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作者著述一览一、专著□《接受与批评》,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当代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教程·当代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历代襄阳名作家论稿》,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3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024-02-02
第二节 诗学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
在思考诗学本体论之际,不禁使人想起现代本体论哲学之父海德格尔(Heidegger,Martin)。海德格尔对传统的本体论研究作了根本的变革。自亚里士多德提出“从古到今以至将来,一个永远使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22)以来,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就一直钻在“存在是什么?”这个关于世界最高本原问题的“牛角尖”里拔不出来。海德格尔经过长期的思考后提出要把“存在”与“存在者”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存在者”是当下完全确定了的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存在”本身。传统本体论所研究的“存在”实际上都是指“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从而把两者混为一谈了。更重要的,“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就难以成立。因为,当人们问“存在是什么?”时,他们实际上已把存在当作一个已经“存在”的或先在的前提了;同时,“什么”这个疑问代词本身就已隐含着答案,只能是某种确定了的、现存的“存在者”。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一切“存在者”之所以是“存在者”,乃是因为它们“存在”,没有“存在”,“存在者”就不可设想。他对传统哲学的这一错误作了一针见血的批判,他指出:“形而上学经常从各种极其不同的角度说出存在,它唤起了并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形而上学探究了并且回答了存在的问题。其实,形而上学从未在任何地方解答过存在的真理的问题,因为它从来没有问过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它思考存在时,只是把存在者作为存在来描述,它指的是作为整体的存在者,虽然谈论的却是存在。它提到存在,所指的却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形而上学的命题,从头至尾都是以一种持久的方式完全把存在与存在者相互混淆起来了。”(23)这就是说,传统形而上学向存在提问的方式本身就错了,这种错误把它引向了一条迷途。所以必须改变提问方式,改变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正确的提问应该是“存在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这个问题比“存在是什么”更基本。他的本体论哲学就要探讨这个新的更基本的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基本本体论”。就这样,海德格尔根本改变了传统本体论的研究方向,把本体论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现代阶段。
现在回到诗学本体论问题上来。是不是我们传统的诗学本体论在提问与思考方式上也存在类似于传统本体论的某种偏差?是不是“诗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把诗学当作一个现存的事物来设想了?诗学到底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于某个时空中的事物,还是一种不断生成、消失的精神现象,一个时时变化的动态过程呢?如果是前者,那我们只好继续沿着前人的老路走下去,也忘乎所以永远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所暗含的解答已不符合诗学之为诗学的本性了;如果是后者,那我们何不改变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呢?(www.chuimin.cn)
这里的关键在于把对诗学的绝对本质的抽象研究转移到对诗学存在方式的探讨上来。韦勒克、沃伦所说的“现代的艺术分析方法要求首先着眼于更加复杂的一些问题,如艺术品的存在方式(mode of existence)”等,大约就是这个意思。诗学的本质和本原就包含在它的存在方式中。因此,关于诗学本体论所应提的新问题应该是:诗学为什么存在?诗学怎样存在?
这个新的问题,包含着如下一些应当思考与回答的方面:诗学是不是对象性的事物?诗学是为它自身还是为另一个他者而存在?诗学是某种需要的产物吗?如果是,那么是何种需要的产物?诗学是现存的还是生成的,是确定的,还是变动的?诗学是既定的成品还是运动的过程?诗学是存在于空间中还是存在于时间中?诗学的存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社会的还是个体的?等等。归结起来,这个问题实质上是,诗学是怎样作为诗学而存在的,诗学是怎样成为诗学的?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诗学本体论之谜就将揭开。
有关接受诗学的文章
附录二:作者著述一览一、专著□《接受与批评》,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当代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教程·当代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历代襄阳名作家论稿》,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3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024-02-02
这里,我想从接受批评的实践和现有批评中符合接受思想的几种模式作一简要概括和介绍。菲什认为,这就是读者反应批评所应做的工作。这一批评模式显然比菲什的“意义经验”描述要合理得多,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
2024-02-02
其实强调阐释多元性、无限性与批评有正误、有效与无效、高明与拙劣之分,并不是矛盾的。赫施据此批评伽达默尔陷入了相对主义。然而,赫施自己提出的确定对作品阐释的有效性的标准却是十分陈旧也难以成立的。然而,赫施仍然未能真正解决阐释有效性的标准问题。......
2024-02-02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这个问题包含诗学传统对后代诗学的影响,以及后代诗学对诗学传统的选择这两个方面。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与“楚辞”对后世诗学的影响就很典型。这一传统对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发生了重大影响。......
2024-02-02
第一节从现实的读者到“隐匿的读者”在接受美学的术语中,“读者”这个概念备受青睐。实际上,这个“隐含的读者”乃是被赋予人格化名称的文学本文潜在意义在阅读中得以实现的可能性。由此,可以启示我们应该而且可能提出一个与创作发生直接关系的读者概念,名之“隐匿的读者”。直言之,隐匿的读者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他未来作品的可能读者。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心头总是自觉地悬挂着隐匿的读者。隐匿的读者并非神秘之物。......
2024-02-02
而且,横向交互影响的实质,同样可以用视界交融和改变的观点加以解释。但是,自从歌德第一个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以来,世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2024-02-02
姚斯还认为,文学这种打破读者旧视界的作用,“能将自身在感觉的领域内具体化为一种对审美感觉的刺激,也能在伦理学领域内具体化为一种对于道德反映的召唤”。在实际阅读中,审美与道德视界的改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2024-0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