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摘要】: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秦和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们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就是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创建、兴起、发展和壮大的。因此,我们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并把它写进了《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章程》。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

秦和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应邀参加“2008年私立大学生态环境及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并有机会就我校的发展战略作大会发言,感到十分高兴,谢谢各位同仁对我校的支持和帮助。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国民办教育再度兴起的30年,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59周年,在这喜庆的时刻,南广学院主持召开这次国际论坛,这对如何办好私立大学,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我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3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下兴起、发展,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行、壮大。经过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不懈探索,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278所,在校生达到280余万人。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我们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就是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创建、兴起、发展和壮大的。

我校是1995年创办的,当时我们就确定了要把华侨外院建成一所以外语为主,文、经、管协调发展的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民办精品应用型本科外国语大学,实现办学的民主化、法治化、国际化,进而创建百年名校的奋斗目标。13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朝着这个奋斗目标,永不止步、勇敢攀登,使学校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发展。1995年创建;1998年被列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单位;1999年成为吉林省独立设置的具有统招资格的民办高职院校;2003年升格为民办本科普通高校;2004年进入吉林省第二批次招生;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开始同吉林师范大学联合招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重点高校。

回顾学校13年的办学历程和发展历史,我们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是一部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在短短的13年里就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我想,除了外部因素,包括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党的政策指引,兄弟院校的支持,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校有一个执著追求的奋斗目标,有一个端正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品牌发展战略。这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走公益性办学道路

公益性是教育最具普遍性的特定内涵,突出公益性是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之一,是我国现阶段民办教育应有的定位和生命力之所在。我常想,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很重要,心胸有多大就能办多大的事。财富来源于社会,理应回归于社会,没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和境界,就办不好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许多世界著名的学校无不是因为把公益性办学放在首位,才成就了他们百年甚至几个世纪的辉煌。我不想成为资产的拥有者,一个人睡觉不能有两张床,也不能背着大楼离开人世,我只想成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和老师们一道把华侨外院办成世界名校、百年名校。因此,我们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并把它写进了《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章程》。《章程》中明确规定:“办学坚持公益性,所取得的办学积累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 ”2006年11月10日,我校召开了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财产处置公证仪式,我郑重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声明:“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偿还债务后的所有财产,在我身后,全部留给社会,继续用于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公益性办学思想,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把学校的全部积累金用到办学当中,才使华侨外国语学院有了快速发展,成为拥有近7000名学生,700余名教职工,40个本科专业,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个多亿的省属重点高校。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www.chuimin.cn)

我们办学为了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是为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那么怎样培养人才?我认为教育是一门精神生态学,它给学生的绝不简单是学习和就业,也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就业门口就一走了之,这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是给学生一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学生能终生受益的东西。试想,世界上哪个大学能够教育一个学生一生所用的知识与技能?那是不可能的。那么高等教育,大学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呢?应该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内在品质、内在智慧和内在力量,使其终生在社会里有抵抗力、优创力。为此,我们把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校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精通外语,谙熟管理,通晓一或两门专业,听说能力强,计算机操作熟练,礼仪知识好,公关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教主讲、小班授课、强化听说、突出特长、全程管理、综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制订了《全套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社会;掌握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做一个有健全人格、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受社会欢迎的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坚持围绕市场需求办学,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我认为,民办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办学,离开市场就没有出路,就会垮掉。所以,以市场为导向是我们办学的立足点。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把坚持围绕市场办学确定为学校发展策略之一,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我们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以市场的需求来构建全新的、实用的学科专业体系。比如说,我国“入世”后大批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涉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需要大量双语人才,我们就在1997年开办了英德、英法、英日等双语专业。还比如,随着东北亚经济的开发,东北地区需要大量的俄、日、韩外语人才,我们就先后增设了日语、韩语、俄语专业。

我们在围绕市场办学的同时,还坚持特色品牌战略,走自己的办学之路。中国的民办高校与国外的私立大学不一样,与国内的公立大学也不一样,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我们既不照搬国外大学的经验,也不仿照国内公办大学的模式,而是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学校规模控制在7000人左右,实现教育资源良性循环,把学院办成精品应用型本科学校;

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实施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打牢生存根基,发挥办学优势,注入发展活力,形成鲜明特色,增强竞争实力。在品牌发展上构建“双语专业”、“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质量+管理+择业”的学校发展品牌。

坚持严格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

我认为,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严格管理,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品牌。为了实现严格管理,我们强调所有“华外人”都要坚持严、精、细的工作作风。“严”就是从严治学、从严治教、从严治管、从严治考、从严治校;“精”就是各项工作都要高质量,有精品意识,出精品效应;“细”就是把工作做细,“天下大事必从细而做”。为了保证严格管理的实施,我们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党委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院务委员会是执行机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民主管理机构,党委是政治核心,起保障和配合作用;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最后,学校管理要逐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并坚持依法治校,杜绝人治,进而实现法治化办学。

以上是结合我校实际谈民办高校发展策略和途径,认识不深,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尽管如此,我愿意讲出来,与同行们共勉。

各位同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法治的全新时期。分析和总结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我认为,要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重视抓好民办高校自身建设,尽快从机遇性发展向实质性发展转变,强化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深入研究民办高等教育规律,以理性和科学的定位处理好办学层次、规模、质量和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强化质量、精品办学,这样才能使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下列七种关系: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规模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第二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第四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第五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第六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特色建设与品牌建设的关系;第七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积极扶持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自身存在的弱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要看到这只是前进中的不足。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开创,要靠更深刻地洞察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靠更透彻地理解教育的精髓和更准确地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以此来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

我坚信,再过二三十年,一定会出现一批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高,综合实力强,跻身于高等教育主流行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办高校,我愿为此奉献我的一生!

(2008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