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培训教育的价值探索

中国培训教育的价值探索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前所未遇的问题与困难。我今天围绕培训教育的价值问题讲六个字:角色、前景和使命。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培训教育业的发展还有另外一些很大的空间,就是休闲教育、企业的培训等。金钱、盈利等问题,是在座许多民办培训教育机构绕不过去的指向。

在我们的教育拼命地看分数的时候,在我们的培训拼命地看金钱的时候,有人看到了理想,看到了爱,看到了使命,看到了责任,我觉得,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事实上,我们也 在见证着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论坛。前些天敏洪兄告诉我有这样一个论坛,希望我来讲点什么。因为是他的事情,我必须得来。我跟他承诺过,他的一些重要活动,我必须要来“站台”。所以,尽管我对民办教育没有很多的研究,对培训这个行业也不是很了解,但还是要来捧场。本想我就想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吸取点营养,但是主办方说你还得说说,讲讲你的新教育也行。我只好从命了。

我觉得我还是来对了。因为我无意中见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今天这样的时刻对于中国教育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前所未遇的问题与困难。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在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转折的时刻,我们听到了一个我们期待许久的声音。在整个教育界还没有深刻反省的时候,在整个教育界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做什么,到底应该往何处去的时候,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人发出了“价值回归,拥抱明天”的呼唤。俞敏洪是培训行业的领军人物,甚至可以算是行业的“教父”,他率先做了这样一个呐喊,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我觉得,这样一个呐喊,同时也是一个宣言,不仅仅是培训行业的宣言,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宣言。

这个宣言告诉我们,我们到了需要变革的时代,到了需要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培训往何处去的时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因为,在我们的教育拼命地看分数的时候,在我们的培训拼命地看金钱的时候,有人看到了理想,看到了爱,看到了使命,看到了责任,我觉得,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事实上,我们也在见证着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

当然,俞敏洪并不孤单。这些年来,我们有一群人,也不断地在发出这样的呼吁,甚至在课堂里实践着我们的梦想。但是,俞敏洪的振臂一呼,意义就不一样了。我相信,历史会记住今天这个日子,记住俞敏洪的宣言。

我今天围绕培训教育的价值问题讲六个字:角色、前景和使命。先说角色。我早晨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培训教育?培训与教育是两个概念,这个峰会是不是把培训和教育的两个问题一起来说?培训教育机构是否包括培训和教育两种?陶西平会长告诉我,这里的培训教育,是相对于劳动培训而言的,也就是针对中小学生为主体的这个行业叫培训教育,主要是非学历教育为主。

那么,这样一个培训教育到底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学校的学历教育到底有什么区别?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哪里?也就是说,应该如何为培训教育的角色进行定位?我思考了一下,大概我们的民办培训教育行业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民办的。和其他所有公办机构不一样,我们的培训教育不是有政府或者政府的机构举办的,而是由个人,或者是由机构,或者是由组织来投资办的,它最大的特点是民办,民间的力量和资金来举办。

其次是非学历的。尽管我们在座很多民办教育机构也同时做了一些学历的教育,但是总体上是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体的(当然,我认为今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你们的培训首先是针对各种“入学”为目的的,未来帮助孩子们考上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或者考上国外的名校。其次是以补差为目的,帮助那些不能够适应学校生活,学习成绩落后,有着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提高成绩,或者是矫正行为。再次是强优为目的,帮助学生发展一些特长,或者是为了拿到一些证书等。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培训教育业的发展还有另外一些很大的空间,就是休闲教育、企业的培训等。这是第二个和学历教育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针对性强。与学校的学历教育不同,培训教育的内容远远不如学校教育那样综合,如新东方主要是以英语为主要方向的,学而思主要是针对理科教育的。

第四,政府举办的中小学教育机构是免费的,而民办的培训教育是收费的。收费是你们生存的前提。天下没有白吃的宴席,总要有人买单。如果不收费,你们可能没法过,除非有公益机构支持。当然,我希望有更多的民办的培训教育机构,承担更加大的公益责任,甚至在一定的时候把自己变成一个公益性的机构。国外就有许多NGO组织、宗教团体、公益机构从事教育事业。即使从事公益教育,往往也是需要收一些成本费的。

第五,从办学的目的来看,民办培训教育机构除了为理想、为分数以外,金钱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因为,如果你没有金钱,你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没有发展的空间。应该说,这个槛俞敏洪已经跨过了,所以他才可以跟我们谈理想,谈使命,谈责任,谈爱。但是,对那些还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来说,他不得不考虑生存的问题,考虑金钱的问题。金钱、盈利等问题,是在座许多民办培训教育机构绕不过去的指向。

第六,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都是强制性的,义务性的,你必须要读。我们的民办培训教育,则是选择性的。尽管对部分学生来说,到我们这些机构来学习可能也是强迫性的,是父母逼着他去,但是总体上来说,是他的父母和他们的共同选择,甚至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第七,正规的中小学教育相对来说是长期的,如九年义务教育,需要一个完整的周期。而我们民办培训教育则是短期的,一般来说,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时间不一样,但总的来说时间不太长。

第八,生命周期短。政府举办的正规的学历教育,严格地来说,他的生命是无限的,因为教育总得办下去。即使由于规划等原因需要撤并学校,学校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但是对大部分民办机构来说,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事实上,对于大部分民办教育机构来说,他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辉煌,要么死亡。没有第三条路好走。如果学校办得好,辉煌了,就有了空间,就能不断地发展。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以上讲的是和我们与正规的学历教育不同的地方,我们大部分人也知道这些不同的地方,所以许多民办培训教育机构非常努力,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是,我们经常忘了我们与其他教育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我们都有“教育”两个字。而恰恰是这两个字,不仅仅我们的培训机构忘了,甚至连我们正规的学校也忘了。或者说,许多学校已经把“教育”这两个字偷换成“分数”,偷换成“考试”,偷换成“金钱”这两个字了。也就是说,在中国,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我们的培训机构,在做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时候,都已经把分数,把金钱,把考试,把其他的东西凌驾于教育之上了。

今天,新东方终于清晰地认识到,培训首先是一个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首先是一个灵魂的事业,首先是一个教育的事业!俞敏洪终于喊出了“价值回归,拥抱明天”的宣言,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去年,我写过一本小书叫《回到教育的原点》。我提出,教育本来是一件应该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让人类社会不断地走向崇高的事情。帮助人类社会更美好,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我们的教育,帮助人们拥有知识和技能,拥有一个丰富的心灵和善良的人性。由这样的人们组成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美好的,这个社会就是走向崇高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培训机构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我们的教育机构,我们的培训机构,恰恰都已经把这个丢在了一边。所以,今天这个论坛能够重新认识“教育”和“价值”这个主题,重新认识我们的使命,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

尽管我们和公办教育机构有那么多的不同,但是在“教育”这一点是一样的。尽管你们也要赚钱,但是你们毕竟和其他的企业是不一样的,和其他的工厂是不一样的,你们不是工厂,也不是“学店”,你们是一个学校,你们从事的是一个教育的事业!希望你们能够牢记这个角色,牢记自己应该永远把培养人放在赚钱之上。

再讲第二个概念——前景。我想,今天你们参加这个论坛,最想知道的,就是关于你们这个行业的前景如何。

刚才俞敏洪兄告诉我,随着新东方、安博、学而思等培训机构的上市,这两年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很快,国外的资本也不断地加盟,好几百亿的美金到中国来参与我们的培训市场了。中国也有一些投资机构,看好我们的培训行业,不断地有资金进入这个行业。对于培训教育行业来说,这是个好事情。当然,不等于这些钱投进来,我们的培训事业就一定能够欣欣向荣,说不定弄出泡沫也有可能。关键是我们应该分析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我是乐观的,我认为前景肯定是光明的。

为什么?因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整个民办教育的定位写得很清楚,认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说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是由中国教育的总体规模和基本格局决定的。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从民办教育的规模来看,总的来说还是不大的。如民办高校,现在是658所左右,在校生446万左右,占整个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20%。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一方面我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还有上升的空间,可以从现在的45%左右发展到60%~70%;另外,从民办高等教育占公办高等学校的比例来看,我们也还有很大的空间。有些国家要倒过来,民办高校要占到80%以上。我想,我们的民办高校即使占不到80%,如果再提升20%,也是非常可观的。中国的高等教育,今后有没有可能把民办高等教育的份额占到40%?我想今后应该有这样的可能性。

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即使你们并没有介入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但是主要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水涨船高,围绕着进入高等教育的培训教育,是有更加大的发展空间的。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其实就是做这个行业的,你的市场份额也就会有相应的增加。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民办小学大概有五百万左右的在校生,仅仅占全国教育市场4.99%,应该说空间也还是有非常大的余地。尽管现在我们不鼓励民办教育机构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历教育,但是这一块应该说也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初中阶段民办教育机构的在校生433万,大概是占7.98%。民办幼儿园这一块,现在在园的孩子大概是1 134万左右,占了42.7%。但是全国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只有50%左右,如果提高30%个百分点,就有非常大的空间。所以,随着整个教育规模的扩大,民办教育市场的相应扩大,我们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会有更加多的机会。这是势所必然的。

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布置今年的教育工作时,温总理提出了“三个更加”,即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加高质量。我个人理解,这三个更加都和民办教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更加多样?多样化不仅仅是公办学校的多样化,实际上是公民办并举的多样化。我认为,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多样化,无论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是教育内容、方法与形式;无论是学校办学模式,还是课堂教学模式,都会走多样化的道路。我觉得,民办教育毫无疑问是推进中国教育多样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力量。(www.chuimin.cn)

什么是更加公平?有人说,民办教育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我一直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恰恰只有发展民办教育,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教育的公平问题。为什么?因为在中国的公办教育体系里面,存在着严重不公平的问题。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同一个城市的重点校和薄弱校,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这些年来,我们在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时候,是严重不合理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教育的差距。

如何化解这个矛盾,解决学校差距过大的问题?现在有很多求解的办法,如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组建教育集团帮助薄弱学校等,试图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但毫无疑问,我认为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不是削峰填谷,不是把好学校的水平降到差学校的水平,不是限制选择而是增加选择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公平性与选择性界定清楚。首先,政府办的公办教育应该坚持公平,把资源逐步配置到基本均等的水平,也就是说,政府办的所有的学校,今后应该是相对均等的、公平的、优质的。关键是解决学校差距过大的问题。今后,可能有一部分政府举办的最优质的学校,会转变办学机制,我一直建议不妨让他们走上另外一个轨道,让他们走精英教育的道路,甚至走公办民营的道路,如果他们继续在公办学校的行列,权力与金钱就会纠缠。虽然,对于民办教育而言,这样会增加你们的竞争伙伴,但是我相信这一步如果不走,公办学校的均衡化是很难推动的。竞争不是坏事情,这样水涨船高,会刺激我们民办教育要有更高的质量。

所以,如果不发展民办教育,中国的教育公平是很难真正做到的。学校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但是公办学校必须把差距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把选择交给民间的力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什么是更高质量?顾名思义,就是不同教育阶段要提高办学水平。更加高质量,也离不开民办教育的力量。我前面已经讲过,民办教育是依靠质量生存的,如果没有基本的质量,它就没有市场,没有生源,就办不下去。所以,在国际上,民办学校总是引领教育的一个领头羊。因为民办教育如果低于公办教育的水准,就永远没有市场,总体水平高于公办学校,这是国际上的基本惯例。现在我们有些倒挂,是因为我们的公办教育资源还不够充分。所以,总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讲的三个更加,实际上都和发展民办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我还要特别说一下,为什么民办教育在促进教育改革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呢?这个问题在第三部分我一会儿还会再去讨论,这里我想说的是究竟怎么样把民办教育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力量。事实上,我们离真正的学习型社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的社会。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外,企业教育这块在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我们所谓的培训教育,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地把企业培训纳入进来,而企业培训的空间是很大的。

企业教育是今后培训教育的一个重要生长点。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企业教育,很多国家都规定了员工必须坚持在职学习。如法国就规定,每一个员工每年必须有20个小时的带薪学习过程。德国也是这样,对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和转岗的员工,都有硬性的规定,必须要经过强制性的培训。劳动者必须参加“双元制”的培训,3.5~4天去企业学操作,1~2天去职业学校学理论。所以德国的业余大学和各种培训教育机构非常之多,我看到一些资料,在德国做培训的业余大学有一百多所,有三千多个教学点,有七百万人在业余大学接受再教育,有五十多万课时,所以业余大学是德国最大的再培训基地,课程也是和企业紧密地挂钩起来。政府会提供培训券,企业可以到劳动部门兑换相应的资金,间接获得工资的补贴,所以企业和培训教育机构有积极性。

所以,我们的企业教育这块,今后还会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培训机构不能够眼睛只盯住孩子。另外,随着人的寿命的延长,人们的业余生活、闲暇生活会不断丰富,今后以闲暇教育为主的培训也会大量地增加。所以我觉得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空间也还是非常之大。也有人预测,说我们的培训业大概每年会以3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还有人研究过,大概我们的学生人数占全世界的17%,但是我们教育市场的价值只占全世界的2%,如果用这样的数据去分析的话,应该说我们的民办教育机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个整合的过程,肯定会有一些品牌的教育机构不断地发展,来整合兼并一些其他的中小型培训教育机构。有人统计过,现在有98.37%的培训机构是中小型以下的机构,真正大的培训机构占的市场份额并不是很大。

最后讲一下第三个问题——使命。

我非常赞赏刚才俞敏洪提出来的新东方的使命。他明确提出,新东方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股东,不是为了老板,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孩子,为了员工,为了教育的使命。其实,使命与赚钱并不矛盾。甚至有了清晰的使命感,赚钱可能更加容易。因为如果你的教育真正做好了,同时也就能够赚更加多的钱,也就自然成为成功的老板,也就满足了股东的要求,同时收获了名利,挣钱只是一个额外的奖赏。

就像我们新教育人经常说的,理想与分数并不矛盾。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推进我们的新教育理想——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不是就不要分数了?当然不是。如果我们不能够解决分数的问题,恐怕也不会有人参加新教育。也有人问过,“朱老师,你这个东西管不管分数,如果你管分数,参加新教育,学习成绩能提升,我们就干;如果参加新教育,学习成绩下降,我们就不干。”这是许多人的真实想法。我说,对于新教育来说,我们不追求分数,分数只是额外的奖赏。在你追求幸福完整的过程中,在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在大量阅读的智力背景下,分数自然而然就来了。我也经常说,你的梦想越高,你的追求,你的理想越大,你的追求越有价值,你得到的东西就会越多。实际上,这也是俞敏洪的高明之处。他不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不是仅仅为了这些。但是,随着新东方事业的发展,随着新东方梦想的成长, 自然而然会赢得尊重,赢得效益。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教师培训的问题。我们国内很少有人做教师的培训,我也没有看到好的培训教育机构在教师培训这块做得非常好的。中国的教育,如果没有好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真正有好的品质的。

新教育实验一直关注教师问题,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我们要求新教育的教师有“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一是专业阅读。任何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没有教师和那些伟大的思想去对话,和那些伟大的教育智慧去交流,他是很难真正地成长的。人类几千年最伟大的教育智慧在哪里?就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著作中。所以,作为教师,不是说你天天上班,天天工作就会有教育的成效,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境界,我们的教育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断地从阅读中来的。要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必须要有阅读的过程。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过程。

二是专业写作。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阅读,和那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对话,还要写作,和自己对话。一个不断地和自己对话的老师,才可能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老师。他只有不断地和自己对话,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才能够不断成长起来。为什么很多老师成长不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动脑筋,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总结,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所以,我们要求新教育的老师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自己对话,从而超越自我。专业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三是专业发展共同体。新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能够团队学习,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优秀的老师,往往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没有团队感的老师,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老师,一个不懂得合作的老师,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教育和其他行业可能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需要有一群人在工作。在一个团队中,相互讨论,相互提携,相互勉励。团队的价值是什么呢?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作为教师的培训,中国的教师培训,如果把这三个问题抓住了,我想我们的教师培训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无论是每个学科的教师培训,还是针对教师职业精神的整体培训,都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做。

使命,应该是我们教育培训机构经常反问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真正地去了解,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事实上这也并不是很复杂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做培训的时候,心里面要经常问俞敏洪今天问自己的这些问题,你是不是真正地让孩子们在这里能够快乐地成长,你是不是真正地为了你的员工和你的老师们,你是不是真正地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有理想、有追求、有崇高的生命的目标?过去我们讲到这些东西都觉得很空,很遥远,事实上,这些才是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当一个孩子真正有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已经到达了不教自教的境界。所以,我觉得我们所有的教育人都是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与使命有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品牌建设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民办的培训教育机构,怎么样真正地去建设自己的品牌?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培训机构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少有机构能够像新东方这样,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怎么样去形成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关键是对自己和市场有清晰的认识,并不是规模做得越大,发展得就越好。有的时候规模越大,反而越容易失败,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就像一个人本来只能够扛两百斤,规模做大了,四百斤就把你压垮了,本来两百斤你可以活得很潇洒。我们有些在做规模扩张的机构,增加了许多学校,但是这些学校只不过是增加了数量,并没有真正的品质的飞跃,我已经注意到的确有一些这样的机构,我也经常和他们负责人讲,你一定要想清楚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你和别人相比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如果新东方有朝一日发现有人做外语培训做得比他好,也许它就应该考虑它的下一步发展了。一个教育机构,如果在某些领域有替代性的话,就永远是有危机感的,永远不可能真正地做强做优的。

所以,关键是怎么样把核心竞争力做起来,有了核心竞争力,再加上你的市场营销力,你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与使命相联系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管理创新的问题。我们整个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怎么去发展,管理上能不能做些创新?我注意到,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已经成立了培训教育的专门委员会,其实这就应该是一个行业协会。很坦率地说,中国的行业协会和行业精神还没有真正地形成,行业自律、行业互助这些基本的行为方式还没有真正地形成。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民办教育协会以这次会为契机,真正地把自己的行业管理起来,要成为一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要成为一个行业认证的执行者,要成为一个行业管理的监督者。关键是制定行业标准,并且用标准管理整个行业。

同时,我觉得在体制上也是可以进行创新的。现在我们培训教育机构的体制还比较单一,在培训机构的国际合作上,这一块好像只是有国外的资本来参与我们,国外教育管理的经验和国外的先进理念介入的还并不是很多,所以我很期待在培训行业,也能够有一些国际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介入。现在,中外合作大学在国内已经开始悄悄地启动,西交利物浦国际大学就是一所办得非常有特色的大学,他把西安交大和英国利物浦两所大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办得非常有特点,但是在培训行业好像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趋势。另外我们行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是很够,刚才俞敏洪讲了,我们很少看到真正的强强联手,能够把培训业做大做强的。

所以,培训业要撤掉围墙,教育要开放。不仅是与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机构合作,培训业和学历教育之间的互动,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知道,新东方也已经开始办自己的学校,已经有自己的中小学的学历教育。但是新东方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到教育的高端去,我一直期待俞敏洪真正办一所新东方大学,能够发博士文凭的大学,能够和北大、清华去竞争的大学。

前不久,我一直在为朱清时加油。他一直为南方科技大学无法招收博士生担忧,认为这样就吸引不了优秀的人才。我对他说,不妨改变思路,不需要批准, 自己先做起来。我说你要批准干什么呢?你为什么不给自己发文凭?你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实际上上海中欧就已经吃了这个螃蟹。我前几年到吉利大学去,吉利只是一个大专,但是校长告诉我,他可以自己发本科文凭,甚至发硕士文凭,没关系,社会承认就行。我觉得这是有胆量的好做法。一个大学,只有被社会承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当你的文凭在人的心中没有价值的时候,你的文凭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我是很鼓励像新东方这样的机构向这个方向迈进,我们在座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也可以联手起来,因为我们每个培训机构都有自己最强最优的学科领域,如果你们联合起来,组建一个联合大学,也很有意思。总之,我觉得教育需要更多的解放,更多的探索。这种探索一下子在体制内很难做到,但是在体制外,在我们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我觉得应该是有空间的。

我一直在想,中国人并不缺少智慧,全世界都公认中国人是最有智慧的。中国人也不缺少勤奋,全世界也认为我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但是,智慧而勤劳的中国人,为什么我们就做不了最好的教育?我就不服气。想想也是觉得很难受。原因在哪里?我认为是没有把我们的能量释放出来,没有把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勤奋解放出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经验就是解放,把农民解放出来,所以农民开始致富,餐桌开始丰富。把工人解放出来,所以商品开始丰富,市场开始繁荣。只有真正地去解放我们的教育,让民间更多地去探索,去创造更好的经验,去进行教育的创新,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得更好!

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倾听!

【注释】

[1]本文为2011年3月1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