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作者著述一览一、专著□《接受与批评》,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当代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教程·当代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历代襄阳名作家论稿》,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3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024-02-02
第四节 接受诗学的诸种批评模式
接受诗学的批评观念已如上述,但是接受诗学的批评实践却还不够丰富,应用得也不够广泛,批评的实绩不够显著。如何将接受诗学的批评观应用到批评实践中去,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这里,我想从接受批评的实践和现有批评中符合接受思想的几种模式作一简要概括和介绍。
一、读者反应批评模式
这是一种以“有知识的读者”即以有“文学能力”的读者作为假想的作品的阅读欣赏者,具体分析这位假想的读者在阅读诗歌本文时的心理体验和反应,即详尽地描述菲什(Stanley Fish)所谓的“意义经验”。请看菲什对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文艺复兴》中的一句话的批评吧。佩特说:This at least of flamelike, our life has, that it is but the concurrence, renewed from moment to moment, of forces parting sooner or later on their ways. ( 我们的生命至少具有这火焰一样的激情,它不过是各种力量时断时续的汇合,这些力量又迟早要按各自的方向分离)。菲什对这句话的分析(19)如下:
这个句子故意为难读者,使他组织该句各个细节的自然的愿望受到挫折。……在读者还没来得及对这concurrence(汇合)做出充分反应之前,renewed(恢复、更新)一词就使这一运动的时间状态变得模糊不清,从而打断了读者的思维。这种汇合是否已经发生?抑或正在发生?虽然from moment tomoment(断断续续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但是隐藏在这一问题背后的设想却被忽略了。由于用了这样一个短语,也就没有任何时间足以形成具有形态特点并且可以以图来表示的“过程”。虽然在of forces(各种力量)这一点上有着短暂的聚合,但当读者读到parting(分离)时,这些力量又立即分开。但是它们是否果真分开呢?sooner or later(或迟或早)几个词又使读者企图在“我们生活中”发现某种模式和方向的新的愿望遭到挫折,读者再一次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迷失了方向。对正常秩序造成障碍的最后一个因素是复数形式的ways(方向),这个词使得读者的思维无法沿着单一的方向前进,进一步地突出了迟早要发生的难以捉摸的紊乱状态。
这就是菲什假设的一位读者在逐字逐句地读上面那句话时可能发生的心理体验过程,也即“意义经验”。菲什认为,这就是读者反应批评所应做的工作。菲什认为,不仅对句子,而且“对于比句子更大的单位,也可以运用类似的分析方法。不论这一单位的大小如何,这一分析方法的焦点始终是读者对于它的经验”,不过,“这要牵涉到更多的可变因素,而且必须追踪更多和更加难以追踪的反应;这时也会有更多的上下文对阅读经验的时间流发生调节作用”(20)。
这种批评模式的优点是,注意从读者的体验着手来分析作品,从读者体验中发现与提示作品的意义,这比全知全能式的批评家的评判要更为切实、细腻;其次,注意作品的文体语言分析,并把这种语言分析与读者的瞬间反应效果结合起来,更能揭示诗学语言的独特功能,这是吸收了结构主义文体批评的长处。这种分析方法对于诗歌分析、特别是抒情或哲理短诗的分析也许是适宜的。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过于琐碎、烦冗,没有重点;过于偏重于作品文体语言的心理反应效果,而完全忽视了语义(意义)的效果分析,这不免有形式主义之嫌;而且,这种批评也忽视了诗学的审美特质,所以其形式主义还不是审美形式主义,而是纯语词形式主义。正因为如此,读者反应批评的实际成果并不可观,若要加以推广,还须大加改造。而且,菲什假想的“有知识的读者”实际上还是批评家自己,是他自己设身处地地充当读者,然后把自己的体验想象地描述出来。所以,与其叫读者反应批评,还不如称“批评家反应批评”更加恰当。
二、二级阅读经验批评模式
本书在《诗歌接受论(上)》一章已介绍过姚斯的初级、二级阅读理论,并简单介绍了他对波德莱尔《烦厌》诗的两级阅读的体会,即初级阅读是感性体验,二级阅读是理性反思。这也是一种批评模式,就是批评家把自己化为一个“历史的读者”而非“理想的读者”,把自己对作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两级阅读体验和评价作细致的描述。姚斯说,他不预先假设“理想的读者”,“而是自己设身处地,在当代的教育视界内扮演一个读者的角色。这一历史的读者的角色应该先假定:人们是在他们的具体环境中去经验抒情诗,但他又可以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文学史或语言学能力放置一边,用阅读过程中偶然的惊奇的能力取代之,并且用问题的形式将这一惊奇表达出来”。这是初级阅读,即感觉阅读。然后他再扮演一个“具有学术能力的评论家”,“他能够加深仅把理解局限于愉悦形式的读者的审美印象,他尽最大可能诉诸效果的本文结构”(21)。这是二级理性阅读,把初级阅读的审美印象加以深化、提高,而且理智地探讨产生这种审美效果的作品本文结构,以揭示本文魅力的内在原因。
这一批评模式显然比菲什的“意义经验”描述要合理得多,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其优点是分两级阅读、两级体验,能把读者对作品的感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示出来,这符合一般的阅读规律,读者若读这种模式的批评可能会感到比较亲切、易于接受,也易于沿着批评家思考的方向把理解与阐释提高一步。其缺点则仍在于比较烦琐,一首小诗花费如此巨大篇幅,重点不突出,比国内一般赏析性的批评更为复杂。而且批评家同时扮演两个读者角色,要把自己已有的诗学史眼光与诗学能力“放在一边”,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知识与能力早已化为他的期待视界,要在感性体验中有意识加以排除是难以想象的。
三、本文召唤结构的批评模式
这主要是伊瑟尔的批评模式。他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做了不少示范式批评。这种批评模式的特点是,着重对本文结构的各层次、各方面的召唤性进行分析,也就是寻找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不确定域与“否定”方面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指出这些地方提供了哪些线索、暗示和可能性,引导读者去思索、填补、连接、想象和再创造。他并从对不同时代作品的召唤结构的分析中,得出越向现代发展,作品的意义空白、不确定性和否定性越多,因而对读者再创造的要求也更高的结论。这种批评模式的优点是从作品本文结构与读者接受的关系上来把握作品的特点,而不是孤立地分析本文或孤立地描述读者的主体体验。这是比较辩证的。而且着重从读者接受角度分析本文结构的召唤性、寻找其意义不确定性、空白、否定性等,也的确抓住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特殊性和诗学的审美本质,从这里入手,可以在一个方面揭示诗歌作品的魅力所在。缺点是这种模式毕竟思路过于狭窄,诗学的魅力不只在召唤性,诗学的审美性体现在作品结构的各个层次、各个侧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是这个模式的主要弱点。此外,这个模式与姚斯的模式相比,缺乏历史感,缺乏与社会的联系,未能全面把握诗学以审美为中心的多元价值。但是,若与姚斯模式相结合,也许可以相得益彰。
四、直观感悟的批评模式
这个模式倒不是从接受理论家那儿直接搬过来的,而是从西方部分重直观体验的批评家和中国传统的评点顿悟式批评那里概括和综合来的。这里,批评家并不硬要想象一个理想的“超级”读者,也不必故意“忘记”自己的修养而降低为一个普通读者的扮演者,而只要按其“本我”的主体性去阅读、体验、感受、顿悟,感到什么就写下什么,悟出什么就评点什么,自由洒脱,不拘规则。只有这样,他才实际上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他在作一己之顿悟式批评时,也就会代表着一群(或多或少)的读者。19世纪英国诗论家柯勒律治谈他对渥兹渥斯(Dorotihy Wordsworth)一首诗的印象时说:“这首诗里没有搜索枯肠的痕迹、没有牵强附会的词汇、没有成群汹涌的意象……在诗的风格上我也没有察觉到任何特别的东西,……对于我的感觉立刻产生不寻常的印象、随后又对我的判断力产生不寻常印象的,……是那一种深刻的感觉与深奥的思想的结合;是在观察中所见到的真实,与想象力的可以修改被观察事物的那种才能,它展开音调和气氛,以及环绕着形象、事件和情境的理想的世界的深度与高度,对于这个理想的世界,用普通的眼光来看,习俗已经使它所有的光芒变得模糊不清,使它的火花与露珠干涸了。”(22)柯勒律治这段顿悟与直感式的批评十分精彩,把渥兹渥斯的诗的审美特质剖析得非常准确、清晰、生动、深刻。在19世纪虽不可能产生接受诗学,但这种批评方式完全符合接受诗学批评观念,而且比姚斯、菲什的批评都更精彩。中国传统诗、词、曲论与小说评点,与这种批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特点是随感式、直观顿悟式,也有感觉印象,也有理智判断,往往三言两语,点到好处,实在是一种真正的读者反应批评。其中既有文体语言评析,又有审美形式赏析,还有思想道德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感悟与体验。这种批评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还会是一种亲切、生动的受读者欢迎的批评方式,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的诗学鉴赏批评水准大有益处。
五、调查实验的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起于对姚斯等人的接受美学的过分重视纯理论思辨、而缺乏经验主义的应用和证实的不满,也就是说,他企图把接受美学实用化,经验主义化。其工作程序是“从文学作品的读者那里收集材料、解释材料,成为文学研究者的主要工具”(23),然后研究读者的反应,得出批评结论。如葛罗本提出现代抒情诗的可交流性比古曲诗减弱了的假设,为证实这一假设,他选17位高中毕业班学生实验,选出古今17首诗,让被试者逐字逐句猜测每首诗前面六到九行的每一字母与标点,即填补空白,发现其期待视界的演进,最后从古典诗歌平均可猜率达61%,而现代诗可猜率仅53%,由此证实了前面的假设。类似的调查、实验式的批评还很多,虽然设计的调查、实验方案与技巧有高下,但所取得的效果究竟有多大现在还很难说。
调查、实验式批评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长处,那就是直接听取各类读者群的见解,而不只是批评家自己充当某种类型的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选择有分析的批评,也许对作家的帮助更大些,使他可以更及时、清醒地了解读者鉴赏趣味、审美需求和价值观念的细微变化,以便调整自己心中“潜在的读者”的形象,有利于更好地吸引读者、提高读者。问题在于,设计调查、实验的方案时需要更科学、合理。在我国,这一类的批评还较少,在目前读者阅读欣赏趣味分化加剧、变动很快的情况下,自觉地开展一些这方面的批评是很有必要的。
六、影响和接受研究的批评模式
影响和接受研究批评,是接受诗学在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的应用。所谓影响研究,就是研究诗歌作品对后代创作的历史影响与对同时代其他作家或其国家、民族的创作的影响。影响就是作品在其他作家那儿产生了效果,它的某些方面、某些特点被他人理解、接受,而且成为他人创作的营养了。所以,影响研究是接受诗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事实上,影响研究古已有之。历史影响,即研究过去的作家对当代作家的影响,历代都有;横向的影响研究,则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但这两方面研究,都与接受诗学主旨相合,故也纳入接受诗学的批评模式之中。接受诗学的影响和接受研究批评,不仅要研究受影响者在哪些方面、如何接受影响,也要或更要研究受影响者如何选择、改造这种接受和影响,以及作出这种选择、改造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个性特点。这也正是历来的影响研究所忽视或较薄弱之处。接受诗学的影响和接受研究就应在这方面大显神威,作出实绩来,使接受诗学在批评应用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注释】
(1)《鲁迅译文集第1卷·〈默淡的烟雾里〉译后附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鲁迅书信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75页。(www.chuimin.cn)
(3)蒋光慈:《俄罗斯文学》,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版,第231页。
(4)郑振铎:《俄国文学史略》,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132页。
(5)〔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6)同上,第171页。
(7)同上,第175页。
(8)同上,第282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10)〔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页。
(11)参见〔美〕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第一章》,王才勇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2)〔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67~590页。
(13)杨周翰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页。
(14)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8页。
(15)明·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
(16)唐·李白:《子夜吴歌》。
(17)唐·杜甫:《喜达行所在》。
(18)唐·杜甫:《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
(19)〔美〕斯坦利·E.菲什:《读者心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20)〔美〕斯坦利·E.菲什:《读者心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21)〔德〕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
(22)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9~60页。
(23)〔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4页。
有关接受诗学的文章
附录二:作者著述一览一、专著□《接受与批评》,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当代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教程·当代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历代襄阳名作家论稿》,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3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024-02-02
其实强调阐释多元性、无限性与批评有正误、有效与无效、高明与拙劣之分,并不是矛盾的。赫施据此批评伽达默尔陷入了相对主义。然而,赫施自己提出的确定对作品阐释的有效性的标准却是十分陈旧也难以成立的。然而,赫施仍然未能真正解决阐释有效性的标准问题。......
2024-02-02
第一节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阐释诗歌作品是有意义的,它是诗人把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阐释,熔铸为审美意象意境并加以语符化的成果,它是“有意味的形式”。读者只有在对作品内含意蕴与外射意义两方面作出自己的阐释的基础上,才能进而作出价值评判。瞿秋白则发现了安氏作品中流露的人际关系冷漠所产生的孤寂感,这是瞿秋白对其作品意义的独特参与和建构。......
2024-02-02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这个问题包含诗学传统对后代诗学的影响,以及后代诗学对诗学传统的选择这两个方面。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与“楚辞”对后世诗学的影响就很典型。这一传统对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发生了重大影响。......
2024-02-02
海德格尔经过长期的思考后提出要把“存在”与“存在者”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传统本体论所研究的“存在”实际上都是指“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从而把两者混为一谈了。这就是说,传统形而上学向存在提问的方式本身就错了,这种错误把它引向了一条迷途。海德格尔认为,正确的提问应该是“存在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
2024-02-02
而且,横向交互影响的实质,同样可以用视界交融和改变的观点加以解释。但是,自从歌德第一个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以来,世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2024-02-02
姚斯还认为,文学这种打破读者旧视界的作用,“能将自身在感觉的领域内具体化为一种对审美感觉的刺激,也能在伦理学领域内具体化为一种对于道德反映的召唤”。在实际阅读中,审美与道德视界的改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2024-0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