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民办高校的特性与使命

中国民办高校的特性与使命

【摘要】:充分认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时空美国是“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特殊使命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特殊使命即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探索新路。适龄人口逐年减少,生源紧缩,对于高等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和高职院校,是严峻的考验,也是不可回避

关于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特性与使命的思考

龚放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准确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国际高等教育呈现了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其一,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由于教育民主化的扩大和社会需求日益旺盛,高等教育业已成为规模空前的社会活动领域和复杂而巨型的社会结构系统。

其二,因为高等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事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经费,才能支撑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因此,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单依靠政府的公共投资来维持这样一个巨型规模的高等教育系统。拓展社会捐资办学渠道,发展私立高等学校,就成为诸多国家的重要对策。

其三,私立(民办)高等教育因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且应对得当而获得空前的发展。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会主席、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菲利普.G·阿特巴赫认为当代世界各国中学后教育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是私立高等教育”。

统计数据表明,不仅在那些具有私立高等教育传统的国家,私立大学继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在那些原来私立高等教育无足轻重甚至并不存在的国家和地区,私立高等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南美的巴西、智利;亚洲的韩国、 日本、菲律宾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私立高校在校生所占比例均在50%~80%之间。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2002年的私立高校数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校大学生数所占比例达到27.26%。

我国私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可以预计,我国私立(民办)高等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将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充分认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时空

美国是“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先有私立大学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高校的发展,1876年“莫雷尔法案”通过后才创办一批“赠地学院”,后来发展为州立大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建立起众多公立的社区学院。由于“先私立、后公立”的发展序列,因而美国最好的大学、最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的大学,主要是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等私立的研究性大学;公立大学中仅有伯克利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等高校能够跻身全美顶尖大学之列。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的产生其实并不比国立大学与省立大学迟。但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同时,将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或者改成公立大学,或者在院系调整中并入公立大学。这样,当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破土而出,标志着我国民办(私立)大学重新创业时,中国的私立大学文脉其实已经中断了整整30年!

这一特殊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我国当下民办(私立)大学相对特殊的发展生态:民办高校像柔嫩弱小的“小草”,它们将要面对的是业已蔚然成林的公立大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我国民办(私立)大学在学科实力、师资和生源质量、社会公信度和竞争力等方面,是远远不能和公立大学同日而语的。在公立大学之林中,民办高校的“小草”如何发展?所谓办成“东方的哈佛”或者“东方的斯坦福”,所谓“挑战北大、清华”等等,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准确定位,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方略,民办(私立)大学才能开拓新的生存空间,获得新的发展活力。

我国民办高校收费缺乏“自洽性”

这里所说的收费的“自洽性”,是指其学费的负担与其所能获得的教育服务的质量,以及学业完成以后所具有的就业竞争力、个人“回报率”的一致性、自洽性。例如在美国,由于其私立大学创办在先,办学历史悠久,教学科研水平甚高,因而对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尽管收费相对公立大学而言要高出一两倍,但“物有所值”。而公立的社区学院学习年限较短,专业应用性、针对性强而且收费低廉,也能吸引相当一批学生入学。用最直白的话说: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收费系列是自洽的、正态的,“价格关系”是理顺的。

而我国公立、私立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却缺乏这种自洽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扭曲的、倒置的。在江苏,公立高校的本科收费每人每年大约是4600元,无论是进入“985工程”或“211工程”的高校,还是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而民办院校的收费则在1.3万元左右,尽管有些院校尚未形成自己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公信度。这种缺乏“自洽性”的收费体系,在高等教育“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尚可维系,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学生及其家长的就学选择性增加、竞争性加强的情况下,就难以为继了。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特殊使命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特殊使命即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探索新路。(www.chuimin.cn)

在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重要切入点。其一是进入“985工程”或“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其二是民办高等院校。因为没有负担,可以打破陈规,拓展新路,形成新的体制与新的机制。事实上,一些民办大学已经在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来自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没有取得预期的突破。其原因有三:

一是“路径依赖”,即照搬或复制公立高校的体制与机制,陷入同样的僵化和低效率的泥淖。

二是管理体制领域造成的错位,未能处理好董事会与民办大学校长及教授的关系:是“委托治理”,还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

三是挥之不去的“家族制”阴影。事业可以是家族的,但经营管理却不能是家族的。家族式管理、纯企业式运作机制及方式与现代大学制度相去甚远,与办学的规律常常相悖。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理论和思想观念层面存在的误区

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事业还是产业?是捐资办学,还是投资办学?

对资金的强烈渴求,常常转化为扩张的冲动,进而会归结为“规模就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

“拐点”来临,谁会是首先被淘汰者?

根据江苏省2005年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18~22岁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08年为671.35万人,达到峰值;2009年开始下滑,至2015年降为390. 99万人,仅为2008年的58.24%;至2019年为295.03万人,降到谷底,仅为2008年的43.95%。适龄人口逐年减少,生源紧缩,对于高等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和高职院校,是严峻的考验,也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必须未雨绸缪,早做谋划;必须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准确定位,形成新的办学谋略:从“过度需求”到“差异需求”

考察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私立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大体有两种模型——

(1)“过度需求”模型。即教育的个人收益甚高,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强烈,公立高等教育因发展有限而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过度的社会需求,私立高等院校应运而生,满足公立大学无法满足的求学需求。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陕西现象”和“江西现象”,江苏省上世纪90年代之所以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黄金时期,缘由也在于此。

(2)“差异需求”模型。公立高等院校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由私立高等教育来满足某些选择性的教育需求。

“拾遗补缺”、“错位发展”、“公”无“民”有、“公”有“民”特等等,都是“差异需求”模式的具体体现。在当前高等教育总供给已经比较充分,“独立学院”及“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挤压民办院校生源市场的态势下,“过度需求”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实施“蓝海战略”,探索“差异需求”模式。

(2009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