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先生致肖凤信及注释谢冰莹女士1981年11月13日从美国旧金山写给我的信,是她请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评传》一书的作者葛浩文教授,于1981年岁末转寄给我的。一篇谢冰莹的老友、现住广州的魏中天先生发表在1981年11月1日香港《文汇报》上的文章《记谢冰莹》的剪报。敬祝健康谢彬敬上1981年11月13日写到这里,还需再做几句补充:我收到了谢冰莹先生的来信后,立刻把有关她的信息写信报告给怀念她的陆晶清先生和程俊英先生。......
2024-02-01
萧乾先生写给肖凤的16封信及注释
(1)1980年5月23日
肖凤同志:
你还是把我说得太好了——比我本人好。但没办法,全文基调如此,我只去了几个地方,希望你再设法去掉一些。14页那段望删去,因我对那段实无把握。刊出后没出乱子已算幸运了。如果再去描重一下,说不定会惹出问题来。望同意这一点。祝
好
萧乾
5月23日
那天失迎了,我去新闻研究所作报告去了。以后我们再面谈吧。
关于此信的说明:萧乾先生是我青年时代即敬仰的作家。在这里需要声明一下:我对作家的认识都是通过作品,我读过某位作家的作品之后,觉得很佩服他(或她)所写的,于是就敬仰他(或她)这个人。因为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痴迷文学,所以与许多作家的“神交”,都开始在年纪很小的时候。我喜欢萧乾先生的作品,始于读他的长篇小说《梦之谷》,之后就开始关注写出了此书的这位作家。后来知道,他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老者,正直,从不攀附权贵。“文革”结束后,我就想去拜见拜见他。
记得是在1978年的春天,一位文学界的前辈向萧乾先生引荐了我。
第一次看见我所尊敬的萧乾先生,印象着实深刻难忘。
拜访之后,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萧先生的作品,然后便根据我对萧先生作品的理解和这次访问的强烈印象,写了一篇长文《访萧乾》。写好之后,我把此文呈送萧先生和文先生过目。萧先生看过拙文以后,给我写了如上的这封信。
他在此信中自谦地说“你还是把我说得太好了”。其实拙文里所写的全部内容,都是我对这位前辈作家的真实看法。因为发表这篇《访萧乾》的《北京广播学院学报》都被别人拿走,我手里一本都不剩了,所以萧先生此信中指出的“14页那段”究竟是什么内容,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了。
《访萧乾》一文定稿后,很快地就被《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发表。此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文洁若先生还常常对我说:“肖凤,你是最早写萧乾访问记的人。”
(2)1980年6月1日
肖凤同志:
你好!
我上星期去新闻研究所讲了一次课,他们现在要把我讲的发表在《新闻史资料》上,并要附一二段我的东西。可否请你见信后尽快(因为他们等着发稿)把
(1)特写散文选校样
(2)以及你认为不再需要的东西
送给我?如你需要,他们用完仍可借去。
很对不起!即问
近好
萧乾
6月1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在我第一次访问萧乾先生的时候,萧先生曾把即将出版的《萧乾特写散文选》一书的校样,和另外的一些文字资料,借给我参阅。记得这些资料中,有香港、台湾地区、美国等地出版的报纸,上面都发表了对萧先生的介绍或对萧先生作品的评论。我把这些资料拿回家后,都仔细地看了,并认真地保存好,以便下次拜访萧先生时,“完璧归萧”。
与此前后,萧先生应邀去新闻研究所(人民日报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讲了一次课”,课后,《新闻史资料》要发表萧先生的讲话和作品,所以萧先生写了这封信给我,让我把《萧乾特写散文选》的校样先还给他,以备《新闻史资料》刊用。他在信中还很客气地声明:“如你需要,他们用完仍可借去”,并向我道“对不起”。
萧先生对待晚辈的态度,一向是“平等待人”的,这也是我特别尊敬他的地方。我收到此信后,立刻按照萧先生的吩咐,把有关资料送还到萧先生的手中。
(3)1980年8月5日
肖凤同志:
你好!
最近我应香港三联之约,在编个选集。因此,请便中把《珍珠米》还我,那个本子我记得还有些修改痕迹。再者,香港的《梦之谷》又寄来几本,可以奉赠一册。原来那本,有便一并掷下吧。赠你《梦之谷》即交给文洁若。请你们交换一下吧。《珍珠米》望尽早还她转我——我这里太远了,不敢劳动你。近来我写了一篇青少年的回忆,三万字,《当代》第四期发表。本月广州《花城》及《文汇增刊》有我访美文章,顺告。即问
近好
萧乾
8月5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我把《萧乾特写散文选》等资料奉还萧先生时,萧先生又把他的《珍珠米》和《梦之谷》两书借给了我。当时,不少出版社都在重新印刷萧先生的作品,大概是又有出版社急于再版《珍珠米》,所以萧先生让我把他借给我的那本《珍珠米》还给他。那本《珍珠米》上面有他修改的文字,是重印时需要订正的。
而《梦之谷》一书,已由香港的一家出版社出版,样书正在陆续地寄给萧先生,所以萧先生在此信中说“可以奉赠一册”,让我把原来借的那本还给他。
萧先生是一位既细心又体贴别人的老者,因为他的家在天坛南里,离我的住处太远,我那时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所以他让我把书交给文洁若先生。文先生当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上班,一方面是因为离家太远,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愿意在路上浪费宝贵的工作时间,所以文先生平时就住在办公室里,周末才回家,而人民文学出版社位于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为此,萧先生设计了如上的交换书籍的办法。
当时,许多报刊都在争相刊载萧乾先生的新作,萧先生知道我正在追踪他的作品,因此,萧先生在信中,告知了我:什么刊物,在哪一期,将要发表他的什么文章的信息。
(4)1981年6月18日
肖凤同志:
你好!
有件事想请问你:
葛浩文来京了吗?他上月自加州给我来信,说11~14日(五月)来京,我请洁若注意他的电话,他一直也没打。他说15日飞东北参加萧红的什么纪念会。也许他还回北京。你也许了解他的行程。便请告他可随时电洁若556108。
林非同志何时去美?甚念。如有我可效劳之处请示知。
匆问
双安
萧乾
6月18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上面提到过,葛浩文教授是美国的一位汉学家,《萧红评传》一书的作者。他与萧乾先生和文洁若先生伉俪认识,也与我认识。他1981年夏天来中国,去哈尔滨参加纪念萧红诞辰七十周年的学术讨论会。启程之前,他于5月份给萧乾先生写信,告知他要来中国的消息。鉴于美国人习惯用打电话进行联系的行为方式,萧先生请夫人文洁若先生注意葛氏的电话。(写到这里,不能不啰唆地补充几句:在1981年,像萧乾先生这样的名人家里,竟然还没有电话,他在此信中告诉我的电话号码,是文先生办公室里的。)
也是在1981年,我的丈夫林非,应美国方面之邀,去加州蒙特莱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时间定在这一年的夏天。萧乾先生在信中问起的就是此事。因为萧先生在美国有许多朋友,他还非常客气地询问:“如有我可效劳之处”,萧先生的这种行事风格和为人,是特别令我感动的地方。
(5)1981年6月24日
肖凤同志:
两信均拜悉,甚感。
葛浩文来舍下呆(待)了四个小时。他也提到您参加萧红的会。
林非同志来晤,非常欢迎。请事先给洁若去一电话(556108),以便把大门开好。我将于七月十日赴承德小住。此外一般均在家,上下午均好。
等着拜读您的《萧红传》。
从三月出院,我一直在搞翻译(易卜生的诗剧《彼尔·金特》)。因为年底可能去美,下半年须做准备,只好把积债尽量清偿一下。管子看来要戴到火化场去了,除非再开一次刀。洁若不赞成我再开,我也怵。
我的《一本退色的相册》(天津百花)、《梦之谷》及《栗子》(广东人民)最近均可望出版。刚收到香港版的《相册》。
匆问
双安
洁若附笔
萧乾
6月24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葛浩文去哈尔滨开会之前,在北京先拜会了萧乾先生。
因为萧先生在上封信中,问到了林非去美国开会的事情,所以林非准备在起程前,先去拜会萧先生。为此,我按照萧先生在信中的指示,给文先生打电话,请教她去府上的时间。
萧先生信中所说的“从三月出院”,是指他在此前曾经因为肾病,住进了天坛友谊医院,动了手术,割去了一个肾,在有关部位插上了一根管子。据文先生告诉我,这次手术做得并不好。虽然文先生不赞成萧先生再次入院开刀,萧先生本人也发“怵”,但是后来还是不得不再次住院。
我得知消息后,与林非一起去天坛附近的友谊医院探望他老人家。在病房里,萧先生竟然半躺在床上写稿子。文先生陪着他。不过文先生陪伴萧先生的方式与一般人不一样,她也竟然端坐在桌子旁,写稿子。
(6)1981年9月24日
肖凤同志:
你好!
我不久可能入院开刀。我这儿有点材料想给你看看,还有本书想送给你,节前有空,望来短叙一下如何?请先电洁若556108。
祝好
问候林非同志
萧乾
9月24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关于萧乾先生住院开刀一事,我后来(2005年12月)还请教过文洁若先生。据文先生告诉我:给萧先生动的手术,第一次不成功,所以此信中说,又要住院开刀。文先生很痛苦地回忆说,萧先生的手术,前前后后共做了五次。
记得萧先生有一次与我闲谈时,我问候他的健康。他忽然说:“不应该迷信权威。”这是从他的手术谈起的。他说:他动手术前,由什么样的医生主刀,本来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年富力强的,四五十岁;另一种选择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肾科专家。他因为盲目地迷信这位权威,而选择了后者。这位权威非常忙,后来他才知道,在给他动手术之前,这位权威竟然没有来得及看手术方案。而且权威的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手都有点发抖。现在想想,还不如选择中年专家,体力好,视力好,不那么忙,态度认真,会仔细地研究医疗方案。
听了这段话后,我暗地里欷歔良久。为了不再引起老人的感慨,以后我就再也不谈有关手术的话题。我常常想:像萧先生这样健康又这样乐观的老者,如果不做这次手术,退一步说,如果非做不可而做得很好,他也许现在还健在人间。
不过,萧乾先生是一位非常坚强的老人。他偶尔与别人谈起他的手术时,他会对人说:“动了一个小手术。”
(7)1982年1月18日
肖凤同志:
你们好!
有件事麻烦你:最近有人为写文向我借阅一些有关我的资料。在查找时,单单找不见你在《广播》刊物上写的那篇访问记了。我这人最乱不过,也不知塞到哪里去了。不知你能否代我找一份或把你那文章复制一下?
我的《梦之谷》不知曾送你否?我又去信请他们再寄几本了。如果忘记了,请告我一声,以便补寄。
一月号的《文汇月刊》有我一篇回忆巴金的小文。我从来不写这种东西,这次是被编者逼得无法了,梅朵先后为此打了五个(!)电报。如看了有意见望示知,以便收集时修改。再《外国戏剧》一九八一年四期(十二月出版)登了我译的一个易卜生的戏:《培尔·金特》,这是北欧的《浮士德》,估计你会喜欢。写法怪极了,一百多年后看来仍十分新颖。我的译文不逮,因原作是诗剧。
我的身体已大恢复,十二月出去开了三个星期的会,但仍不宜挤汽车,所以还不能四处访友。匆问
双安
萧乾
82年1月18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萧乾先生一直记得我写的《访萧乾》一文。文章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发表后,我立即把刊登此文的那期学报给萧先生送了过去,可是这本刊物不知道被谁拿走了。萧先生写信给我,让我再找一份。幸而那时我手头还有,于是立即又给萧先生送了过去。
后来,我手里的这本刊物也被别人拿光了。
(8)1982年6月27日
肖凤同志:
你们好!《庐隐传》快问世了吧?又在写什么?甚念。
想问问您:广播学院教师是不是还不过剩。这是我的大孩子萧驰托我代他打听的。他在人民大学中文系研究院即将毕业(学的是古典文学,最近他在《经书》上发表一篇关于王夫之的文章,他叫萧驰——原名铁柱)。学校让他先自己物色岗位。我想你必了解些内情的。如果已经过剩,或已够用了,他就不必考虑了。
关于杨刚的资料您看到了多少?本期《新文学史料》及第四期《收获》均有。
您如写杨刚评传,北京可以帮您提供资料的大有人在,而且她一共只那么点作品,我这里全看过了。政治上,她比许多女作家更重要。
匆问
俪安(胡寒生是胡绳、袁水拍的联合笔名)
萧乾
6月27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收到此信后,我立刻找到当时的系主任和人事处,询问我院是否需要古典文学教师或研究人员。答曰:“已满额。”我立即写信给萧先生,告诉他情况,不能拖延时间,怕耽误了萧驰的事。我只是一个教书匠,无权无势,没有能力帮助萧先生解决儿子的就业问题,只能如实相告,并表示歉意。
萧先生生前,曾经几次对我讲起女作家杨刚对他的影响和帮助。他在自己的作品里,也多次写到这位女作家。萧先生知道我当时正为女作家写传记,所以他向我推荐杨刚。听了萧先生的介绍,我对这位记者兼作家的前辈女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涌起了想为她立传的愿望。而恰恰是在我开始接触有关她的资料时,接到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邀请,让我写部《冰心传》。对冰心先生的作品,就我本人而言,比对杨刚先生的作品更熟悉,所以我就把刚刚想要投入的工作暂时放下,转入《冰心传》的写作了。从我的心里说,我是一个愿意距离“政治”远一点的人,虽然我对有的政治家很佩服,但是因为我自己看人的眼光比较天真,我只喜欢单纯的人际关系,因此觉得更容易理解冰心先生。
我有时会就不知道的问题请教萧乾先生,此信中关于两位前辈的笔名问题就是如此。
(9)1983年2月11日
肖凤同志:
你们好!我刚访问新加坡归来。在忙搬家。(www.chuimin.cn)
最近组织上调整了我们的住房。日内即迁至复兴门外大街21楼二门317—318室,惟新址邮件安全性如何尚不详。踢示祁改寄:“北京朝内人民文学出版社萧乾”为盼。
有空来玩吧。等装好电话一定奉知。
即颂阖府
春节好
萧乾
2月11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这是萧先生最后一次搬家。复兴门外21楼是一座普通的干部宿舍楼,他在这里一直住到去世。
一次闲谈时,萧先生告诉我:在90年代,他出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以后,有关部门又要给他调整住房,请他搬到部长楼去,他谢绝了。他有老友住在部长楼里,请他去做客,还说服他也搬过来。萧先生对我说:“我这儿挺好。我不想动了。搬家很耗费精力。我还是把精力用来写作吧。”
复兴门外21楼,也是我最熟悉的萧家地址。
(10)1983年3月9日
肖凤同志:
黄俭同志带来您的新著《庐隐传》,非常感谢。一定好好拜读。
上月与艾青、萧军二位(洁若也偕行)访问新加坡后,现正忙于总结,报告中善后。今年还得再出去二次,又得写送审的讲稿。本以为一九八三年可以喘一口气,结果事与愿违。
我们这新居宽绰了些(加了两间,共五间,另外又给大子萧驰解决了一套),工作条件改善了不少。萧驰已去一家艺术学院教古典文学了。谢谢您的关切。即颂
双安
洁若附后
萧乾
3月9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黄俭先生是上海《文汇报》的老记者。他是林非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的老同学,也是我们家的老朋友。他常常来北京出差,只要来京,一定会与我们见面。这次他去拜访萧乾先生时,就请他带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拙作《庐隐传》,呈送萧先生。
20世纪80年代,萧先生应邀出访非常频繁。我深知他很忙,而且年事已高,无正事时,从不打扰他。能用书信说明白的话,绝不去他府上。
萧先生在此信中还告诉我,萧驰已经有了教职和住房,我感到很安慰。
(11)1985年4月21日
肖凤同志:
你给洁若的信及附件均已拜读,甚感。论文在你的指导下写成,绝无问题。文中还未发见事实上的出入,至于论点,我作为被评论研究的对象,不应置喙。不知这位同学另二文谈的是什么?如有复本,也很想看看。我将于四月下旬去武汉,那里搞了船位,九天中,将与其他三十位同行在长江上过生活——座谈,朗诵,当然也要写点什么酬答主人(武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作协等四个单位)。五月中旬返京。此文我拟再留几天(目前正忙写二次大战停战四十周年文)。走之前留给洁若吧。
匆匆,即问
俪安
萧乾
4月21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我一向认为,萧乾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本人主编的《萧乾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出版)“序言”中写明,这里不再赘述。然而,且不说别的,只就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而言,有的现代文学史家,并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
当时,北京广播学院校方,正让我指导中国现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鉴于上面的原因,为了使有成就的作家不至于被忽略,我决定从自己的研究生中挑选一位,专门研究萧乾先生的作品。因为要写的是评论,所以需要找寻理论功底较好的。最后我选择了丁亚平君。不久,丁亚平就写出了关于萧乾先生的第一篇论文。这就是萧先生此信中所说的这篇“论文”。丁亚平君把写好的论文交给了我,我看过后,把文章寄给了文洁若先生,请文先生转交萧先生。
(12)1985年5月13日
肖凤同志:
示悉。
我昨晚才从武汉回来。这次参加黄鹤楼笔会,往返三峡,并游了一些三国遗迹,甚畅。我一时不会外出(8月才出去),丁亚平同志如来一谈,请他随时先来一电话即可。洁若六月中旬即赴日一年,有事请直接找我为盼。家中电话为867653。
匆问
双安
洁若附候
萧乾
5月13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我觉得一个评论家,如果他的评论对象健在,他们能够相识,是最好的。因为彼此可以更直接地沟通,更深入地相互了解。
因此,我希望萧乾先生能与丁亚平相识,丁亚平也非常希望能面见萧先生。于是,我便写信给萧先生,向他引见丁亚平君,并征求他的意见。此信就是答复这件事的。由于这个机缘,丁亚平后来也与萧先生成了“忘年交”,他除去写了一本《浪漫的执著——萧乾评论》之外,又写了一本传记——《萧乾·文洁若》。
(13)1985年5月19日
肖凤同志:
你好!
高足丁亚平同志来过了,是一位诚笃、好学的青年,而且像你一样,言谈之间有种侠义气概。他所写的论文我已拜读了两篇,并且请另一位青年评论家也读过,觉得他不八股,很有见地,是在你教导下的一位评论界新秀。对我来说,也是位知音。为此,我得向你致谢。
新近我去武汉参加了黄鹤楼笔会,乘船畅游了三峡(上下)及沿岸一些古迹名胜。白帝城上下近两千层石阶,我是在雨中爬上的,说明身体还不错。因此,八九月间还拟去甘肃、新疆一行。乘腿脚还利索,再跑上一跑,只是地完很难写出东西。我一向不喜写纯游记。
庐隐之后,你又在研究哪位?《杨刚文集》见到了吗?书印了两万,一下子即空了。
林非同志仍在研究鲁迅吧。祝你们两位在学术上取得优异的成就。
即颂
晨安
洁若附候。她将于下月赴日进修一年,现正忙办结束。家中电话为867653。
萧乾
5月19日
(14)1993年7月3日
肖凤同志:
谢谢你寄给洁若的沪刊。十几年前,你还是第一位来看过我的。这些年,我们都在忙。我目前在忙搞个大工程(见附件)。祝二位如意并问候林非同志。
萧乾
93年7月3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萧乾先生生前,几次当面跟我说过:“你是第一位来看我的人”(指“文化大革命”之后),这次又在信里写出了这句话。我去看望他,只是一个敬仰他的晚辈担心他的状况,而他老人家竟然记住了这件事,并且反复提起。由此可以看出:萧先生是一位非常重情义的人。
此信中所说的“大工程”,是指萧先生和夫人文洁若先生合译的《尤利西斯》。所说的“附件”,是指萧先生随信寄给我的一张台湾《联合报》1993年6月3日复印件,上面登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萧乾夫妇与“尤利西斯”——引起海外注目的翻译》一文,作者李辉。
(15)1995年12月24日
肖凤同志:
拜读了尊编“精品欣赏”,甚感。不知可否把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第十章第三节(630~644页)以及他的“京派与海派”中论《梦之谷》二文列入附录里?
再一次谢谢你的分神。
即颂
双好
萧乾
95年12月24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萧先生信中所说的“精品欣赏”,是指我主编的《萧乾名作欣赏》一书。本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权威研究机构曾经拟编纂一套中国现代作家资料丛书,当时我就很想承担《萧乾资料》这一册,不料竟被另外的一个什么人抢去,而换给了我一位30年代的作家资料让我编。
终于在90年代,中国和平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中国现代作家的“名作欣赏”系列,他们约我主编《萧乾》这一本。我想为萧先生编本书,并让更广大的读者层面认识这位大作家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在该书的“序”里,我用不算短的篇幅,写出了我对文学前辈萧乾先生的评价,说出了一直想说的话。此书于1998年春天顺利出版。向出版社交稿前,我曾经把全书的目录和“序”,面呈萧乾先生过目。萧先生看过之后,给我写了此信,希望我把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他的两段论述也收进“附录”里去,我当然照办了。此书除了我写的“序言”之外,萧先生的大作,按体裁分成了“小说部分”、“特写部分”、“散文部分”,在这三大部分之后,又设了一个“附录”栏收入了五篇文章,除了杨义的两篇外,另外的三篇,都出自文洁若先生之手,它们是《萧乾生平简略》、《萧乾著译书目》、《萧乾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此书畅销,加印了多次。
令我感到十分安慰的是:此书萧先生在生前看到了。
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998年5月6日的下午,我带着刚刚出版的《萧乾名作欣赏》一书,去北京医院拜望萧先生,他已经在这里住院多时。文洁若先生一直陪伴着他。那是一间单人病房,面积很小,文先生每天晚上都要用椅子搭一个临时床铺。萧先生比过去略瘦了些,但是他的头脑仍然像过去一样聪明敏感,而且依然用我最熟悉的那个典型笑容面对着我。我深知病中的高龄老人需要静养,不敢过多地停留。当我起身向他和文先生告辞时,他还不忘问我的丈夫林非好,并且告诉我,他的病情已渐好转,很快就可以回家了。当天晚上,文洁若先生和我通电话时,告知我:他们两位正在从头至尾逐篇细看这本书,很满意。我也觉得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心里感到很宽慰。
因为我几天之后就要启程去美国看儿子,所以和萧先生与文先生说好,待我返回北京后,再去拜望他们。
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次见面,竟是与萧先生的永别。
(16)1996年6月11日
肖凤同志:
谢谢您寄来的报纸。余墨已写了近30篇,已刊出十余篇。这是为第三次出选集准备的(人民日报出版社)。这次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悉用解放前版本。盖我第一次四川出四卷时,即自己大改特改。台湾出六卷时,又在那基础上大改(连“解放”二字都不让用)。这次是本来面目了。
祝
双安
萧乾
96年6月11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我喜欢看萧先生的作品。不记得是在什么报纸或者杂志上,看到了萧先生的一篇新作《余墨》,我把复印件留给自己,把原件寄给了萧先生。萧先生收到后,给我写了这封信。
(17)附件一:文洁若致肖凤信
肖凤同志:
请转告林非同志,那篇《时代报》上的文章终于没有找到,被人借去后,回来时缺了好多份,家里的没有这篇,很抱歉。
不知那篇《春景》发排了没有,望便中打个电话给我,以便释念。
匆致
撰安!
洁若
4月20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文洁若先生写给我的这封信,只署了月和日,没有署年。我于2005年12月18日到文先生府上去取《萧乾全集》时,专门带上了这封信,当面请教文先生:这封信究竟写于哪一年。文先生仔细地看了看,又认真地想了想,之后很肯定地回答说:是1985年。
当时正是林非创办《散文世界》的时候,他向文先生约稿。文先生信中所说的《春景》,即是她寄给《散文世界》的大作。她在此信中,让我代她询问一下。
(18)附件二:萧乾致林非信(1981年10月20日)
林非同志:
你们好!
江南的《蒋经国传》一书已收到,谢谢。书中有些观点自然不妥,但材料颇丰富,文字也泼辣。我已把它交给市委宣传部吉伟青同志转北京出版社了,看可否作为内部读物出版。如给江南去信,请便告他一下。
我又因个小手术住进医院,希望周内可以出院回家。
匆问
双安
萧乾
10月20日
关于此信的说明:
应美国方面之邀,林非于1981年9月,与萧军先生、吴组缃先生、戈宝权先生一行,赴美国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会后,应华裔女作家陈若曦的邀请,去她府上做客时,邂逅了华裔美籍记者江南。江南先生拜托林非将他写的《蒋经国传》一书转呈萧乾先生。林非返回北京后,即把此书交给了萧先生。记得这书还是我送到萧府,面呈萧先生的。
当然,谁都没有料到,后来,江南会被台湾方面的人,暗杀在旧金山。
(萧乾先生致肖凤信,载《萧乾全集》第七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有关肖凤文集.的文章
谢冰莹先生致肖凤信及注释谢冰莹女士1981年11月13日从美国旧金山写给我的信,是她请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评传》一书的作者葛浩文教授,于1981年岁末转寄给我的。一篇谢冰莹的老友、现住广州的魏中天先生发表在1981年11月1日香港《文汇报》上的文章《记谢冰莹》的剪报。敬祝健康谢彬敬上1981年11月13日写到这里,还需再做几句补充:我收到了谢冰莹先生的来信后,立刻把有关她的信息写信报告给怀念她的陆晶清先生和程俊英先生。......
2024-02-01
沈从文先生送给肖凤的墨宝这件事需要从头说起。在会上邂逅的华裔女作家陈若曦,托林非给沈从文先生带来了一盒巧克力。林非请我给沈先生送去。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声,估计是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女士。沈先生坐在一张椅子里。那次的拜访,虽然是第一次,但是沈先生独特的性格,却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沈先生寄给我的一封信。打开信封一看,是沈先生送给我的一张墨宝。......
2024-02-01
《萧乾名作欣赏》初版序言熟悉和热爱萧乾先生作品的读者很多。像萧乾先生这样,将四种著名身份集于一身的人物,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或现代新闻史上,实属罕见。我第一次接触萧乾先生的作品,是读他的长篇小说《梦之谷》。因此,今年春天,当中国和平出版社的编辑庞肠女士让我编选《萧乾名作欣赏》时,我立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感谢萧乾先生在百忙之中审阅了笔者拟定的名作目录。......
2024-02-01
李唯建先生写给肖凤的两封信及注释1981年3月8日肖凤同志:信悉。我问到庐隐的情况。庐隐问起我的文学爱好以及写作情况。关于庐隐的第二任丈夫李唯建先生,我已经从庐隐的作品里,了解了不少,知道他是一位诗人和翻译家。这次到上海,我也请程俊英教授和陆晶清先生,讲讲她们在半个世纪前对李唯建先生和庐隐结婚后生活状况的回忆。......
2024-02-01
我眼中与心中的冰心先生我能够有机会与文学前辈冰心先生亲密地接触,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约请我撰写《冰心传》一书。然而,我仍然觉得写作《冰心传》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任务,因为冰心先生不仅是一代才女,还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女学者,20世纪的几代中国读者都热爱她。在一座“高知楼”里,我找到了冰心先生住的单元。......
2024-02-01
肖凤说《红楼梦》一、百读不厌《红楼梦》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给国人提供了似乎是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可是我们中国,确实有非常专业的《红楼梦》研究所。也足以证明,《红楼梦》这部作品,在我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前些日子,关于《红楼梦》的话题又热了起来。目前,又相继有三支人马先后表示,要重新拍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虽然上次重拍电影和初拍电视连续剧的出现,是并不久远的事。......
2024-02-01
怀念孙斐君先生1980年春节刚过,天气依旧很寒冷,我从动物园登上了332路公共汽车,来到了北京大学正门对过的蔚秀园宿舍区,在楼群里,找到了著名教授川岛先生和他夫人孙斐君先生的家。孙斐君先生的健康状况比川岛先生略微好一点儿。就这样,我荣幸地认识了孙先生。几年之后,川岛先生故世了,孙斐君先生就住进了女儿章淹教授的家。但是,孙斐君先生对于友情的珍重,她那一颗纯真的、厚道的、善良的心,却一直为我所敬仰、所珍视。......
2024-02-01
敬悼萧乾先生萧乾先生仙逝已经半年了,在八宝山公墓向他的遗体告别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有幸面见萧乾先生本人,则是20年前的事了。第一次看见我所尊敬的萧乾先生,印象着实深刻难忘。在萧乾先生80岁高龄之后,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出版了爱尔兰作家杰姆斯·乔依斯的巨著《尤利西斯》。病愈出院后,萧乾先生继续写作。萧乾先生非常爱国,尤其更爱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故乡。......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