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社会学的想象力:感知城市特色与问题

城市社会学的想象力:感知城市特色与问题

【摘要】:[1]以一种深度思考的品质,提出了社会学科的想象力命题。因此,借用米尔斯的“想象力”一词,取名叫做《城市社会学的想象力》。《城市社会学的想象力》中,秉持了我的一种学术理想,通过不断的观察、调查、体察与体验,去感知城市的特色与问题,去感受城市的角落生活形态,去捕捉社会生活的细节,去感知影像背后的社会意义。想象力源自感动。

自序:想象力之根

我们试图进行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创造力的重建。赖特·米尔斯曾经提出,“他们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我想要抓述的就是这种品质,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1]以一种深度思考的品质,提出了社会学科的想象力命题。这本书便是以跨界的思考方式融合了城市建筑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市民生活、都市景观、旅游见闻、行政伦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民教育、居民休闲、消费反省、影视哲思、艺术审美、社会政策等多样性的对象。因此,借用米尔斯的“想象力”一词,取名叫做《城市社会学的想象力》。虽然她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或游记、或散文、或小说、或日记、或随笔,但她又体现了学术思考、旅游日志、诗歌散文、影视评论、思想随笔等多种风格,还有不少的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论。

《城市社会学的想象力》中,秉持了我的一种学术理想,通过不断的观察、调查、体察与体验,去感知城市的特色与问题,去感受城市的角落生活形态,去捕捉社会生活的细节,去感知影像背后的社会意义。这也正是我的导师张鸿雁教授经常提及的一种“嵌入性研究的可贵性”。的确,没有大量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实践生活考察,我们的思考将是无力的,我们的视野必将受到局限,我们文字也将没有任何温度。作为一个社会学科的研究者,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种实践生活基础上的思维观照,是一种走进城市之后的思考。我希望通过这种多元思维的模式,来更准确地抓住城市、空间、人际、社会、自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图景。

从来不敢有什么崇高的奢望,奢望一本书能扬名立万。只因行走、思考、写作是我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形态。所以我写我存在。Publish or Rubbish从来都是考验当代书生心理的重要变量。我们都在辛勤地生活与耕耘着自己心中的一小块思想的热土。出版这几年来的一部分所思所想所写,希望能够成为一种个人生活史与思考命题的范式,供朋友们观照。

网络是一种个人建构社会的重要工具。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拥有了空前的草根式力量,其中个人博客的显现,正在激发人类书写日志的空前热情。在网络中,精英与草根的界限逐渐模糊,边界也不断打破甚至消失,我的博客我做主,只要有网络,人人都是主笔。因为所有的故事都能变成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可能被阅读,所以我们感谢网络,成就了每一个凡人的写作梦想。因为有了网络,有了南京大学的小百合BBS,有了百度空间,我才边写边分享便存储了数百篇随笔与文章。每每一篇应时的随笔一出来,几分钟之后就能被几十、几百、上千人阅读,这是一种何等的喜悦呢?

想象力源自感动。记得2004年硕士毕业那年的五一假期,提笔连续写了三篇有关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与南京困境的文章,都在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的推荐精华文章中置顶,有很多读者都给了很多鼓励与批评,从而开始点燃了我的博客式写作的欲望。后来每当我对城市、文化、社会、影视作品有了思考,我都会写出来,放置于小百合。所幸的是我的文风被小百合的朋友所欣赏,大多被推荐到首页精华文章栏以供“板砖”伺候。其中的赞誉是对我的鼓励,其中的批评更是对我的激励。还依稀记得2004年含泪写下的《〈暖春〉:读出农村的美丽与感动》的影评,过了三四年,还有百合的朋友拿出来转载,这真的是让人开心且感动的事情。

2007年的暑假之后,我便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不断带着研究性动机去走读不同的城市以及城市不同的角落,胸中更加有种喷薄而发的力量。曾经为了树立一种新的生活观念,我给自己规划做一名城市行走的hiker,喜欢上了通过行走的方式来感知城市的各个细节。因而有了“走读城记”[2]的大量文章,对于停驻了多年的南京城,也有了新的感知。这种感知在我的学术观念的解读下,逐渐变成了灵动的文字。一篇篇城记从此打开了一扇生活的窗口。是生活书写了文章,还是文章建构了生活,我都无法判别了。但生活是真实的,文字也是真实的,我选择了这种生活与书写的方式,我也曾陶醉于其中。为了将个人的经验生活与风格化的思考与更多朋友分享,我在小百合BBS、百度空间、新浪博客同时发文,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有了较多的读者,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其中《中年危机:男人已老的沉重》、《三鹿奶粉门:危机事件与社会营销的介入》、《粮食危机:世界的新上帝与霸权工具》等文章都被各大网络转载,读者上万。这些都是激发我行走、写作、出版的力量。人微言轻,不为壮志酬,只为与众分享。

这么多年,自己感觉过得还算充实。读书、行走、写作、科研、教书、参与社会公共事务,都没有懈怠过。总是害怕自己一旦懒散,生命便会灰暗且不可饶恕。自从有了写随笔的习惯后,总是不停的努力书写。这种书写的成果之一,便是催生了这部城市小书。从农村走入城市,经历过传统农村生活、变迁中的城中村生活、城市中心区生活、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我自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的农村与城市的变迁,有自己体察式的认知、感知与反思。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张鸿雁教授曾经说过,“市场创造了城市人独有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城市人的激情。”[3]我在这些年中积累的这些关于城市的文字,都怀有一种艾青式的“爱的深沉”。因此,我心中有千千结。

我期望,某些文章能够为朋友们思考所在的城市与自己的生活打开一扇心灵的门;

我希望,某些文字能够给朋友们一些有所裨益的启示,因为这都是我的真情流露;

我奢望,某些观念能够成为一种更深思考的源泉,因为我倾注了自己的所有智慧;(www.chuimin.cn)

我祈望,我们生活的城市与时代,将为所有的男女老少开启更多美好生活的窗口。

胡小武      

南京大学仙林和园净思斋  

2011年10月5日    

Email:urbanobserver@163.com

【注释】

[1]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3

[2]易中天教授曾经受新锐杂志《新周刊》所托,专门写了关于阅读城市的《读城记》,本人因为做城市研究,行走各地,思考城市问题,故又名“走读城记”。

[3]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