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新教育讲演录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新教育讲演录

【摘要】: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才会有光辉灿烂的明天。非常高兴给我一个机会来谈谈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我的发言题目是“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想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和教育的关系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二个部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改革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如果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一些非科学发展的倾向非常明显。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才会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给我一个机会来谈谈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我的发言题目是“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想讲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和教育的关系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整个教育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教育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实际上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个国家是不是科学发展,我觉得跟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受教育的程度等。所以目前国际上已经从过去片面地强调和评价GDP,过渡到以人文发展指数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第二,党中央提出推进科学发展观,这个重点和难点在哪儿?我觉得在教育上。有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低,只占35%左右,一般发达国家大约占75%左右,所以2003年我们消耗了全世界钢铁的26%,石油的30%,水泥的60%,才创造了世界GDP的4%,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职业教育、我们整个的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小的。

我们靠消耗大量的资源换回了GDP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到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还是偏差、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三,中国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解决。经济学家曾经认为,教育对于拓展人类的自由、提高生活的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教育状况影响个人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由,所以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贫困。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科学发展观不仅能纠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它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整个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二个部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改革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神话。2000年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超常规地对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给予了支持,教育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但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使新旧矛盾相对集中,新问题不断涌现。如果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的教育事业,一些非科学发展的倾向非常明显,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我觉得主要包括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远离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难以落实。

现在的教育毫无疑问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考试不断地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深,已经形成了所谓的失败者文化

什么是考试?什么是命题的人?在很多人眼里,命题的人就是挖了很多很多的陷阱,看着老师和学生一个一个往下掉,在旁边暗自窃喜的人。大部分的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觉得学习的内容和生活没有关系。我们民进中央曾经有一个调查组,到云南山区调查,发现孩子不上学有经济的原因,但是这个背后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读书无用。他们说,如果读书真的有用,我宁愿卖血也要让孩子读书。但是很遗憾,我的孩子读书没用,学的是派不上用处的东西,只对大学有用,因为他不可能考上大学,所以还不如不学。在中国,是以能否考上大学来衡量读书是否有用的。

以考定终生,为了好的分数可以竞争,学校的高低贵贱也是在分数面前排队,考试把中国的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考试制度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症结。

第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指标远远大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要指外部发展的不平衡,这也有这么几个表现。一是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明显表现在中西部比较落后,这是造成农村和西部地区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2003年,上海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贵州小学生的8.89倍。二是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全国预算的教育经费60%用于义务教育,但是这60%中真正投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仅是35%左右。所以教育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的城市学校宽带已经装到了课桌,有的农村学校连一个供给孩子玩篮球的操场也没有;有的城市学校放到欧美也是一流,有的农村学校放在非洲也是最差的。我这儿有一张报纸,报道里的这些孩子上学的教室没有窗户,还有的孩子没有凳子,跪着上课,还有个孩子在砖头上写字。经过这么长的历程,我们的义务教育发展到今天,还有这样的学校,真是不可思议。因此我觉得,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是教育的群体发展问题,社会的不同群体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拥有的教育资源比较少。在一些城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很大,有人调查,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有的时候要超过10倍,同样是政府办的学校,资金的投入、教学资源的差距太大了。

第四从教育内部看,发展很不平衡。一是内部的机构不合理,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不协调。相对于全国教育总规模来讲,民办教育的比例非常小,民办小学占全国小学总数的1%。而且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民间资本没有进入中国的教育领域,大部分是用银行的钱在办民办教育,名校办民校已经成为民间资本进入的一个障碍。独立学院政策也是如此,这个政策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起过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此以往,真正的民间资本是很难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事实上从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后,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速度反而缓慢了。本来这个法颁布以后,发展应该更快,但是慢了,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北京在20世纪90年代初办的民办学校现在也面临着招生的危机,我们需要给他们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政策的空间。

二是在教育的目标上发展不平衡。我们的教育关注学生成为某个领域的人才,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的分数,而忽视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情感与智能等方面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我问很多校长,你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一生发展中最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你们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还是仅仅盯着分数?很多人说没有办法,我眼里只有分数,因为分数是我的命根子,分数是我这个校长的位子能不能坐得牢的决定因素。学生被严密的课堂时间隔离在课余生活之外。就像刚才韦钰部长讲的,学生应该参与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实际上人的智慧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得到成长。

有人说,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学生是陪少部分好学生读书的,分数差的学生在学校里受到歧视。大家都知道,前不久我在一些媒体上曾经讲过一个观点,取消文理分科,为什么?因为中学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选择了理科,往往是数学物理或者是其他理科成绩不好的学生才选择文科,我觉得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水平的提升。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检讨。世界上很多国家,从高考制度的设计、学习内容的设计来说,基本上以综合为主。比如说美国基本上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分文理、选专业,我们现在过早地分科,我觉得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

第三部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

我想提这么几条建议:第一,应该在全社会开展关于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改革的大讨论。我非常惊讶的是,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以后,教育界的反应非常迟缓。对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战略影响的重要决策,为什么没有引起教育界——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广泛而认真的重视?我觉得教育界应该比其他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行业都更加急迫地呼吁、期待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我前面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根本大计,几乎所有的人对教育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的老百姓没有教育的话语权,没有表达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很少做这方面的工作。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研究教育的人,如果不出来讲话,我觉得就说不过去了。 目前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批评的气氛,不够浓厚,在各种报刊上,在各种理论研究中很少看到批评。实际上我觉得重要的教育决策都应该有严谨的程序,包括必要的民意调查制度,这些都应该引入我们的教育体制,因为这是关系到人的命运的问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问题,不能很轻率地决策。我建议在全国由一些重要的媒体发起,开展这样的讨论,好好让大家论证,中国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的教育要大家一起来讨论研究。

第二,应该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对教育的关心就是对人的关心,对教育的投入就是对人的发展的投入。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大部分是用于城市,用于高等教育,而且教育经费还从过去占财政支出的21%下降到15%左右。从国家到各个地方政府的层面,表面上数字涨得很快,但都是涨了工资等,事实上大部分没有真正用到教育本身,没有用到课堂上,包括韦部长讲的教育研究上。(www.chuimin.cn)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纲要规定的4%,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发达地区占的比例还不到2%。教育的非科学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各地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没有真正到位。最近一两年查出不少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实际上我觉得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投入还有缺陷。所以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应该尽快地建立一个分类指导的义务教育国家基准,保证所有地区的所有学校有一个最起码的水平。为了保证这个标准的实现,应该突破“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以县为主”很难落实,当地财政的收入可能给教师发工资都远远不够,很多地方都是把学杂费统筹以后再发工资。

我们应该确定财政教育经费的保证和比例,建立一个保证的制度,实际上这也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通行的做法。今年的“两会”我还会写一个提案,我觉得不能把教育投入的责任归于贫困地区的政府,他们是没有办法才那样做的。

如果说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那么教育就是最直接的手段。过去我们拼命地发展经济,到最后都忘了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人生活得更好吗?教育是和人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活动,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怎么尊重人、使人得到发展,是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应该提出一个口号,让学生和教师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套文集,其中有一卷就叫《享受与幸福》。不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绝对是教育的悲哀。学习本来是快乐的事情,但是现在学习成为学生最讨厌的活动,一有机会,很多学生可能就会逃避学习,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且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能享受教育,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是蜡烛,要燃烧自己教育孩子。红烛精神现在仍然是我们教育的精神,但我觉得这是不全面的,教师自身应该直接地在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要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地成长起来。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永远不可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快乐。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第三,应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是将“以考为本”改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显得非常迫切。高考制度的改革呼吁了这么多年,如果不加以改变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提出了具体的想法,即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私立大学等,分类进行考试。建议每个省市办好一到两所省级大学。国立大学要面向全国公平招生,严格按照分数录取,北大、清华的分数在全国不能有地区的差别。有人说这个不公平,我说公平要看你怎么看了,当然各个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准不一样,但是在各个地区招生的时候,如果过分迁就各个地区的水平,实际上是降低了我们国家一流大学的水平。

根据我们的调查,从边远地区考大学出来的孩子很少再回去工作了。当初考虑地区差异降分录取了,实际上这些孩子根本没有回去工作。今年夏天我带了教师到延安去支教,那儿教育局的同志说,已经四年没有本科生回去工作了。我觉得大学应该拿出一些名额来给边远地区,要求考取大学的学生毕业以后为农村、为西部服务若干年,服务归来之后可以再给一些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

现行高考制度把考试的权力陆续地下放到了各个省。我认为各个省的权力只应限于本省的大学,可以考虑在分数上对本省生源进行倾斜,有条件的城市甚至可以采取国外大学的办法,凭高中学历免试入学,同时要做到宽进严出。

应该把考试主动权交给大学,让大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特色择优录取。所谓诚信社会,是靠措施来保证诚信的,任何一所大学总是需要自己的声誉和质量的,只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大学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应该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一切的办法。应该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招生,逐步使大学录取多元化;同时应该制定方案,规范程序,为在文学体育等方面取得了成就的学生开通免试到大学的直通车。

应该建立学校之间的立交桥,不同级别的学校,应该为学生的深造提供条件。如果是优秀的大学在校生,可以到国家的顶尖大学插班学习,这样学生才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而不会像现在这样,考进一个大学就开始不思进取、无所事事。

应该增加考试的次数,把考试中心变成真正的管理机构。考试中心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中介管理机构。应该允许学生参加多次考试,把自己最满意的成绩交给自己想去的大学。

总之,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和效应、公平和效率,实现教育的最大效力。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多年来的一个特点。整个中国教育投入不足,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更加不足。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教育投入所占比例明显偏低,而高等教育投入所占比例偏高,其根源在于机制的不合理。

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国农村教育整体比较落后,教师水平比较低,教育的基础设施得不到保证,我觉得应该改革这个体制。

三是取消文理分科。过早地文理分科是有问题的,因为一个人在他早期的发展历程中,很难知道自己到底最适合做什么。过早地分科肯定对人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也很难产生文理兼通的人才。

四是要改变教育发展的增长方式。近年来我国教育主要是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为主。2000年我们教育的增量达到了3 890亿元,有些地方为达标而达标,教育负债非常大,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债务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的欠债问题非常严重,湖南中小学负债25.3亿元,这部分的债务绝大部分是在“普九”过程中形成的。今年暑期我到延安一些地方,很多学校连灯都开不了,水都用不上。高等教育的债务问题也要引起重视。现在很多大学欠几个亿的债务却若无其事,这些债务怎么还?天津大学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但是最好的教育发展状况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我们思考得还不够。一些地区的教育形象工程建设不断,而区域教育协调比较差;有些学校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有些高校忙于上专业,而缺少了学科教育。

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系列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现在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而且是由行政部门来评估,导致积弊重重。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加强教育督导;另一方面是建立民间的教育评价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以外的人士来参加教育评价工作。同时,我认为应该取消重点和示范学校的评估。现在各地重点学校的评估是取消了,但是又改成示范学校评估,几乎是换汤不换药。大家都忙着评好不评差,这是不对的,应该花主要的精力去评最差的学校,我们现在首要的工作是要消灭差校。

非常感谢大家!如果大家需要讨论,我欢迎大家访问我们的网站——教育在线。

【注释】

[1]本文为2006年10月在人民政协报社举办的21世纪教育论坛上的讲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