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更新观念,赢得孩子尊敬和信任

更新观念,赢得孩子尊敬和信任

【摘要】:3.家长要树立的基本观念孩子越来越大了,和逐渐向成年靠拢的他们交流的时候,要注意放下父母的权威和优越感,这样更有机会赢得孩子的尊敬和信任。这时候父母要适时调整教育方法,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孩子创设自由、独立发展的空间。

一、家长观念更新指导

1.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诉苦:孩子上了中学以后,越来越逆反、越来越不服管了,说什么都不听,怎么办?

我们这时候都会反问家长一个问题:“你想管好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大多数家长听到这个问题都会愣一下,稍微思考之后,往往都不能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

在没有阅读本书第一篇和第篇之前,如果有人问:“初中孩子的生理发展有哪些规律可循?心理发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能够回答出来吗?是啊,即使是紧密伴随孩子长大的父母,这时候都不敢肯定地说“是的,我完全了解我的孩子”。父母能肯定的是他们了解孩子的过去,但不是孩子的现在。孩子每一天都在变化和成长,作为父母,寸步不离都不一定能够完全把握孩子的全部,更何况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并不是非常用心。

如果你都不了解你的孩子,如何谈得上教育孩子呢?用一个对牛弹琴的比喻来说,你不知道牛喜欢什么,对它弹琴会有什么用呢?所以,当你希望孩子能够听从你的教导,能够符合你的规范的时候,请首先问自己:我了解我的孩子吗?

2.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东西?是丰厚的物质生活、出国旅游、上名校、学各种才艺、玩电子玩具,还是自由自在地享受快乐?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孩子眼中和父母眼中是不一样的。然而,不幸的是,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总是认为自己的安排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例如,妈妈想要女儿成为钢琴家,于是买钢琴,带孩子上钢琴课,每天陪孩子练琴……可孩子练琴时却不情不愿,因为她喜欢的是画画而不是弹钢琴,因而练琴的时候母女二人经常发生争执。

父母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把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梦想交给孩子去完成,或者赶潮流、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前途而逼迫孩子做事情,但却很少想到孩子喜欢什么、孩子想要做什么、自己的安排是不是真的适合孩子。

家庭教育中,父母都习惯按照自己经历过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子女,按照自己内心的模式去塑造孩子,要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男人”或“女人”。不过,时代在变迁,以前的经验和规矩并不完全适用于现在的社会。比如,我们现在很少因为女孩任性、主动或不够温柔而责备她,也不会完全禁止男孩玩布娃娃或哭泣。所以,当父母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灌输给孩子的时候,请先想一想这些“正确的”思想和安排是不是真的适合孩子、是不是符合孩子的需要。

3.家长要树立的基本观念

孩子越来越大了,和逐渐向成年靠拢的他们交流的时候,要注意放下父母的权威优越感,这样更有机会赢得孩子的尊敬和信任。父母要学会宽容,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放下身段告诉孩子,父母也曾犯过错,只要知错能改就能不断成长。当孩子在你面前表现出他懂的比你多、用无礼的语调试图挑战你的价值观的时候,不要生气,这正是孩子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标志。仔细听孩子说的话,很多也是有道理的。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就算他选择的道路和你预想的不太一样,他也一定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那条路。以下是教养初中期孩子的基本原则:

img390父母不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孩子,要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img391父母不要总是训斥孩子,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

img392人无完人,父母也不是完美的,因此要放下父母的权威,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沟通才会更顺畅;

img393孩子的发展没有一定之规,父母只有和孩子一起不断尝试和寻找,才能确定哪条路更适合孩子;

img394父母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向孩子道歉,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4.学会与孩子共情

通常,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就不想多受保护了,还会非常厌烦父母的反复叮咛和关心。这时候父母要适时调整教育方法,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孩子创设自由、独立发展的空间。不能再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青春期的孩子做这做那了,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对,这样只能激起孩子的反抗。父母可以试试和孩子讲讲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与孩子产生共情,使孩子知道原来父母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这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了。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懂得很多道理了,简单地禁止和指责很难被他们接受,父母只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不断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慢慢地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逐渐改正错误的行为。父母要保持言行一致,这样教导青春期的孩子就简单得多了。

5.让孩子独立地成长(www.chuimin.cn)

为人父母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要担负起照顾、保护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就好比一棵幼苗,需要称职、细心和充满爱心的园丁加以呵护,爱就是最好的养料。

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只有父母们热爱自己的新“岗位”,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要想成为称职的父母,在做出每一个决定之前都必须自问:我为什么这么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父母充满了责任心和爱心,有的父母虽有爱心却是变形的、虽有责任心但不是对孩子负责的。前者认为孩子虽然由他们所生,但并不隶属于他们,他们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因此会尽力帮助孩子成长。后者则认为孩子是他们的附属品,他们不但给不了孩子需要的关爱、理解和自由,反而对孩子处处加以束缚;他们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设定的模式成长,而不愿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心理学专家认为,人格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持续到12岁,这个阶段中的儿童毫无辨别地相信一切;第二个阶段是青春期,青少年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但经常感到不安和困惑;第三个阶段通常从18岁开始,这时候的青年人可以辨别好坏和真伪,并且逐渐形成人格。初中期的孩子正处在关键的第二阶段。

每一个孩子都应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真正的教育不应当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因此,父母的责任不是将自己的世界观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理解和认识世界并完善自我。

6.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

在养育孩子之前,应当在镜中审视自己:我是否应当为了孩子而做出改变?

当你看到孩子犯错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呢?是声色俱厉地教训孩子甚至出言侮辱,还是以友善的态度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说什么、做什么不是重点,我们言行背后的态度和感觉对孩子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你从这件事学到了什么?”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既可以表达同情和友善,也可以用奚落或羞辱的语气说出来。前者会让孩子感到信任和亲近,后者只会让孩子觉得疏远、充满敌意。但是,更多的家长是制造疏远和敌意的气氛,并以为孩子在这种气氛下能够改正错误。随意指责别人特别是孩子好像是我们的本能,很多时候不假思索地就做了,却从来不会想这样做对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当你看到孩子去拿饼干结果撒了一地的时候,如果你能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哎呀,你该怎么办呢?”引起孩子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不会太惊慌,也不会太难过。问孩子“你该怎么办”要比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做”好得多,因为前者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有参与感,而告诉孩子怎么做的时候常会遭到反抗。用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让孩子获得参与感,这样孩子更容易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学习到本领。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时常会接收很多负面的信息,特别是在做错事的时候,常会被大人骂:“你怎么那么笨?你真是太没出息了!简直就是个木头人!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仔细想一想,当你听到这些责备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笨蛋,是一个没出息、没用的人呢?也许你以后会为了避免再犯错而裹足不前,不肯再尝试新鲜事物了。当然也会有人为了逃避批评而想方设法地掩盖自己的错误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应该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只要能从错误中学习到经验,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可是我们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是不是希望孩子永远不犯错,永远都做正确的事情呢?是不是依然会把那些负面信息传递给孩子呢?每一位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只想试图激励孩子能够变得更好,只是他不知道这样的方法并不能给孩子带来正能量,只能是让孩子更加偏离正确的道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很多家长想到的是别人怎么看我的孩子、孩子将来会不会学坏等,因而会暴怒,会不假思索地批评甚至使用侮辱性的语言责骂孩子。

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这是每位家长都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激励孩子,但不能以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代价。这就要求家长在看到孩子犯错的时候应保持冷静,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并帮助孩子从错误中领悟,学习走向正确道路的方法。如果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能对他说:“你犯错了,不一定是坏事,你可以多学一些本领了!”那么他一定会很放松,会踏踏实实地去想自己为什么会犯错、哪里做得不够好、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样的做法才能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

8.孩子不会简单地从父母那里吸取经验

孩子必须自己经历之后,才能从失败中学到成功的经验。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所以父母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孩子。

哪些方面对孩子有用?怎么做对于孩子来说是对的?父母不要简单地以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来影响孩子。因为孩子生活的时代和周围的环境与父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认为最好的不一定真的就是最适合他的。

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想想今天他都犯过什么错,从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的价值,并在轻松、友善的环境下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

父母们一定要知道:过程不可超越,体验不可替代,孩子是不可能在父母经验总结的“道理”中长大的,唯一的方法是让孩子感受每一个过程并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