已为地质学界所普遍公认。
事实上,不仅仅是石油,自然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大体上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人们开发自然资源就好比在苹果树上摘果实,最容易发现,最好摘的苹果一定率先被人们收入囊中,剩下来的,要么是不好的苹果,要么就是处在人力难以企及的位置而无法采摘。后面收获的苹果数量自然而然地要下降。这种情形恰好就是当今石油工业所处困境最形象的写照。
依照休伯特峰值理论,结合全球的石油探明储量,2010年左右全球石油总开采量将达到总储量的一半,也就是达到历史峰值。随后的年份里石油总产量一定是逐年减少的,并且开采成本会迅速上升。这将对世界经济与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事实上,一些独立的科研人士对石油枯竭日的看法更为紧迫。他们不隶属于任何利益体或集团,往往出于科学探索的精神进行相关研究,其观点看起来更可信一些。这些科学家并不认同欧佩克或某些石油公司所抱有的乐观态度。他们警告说,石油耗尽的那一天,要较政府与石油公司愿意承认的日期为早。比如,伦敦石油消耗分析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科林·坎贝尔判断说,便宜和容易开采的石油高峰已于2005年来过并走开了。今天即使把那些已探明的资源比重大的深海及南北两极地层下的油田都考虑在内,并且加在一起计算的话,高峰仍会在2010年左右到来。在石油资源极为丰富的中东地区,情况也同样如此。而全球社会的石油供应正越来越依赖这一地区。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东,目前全球近2/3的石油已探明储量处于该地区。这一区域的油田由于资源分布集中,储层相对较浅,因而易于开采,可经济开采率很高。因此,中东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全球石油的主产区,每年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石油产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球的“油桶”,同时也无可替代地成为了全球石油争夺的“火药桶”。在全球其他大部分区域,情况就不如中东地区那么优越,要么是石油资源低劣的贫油区,无法进行有效开采;要么就是探明的油田处于大洋或海底深部,开采的难度和成本急剧上升,可经济开采率很低。因此,石油开采的主战场依然在中东地区,中东的未来就代表着全球的未来。如果这里不妙,全世界能好到哪里去呢?而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目前正面临着这种不祥的征兆。2005年,美国石油专家马修-西蒙斯在所著的《沙漠黄昏》-书中,便对沙特石油供应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在查阅了大量有关沙特石油资源的技术文献及文件档案后,西蒙斯发现,沙特的油田开采起来要远远复杂得多,绝没有沙特领导人声称的那么乐观,其衰退速度比这个秘密王国愿意披露的速度更快。如果情况真如西蒙斯所怀疑的那样,沙特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向全世界刻意隐瞒其石油产量和丰度的话,这对全球社会无疑是巨大的隐忧。。
事实上,西蒙斯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他也不是孤独的怀疑论者。科林·坎贝尔对此同样深为怀疑,其鲜明的态度与西蒙斯如出一辙。坎贝尔在做独立研究之前,曾供职于壳牌等多家石油公司。他声称说,在其担任石油公司首脑时,他很少就石油的资源储量等问题说真心话,因为那是游戏规则。不按照公司的要求发言会破坏了游戏规则。最终的结果是,要么体面地说违心话,要么黯然地离开。坎贝尔最终选择了离开,并誓言要探寻清楚石油数字背后的秘密。(www.chuimin.cn)
就像皇帝的新衣被揭开一样,有关石油资源储量的数字猫腻已经不仅限于沙特,信任危机似乎在蔓延。不少石油地质学家也怀疑科威特的石油储量并没有其宣称的那么多,两者相去甚远。而伊朗的情况也不妙,伊朗的油田正逐步开始分配生产。石油地质学家推测,这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同一种情况,即伊朗的石油可采储量下降得很快。
诚然,在乐观主义者看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石油勘探与开采的技术水平会不断提升,这有利于更多大油田的发现及石油绝对产量的提升。因此,石油的枯竭尚有待时日。如果做一类比,以人均70岁的当代普通人寿命为基准,用来衡量石油的社会寿命,‘那么石油目前的年龄大约就是四十多岁,与70岁的社会寿命终点还有一段距离。由此乐观主义者认为不必过分担心。
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尽管四十多岁距离终点还很远,但距离起点同样也很远了,因而已经没有扳倒重来的可能了,很有必要考虑“后石油时代”的种种危机。此外,由石油消耗所带来的两难问题是,假如社会的进步还是建立在以消耗更多的石油这一基础上,那么这绝非福音,而会带来更悲观的结论,预示着石油耗尽的脚步提前临近。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消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态势,今天我们日均油耗为8500万桶。按最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全球日均油耗需1_2亿桶。一旦其间石油供应与需求出现差距,那怕是5%左右的供需缺口,都可能引发油价产生巨大的变动。油价重上100美元/桶看起来是轻而易举的事,到达200美元/桶的新高也并非戏言。届时.由石油引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或许真的就爆发了。
总之,无论如何进行预警,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仍大量依赖石油,而且越来越严重;替代能源所占的比重只是九牛一毛。科学的警告远不及实用消费主义的说服力,多年来有关石油枯竭的无休止的呐喊似乎使人们耳根起茧了,人们甚至会反诘,几十年前科学家就说过石油要枯竭了,几十年过去了,石油还不是在大量使用吗?现实的社会还不是好好地存在吗?这真是一种可怕的认识。相比于危机本身,更可怕的就是人们对危机已经充耳不闻,这种漠然的态度会使整个社会对危机感到麻木。或许恰恰就在麻木的时候,石油枯竭的那一天便到来了。如果石油在后天耗尽,而人类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话,整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情形呢?一切不难预想,石油短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将首当其冲。假若石油短缺仅限于对交通领域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影响短期还可以克服。而一旦传导到石化工业,那将带来不可承受之重。因为石油枯竭之日,也就是石化工业消亡之时。以石油或其衍生品为主要原料的化工企业将会陷入无米可炊的窘境。今日之一针一线,衣食住行中种种稀松平常之物,大多是从石油中而来,石油的枯竭将会引发社会物质产品的空前匮乏。化肥短缺会导致农产品减产,塑料短缺会使一切涉及塑料原料的日常用品不再廉价易得。由此带来的食品短缺、包装品短缺、油漆短缺、颜料与染料短缺等诸多问题不一而足。像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地倾覆一样,这种链式反应所产生的结果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增加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随着物质用品的匮乏,很多虚荣的行为将风光不再,先辈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或许将重新为后代们所熟悉。在乡下骑一骑毛驴赶路,城市里自行车叮当作响;夏天摇起大蒲扇,冬日里晒太阳取暖,难道这才是人类应该过的本分日子吗?实难想象!假若果真如此,那则意味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崩溃或倒退。人们无法回遇到先前的物质条件下而逍遥自在地生活。
危机到来前就必须做出改变,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有关石油枯竭的后天的文章
1.失衡的石油产耗在石油极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地质沉积的作用功不可没。如果将地球形成的石油总资源在时间上进行简单折算,那么8500万桶的巨量石油被“生产”出来相当于地球耗时一万年。从严格的实验科学意义上说,石油完全可以“人工生产”。这种收益与代价之间严重失衡的矛盾难以调和,以至于成为了人造石油在大规模应用方面逾越不了的鸿沟。......
2024-03-13
5.石油的多面相石油的形成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多个未知数。即使对于石油有机成因论这种有多种证据印证其合理性的理论而言,依然存在未解之处。上述两条特点已经成为判定石油来源是否为有机成因的重要依据。石油具有多种面相,石油的成因只是它的多种面相中的一个,是自然的面相。而石油的社会面相才更是纷繁复杂,由于其浸染了人类本身的理性与欲望,因此更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2024-03-13
4.石油政治大牌局21世纪开启的新一轮油价狂飙的大戏,不知叉隐匿着多少不为人晓的秘密?虽说石油价格形成的过程是个多方参与的大合唱,但指挥棒却牢牢握在美国人手中。如果按照利益指向划分和敲定博弈的各方,全球石油涨价的过程更像是一个大牌局。高昂的油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大大增加石油消费的成本。作为世界上石油进口和石油消耗最大的国家,高油价看起来与美国的利益指向并不一致,美国似乎是高油价的最大受害者。......
2024-03-13
3.石油循环的断想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观察中,形成了一种用循环演化观念看待事物变化的自然观。中国古人关于周期循环演化的朴素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意义。这正说明了古人循环运动观念的合理性。在石油的获取和利用上,我们要感恩大自然这个伟大的造物主,感谢其对于人类的慷慨与厚爱。那么,对于置身其中的我们人类而言,循环本身就是可怕的,或者也是可悲的。......
2024-03-13
3.能源更替过程的脉络人类社会的能源更替过程有着一定的脉络可循,其最基本的规律前已阐述。这一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遵守自然科学中著名的质能方程。氦-3反应堆的等离子体参数要求比托卡马克系统更高,而且世界各国至今还未遵选出公认最佳的等离子体约束方案。......
2024-03-13
3.石油定价的多极博弈目前为止,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产品其价格形成过程像石油这么波诡云谲、复杂多变。石油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跌,石油价格的波动受市场之手调节。美国对如何修订游戏规则总是成竹在胸,因而才会把石油政治的牌局打得既眼花缭乱又玄机重重。作为拥有全球军力部署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其对国际油价的掌控能力无可匹敌。......
2024-03-13
2.能源替代的价格先兆当一种能源被另一种新能源替代前,价格往往是极其敏感的信号,旧能源的价格一般会出现剧烈波动的过程,这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自然结果,通常可看作是能源替代进程的先兆。英国人当时为应对那场空前的能源危机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与此同时,价格因素也并非能源替代发生过程的唯一表征。在两次能源转换的初期,替代能源的价格都是绝对廉价的,具有天然的价格优势。......
2024-03-13
3.能源更替的规律使然石油如此重要,以至于对石油的替代显得困难重重。能源更替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从低品位能源向高品位能源,从低清洁能源向高清洁能源演进。当然,这里没有考虑氢能源生产获取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正是由于能源更替的客观规律使然,石油替代煤炭从而成为人类社会主导能源的步伐才如此轻便,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形态的更迭与转变。......
2024-0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