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突显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为竞争力增添价值

突显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为竞争力增添价值

【摘要】:与此同时,人文精神的发展却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要多关注一点人文精神的价值,使人文精神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很多科技大公司,恰好是看重了苏州的人文精神才选择落户苏州,说明科技与人文本来并不对立,只是我们人为地忽视了人文因素,使得科技发展反而受到制约或者陷入了非理性的短期行为。

伴随着科技的腾飞,人类的物质文明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人文精神的发展却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要多关注一点人文精神的价值,使人文精神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

各位同学:

我从《南方都市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起。我觉得这文章很有意思。很多研究苏州的人都忽视了苏州经济高速成长背后的文化底蕴。2003年苏州吸引外资68亿美金,超过上海10个亿,居全国第一位。很多人分析,是因为苏州距上海近,一般在现代化都市的周边都会有加工业的基地;苏州市政府效率高,是亲商的城市,是政府成本最低、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城市;也有人认为是苏州的教育好。但是我认为最好的解释是《南方都市报》这篇文章的分析。因为任何一个投资者,当他把企业建立在这里,如果只把它当做一个赚钱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心灵的居所的话,那么这个地方不可能成为他长远的投资之地,可能仅仅是赚一把钱就走。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苏州投资10亿美金以上的项目非常之多,那么多的企业,投资如此之大,再加上很多企业已经将研发基地设在了苏州,正充分说明他们打算在这里安家。所以最重要的、最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一个人文精神匮乏的城市,无疑也是灵魂贫瘠的城市。深圳的一些发展商也深知其意,把文化掺杂在其商业行为中的案例屡屡露脸。 曾有发展商告诉记者,其楼盘销售就是以文 化为主题,为何?深圳的文化氛围需要创造,发展商也可以是倡导者中的一分子,建立一种适应深圳的文化模式、人文底蕴,为楼盘画龙 点睛,也为居住还魂。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说得好:人类的物质文明在呈几何级数成长,但人文精神发展却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工具理性坚实地成为社会的主导和主流;而人文精神一方面是关心人类自身的命运,另一方面是关心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人文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为城市还魂,使居住更有诗意,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的路要走。

文章虽然是讲楼市,由此讲到城市,再讲到投资环境,但是引出人文这个主题,是很有见解的。科技和人文应该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并驾齐驱的两个轮子,科技之轮最终也是为人文服务的。

文艺复兴时代始,有识之士就开始了对人文精神的呼唤,虽然这呼唤持续至今,却始终没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和主旋律。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我们过于沉迷于“工具理性”,过于重视科技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人文情怀,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2002年在苏州召开了全国首届智慧学的研讨会,我在开幕式上讲话时问于光远先生:我们人类到底是越来越有智慧还是越来越愚蠢?当时台下与会人员都会心地笑了起来,皆知我是在挑战会议的主题——我们往往更注重研究人类智慧的形式,而忽视了人类智慧最重要的本质。我的结论是人类的大智慧越来越少,小智慧越来越多。所谓的大智慧越来越少,实际上是人文精神越来越薄弱;所谓的小智慧越来越多,也就是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表面上看,科技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的一切如果离开了科技的进步,我们就很难生存。但是同样我们应该注意到,大智慧正在越来越衰弱,我们几乎是在做一些毁灭整个人类的事情,在为自己掘墓。

相对而言,人文与科技的均衡发展是整个苏州最有特色的一面。苏州可以说是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城市之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是比较均衡的,城市的文脉没有断裂。很多科技大公司,恰好是看重了苏州的人文精神才选择落户苏州,说明科技与人文本来并不对立,只是我们人为地忽视了人文因素,使得科技发展反而受到制约或者陷入了非理性的短期行为。

凡是亲眼目睹过苏绣技法的人,都会被“双面绣”的高超技艺所折服。苏州的城市发展就如同“双面绣”,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一面是传统文化,一面是现代经济。

那么,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忽视人文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观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是如此。我们长期接受的是一种以科技、智育为主导的教育,也是“一俊遮百丑”的教育,你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好了,就好像只要经济发展了就什么都好了。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比如说,文科生大学是不能保送的,理科生才可以保送。参加奥数的可以保送到大学,而历史文学很好的才华横溢的学生就不可以保送。现在我们国家中学教育里面数理课程的难度几乎已经是世界第一。此外,高中的文理分科让一大部分人早早脱离了人文教育。曾经有人提出,是不是有必要在中学让所有学生都要学那么难的数理知识?一部分人学是可以的,但是全体中学生都学,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因为它形成一个导向,在数理知识面前,大部分人是在学习那些他一生都派不上用场的东西。这些孩子在其成长的时代,不再会有老师引领他们去用心品味一些人文思想,去用心读一些世界名著,去了解历史、了解人类社会。

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包括美国,始终把人际交往能力、人与人相处的能力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知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与别人合作。所以说,我们是在一种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营造一个地区的文化与精神氛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政府官员往往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短期能够见效的工作上面,以体现自己任期内的“业绩”,而很难关注到那些长久才能见效、具有长远价值的工作。“短视行为”似乎是天生注定的。说到底,还是大家更重视经济,相对漠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www.chuimin.cn)

我认为这和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正在全国21个省市大约200所学校做一个新教育实验,很多参加实验的学校都会提一个这个实验是否能解决应试的问题。这与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是这件工作能否解决经济指标问题如出一辙。就是说,经济的指标和文化的指标能否统一?实际上,它们是完全可以整合统一的。过分地注重经济指标,往往会欲速而不达、事倍而功半;而只有真正地注重文化建设、素质建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质上,严格来说,全面地进行经济管理并不是政府的全部职能,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能是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改善一个地区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如果真正重视内涵教育、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应试分数就会差。

我觉得,最好的教育往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是返璞归真的教育,是增强素质的教育。素质高了分数自然会上去。抓经济也是这样,政府只要提供好的服务平台,好的人文环境,外资自然会来。

中国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每年“两会”期间,我们听的都是经济报告,却从来没有听过教育文化的报告。为什么“两会”一定要开成这种模式呢?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质量来看,可能教育、人文的东西更能影响他们。所以,我一直期待政府回归本位,政府的职能主要转向提供长期服务产品。

当然,在城市竞争的初始阶段,由于城市之间在物质层面的差距往往都比较大,比如区位、土地价格、交通、人力成本、优惠政策等,所以大家自然会很注重满足客户在这些层面的诉求,基于投资硬环境的竞争是无可厚非的。

实际上,我国各城市间硬环境建设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大家都在筑防火墙,压低土地价格,或减税或免费,陷入了廉价而低效的激烈竞争中。最后是外商得利,表面上是考察投资环境,实际上是到处压低价格。问题在于,这些层面的改善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且有些非人力可为。江苏的南北差异颇大,如苏北的宿迁市的各项指标差不多只有苏州的十分之一。本来我们认为是交通的关系,但是交通问题解决后,这个差异并没有减小,还在进一步扩大。问题在哪里呢?不在于地价——宿迁市的土地价格很低,很多地方甚至是免费的,即使如此,依旧招商不力,而苏州开发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的投资密度大约是15亿美金。我觉得问题在文化,在人的素质。素质反映在方方面面,反映在员工每天在流水线前的作业方式上——同样的零件,在各个国家装配出来的质量是不一样的,这是人的问题。

接下来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在文化层面的改善和变革需要时间累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认为,建设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的阶段,但不能“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经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塑造出来的城市人文精神,正是历史赋予苏州的最大财富。

这不免让人疑惑,历史悠久的城市不是很多吗?为什么有的没有产生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鲍宗豪讲到,光有文化底蕴也是不够的,必须用现代意识去激活古老的文化元素,这样古韵与今风才能合鸣。

问题是如何去“激活”。文化本身并不直接影响竞争力,当一个城市的领导阶层以及民间都有了强烈的“文化自觉”之后,文化价值才能得以“激活”,在此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人文精神才能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一个人文精神匮乏的城市,无疑也是灵魂贫瘠的城市。呼唤城市“文化自觉”的过程,其实也正是给城市“还魂”的过程。没有灵魂的城市,又何来恒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说,中国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过于注重外来力量而忽视内生力量。内生精神和内生力量不断被削弱,继续发展下去经济和社会就会出现另一种畸形。而内生力量则是来自先进的人文力量。

我们期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过程中少一点儿“肉搏”,在增长维度中多关注一点儿人文精神的价值,在为经济腾飞欢欣鼓舞时,我们决不能忘记观照灵魂的居所,因为灵魂之中蕴藏着永恒的力量。

谢谢大家!

【注释】

[1]本文为2004年6月在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举办的EMBA论坛上的讲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