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教育的理念、思想和行动来改造和建构实验区的日常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2005年绛县开始进入新教育,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我们从相识到相知,一路走来,绛县新教育人的执著、坚定、聪慧一直让我们非常感动。新教育是一个草根行动,是一项民间的教育实验,相对于官方教育改革而言,新教育的自我定位是补充而非替代。他的智慧为绛县教育营造了一个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2024-01-28
我们的教育往往就是为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考试的这一天。这一天所用的东西就是我们教育的全部,就是试金石,这一天成功了,教育也就成功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眼睛只盯着这一天是很可怕的事情, 因为这一天需要的东西,再过两天可能就会忘记。
这次到山东,是被陶继新老师感动来的。看过陶先生的许多文字,一直为他的人文情怀所感动。他也长期关注新教育实验。关于新教育实验,《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先后刊登了他撰写的《新教育实验,塑造理想的人》等文章。所以,他请我,我不能不来。
2004年4月,《南风窗》杂志刊登了封面文章,题为“新希望工程”。文章认为,“希望工程”是在物质层面解决中国教育的匮乏问题,而新教育实验则是在精神层面解决中国教育的匮乏问题。最近,《北京青年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也开始高度关注新教育实验的进展。有人说,新教育实验不仅成为一个教育现象,同时也成为新闻现象。陶老师让我讲一下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我就做这个命题作文。
一、梦想与反思:新教育实验的缘起
今天我讲的第一个话题是关于新教育实验的起源。记得在1999年,我读过一本《管理大师德鲁克》。彼得·德鲁克以其在管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后来移居美国。1950年元旦,德鲁克和他的父亲去探望他的老师熊彼特,当时熊彼特已处于弥留之际。熊彼特对德鲁克父子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这句话成了德鲁克后来衡量自己人生成败的基本标准。同样是这句话,给了我发自心灵的震撼。我清醒地意识到,做一个纸上谈兵,而不能走进真正的教育生活,不能影响普通教师、学生的学者,不是我的目标。我决心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从一个知识学者过渡到行动者。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的不是理念上的转变,而是思维习惯与情感方面的转变。
也是在这一年的暑假,我在美丽的太湖之滨作了一个关于理想教师的讲演,我自己也被感染了。后来,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邀请我到校指导,我将自己对学校的理解、认识及思考与老师们进行了沟通,如我理想中的学校、校长、教师是什么样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较大的认同。2000年,我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整理成《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出版,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好评。很多教师跟我讲,朱老师这本书点燃了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记得山东的一位校长买不到这本书,就复印了100本,回去发给他们学校的老师看。另外,湖南的一个县买了6000本并邀请我去作讲演,我去后才发现他们居然买了盗版书。但是我也听到了批评的声音,有人说我的观点过于理想化,这些要求与想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难实现。我想,既然大家认为我这些理念是对的,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为什么又那么困惑,为什么又无法去做呢?也许任何制度、任何现实都有改善的空间,教育的最大智慧,就在于寻找这个空间。其实,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心,都可以探索出一些办法,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空间在什么地方,没有找到怎么样有效地行动,所以我继续思考这些好的理想和理念到底应怎样去变成行动。
2002年,终于有了两个很好的契机。
第一个契机,是2002年6月18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通。这个网站的诞生非常有意思。我曾是一个反对上网的人,觉得网络比较虚拟,可能会浪费大家的时间。我的博士生李镇西喜欢“混迹”在各大论坛,我批评过他,觉得他应该花时间好好读点书,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上网。但他对我说,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一个好的学者如果不懂得利用网络学习与传播较新的理念,就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教师。后来,李镇西与苏州的一批青年学者打动了我,于是决定自己办一个能凝聚优秀教师的网站。
2002年6月18日,网站开通。它的发展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一天天见证它的点击数突破十万、百万,见证它的注册会员过千、过万。这个网站很快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一大批优秀老师在网络上成长起来。一些平凡的甚至平庸的教师被点燃起教育理想,并快速地成长。记得我在网上写了一篇《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张启事》,呼唤老师们阅读、反思、写作,一大批老师开始“投保”,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我们看到了不少可喜的结果。如江苏省苏北盐城村小学的一个数学老师,在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在网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位从前几乎没有发表过文章的数学老师,仅一年就有数十篇随笔、论文见诸各类报刊。再如山东的于春祥老师,他很快在网上开辟了自己的专栏“春祥夜话”,每天晚上写下自己的工作体会及思考。现在他的著作《用脚做梦》已正式出版。他本来在教研室工作,为了更好地做新教育实验,主动要求到基层担任校长,用新教育来推动学校的发展。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位中学老师何一萍(网名是寒烟)考取了教育硕士,她的孩子在海宁读六年级。她自己想要读书成长,也想让孩子共同成长,于是她就把孩子也带到网上来,要求孩子每天在网上写日记。孩子的主题帖叫“听601唱歌”。“601”是指六年级(1)班,是孩子所在的班级。母女二人把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故事、自己读的书写下来,最近她们的一本《成长方程式》将正式出版。
在网络上成长起来的也有一些十分繁忙的高三老师,如深圳市育才中学的红袖,真名叫陈晓华,他是“教育在线”的资深版主,也是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一开始,他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新教育实验。他的主题帖叫“守望高三的日子”。从2003年8月底写到2004 年6月,这一年在班级发生的故事、他和学生的交往、他的困惑与欣喜,他都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学生也通过这个主题帖与老师交流,一年下来,班级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许多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陈晓华把这一年的帖子整理出来,出版了《守望高三的日子》一书。“教育在线”上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这个虚拟的网络成就了很多的英才。于春祥老师写过,“教育在线”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学院,没有哪个教育学院有这么多的学生,也没有哪个教育学院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教师。
沉甸甸的收获,让我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促进老师快速成长的管道是存在的!
“教育在线”让我找到了接近教师、走近教师、影响教师、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找到了通过网络去改变教师,改变教师行走方式的路径。每天早上当我打开“教育在线”,很多短消息就会跳出来;打开我的信箱,很多教师的信就会发过来。我结交了不少教师网友,与网友们见面成为我外出讲学的重要安排之一。我敢说我知道教师们在想什么,我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境遇、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常说我不是中国教育界最有学问的人,但我是与教师们走得最近的人之一,近到可以听到他们的呼吸声。
第二个契机是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加盟。2002年6月,我又出了一本小书——《新教育之梦》。这本书出版后,有人提出疑问和批评。他们说朱永新过去讲理想,现在他说梦话了,说明他对自己没信心了。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我决定走进学校,证明自己。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的教育理念中到底哪些最可以变成行动。一开始我与我的团队提出了五个行动,并计划找一所学校来进行实验。这时,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主动请缨。我知道,要实验不能找太好的学校,也不能找太差的学校,前者如果有成绩,人家会说它本来就好,不需要实验;后者往往又缺乏有思想、有激情的校长配合,所以新学校是最佳的选择。玉峰实验学校是2001年新创办的一所公办民助学校,它当时算不上最好的学校,没有太多的办学基础,但学校的设施及师资都不错。于是,新教育实验走进了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我多次在玉峰实验学校跟老师们、跟父母们一起座谈,在全校的大会上进行动员。昆山市教研室副主任储昌楼老师将不少资料同时发到网上,后来一些校长看到后,希望一起做。他们说:“你这几件事情特简单啊,不就是读读书吗?不就是在网上写自己的故事吗?不就是聆听窗外的声音吗?这些事我们都可以做啊。”我说:“好啊,那就大家一起做吧。”于是,几十所学校加入到新教育团队中,只是一开始管理还是比较松散的。
2003年7月,我们在玉峰实验学校召开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次研讨会。这次会议原计划300人的规模,结果来了近500人。当时有报道说这是一次中国教育的“丐帮大会”。
之所以说是“丐帮大会”,是因为自费参加的人较多,会议的组织是民间的,没有行政参与。一批有激情、有理想的学校来了,其中有不少来自农村的困难学校。这一年的会议开得很成功,这振奋了我们的精神。2004年4月,我们在张家港召开新教育实验的第二次研讨会,此时我们的课题已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这次会议成了课题开题会,包括陶西平先生在内的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都来了。陶先生说:“新教育实验会像一条鲇鱼一样把中国教育这缸水搅起来!”
2004年暑期,由翔宇教育集团承办,我们在江苏省宝应县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三届研讨会。2005年7月,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承办了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我们在2005年12月于吉林第一实验学校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五届研讨会,专题讨论新教育实验的最关键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教育实验从目标上来说有四个方面:
其一,改变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孔老夫子的《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是非常糟糕的,现在大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享受不到成长的快乐。天津有位老师告诉我,有个学生学习很差,常挨老师的批评、父母的打骂。老师找他谈话,他反过来对着老师把桌子一拍:“他妈的,这学习是谁发明的,老子不干了!”那么,学习也好,教育也好,能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我们要追求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其二,改变中国教师的行走方式——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教师的发展问题,应该说是整个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基点。我记得在一所大学作报告时曾有一位老师问我:“朱先生,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当时我脱口而出:“是教师!”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课堂,她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说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因为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带动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快乐。实际上,孩子不快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快乐。在传统的教育观里,教师是工具,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工具,他的使命就是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最后成为灰,所谓“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说,教师的价值没有一种直接的呈现方式,只有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教师不能通过自身的价值来展现成功,不能在教育过程中享受职业生涯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这样怎么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所以我说,应该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享受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目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2004年第7期《人民教育》,它封面上的三个人物都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一个是张向阳,一个是沙洲小学的校长陈惠芳,还有一个是玉峰实验学校的普通教师吴樱花。它认为新教育实验的最大功能是改变了中国教师的行走方式,让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这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
其三,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前几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教育缺什么》,其中谈到的一个“缺”就是“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个很大的话题。“人文”,实际上就是“人”和“文”的合成。第一,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整个教育是不是关注人、关心人、关怀人的成长;第二,文的层面,是否关注文化的传承,是否关注文明的延续,是否关心和关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这两方面做好了,就是具备了人文情怀。但是我们的教育太缺少人文精神、人文的情怀。
2005年“两会”期间,我写了一个提案,要求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和高考的文理分科。在这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文理分科是中国教育的“毒瘤”。
为什么我反对文理分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理分科讲起来是减轻学生负担,免得既要学文又要学理,实际上是加大了理科的难度,是对所谓科学的重视,对人文的轻视。文理分科制造的第一批失败者是选文科的学生,他们往往是数理化学不下去才选了文科。我的孩子非常喜欢文科,可他不愿意学文科,他说:“老爸,学文科会被人瞧不起,人家学习成绩好的都学理科,我为什么要学文科?”所以他要考理科。我一直就呼吁取消高中和高考的文理分科,降低理科难度。实际上中国学生所学的理科太深了。有人说,不这样怎么能保证我们的理科水平?我说奇怪了,美国中学的理科难度并不大,可美国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不注重教育实际,为了少部分人的成功而设计的教育制度,是80%的人在陪20%的人读书的教育制度,是怂恿全国的学生要进北大、进清华的教育制度,这个制度实际上是荒唐的。我主张大幅度降低理科考试难度,那种天才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选修大学课程,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我主张“奥赛”完全和中学脱钩,交给大学去做,大学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奥赛的学生,这部分人在中学里就可以选修大学的学分,甚至到大学两年就能拿到大学的文凭。否则,文理分科造成了文科学生自己瞧不起自己,把他们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给毁灭了。
我们不能不承认,孩子们走向社会后更有用的是人文知识。你看,在社会上最有用的是什么方面的知识?是历史、地理、管理、法律等等,这都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我不是说理科知识没有用,理科知识也同样很有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对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人文的东西更重要。我们的整个教育制度是有些问题的,这造成了我们整个学校制度里缺少了人文内涵。
所以,我们的新教育实验特别重视让师生与崇高的人文精神对话,重视师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我认为,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是没有品位的,即使你有再好的成绩。这就像一个暴发户,很有钱,但存钱再多,要是没文化,也是没品位的。你的级别再高,你没有品位,也是被人瞧不起的,难登大雅之堂的,而且你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其四,打造中国的“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教育的精神家园和成长的理想村落。所谓“新教育共同体”,就是说,我们开展新教育实验,不是让一个个教师、一个个学校孤立地去做,而是要让更多的学校一起来探究。张荣伟博士正在写一篇《论“新教育共同体”》的论文,他关注了所有实验学校的成长历程,关注了参与者是怎么研究、怎么行动的。新教育实验不是我朱永新创造的,我充其量只是个牵头人,我只是一开始提出框架、理念,包括几个行动,我告诉大家,所有的学校一起来探索,来实践,我总结大家所做的东西。我想,新教育共同体,今后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提携、相互帮助的一个共同体。
我曾对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赵校长说:“你们学校的资源那么丰富,一校独享太奢侈了。清华那么多的名教师,那么多的院士,你可以每个星期请一个院士或者一名教师到学校给孩子们讲他们的故事,你把他们全部录下来整理好,这样,我们所有的实验学校就可以一起分享了。这个财富就不仅仅属于你们学校了,当然其他学校的财富你也可以一起分享。”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在小学的6年里能听100场清华院士的报告,了解他们人生成长的历程,可能比在课堂上的收获还要大。
2005年我们在江苏省姜堰市召开了“建设数码社区”的全国研讨会。在会上,我们提出新教育共同体的资源建设问题。下一步,专家会指导所有的学校建设自己的主题资源网站,如某个学校就专门建小学三年级或小学一年级的某一个主题,其他学校可以把有关的资料,如备课、教案等全部发给这所学校,由他们来整合、整理。这样,就在“教育在线”的平台上建设了一个大的资源平台。
比如说,关于鲁迅的资料可以集中到你们诸城中学,那么诸城中学就应该是全国最丰富的鲁迅资料网站。不少中学语文老师都听说过著名的网站“三槐居”,可以说它是目前中学语文方面最好的网站,它是江苏省盐城中学的几个老师创办的。上海的“惟存工作室”重点是整合优质资源,创办者也是我们课题组的重要成员。
网络是可以聚集人才、挖掘人才的。云南有个老师,网名叫滇南布衣,生活在中国的贫困地区,他现在是“教育在线”小学教育论坛的“版主”。这个老师以前甘于平庸,爱好抽抽烟、喝点酒、上网玩游戏,还结交些“三教九流”的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教育在线”,他自己说当时一下子被震撼了,于是开始在网上“安家”,后来申请做版主。我们曾担心,他作为贫困地区的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能否有时间、有经济条件来打理好论坛?没想到,他后来做得非常出色。2002年10月1日,“教育在线”召开首次版主大会,他应邀来苏州。临行时,他母亲怎么也不同意他来。他母亲说:“你千万不能上当,网上还能有什么好人哪。”他对母亲说:“中国有那么一群对教育有那样的热情、对教育的理解有那么深刻的人,即使他们是骗子,我也情愿上他们的当,受他们的骗。”结果,他就扛着一大包当地出产的普洱茶来参加会议。他到苏州开了一天的会,却没有留下来参加第二天的参观活动。他要赶回去,学生们在等着他,因为他要乘16个小时的汽车和36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回到他自己的学校。当时他的学校只有12个孩子,从此这12个孩子得到了网站全体网友的关心,后来镇教委把他调到中心校,负责全镇8个学校的网络建设。
二、人本与行动:新教育实验的理念
(一)新教育的理论渊源
“新教育”三个字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教育家雷迪不满当时脱离于生活的教育,提出了要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的工业化生产培养人才(当时工业化革命刚刚开始),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人才,有个性的、有一定技能的人才。他提出了“新教育”的概念,并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这个学校办起来后很快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像巴德利、怀特海、沛西·能、利茨、德摩林、德可乐利及爱伦·凯等,他们是当时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也都在自己的国家创办新教育学校。这些新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欧洲教育理念,在《欧洲新学校》一书中对此有专门介绍。
欧洲的教育革新思潮很快就传播到美洲,特别是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汇合在一起,对杜威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杜威的思想对我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陶行知先生就是杜威的学生。以上这些教育家都曾把当时探索的教育方式命名为“新教育”。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观实际上就是新教育观,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他的新教育。总之,在变革的时代出现的教育多少都会烙上“新教育”的印记。
当代出现的两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与新基础教育,和新教育实验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新课程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通过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困境,甚至一些挑战(这次“两会”期间也有著名学者对新课程改革提出质疑,特别是数学家姜伯驹。他非常不客气地说今天的改革从数学理念上来说就是错误的)。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等是正确的。它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新基础教育,我称之为“大姐大”,因为叶澜老师是位女性学者。这个教育实验是以生命教育为主题,以课堂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重视主动与互动,强调师生双方生命价值的实现。但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新基础教育,都不能包揽中国教育的所有问题,除了课程、课堂的层面以外,教师的层面似乎更值得关注。新教育实验正是从关注教师成长的层面提出的。
(二)新教育的创新特征
有人曾问我,新教育的“新”在哪里?也有人写文章质疑,说新 教育实验并没有什么新东西。说真的,新教育实验的确没有什么新东西,因为我们只是整合了前人提过的理念,倡导着前人实践过的行动。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提出前人完全没有提出过的东西非常困难,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文明,老祖宗都说得差不多了,该做的老祖宗也都或多或少地做过。你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是新的吗?是新的,但也不是新的,孔老夫子的思想里就有多元智能的成分。我很赞成这样一种观点:最好的教育就是返璞归真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
教育的对象总是人,人有着最基本的人性特征和最基本的活动规律,所以教育也不能变来变去。教育,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在教育史上就有永恒主义的学派,它关注教育中那些永恒的主题,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那些往往是最重要的,也是的确存在的。比如说提倡“读书”,这是教育逃避不了的话题。教育离开了读书就不叫教育。人类几千年来所创造出来的伟大智慧都在书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规律都在教育家们的论述中体现出来了,要是把它丢在一边另起炉灶,那是舍本求末,是所谓“赶时髦”,是真正地违背教育规律。所以,新教育实验的创新特征可以总结为:
——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当一些理念古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当一些理念被从旧时的背景转到现在的背景下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去阐释我们对过去的伟大智慧的理解,我们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去实践那些大师的伟大智慧。所以,真正做教育的人应该沉下心来,应该去重温那些伟大的教育智慧。
新教育实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把那些最伟大的智慧和最伟大的实践进行整合的过程。所以,无论是新教育的理论框架,还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行动策略,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些提法。
(三)新教育的理论框架
1.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我在《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的序言里反复地强调,“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过去传统的教育,不太重视学校以外的其他群体,它只是把上一辈人对下一代的教育看成是单向帮助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我觉得是不够的。实际上从成长的过程来说教育完全不是单向的,教师、父母以及其他所有的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同时也都是受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孩子在受教育,父母、老师也都在受教育。
在新教育实验中,我们除了提出“六大行动”以外,还在建设“新父母学校”。为什么没有叫“家长学校”,而叫做“新父母学校”?因为,至少我个人对“家长”这个概念是不太满意的。尽管社会上约定俗成,大家都在用,但我反对叫“家长”。“家长”是个不太民主的概念,家长就是一家之长啊。在国外,是用“监护人”这个概念,孩子在没有成年之前,父母只是他的监护人,而不是家长,父母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的素质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我们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影子,但是我们全社会的教育却把责任推给了教师。我曾写了篇文章——《我为教师说两句话》,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比较低,所有的父母亲都在为他的孩子做着清华梦、北大梦,而不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看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结构,孩子们在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都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家政等方面的知识,这可以帮助未成年人理解怎样做父母,让他们去体验怎样做父母。所以说,新教育实验的理念——为了一切的人,就是让所有的教育主体和客体,包括教师、父母、孩子等,都在教育的过程中共同成长。这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教育也是为了人的一切。为什么是人的一切?我们平时常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的,最好的教育应该能让每个人的潜能、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和发挥。那么,我们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孩子,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人是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帜,干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因为,无论是从我们教育的时间、空间、能力,还是从孩子的个性等方面来看,全面发展都不太可能。所以,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个性的教育。新课程提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似乎还不能反映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提出“为了人的一切”。
2.目标追求:追寻理想,超越自我
新教育实验有两面重要的旗帜:一面旗帜是理想,一面旗帜是行动;一面旗帜是目标追求,一面旗帜是价值取向。
所谓追寻理想,就是要让我们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老师、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都能够为明天、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去追求。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是空的东西,但事实上,当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孩子、一个老师没有理想的时候,虽不能说他是行尸走肉,但可以讲他是没有灵魂的人。只有理想才能够激发人去为明天而奋斗,只有理想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激情。
我们开课题组会议的时候,“书香校园”课题组负责人卜延中在大会上称“朱永新是个疯子,我们则是傻子。新教育实验就是一群傻子跟着疯子在行动”。我很欣赏“疯子”这个提法,因为做教育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疯子”精神,如果没有一点义无反顾的情怀,是做不好的。做任何事情,没有激情你走不远,而教育是需要有激情的诗意的生活。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家,假如你把什么问题都看得很清楚,完全理性的话,你就不能去感染你的教育对象。教育是一个开发情感的过程,教师只有富于激情才能感染他的教育对象,从而让他的理念、他的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所以说,你看那些最好的教育家、优秀的老师,如李镇西、窦桂梅、于春祥、苏静等,哪一个是没有激情的?理想就是激情产生的最重要的源泉。所以,我们宣称,我们应该追寻理想,我们应该为未来的美好而生活,应该不断超越自己。基础差点没关系,只要你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去超越,你就会走向辉煌。
3.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学校,包括一些所谓的好学校,眼高手低,坐而论道,没有一种行动的理念和哲学。我一直说,任何事,只要去做,你就会有收获。做和不做,有质的区别。你不做,再有本事也始终是零;你做,再困难也总会有50%的成功概率,尽管会有50%的失败概率;你认真去做,努力去做,又多了50%的可能性。所以毫无疑问,行动者最后总是成功者,我们崇尚行动的哲学,看准的事情就认真做,努力做。
当然,评价成功的新教育实验的参与者,不是看你发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书,这不是最后的衡量标准,我们衡量的是你有没有在行动,教师、孩子有没有在变化,有没有在提升。
4.新教育实验的五个基本观点
观点一: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赋予他一个成功的机遇和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我们看《千手观音》,假如不知道她们的背景的话,就很难相信这些舞蹈演员都是聋人,她们听不到音乐,只能用心去感受,这让我们普通的正常的人去做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去做都有可能成功。
两个星期前,我到苏州一所爱心学校去,他们的学生差不多都是脑瘫儿,其中也有一些人是智障,智商较低。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让他们成为正常的儿童。但是,最近一两年,我注意到,有的父母就不信这个邪,一直在努力,在逐步地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正常人。前不久,广西一位母亲通过努力把自己的脑瘫儿变成了正常的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就在普通学校读书。这位母亲为了帮助更多的智障人,就办了一所培智的学校。尽管办得很艰难,面临着破产,而且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家产都搭进去了,但她还是坚持着。更早些时候,我在《南方周末》看到了北京的一位母亲,陈女士,我后来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教育是一场持续的战争》。她的孩子已经19岁了。19年来,母亲每年都写一大本的观察日记,孩子进学校后,她每年都有一本与老师的交流本。慢慢地,她让孩子学会了弹钢琴,学会了与人交往,医学上宣布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位孩子的身上都变成了可能。
所以我说,你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如果我们不听苏静老师的课,你很难相信一个刚刚教了两年书的老师,她班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写诗。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写诗,只不过你不是苏静,只不过是你没有苏静那样的信念——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诗人。我最近正在编一本书——《教育的奇迹》,收集了一些这样的故事。千万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凡事皆有可能;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不”,人人都可能成功。不仅对孩子,对老师也是如此。很多校长见到我总说:“我们的老师基础太差,素质太差。”我说:“你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老师基础再差,都是可以成长的。”我们新教育实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教师成长的故事。例如,有个快要退休的普通农村女教师,她的学校参加了新教育实验。校长要求老师们读书、写日记。考虑到种种因素,学校对45岁以上的教师不提这个要求。但这位女教师看到年轻教师都在读书、写日记,她不甘心,于是也开始读书,开始写心得,还开始学电脑。学电脑学得很痛苦,但就是这位快要退休了的老师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也开始发表文章了。她53岁时写了一篇《51岁的我》。她在文章中说,参加新教育实验以后才感受到、才知道了什么是教育。她说:“我教了一辈子的书都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现在我才大约知道了什么是教育”,“我教了一辈子的书都没有找到青春的感觉,现在似乎才有了青春的活力”。2003年,她被评为“教育在线”网站的“青春偶像”。任何一位老师或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关键是给他舞台。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会给你一个精彩。(www.chuimin.cn)
观点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我们做教育的人都在讲,为生命奠基,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思考过,孩子一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你有没有给他?我们在设计新教育实验,特别是设计“六大行动”的时候,就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新教育实验到底要给孩子什么?这些东西是不是孩子需要的?是不是孩子一辈子最需要的?
我们做教育的必须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假如这些问题都没有想清楚,就好像走路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一样,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你就是在漫无目标地徘徊、游荡。现在,我们的很多学校,甚至我们整个的教育,恐怕就没有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否则我们的课程结构就不应该是这样安排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就不应该这样实际。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的教育生活就不应该如此,而应该是生活的东西,应该是对人生最关键最有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同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东西。我常说,我们的教育往往就是为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考试这一天,考试这一天所用的东西就是我们教育的全部,就是试金石,这一天成功了,教育也就成功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眼睛只盯着这一天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一天需要的东西,再过两天可能就会忘记。“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因此,怎样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观点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人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说,人和人的差别实际上是很小的。研究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正态分布曲线,5%甚至更少的人是天才,5%智力低,而中间的90%多的芸芸众生,从智商的分布来说没有什么差别。可能你120、我130、他140,都是在正常范围之内,谁能够精彩,谁能够成功,靠什么?靠的就是精神状态。死人跟活人就差一口气,活人跟活人就差在一个状态。一个有状态的人,只要打起精神来做事就能活得精彩。而没有状态的人就萎靡不振,就不愿意去努力,最后自然没法成功。所以,你注意看看周围的人,看看你大学里的同学就知道,哪些人现在活得精彩,那些真正精彩的不一定是当时成绩最好的。可见,精神状态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要求我的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尽快研究出一套新教育的心理体操,我想用不了几年的时间就能做出来。在我们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老师都要做这样的心理训练,像体育中的拓展训练一样,今后我们也要把它引进教育,让实验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都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实际上,很多人完全是靠状态去生活的。我的很多朋友经常对我说,朱老师你怎么身体那么好,昨天在那里今天又到这里了,到了讲台就神采飞扬?我说我不是身体好,我早上还在吃药呢,所有知识分子有的病我都有,什么颈椎病、腰椎病、高血压等乱七八糟的病很多,没事,只要有精神就能干活,只要有精神,就会去努力。我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来工作,我也知道睡觉很舒服啊,但是因为有精神,我眼睛一睁开就要起来工作。虽然少睡了觉,但只要体能可以,就没有问题。所以我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就容易体验成功。
前不久,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介绍常州一个农村小学的校长,题为“普通的校长,不普通的学校”。这个校长叫奚亚英,我是看着这个学校成长的,虽写的是“普通的校长”,但这个校长很不普通。我为什么说她普通呢?因为她没什么学历,是个普通的中师毕业生,大学本科都没有;她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学校,没写什么鸿篇巨制,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校长。但我觉得她有自己的状态。什么状态呢?我只讲几个小故事。大概是在1998年的暑假,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在苏州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会议请我去作一个报告。在报告完了之后,这个奚校长盯住我不放,从此我再也“摆脱”不了她了。她来找我,说朱老师你讲得很精彩,我回去马上就根据你说的去做。其他的校长也有不少这样对我说过,但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所以我不太相信,我以为奚校长也只是说说而已。过了大概三四个月,奚校长给我打电话,说朱老师你能不能来看看,你说的我们都做了。我当时还是以为她只是客套一下,没有多想。再过一个月她又打电话问,朱老师你现在有没有时间,我说等我排一排,还是没有去;再过一个月她还是打电话,问你现在有没有时间,我说好,我尽快来。后来我去了。我到奚校长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发现他们果然按照我的设想在做,并且做得很好。我对这样的校长当然是很感动了。她说,朱老师你能不能帮我请一些人来,于是袁振国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都过来给老师们作报告。那么多的名家、教授、大师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学校给老师们作报告,和老师们零距离接触、交流,这在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学校,感动了他们镇上的领导、市里的领导。现在,市里投资了1000万给她建造了一所新学校。教师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学校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状态,因为她始终不甘心学校的落后状况,所以就去努力追求卓越。同样听讲座的上百名校长,为什么只有她能够进行,关键就是其他校长没有这样的状态。所以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观点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富有个性的教育,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每个学校成为它自己的教育。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评选过世界上办得最好的学校。我在有关的书里也作了介绍,这些被评上的学校都是最有特色的学校。你用什么来评价一个学校的特色呢,就是看它和其他学校不可比较的地方,它做了人家没做的,或者人家做了的它做得更加卓越,如此而已。你要是通过考试来比,那全中国只有一所好学校,一个地区只有一所好学校,但你要是用个性来衡量,就应该是百花齐放,就有很多的好学校。新教育实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求所有的实验学校都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当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形成品牌的重要条件。个性的张扬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学校都应该针对自身的基础,针对自身的区域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的领域。今天苏州有些学校就在镇江的会议上交流,吴江同里小学就是把书香校园建设与墨香校园建设结合起来。他们学校要求每个人(师生)都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学校几千人,每个人写的字拿出来都很漂亮,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到学校跟他们的老师和孩子讲,写字很重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如果汉字没有了,中国文化就不能称其为中国文化了。民进中央主席、语言学家许嘉璐在一次会议上讲,汉字不能随便改,他说第三还是第四次文字改革方案就想把“园艺”的“园”改成“元旦”的“元”,“鸡蛋”的“蛋”改成“元旦”的“旦”,后来没有通过,因为这不能随便改啊,改了以后,这个“元旦”是“一月一日”还是圆形的“鸡蛋”,就谁也搞不清了。
日本有个研究书法艺术的团体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中国访问,每次来都邀请中国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写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我们的挑战。他们完全是“正规军”啊,统一的家伙,写字的垫布、笔筒、笔架等,又是全日本挑选的书法精英,经过了训练;而我们每次都写得很困难,写得好的不多,要从各校挑选学生,结果字大大小小的,跟他们还是有差距。我们都知道,字是人的第二副面孔,第一副面孔是爹妈给的,你改变不了,但第二副面孔你可以把它做得更美,说不定一手好字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的普及使会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一手好字就更加重要了。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不可以也将书法创成特色呢?特色对于薄弱学校来说更为重要,它是薄弱学校发展转变的一个关键。
观点五: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新教育实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将让整个社会不断地走向崇高,让整个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并将之看成教育最崇高的使命。教育在传播知识、传授技能的同时,还有一个更加崇高的使命,就是使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它通过传播人类崇高的精神、崇高的价值观念,让人不断地接受崇高的熏陶和洗礼,从而走向崇高。如果忘记了这个使命,教育就很危险。
生命教育在古代实际上也是非常强调的,在儒家的传统里,每一根头发都是爹妈给的,不能随便剪掉,所以中国古代,可以用剪头发代替刑罚。可是现在,经常听说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动不动就拿起刀捅人,究其原因都与教育有极大的关系。学校教育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理念支撑,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精神支撑,也没有足够的道德支撑。只要分数、分数,学校教育不讨论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不讨论怎样建设一个民主的社会,不讨论生命的尊严,我们学校的教育是苍白的。
昨天上午,在镇江索普小学开了一个教育现场会,非常精彩。一个语文老师,他每学期只用一半的时间就把课程全部讲完了,然后就以生命教育作为主题,推荐一大堆书让学生去读。我们看到他在学生阅读以后请了一个当地的“张海迪”——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与孩子们面对面地交流。他的课上得非常精彩,很多人都掉了眼泪,我觉得这种课很有意义。教育应该回家,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三、探索与前进:新教育实验在行动
第一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
什么叫做营造书香校园?可以这样表述:在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身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怎么样去建设书香校园?我觉得以下六个载体很重要。
1.环境(氛围)载体
环境载体就是通过环境的建设营造读书的氛围。很多实验学校,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宣言——“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他的阅读史”,“今天你读书了吗?”,“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等等。总之,要有一个提倡读书、方便读书的环境。
2.物质载体
建设书香校园需要物质,这物质载体可以先从班级做起。很多学校都是从班级开始建立班级的图书角,可以由学校提供图书,也可以让学生自带。如小学四年级,学校就根据实际推荐最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读的书,建起图书角,也可由学生带给同学(介绍)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或是最让自己感动的书,建成班级图书室;还有,在班级以外,学校可以建起开放的阅读区,也可以叫年级图书广场,针对一个年级来设置的,学生任何时间都可以去看书;此外是学校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品种与建设也很重要;第四就是要求学生逐步建立个人藏书架,苏霍姆林斯基曾要求他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拥有个人藏书架,拥有自己最喜欢的、终身都可能去读的图书。我把这些称之为物质载体。
3.活动载体
对于孩子而言,只读书而没有活动是很难真正进行的,我们需要设计大量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例如,让学生为名著配插图,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里搞插图大赛,把美术教育和读书活动结合起来;为名著配音,每个学生选三段他最欣赏的名言名句,每个人录几分钟,在班上播放,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同学的声音,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最喜欢的图书人物卡通大赛;扮演最喜欢的人物在学校内游园;和作家面对面,把作者请到学校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总之,要举办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可以举行图书交流活动,如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感动”系列活动,让每个教师、每个学生各推荐一本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书,陈列在学校的图书架上,并且这个图书架是在广场上,不用办任何借阅手续。每个人在自己推荐的书的扉页上要写上这本书感动自己的理由,写出为什么把它推荐给大家,让感动过自己的书再去感动更多的人。
我到他们学校参观时,专门为他们题了一句:“心中有理想,校园满书香。”我去的时候,书架上的书并不多。校长不好意思地看着我说:“朱老师你看书不多了,都被学生借走了。”我说:“假如书都在架上,那才不是好事。要么是学生不喜爱读,要么是图书选得不吸引学生。人需要感动,当书不和人的眼睛接触、不和人的心灵接触的时候,书不是书,而是废纸。书只有和人的眼睛、和人的心灵接触的时候,它才变成了书。”
所以,书只有被阅读的时候,它才有价值。所以,书架上的书全被借光了才好呢!校长还说,他担心这些书回不来,因为学生不需要办任何手续就可以拿走,要是他们拿回家不拿回来怎么办?我笑着说:“爱书无罪,要相信孩子的内心是纯净的。如果真的少了几本,也不用担心。一本书能够影响一个人,是书的幸福,也是学校的幸福。今天你的学生把一本他非常喜爱的书拿回家了(我们不说是偷回家了),以后他事业有成时,说不定就会捐你一个图书馆。当然要引导,还可以鼓励学生捐更多的书。”
也有实验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说:“学校购置了书,但孩子们不爱读、没有时间读怎么办?”我想,我们就通过各式各样切合实际的活动去推动学生读书。没有人是天生爱读书的,读书的兴趣需要培养,要从孩子们最喜欢的书开始,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让他们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孩子们一旦形成了读书的习惯,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孩子会有终身的阅读需求,一旦他爱上了读书,你不让他读书都不行。
4.组织载体
对读书只进行一般的号召不行,组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很多实验学校建设了读书指导委员会,校长亲自挂帅。学校内设立教师读书沙龙、教师读书俱乐部、小书迷俱乐部、小书迷协会等。我们有个实验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效果非常好。每周有一个晚上,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已成为制度。你想,每周一个晚上要交流读书心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次交流会议后的一周内都要读书,不读书你来交流什么,不读书就没东西交流啊。有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写的《儿童发展》,这是目前最好的一本研究儿童发展的书,价格近百元。有的老师一看这么厚,就不读了。读书俱乐部就让每个人读一章,再利用几个晚上交流。一交流,这本书不就读完了?你要是觉得哪一部分特别精彩,你很需要,就可以再去读那一部分,用这样的方式来读书。较难理解的书,就请专家、请作者来讲,像《学会学习》等书,他们就请翻译者到学校来跟老师交流,这样就把大家学习的兴趣提上去了。
5.课堂载体
现在的很大问题就是没有时间读书,所以,很多实验学校就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阅读课又分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交流课、读物推荐课等各种各样的课程。比如,我们编了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最近准备重新请专家按年级编排,小学一、二年级一本,三、四年级一本,五年级一本,中学一本。因为小学生、中学生没有一定的诵读量是不行的。中学生还有《英文名篇诵读本》,里面是英语世界中非常有影响的谚语、名人名言、讲演、诗歌、散文,中学生要背诵。这两本书要是读好了、背下了,就可以打下较好的人文基础,积累较丰富的人文底蕴。
6.评价载体
很多学校都有关于书香校园的评价制度,有的评选书香班级(如宁波万里学校),有许多学校做了“书香校园”的流动牌、流动锦旗,看哪个班级书读得多、读得精彩,读书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也有许多学校为了推动孩子读书,搞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这也是很重要的。有人做了调查,我们中国大约50%以上的家庭是没有图书的,而韩国在1996年的调查结果是96.8%的识字家庭拥有500本以上的图书,藏书量非常大。韩国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现在,韩国的这种传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的学校评选“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读书新星”、“小书迷”等。在镇江,有的老师自己做了美丽的书签,上面写上鼓励的话送给“小书迷”、“读书小博士”,甚至买书送给他们。通过各种各样评选、激励的措施,鼓励、帮助孩子们多读书。
通过环境、物质、活动、组织、课堂、评价这样六个载体的建设,书香校园也就建设起来了。
新教育实验为什么如此强调读书?首先,因为读书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平时,我们看一个校长、一个教师,只要和他一谈话,你就能感觉到这个人的文化底蕴、品位、品质。这往往跟他的阅读是有关系的,不能说是一对一的正相关,但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读书对个体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读书对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位英国的记者问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更重要?”丘吉尔毫不犹豫地说:“我宁可失去五十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你认真地研究一下全世界的民族和国家,生命力最强的民族都是阅读量非常大的民族。现代社会发展最快的民族也与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韩国就是如此。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民族是哪一个?是犹太人。犹太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65本,而中国人不到5本,包括教科书、教辅书在内。试想,一个读5本书的民族跟一个读65本书的民族怎么去竞争!英文版的《耶路撒冷报》,只有500万人口的以色列人就订阅了100万份。人类那些伟大的思想都在每个时代的经典之中,并且是通过阅读传承下来的。因此,阅读这些书就意味着跨越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的高度。
2004年10月,在江苏召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朱小蔓邀请我作讲演。我的观点是:教育首先就是读书,没有读书活动就谈不上教育。在交流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第一个站起来提问题。她说:“朱先生,你把读书看得这么重要,你是否认为读书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了?”我说:“当然是了,我说读书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你父亲说的。”你父亲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真谛之一。”你父亲还说:“一个学校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书那就是学校了;相反,可能一个学校什么都有,但假如没有为师生的精神发展准备的图书,那它不能称之为学校。”后来就餐时,卡娅对我说:“你对我父亲的研究比我还厉害。”
没有读书就没有新教育,没有读书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求新教育实验学校必须建设书香校园。我们要求实验学校要搞两个读书节,上半年一次,4月23号——世界阅读日,因为这一天是莎士比亚诞辰日,同时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诞辰日。最初是西班牙人提出来,后来由联合国颁布为“世界阅读日”的。下半年是9月25日——鲁迅诞辰日,我们把这一天定为校园“阅读节”。我曾连续3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提案,提议设立中国人的“阅读节”,一直没有被批准。不过我们已经先做起来了,在实验学校把这两天作为阅读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我们还组织上百名专家,在近万份问卷的基础上,历时7年确定了《新教育文库》的书目,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各100种。小学6年,100种图书;中学6年,100种图书;大学生100种;教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读100本书。每年都会根据当年出现的好的著作、好的版本及时作出调整和更新。这400种图书书目,“教育在线”有公布。我经常讲,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寻找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和交流。从过去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深刻领悟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第二大行动:师生共写随笔
我们要求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坚持教育反思,写教育日记(故事、随笔),进行教育的叙事研究。这个行动目前的效果非常好,它和“书香校园”的建设一起,成为整个新教育实验最亮丽的风景线,一大批老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一行动成长起来的。
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2004年7月的一天,《杭州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说,一个绿色的网络改变了一个小学生的命运。这是杭州市和睦小学的学生胡量的故事。和睦小学校长网名叫管得宽,真名叫张敏,他在“教育在线”网站的管理论坛上每天坚持贴一篇自己的心得,并且每天的读书情况乃至从第几页读到第几页他都在网上公布,让大家监督。当时他担任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语文教师。上课时,他把“教育在线”的网址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到上面去写日记。他班上有个学生胡量(我到杭州时曾专门去看望已经上了中学的胡量),当时是全校全年级有名的“差生”,尤其是语文最差。当张敏校长把网址写在黑板上以后,胡量当天晚上回家就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喝彩。过去都是命题作文啊,他没什么可写的,而现在是随便写,他有很丰富的生活经历,就很容易地写了。老师鼓励他,其他网友也鼓励,他来了劲头。第二天再来一篇,贴上去了又得到了鼓励;第三天再来。就这样,连续写了5个月。5个月后,胡量的一本书出版了。很难相信,一个典型的“差生”,5个月的时间竟然出版了一本书——《成长的足迹——胡量日记选》。
坚持写日记,对自己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我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写,一天不落坚持到今天,我觉得非常有用,大家看到我的教育文集最近出版,后面有我的活动年表,很多人奇怪,问朱老师你每天做的事情怎么都记得,我说很简单,把日记翻开抄上去就行了。我经常说,即使不出版,一篇也不发表,这也是人生的一笔很大的财富啊。上海有一对老夫妇,从解放初(1949年)起,每天将到菜市场买菜什么的全部记下来,什么菜买了几斤,价格是多少,一直记录着,这个日记本最近被上海博物馆高价收购,因为这个买菜的记录反映的是中国物价的变迁、生活的变迁、人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变迁。
我要求玉峰实验学校的每个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日记本;每个老师每学期要有一本教育随笔,像我前面提到的吴樱花老师,一个小学老师,写了一本书——《孩子,我看着你长大》,我看了很感动,帮她写了篇序言。她过去就是个不错的老师,参与新教育实验后,更加自觉了,开始写主题日记,不是每天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而是某一段时间集中观察一件事,做一件事。她注意到一个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为了加强对他的教育,就写观察日记,然后将日记跟孩子及其父母进行交流,3个月后她就写了一本书。所以,对教师个人来说,坚持写日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她过去从来没有在某一段时间这么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有的老师说,朱老师你把我们害惨了,天天要写这个东西交差。我说,刚开始肯定有些老师会骂我,但写下去以后,要是不让你写你会难受,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你得到了快乐。为什么?为了写得精彩,你必须做得精彩,这样也才能活得精彩。如果你活不精彩,做不精彩,就不可能写得精彩。所以写不是目的,写是为了让你活得精彩。你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你才有可能写得精彩。很多老师从过去的应付变成了现在努力地工作,大胆地实践,让自己写得精彩,这要有一个过程。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在写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江阴市环南路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过去孩子们都讨厌写日记,写东西像挤牙膏一样。现在,他们爱上了写, 日记现在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孩子们写了半年,就出了两本书。我给他们的书取名叫“放飞希望”。他们校长到现在还不敢让我们到他学校开现场会,说他们学校太破了,我说没关系,中国的大部分学校条件都不好,要是新教育实验在农村能做了,在城市就更容易做了。
第三大行动:聆听窗外声音
我们要求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聆听窗外的声音,学会关心窗外的事情。通过学校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我们也提了个数量指标,6年争取听100场报告。这个报告会,可以请校外的社会名流、企业家,也可以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还可以是校内的老师、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校期间听100场报告,这是我们的期望。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观点?我反省自己的成长历程,反省我自己在大学里从事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不能缺少优秀人物的影响。中国有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书香校园”的建设是一点一滴的,是一本本书的积累的过程,但一次好的报告、一次好的谈话,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其影响力更是具有震撼效应。一个优秀人士的讲演,往往是他多年体会的浓缩。比如说,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东西,可以说是我几十年做教育工作浓缩提炼出来的。我常说,一场报告就是一个人生,无论你请谁来作报告,他肯定要把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东西讲出来,所以听报告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苏州,我们每个月都要请一位大家给我们的校长作报告,上个月我们就请了李希贵,请他讲讲他的观点、理念。我在苏州曾经开了一个名师班,请了许多名师来上课。师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你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你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感染,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第四大行动:双语口才训练
作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与教师必须重视口才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会说话,学会交际。我们要求每一个月要给学生5分钟当众讲话的机会。学会说话,这是人一生有用的东西之一。英国一位教育专家发出警告,人类语言能力正在退化。人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美国学校把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训练作为基础教育中知识和技能的第一目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仔细想一想,会说话的人他就会拥有更多的机会,你不会说话就没人知道你。你说得精彩就更有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在民主社会,口才、表达能力就愈加显得重要,做生意、说服别人,当然需要好的口才;做老师,尤其是要想成为优秀的老师,没有好的口才是很难成功的。现在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名师,都是最会讲话的。为什么名师里语文老师最多,像窦桂梅、李镇西、韩军、于漪、于永正等,因为语文老师比其他老师会讲、会写。在全国有影响的老师中,10个中有5个是语文老师。其他的学科为什么很少,因为其他学科的老师不那么会讲善写,展示自己的机会少,他们感染人的方式不一样。
这里说的“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和英语,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最近,玉峰实验学校专门搞了一个“课前三分钟大舞台”,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讲演,每天一个学生。这样学生课前就要看书,然后到课堂上来“贩卖”。昨天思考的问题今天来发表,这带动了整个研究性学习,所以,我说要是我做校长都不用专门搞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通过这个就可以带动。学生要想在课前三分钟说得精彩,就必须去研究,要想打动人,就要有大量的阅读与调研。所以口才的训练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都在推进双语教学,无论是英语也好,其他语种也好,关键是口语的训练。中国学生学英语语法学得很好,但不会与人交流。实际上,交流和表达远远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困难。我们的孩子一旦送到国外,不到半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与人交流,因为在那样的环境里大胆地表达很快就能与人沟通,所以,要鼓励孩子们开口讲话。中国人不太善于讲话,在国际交流中常常是人家问什么问题答什么问题,很少有人主动地去讲。假如你让他讲,他只会一本正经地介绍自己学校的办学思想、指导方针,人家对这些不感兴趣,他们需要发自内心的交流。
前不久,南通召开了一个国际性的市长论坛。会后有人发表评论,问为什么中国的市长都不会讲话?很简单,中国的教育没有培养会说话的人。与我国的基础教育强调数理解题训练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重视用语言来表达思维,以思维来提高语言,其中既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能了解自己,也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理解别人。
在学校,孩子发言要举手,但很多孩子是从来不举手的。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从没看到老师去点不举手的孩子发言,而不举手的几乎是大多数,反正我不举手你也不会点到我。我就希望老师们上课能点那些不举手的孩子发言。让学生会说话,大胆地说话, 自信地表达,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很重要的,它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 目前,我们实验学校刚刚启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计划。试想,一个学生一个月讲一次,6年下来就是五六十次,学生有五六十次公开场合下讲话的机会,这对他的锻炼是很重要的。“国旗下的讲话”也是,前几天我在论坛上看到有人发帖,征集“国旗下的讲话”。我估计是有的校长没东西讲,只能看人家校长是怎么说的。这是校长自找苦恼,为什么你非要自己讲?你可以让学生讲啊!每次国旗下的讲话,你都把它变成学生讲演的平台,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代替空洞的说辞。学生要面对几千个人讲话,一定是要精心准备很长的时间,这对他们的能力也是一种培养。让学生成为国旗下讲话的主角,这会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如果学生参与面宽了,甚至每天都可以有升旗仪式,不一定非得在星期一。只要维护好国旗的庄严,激发学生对国旗的那份情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校师生面前讲话,那么升旗仪式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会成为一种期待。此外,你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海报,让学生自己组织讲演,那将会是多么精彩!
第五大行动:建设数码社区
我们刚刚在江苏省姜堰市召开了全国建设数码社区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建设数码社区”的概念,就是在新教育实验理念的指导下,以“教育在线”网站为平台,以校园网为基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娴熟的信息交往能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
数码社区的建设非常重要。我用“社区”这个概念,而不用校园,因为社区要超越校园。我们的目标是,每个实验学校首先要建起自己的校园网,校园网要尽可能为每个老师每个学生建立个人主页。新课程中有个“学生成长记录袋”,这个记录袋很难弄,弄得不好就成了垃圾袋,什么都往里面放,最后不好处理。改成电子档案就好办多了——学生的成果,学生的风采,学生的自我展示,都可以通过它来完成。学校,建成主题网站,鼓励师生通过网络学会交流。不懂得利用网络的人就不是现代人了。现在获取信息最快的途径毫无疑问是网络,学术研究如果离开了网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传统的博士生做论文,一般要用两年时间甚至是两年半的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要到图书馆一本一本地收集,然后通过主题性的、研究性的资料去寻找相关的文章。现在你只要有网络就可以收集到最重要的资料。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进行交往,也是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学生上网不能控制自己,不妨尝试通过建设数码社区来避免这样的问题,让他们养成与同伴交流、分享心得的习惯,让他们感受不打游戏也有快乐。网络交往很重要,网上最活跃的老师,比如我们山东的许多网友,他们都很活跃,也都是有才华的老师。假如不懂得交往就没有人知道你。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开主题帖的,大概有三千到四千人,每天坚持写作,但很多人是没有人知道的。这类人只是自己每天坚持写,但很少去看别人的帖,也很少跟帖。很多人跟我说,我也上了网,也发了帖,但没人知道我,你们的网站是不是嫌贫爱富?有名的人就跟帖,没名的人就不跟帖。像陶继新老师的跟帖就很多很多。
我说并不是这样,我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网友水易是某县教育局教研室的一位老师,一个很普通的老师,但他的跟帖率就很高。为什么?因为他常常读别人的帖并且用心回帖,你尊重别人,人家就尊重你。再如,有一个老师很善于交往,别人很多不错的文章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而他的却发表了。为什么?因为他经常主动在网上把自己的文章发给编辑。有的老师在网上发了文章,就给我发短信说:“朱老师,你能看看我写的文章吗?”平心而论,不可能所有的文章我都去看,但他今天给我发了一个我没有去看,明天又来一个,我还没去看,后天,他又发来信息:“朱老师,你应该来鼓励我一下吧。”于是我只好去读读了,有时的确发现不少好东西。开新教育实验的研讨会时,很多没有见过面的人,一见面都亲如兄弟。据说网友秉正号称是“走遍全国都有人管饭”。教育网友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在虚拟的网络中培养起真实的感情。
不少编辑也说,很多作者没见过编辑一面,也没有用笔给编辑写过一封信,就是通过网络的联系发表了几十篇文章。现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的编辑记者们常常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约稿,网络就一点点变得方便而真实起来。
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是我鼓励老师上网的重要原因,因为你备课所需要的大量好的东西就在网络上。你要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备课,你很难收集到那么多资源。网络的资源太丰富了,甚至于有的老师就在网络上发个“SOS”,说:“下个星期要开公开课了,没有思路,请大家帮帮忙。”马上就会有很多人给他出主意,告诉他如何去备课,还可以到什么网站找什么资料。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建议教育部应该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平台,每年拿出相当的资金专门收购最好的教育软件,或请最好的专家去开发教育信息软件,免费供学校、家庭使用。现在往往是学校各自买,花了大量费用。我希望所有的实验学校联合起来,把自己的资源让所有的学校共享,如教案学案、备课资料,甚至课堂在线等。重复开发、重复劳动、重复购买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六大行动:构筑理想课堂
这第六大行动,最初叫“打造特色学校”,后来改为“构筑理想课堂”。我在《理想的课堂》一文中提出了课堂的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六个方面,但这只能作为参考,今后要逐步去完善它。理想课堂到底有怎样的标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会有不同的模式,这是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除了“理想课堂”以外,新教育实验还提出了十大领域: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今年开始了“理想的德育”实验,7月份要召开的研讨会的主题就是“新德育、新课堂”,要提出新德育的一些原则、模式。关于“新父母”,我们已经在全国建立了7所实验学校。新《公民》教材本月也正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们在行动中感悟,我们在感悟的阳光下携手向前,我们有理由期待“新教育实验”走向辉煌。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说:“参加新教育实验,澎湃的是激情,涌动的是理想,激起的是热情,付出的是真心,发展的是智慧,收获的是每一刻的生命。”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让我们共勉,让我们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
【注释】
[1]本文为2005年4月在山东诸城举办的山东省学校管理研究会年会上的讲演稿。
有关新教育讲演录的文章
用新教育的理念、思想和行动来改造和建构实验区的日常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2005年绛县开始进入新教育,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我们从相识到相知,一路走来,绛县新教育人的执著、坚定、聪慧一直让我们非常感动。新教育是一个草根行动,是一项民间的教育实验,相对于官方教育改革而言,新教育的自我定位是补充而非替代。他的智慧为绛县教育营造了一个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2024-01-28
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一靠政策保证,二靠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正因为如此,才提出“科研兴教”的口号,并指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占有统帅的、导向的地位。通过中小学教育科研,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上升为教育......
2023-11-18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有利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进行学术交流。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2023-11-18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石油位于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时,少数族群更有可能反抗由其他族群掌控的中央政府。石油的这种族群地理分布特征会增加族群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或加剧正在进行的族群冲突,使其演变为族群战争,因此这样的国家通常会爆发族群战争。本章还提出了两个关于石油族群地理分布和族群战争间关系的主要机制。......
2023-08-16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这种理念可以看作是“行动研究”定义的雏形。因此,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一个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问题的好办法,是未来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行动研究恰恰是一条鼓励人们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参与协作、共同研究,......
2023-11-18
新形势下的法制宣传教育具有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作用,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作为“法律六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区域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前提。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我国法制宣传教育根本性的变化是,从把法律交给十亿人民逐步转向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2023-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