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民办大学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

中国民办大学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

【摘要】:未来20年中国民办大学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马学雷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我做的是具体工作,我把我在实际工作中看到的一些问题作一个总结。我的主题是“未来20年中国民办高校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我认为未来20年,中国民办高校大的生存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源问题。第二个大生存环境是中国的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将经历未来5年的高速发展、未来10年的持续发展阶段,未来20年的发展情况很难说。

未来20年中国民办大学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

马学雷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我做的是具体工作,我把我在实际工作中看到的一些问题作一个总结。因为时间仓促,可能不成体系,也不是十分严谨,但是我愿意拿我的一些思考点跟大家作个交流。

现在,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迅速,前景比较好,但也遇到了很多困惑。我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把关注点放在中国尤其是北京民办高校的发展上。国际上对于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关注得还比较少,但是我想我对于中国民办高校、北京民办高校发展趋势的思索,也许会有值得国外朋友们借鉴的地方。

我的主题是“未来20年中国民办高校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为什么是20年?我看了一下中国人口出生统计公报,应该说未来10年中国,尤其是北京的人口数量还会呈继续下降的趋势。以北京为例,往后的10年,人口数量会逐渐趋向平稳。有了前10年的下降和后10年的平稳,应该说民办高等教育的自我发展在20年后会出现分界。

民办高校的生态环境分析

首先我想谈一下今年的焦点问题。像刚才龚放教授介绍的一样,中国的民办高校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但因当时国内形势动乱多年,所以发展历程基本上从新中国成立30年之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的30年算起。但这个历程也和欧美教育发展模式不一样。我们主要依靠滚动积累、学费发展。这是我们的劣势,但是反过来说也是我们的优势,这就更需要我们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优质的教育。中国有句俗话叫“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你拿了教育部的钱就要听教育部的话,拿了基金会的钱就要听基金会的话,而我们拿了学生的钱就要听学生的话。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好,不能让他们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就是我们失职,我们就会被社会抛弃。

今天是9月16日,北京的高校已基本开学。今年,包括独立学校在内的北京民办高校在招生中发现生源数在经过几年的平稳期后有所下滑,招生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泛泛说起来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国办高校扩招。在中国最主流、实力最大的还是国办高校。第二,金融危机影响了学生的家庭财政状况。上午的大会提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学生学费的来源是一个问题。第三,高等教育危机。有一个统计数字,我想国内的学者都看到了。今年高考有900多万考生,其中有84至94万人弃考。当然这里面有各种原因,我分析原因之一是考生及家长们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有所失望了。第四,民办高校的信任危机。民办高校在这么多年的艰苦发展中为了寻求规模的扩大,在招生宣传和学校建设方面倘若没有协调好,就必然会出现问题。信誉和品牌不是短时间内能积累起来的。以上是我对今年民办高校发展形势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我认为未来20年,中国民办高校大的生存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源问题。如刚才所说,高校生源在未来10年持续下降,再往后10年相对来说保持平稳。以北京为例,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2003年出生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再过12年后他们会考大学。2003年北京的出生率是最低的,一年的新增人口不到4万人。现在北京高考每年录取10万人,近两年维持9到10万人的规模。也就是说,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五六年,招生与生源将会倒挂,也就是计划招生的人数会远远多于报考人数。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很多学校势必会因为生源奇缺而倒闭。

第二个大生存环境是中国的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发展。从最近几天披露的相关数据,包括指标性数字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呈持续良好的态势,但这些数据可能是片面的,它只能在某一角度、某一点上说明一些问题。指标和数字看来都趋势良好,包括中国的股市现在也攀过了3000点。但这种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是一个新的挑战。还有就是世界经济格局化、多元化发展。据我观察,北京市场上奇缺英国产业贸易型人才。到目前为止,市场上对俄罗斯语、西班牙语系、葡萄牙语系和非洲语系的人才需求都在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在世界经济格局多元化的形势下,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要不断进行层次化、多元化的拓展。中国将经历未来5年的高速发展、未来10年的持续发展阶段,未来20年的发展情况很难说。从现在来看,经济学家判断世界经济格局会持续呈现不断变化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在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大趋势。

第三个大的生存环境就是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健康休闲产业的兴起。今天的与会者中很多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高校领导。中国乃至世界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结构性的调整要求。2009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大概是690万人。今年5月,社会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大概42%左右的人能顺利就业。这个数字是可以商榷的,但是42%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还有近60%的学生不能或很难就业。我相信大家对这个情况的产生都有共识,第一是就业岗位确实有限;第二是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的不对称,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有大量的岗位需要人但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有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健康休闲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我是海淀区的政协委员,到第三季度,海淀区第三产业的发展GDP统计数据已经占全区GDP的69%。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必须不断变化。

第四个大的环境是我们的国办高校受到体制的局限,发展较缓慢,相对企业市场来说发展滞后。我国的国办高校在国内实力非常强大,专业设置、实力、师资、管理结构都要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管理,是完全计划型的。但是,我与北大、人大教授多次交流后发现,他们的教授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在适应市场、企业,培养学生方面能够发挥自己单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多地与企业对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前瞻性的视野。相对来说,民办高校有更为灵活的机制。刨除计划内的一部分,我们的专业、方向、师资、课程基本上还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的。

第五个大的环境是国际合作办学带来的新课程、新专业、新模式、新理念。近20年的国际教育交流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多帮助。在课程的引进、理念的更新、专业的增设还有模式的创新方面,我们确实于国际交流中获益颇多。未来20年我希望我们将继续进行频繁的教育交流,使双方受益。(www.chuimin.cn)

第六个大的环境是就业难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个人认为将来民办高校是否能够做强做优,20年之内是否能够挤入二流高校,竞争与“就业”是我们最大的抓手,是最能够让社会看到我们付出努力的一个抓手。我们还具有体制灵活的先天优势。就业是民办高校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研究好了,那么相关的社会声誉、品牌都可以建立起来。

民办高校的发展趋势及战略选择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中国民办高校(我们说的是民办高校,国外叫私立大学)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选取几个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是营利性和公益性道路的选择。民办高校在最初设置的时候,创始人有各式各样的动机。有的是为了成就个人的教育梦想,有的是以挣钱为目的,有的是觉得社会有那么多孩子失学,认为自己有一份责任。民办高校的发展,在未来20年,营利性和公益性行为会日渐分离。营利性,顾名思义是以赚钱为目的,以套现为目的;公益性就是可以收学费,也有盈余,但是学校的盈余不是投资方、校长拿走了,而是继续用于学校的滚动发展,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建设的投资。纵观发展比较好的民办高校,我们认为,现在办得比较好的学校都具备三个资本。一是智力资本,就是学校管理层的智力、脑袋是足够用的,在建校模式、人才的笼络、社会资源的争取方面智力资本是足够的。二是财力资本。财力资本的取得有很多方面,有的来自母校,有的来自投资方,有的是社会资本的投入。前段时间有一系列数据显示国外的很多风险资本和产业资本在持续注入民办高校。我判断,未来20年中国的民办高校的资金结构有可能从原始滚动积累型向资本驱动型转变,至少部分办得比较好的学校会是这样。三是社会资本。这点很重要,比如说我们民办教育协会的工作就是团结我们的学校,向社会寻求资源的支持,比如说媒体、政府部门、社会民众的支持。社会资本对学校品牌的树立、学校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关乎着学校后20年的发展。

第二,“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将会在课程的建设、专业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变革等方面不断发展。刚才有一位校长也提到这个关键词。变革能够发展,不变革肯定会灭亡。我们从很多学校的发展中也看到,没落的基本上是拒绝变革的学校,主动变革的学校才能发展。我建议,一是不能走国办高校的路,国办高校有他们自己的发展历史、有生源地的支持。国办高校要争学历,没学历争大专,有大专争本科,有本科争研究生。这条路五年之内可能有效,但是往后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有效的路径。二是不能走外国私立大学之路。外国私立大学也一样有它们自己的发展历史、生源支持,我们走这条路走不通。三是不走规模扩张之路。生源减少、规模扩张会导致管理能力下降,专业课程建设跟不上等问题,招生越多,学生的就业越难,社会美誉度越差。名誉失去了就很难挽回。我建议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要摆脱历史的惯性,以社会的需求来确定自身的发展路线

第三个趋势是学校要更多地融入社会。以往都是教育界在交流,现在,企业界、产业界等各种社会组织也要求参与进来,这说明我们正在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我提倡“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社会人员参与了多少,证明了我们的进来多少的成功。

第四个趋势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变化和人力资源的变化。随着过去30年的发展,我们的民办高校应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科学的制度,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在未来将具体体现在专家治校、专业治校的思路和教师薪酬的变化上。我们的统计数字显示,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在社会上并不具备竞争力。如果薪酬不具备竞争力就很难得到很好的人才来培养竞争力,也就很难培养好的学生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五,因为我是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协会的,我想未来的一个趋势是民办高校将会引进专业评估和认证机构。现在对民办高校的评价都来自媒体。圈里人都知道,有钱就能买个牌子。如果未来引进专业评估机构,对学校的发展、社会名誉度的建立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我的结论是未来20年,民办高校会迈上新的台阶,引入新的模式,会产生两极分化。好的民办高校会逐渐挤掉公办二流高校,成为培养社会基础人才的资源库。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二届私立大学生态环境及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

(2009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