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教育讲演录:关注鲜活的生命与生活

新教育讲演录:关注鲜活的生命与生活

【摘要】:教育科研是苏州教育的一个亮点。在教育科研方面,苏州可圈可点的人、校、事非常多。能够帮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够提升教师教育生活的品质,对苏州教育科研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一直认为苏州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关注一线的、关注最鲜活的生命和生活的教育科研,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学校教科室、教研人员也要起到相应的作用。

教育科研的路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在教师成长的同时,关注孩子的成长,用阅读联结师生,通过师生共读,培养孩子们和老师之间共同的生活密码、共同的语言,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和探究的兴趣就上来了。

同志们:

今天能参加苏州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么多年来,苏州教育的品质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和提升,正是因为它的背后有教育科研的支撑。教育科研是苏州教育的一个亮点。在教育科研方面,苏州可圈可点的人、校、事非常多。所以,在这里,我要感谢长期以来为苏州市的教育科研辛勤耕耘的一线老师,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借此机会,我想讲三个大问题。

第一,教育科研要做什么,也就是说,教育科研有哪些目标

我记得苏州市教科院成立的时候,我对教科院的同志提了三个目标:第一,要提升质量;第二,要服务决策;第三,要打造品牌。

第一,提升质量。今年7月1日,我们在北京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的第六届年会。我们提出,要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够帮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够提升教师教育生活的品质,对苏州教育科研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苏州教育的品质到底还有没有上升的空间?我认为是有空间的,尽管大家都认为苏州教育已经到了一个高原,一般来说到了高原以后再提升就比较困难了,但是我认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

我们要关注全国的改革动态,比如说山东的杜郎口。现在人们对杜郎口有不少的争论,有不少的看法,有人说那是穷地方的穷学校作的改革,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这话对吗?非也!你不一定学它的具体做法,也不是说我们苏州也来个三面黑板,走廊里头也去弄个黑板,上课也让学生去预习,去讨论,去做,不一定这样做,但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子做,只要能够提高品质就可以去做。课堂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所有成功的教改,都是在课堂上把学生真正地调动起来。必须要变革,品质不变,则永远无法提升。比如跳高运动员,如果试图跃过某一高度,就必须要作出改变,或者加快起跑速度,或者缩短、延长起跑距离,或者变换跳跃姿势。只有通过变革才能提升质量。当然,变革是有风险的,而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变革,正是因为我们怕承担风险。

我一直认为苏州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因为苏州的孩子基础好,苏州崇文重教的传统深厚,苏州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浓厚。可以说,在江苏省,没有哪个城市像苏州这样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基于这个判断,我认为教育质量上升是有空间的,这个空间的根本在于课程改革。我们一直没有好好总结吴江桃源和青云中学的教学经验。作为普通的农村中学,他们做得非常棒。成功后面总有原因,有的人可能自己还没意识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但是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敏锐地去发现、去琢磨。

提升品质,或者说提升质量,是教育科研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如果我们不能服务于质量和品质,老是靠加班加点,是没有出息的。教育教学中,加班加点是最没有信心的人的所为,如教师不知道某类题目做几遍最有效,没有经过研究,就大量布置下去,这只能说明教师在作业量研究方面的无能。我觉得怎样去提升质量,怎样去关注课堂,关注一线最鲜活的教育动态,这是最重要的教育科研内容。以后我们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都要十分关注他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有这样一个设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以后合而为一,学术怎么能脱离学科、脱离一线的课堂呢?没有必要再去搞出两个体系,统称为学术或者学科就可以了。你不关注教育生活,这样的科研要来何用?你要从事纯理论的研究,到大学去。作为一线的老师,好的教育叙事、好的教育随笔都应该是很好的教育科研的成果,特别是那种纪实的、连续性的主题教育叙事和教育随笔,今后应该是我们评职称的重要依据,比那种抄来的长篇大论要有价值得多。关注一线的、关注最鲜活的生命和生活的教育科研,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第二,服务决策。教育决策需要大量的数据,只有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比较科学的决策。教科院这几年写了很多调研报告,为决策作了很多贡献,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比如流动少年儿童的入学问题。我们苏州外来人口2005年是370万,今年是423万。今年我们外地学生净增4万多名,外来人口子女教育怎么办?我也不敢确定究竟要盖多少学校,未来的趋势是怎么样的。这不是一个纯教育学的研究,要结合人口学,要根据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经济部门作出的大量调查,再提出建议。怎么解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还是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办学来解决?关于这个问题,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太仓,这些孩子基本由公办学校接收;比如张家港,在公办学校吸纳这些孩子的同时,专门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标准化建设。

又如幼儿园入学问题,最近这几年,我们的房地产开发速度非常快,建设了很多大的住宅小区,但是却没有建配套的幼儿园。昨天,我专门找了分管建设的市长,我说我们的小区一个个都要“过堂”,幼儿园、小学的规划建设问题要认真解决。我们的教育科研部门要“春江水暖鸭先知”,要比决策者更敏感地去发现问题。学校的校长也面临决策的问题,如学校怎样提升品质,需要办出什么样的特色。学校教科室、教研人员也要起到相应的作用。

教育科研服务决策的问题,还包括在评价学校的时候,判断什么是好学校。我经常说,现在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能够把各个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轮换。现在有一些地方学校已经开始进行校长、教师的轮换的试点。轮换是有利有弊的,很多学校因为频繁地轮换教师,校长就失去了积蓄资源的积极性。最近,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在苏州召开,中央教科所的马小强教授作了一个关于学校评价的讲座。他说评价一所学校,不是看这所学校的绝对成绩,而是看学校增值的部分,学校的可能发展和实际发展之间的比值。现在,这套评价标准,英国、中国香港和美国的21个州已经开始做了。决策部门要全面及时地了解国内外的动态是有困难的,教育科研人员要及时地去关注这些情况,把最前沿、最先进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的决策才能更科学。服务决策非常重要,要对重大的问题作出判断,如果没有翔实的数据、科学的调研是很难做出来的。所以,我们对教育科研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

第三,打造品牌。我个人认为,宣传也是科研。一个区域的教育亮点,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一直期待着教育局和教科院好好梳理一下苏州教育的亮点,要做到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你这个区域最著名的老师、最显著的特色,这对苏州教育的品牌打造是很有好处的。苏州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在全国也很有名气,我们要努力把他们推到全国的舞台上去。像吴江的薛法根,他的小学语文在全国是非常有影响的。他才30多岁,就已经是特级教师,并且做了校长,如果我们不把他推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上去,这样的年轻人很可能就会知足、停滞,就会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工业园区的小学数学老师徐斌,在全国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中国教育报》曾经连续发表7篇文章介绍徐斌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最近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走近徐斌》一书。吴江的年轻教师管建刚,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非常有特色,他班上的很多学生都在全国很多出版物上发表过文章,这几年他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著作,《不做教书匠》、《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革命》等,其中《不做教书匠》现在被全国很多学校当做青年教师的必读书。吴中区的张洪鸣是老典型,被学生称为“问不倒哥哥”。对于一些闪亮的典型,我们可以排一个计划表出来,邀请全国著名的媒体到苏州进行一次全面集中的报道。这不仅是为了宣传个人,更是为了宣传苏州,为了提升苏州教育的品质,同时也为了让这些老师更好地成长。(www.chuimin.cn)

打造苏州教育的品牌,是我们教育科研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以上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苏州教育科研的三个目标。教育最亮的亮点就是特色,我有的,人家没有;人家有的,我比人家做得更棒,这样就把有个性的东西凸现出来了。

第二,怎么样去做教育科研

苏州教育科研应该走怎么样的路径?从积极意义上讲,我认为教育科研的路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有三个最重要的途径:第一,专业引领,或者叫学术路径;第二,行动反思,或者叫实践路径;第三,合作探究,或者叫生态学路径。

第一,专业引领。实现专业引领有两个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是聆听大师,一个是阅读经典。聆听大师,面向一线老师组织聆听大师的声音的活动,我觉得做得还不够。我们应该有计划地邀请一些真正有震撼力的优秀教育名家,面向普通的老师进行讲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大师、优秀者的交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再讲阅读经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永远不可能有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如果苏州所有的学校都能真正地让老师和孩子们阅读起来,苏州的教育肯定会更上一个台阶。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还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低效率、重复型的劳动上,老师拼命地讲,学生拼命地做作业。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和探究的兴趣远远没有上来。

阅读经典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所创造的教育智慧、教育财富我们应当充分汲取。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创新,所谓的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我曾经开玩笑讲,该说的话老祖宗都说过了,该做的事情老祖宗也都差不多做过了。你要真正地去聆听他们,真正把最伟大的思想付诸实践,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返璞归真的教育,是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我们要抓住教育最基本的东西,阅读就是教育最基本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不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个人一辈子都很难再读书了。因为人的精神饥饿感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在这个阶段不阅读,不养成阅读的习惯,以后就不想去阅读了。人的肌体会有饥饿感,因为养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到了时候不吃就会饿。精神的饥饿感也是因为人有阅读的习惯。我认为苏州应下决心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一个亮点,各地教育部门联合起来把新教育实验在苏州全面普及,我相信这将是整个苏州教育领先于全国的一道风景

第二,行动反思。行动反思最关键的是贴近生活,记录精彩。行动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讲,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反思,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没有反思,教学、教育就是重复,就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不会有进步。教师要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在记录中创造自己的生活。但这种记录不是简单地为记录而记录,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都是通过反思来创造的记录。

第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就是同伴互助,网络交流,共同成长。最新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趋向,就是所谓的生态学趋向。生态学趋向非常强调环境,强调创设一个教师跟学生、教师跟教师共同成长的生态学环境。这种生态学环境,就是顾冷沅老师所说的同伴互助。同伴互助的力量很重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倡导一种新的科研样式,建设研究型团队。今后我们的教育科研的评价方式也要相应变化。课题报上来的时候,如果课题组是一个团队,我们该怎么评价,怎么确定第二作者、第三作者,这些都很值得研究。又如撰写教育随笔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产生了高原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指导。在这些问题上,网络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第三,教育科研的三个保障

教育科研是需要一些基本保障的。首先是教育科研的经费问题。今年我们专门拿出60万元,这个数字并不多。前几年,我们专门拿出50万元来做“苏州教育丛书”,但是这套书的编写我们没有坚持下去。接下来,我们一定要面向一线的老师,面向最鲜活的生活,把这个指标留给一线的普通老师,让他们去记录最鲜活的东西。我们要鼓励培养和挖掘典型,“苏州教育丛书”要为打造苏州教育品牌服务。我希望有关的市、区能够在“十一五”期间拿出相应的经费来实施。现在外地的学校申请加入我们新教育实验,我跟他们讲,你作为实验区至少要有20万元的科研经费,因为没有经费就没有办法组织,而教育科研总要有人干活,要有人去思考。其次是教育决策研究。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中有教育决策研究的内容,我们准备专门成立苏州教育发展研究机构。苏州市如果没有专门从事宏观政策研究的人,如何为决策服务呢?第三是教育科研评价。评价教育科研,需要形成比较好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激励措施。关于这个问题,希望教科院能够把相关的保障问题进一步地深化、细化,为“十一五”期间整个苏州市教育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较好的保障。

总而言之,我觉得,苏州教育科研这些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它是苏州教育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也期待着它能够成为“十一五”期间苏州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支撑,为我们苏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注释】

[1]本文为2006年11月在苏州中学举办的苏州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