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第一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而命,独于填词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详,亦且置之不道。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着。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
2024-01-27
音律第三
【原文】
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填词之乐,详后《宾白》之第二幅,上天入地,作佛成仙,无一不随意到,较之南面百城,洵[1]有过焉者矣。至说其苦,亦有千态万状,拟之悲伤疾痛、桎梏幽囚诸逆境,殆有甚焉者。请详言之。
他种文字,随人长短,听我张弛,总无限定之资格。今置散体弗论,而论其分股、限字与调与叶律者。分股则帖括[2]时文是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然其股法、句法,长短由人,未尝限之以数,虽严而不谓之严也。限字则四六[3]排偶之文是已。语有一定之字,字有一定之声,对必同心,意难合掌,矩度不为不肃矣;然止限以数,未定以位,止限以声,未拘以格,上四下六可,上六下四亦未尝不可,仄平平仄可,平仄仄平亦未尝不可,虽肃而实未尝肃也。调声叶调,又兼分股限字之文,则诗中之近体是已。起句五言,是句句五言,起句七言,则句句七言,起句用某韵,则以下俱用某韵,起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下句第二字定用仄声,第三、第四又复颠倒用之,前人立法亦云苛且密矣。然起句五言,句句五言,起句七言,句句七言,便有成法可守,想入五言一路,则七言之句不来矣;起句用某韵,以下俱用某韵,起句第二字用平声,下句第二字定用仄声,则拈得平声之韵,上去入三声之韵,皆可置之不问矣;守定平仄、仄平二语,再无变更,自一乎以至千百首皆出一辙,保无朝更夕改之令阻人适从矣,是其苛犹未甚,密犹未至也。至于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长者短一线不能,少者增一字不得,又复忽长忽短,时少时多,令人把握不定。当平者平,用一仄字不得;当阴者阴,换一阳字不能。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复;分得阴阳清楚,又与声韵乖张。令人搅断肺肠,烦苦欲绝。此等苛法,尽勾磨人。作者处此,但能布置得宜,安顿极妥,便是千幸成幸之事,尚能计其词品之低昂,文情之工拙乎?予襁褓[4]识字,总角[5]成篇,于诗书六艺[6]之文,虽未精穷其义,然皆浅涉一过。总诸体百家而论之,觉文字之难,未有过于填词者,予童而习之,于今老矣,尚未窥见一斑。只以管窥蛙见之识,谬语同心;虚赤帜于词坛,以待将来。作者能于此种艰难文字显出奇能,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言言无资格拘挛之苦,如莲花生在火上,仙叟弈于桔中,始为盘根错节之才,八而玲珑之笔,寿名千古,衾影何惭!
而千古上下之题品文艺者,看到传奇一种,当易心换眼,别置典刑。要知此种文字作之可怜,出之不易,其楮墨[7]笔砚非同己物,有如假自他人,耳目心思效用不能,到处为人掣肘,非若诗赋古文,容其得意疾书,不受神牵鬼制者。七分佳处,便可许作十分,若到十分,即可敌他种文字之二十分矣。予非左袒词家,实欲主持公道,如其不信,但请作者同拈一题,先作文一篇或诗一首,再作填词一曲,试其孰难孰易,谁拙推工,即知予言之不谬矣。然难易自知,工拙必须人辨。
词曲中音律之坏,坏于《南西厢》。凡有作者,当以之为戒,不当取之为法。非止音律,文艺亦然。请详言之。填词除杂剧不论,止论全本,其文字之佳,音律之妙,未有过于《北西厢》者。自南本一出,遂变极佳者为极不佳,极妙者为极不妙。推其初意,亦有可原,不过因北本为词曲之豪,人人赞羡,但可被之管弦,不便奏诸场上,但宜于弋阳、四平等俗优[8],不便强施于昆调,以系北曲而非南曲也。兹请先言其故。
北曲一折,止隶一人,虽有数人在场,其曲止出一口,从无互歌迭咏之事。弋阳、四平等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口,故演《北西厢》甚易。昆调悠长,一字可抵数字,每唱一曲,又必一人始之,一人终之,无可助一臂者,以长江大河之全曲,而专责一人,即有铜喉铁齿,其能胜此重任乎?此北本虽佳,吴音不能奏也。作《南西厢》者,意在补此缺陷,遂割裂其词,增添其白,易北为南,撰成此剧,亦可谓善用古人,喜传佳事者矣。然自予论之,此人之于作者,可谓功之首而罪之魁矣。所谓功之首者,非得此春,则俗优竞演,雅调无闻,作者苦心,虽传实没。所谓罪之魁者,千金狐腋,剪作鸿毛,一片精金,点成顽铁。若是者何?以其有用古之心而无其具也。今之观演此剧者,但知关目动人,词曲悦耳,亦曾细尝其味,深绎其词乎?使读书作古之人,取《西厢》南本一阅,句栉字比,未有不废卷掩鼻,而怪秽气熏人者也。若曰:词曲情文不浃[9],以其就北本增删,割彼凑此,自难帖合,虽有才力无所施也。然则宾白之文,皆由己作,并未依傍原本,何以有才不用,有力不施,而为俗口鄙恶之谈,以秽听者之耳乎?且曲文之中,尽有不就原本增删,或自填一折以补原本之缺略,自撰一曲参作诸曲之过文者,此则束缚无人,操纵由我,何以有才不用,有力不施,亦作勉强支吾之句,以混观者之目乎?使王实甫复生,看演此剧,非狂叫怒骂,索改本而付之祝融[10],即痛哭流涕,对原本而悲其不幸矣。
嘻!续《西厢》者之才,去作《西厢》者,止争一间,观者群加非议,谓《惊梦》以后诸曲,有如狗尾续貂。以彼之才,较之作《南西厢》者,岂特奴婢之于郎主,直帝王之视乞丐!乃今之观者,彼施责备,而此独包容,已不可解;且令家尸户祝[11],居然配飨《琵琶》,非特实甫呼冤,且使则诚号屈矣!予生平最恶弋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西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腔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跛足之《西厢》也。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于身矣。非但责其文词,未究音律。从来词曲之旨,首严宫调,次及声音,次及字格。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小出可以不拘,其成套大曲,则分门别户,各有依归,非但彼此不可通融,次第亦难紊乱。此剧只因改北成南,遂变尽词场格局:或因前曲与前曲字句相同,后曲与后曲体段不合,遂向别宫别调随取一曲以联络之,此宫调之不能尽合也;或彼曲与此曲牌名巧凑,其中但有一二句字数不符,如其可增可减,即增减就之,否则任其多寡,以解补凑不来之厄,此字格之不能尽符也;至于平仄阴阳与逐句所叶之韵,较此二者其难十倍,诛将不胜诛,此声音之不能尽叶也。词家所重在此三者,而三者之弊,未尝缺一,能使天下相传,久而不废,岂非咄咄怪事乎?更可异者,近日词人因其熟于梨园之口,习于观者之目,谓此曲第一当行,可以取法,用作曲谱;所填之词,凡有不合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
噫,玷《西厢》名目者此人,坏词场矩度者此人,误天下后世之苍生者,亦此人也。此等情弊,予不急为拈出,则《南西厢》之流毒,当至何年何代而已乎!
向在都门,魏贞庵相国取崔、郑合葬墓志铭示予,命予作《北西厢》翻本,以正从前之谬。予谢不敏,谓天下已传之书,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不当奋其死力与较短长。较之而非,举世起而非我;即较之而是,举世亦起而非我。何也?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谁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时流下?彼文足以传世,业有明征;我力足以降人,尚无实据。以无据敌有征,其败可立见也。时龚芝麓先生亦在座,与贞庵相国均以予言为然。
向有一人欲改《北西厢》,又有一人欲续《水浒传》,同商干予。予曰:“《西厢》非不可改,《水浒》非不可续,然无奈二书已传,万口交赞,其高踞词坛之座位,业如泰山之隐,盘石之固,欲遽叱之使起而让席于予,此万不可得之数也。无论所改之《西厢》,所续之《水浒》,未必可继后尘,即使高出前人数倍,吾知举世之人不约而同,皆以‘续貂蛇足’四字,为新作之定评矣。”二人唯唯而去。
此予由衷之言,向以诫人,而今不以之绳己,动数前人之过者,其意何居?曰:存其是也。放郑声音,非仇郑声,存雅乐也;辟异端者,非分异端,存正道也。予之力斥《南西厢》,非分《南西厢》,欲存《北西厢》之本来面目也。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予又谓《北西厢》不可改,《南西厢》则不可不翻。何也?世人喜观此剧,非故嗜痂[12],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崔引旧事,舍此无由。地乏朱砂,赤土为佳,《南西厢》之得以浪传,职是故也。使得一人焉,起而痛反其失,别出新裁,创为南本,师实甫之意,而不必更袭其词,祖汉卿之心,而不独仅续其后,若与《北西厢》角胜争雄,则可谓难之又难,若止与《南西厢》赌长较短,则犹恐屑而不屑。予虽乏才,请当斯任,救饥有暇,当即拈毫。
《南西厢》翻本既不可无,予又因此及彼,而有志于《北琵琶》一剧。蔡中郎夫妇之传,既以《琵琶》得名,则“琵琶”二字乃一篇之主,而当年作者何以仅标其名,不见拈弄真实?使赵五娘描容之后,果然身背琵琶,往别张大公,弹出北曲哀声一大套,使观者听者涕泗横流,岂非《琵琶记》中一大畅事?而当年见不及此者,岂元人各有所长,工南词者不善制北曲耶?使王实甫作《琵琶》,吾知与千载后之李笠翁必有同心矣。予虽乏才,亦不敢不当斯任。向填一折付优人,补则诚原本之不逮,兹已附入四卷之末,尚思扩为全本,以备词人采择,如其可用,谱为弦索新声,若是,则《南西厢》、《北琵琶》二书可以并行。虽不敢望追踪前哲,并辔时贤,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如已经行世之前后八种,及已填未刻之内外八种)合而较之,必有浅深疏密之分矣。然着此二书,必须杜门累月,窃恐饥为驱人,势不由我。安得雨珠雨粟之天,为数十口家人筹生计乎?伤哉!贫也。
【注释】
[1]洵:确实,实在。
[2]贴括:唐代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称“帖括”。
[3]四六:骈文的一体,以四字六字为对偶,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 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
[4]襁褓:包小孩的被子,借指婴幼儿。
[5]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称总角,一般指童年时期。
[6]六艺:指儒家的六种学问,礼、乐、射、御、书、术。
[7]楮墨:纸与墨。借指诗文或书画。
[8]优:指表演的艺人。
[9]浃:切合。
[10]祝融:传说中的火神。
[11]家尸户祝:尸指立神像,祝指祝祷。
[12]痂:伤口或疮,文中指《南西厢》粗俗不堪。
【译文】
写文章最快乐的,莫过于填词;最痛苦的,也是莫过于镇词。填词的快乐(详见后边《宾白》第二篇),上天入地、成佛成仙这些事,没有一件不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做到,与坐北朝南拥有百城这种称王做官的快乐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至于说镇词的痛苦,也是各色各样,与悲伤、病痛、受束缚、坐牢等逆境相比,大概更痛苦。请允许我细细说来。其他的文章,随便别人说什么,只听凭我自己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别人总没有管制的资格。现在把散体的放到一边不谈论,只谈论其中的分股、字数限定与协调声律。
说到分股,那么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就是。股股相对应,所受的限制不能说不严格,然而其中的段落、句子的长短随便怎么写,从来没有限定过字数,虽然说是严格不能算是严格。说到限定字数,那么四六对偶排比的拼文就是这样。句子有一定的字,字有一定的音,对应一定要意思相同,而字的意思很难有完全对应的,规矩不能说不严格啊。然而其中是只限定了字数,并没限定字的位笠;只限定了字的声调,并没有限定格律。上边四个字下边六个字可以,上边六个字下边四个字也不是不行;押韵是仄、平、平、仄可以,平、仄、仄、平也未尝不可。虽然严格而实际上未必真的严格。既要协调声律,又要分股、限定字数的,近体诗就是这样。第一句是五个字一句,那么每句都要五字一句;第一句是七个字一句,那么每句都要七个字一句;第一句用哪个韵,下面的各句都用哪个韵;第一句第二个字用平声,那么下句第二个字一定要用仄声,第三第四句又颠倒过未。前人设的规矩,也可以说是苛刻又严密,然而只要首句五个字一句,下面各句就都写成五字一句,首句七个字,就句句七个字,便会有现成的规律可以遵守。想写五字一句的,就不要写七字的句子;首句用哪个韵,下面各句就都用哪个韵;首句第二个字用平声,第二句第二个字就一定用仄声;这样用了平声的字,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的字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守定平仄、仄平的规律,再没有变动,从第一首直到千万首,都是一样,保证没有变动无常的命令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要求虽然苛刻但还不过分,严密但还没有到极限。至于填词,那么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声调的平上去入、音韵的清浊阴阳,都有一定的不变的规则。要求长的短一点儿也不行,字数少的增一个字也不行;又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有时字多有时字少,让人把握不好。应该用平声字时就用平声,用一个仄声字都不行;该用阴调就用阴调,换一个阳调的也不行。把平仄调好了,又担心阴声阳声反复无常;把阴阳分清楚了,又与声调韵律相矛清了。让人费尽心思,烦闷苦恼得要命。这种苛刻的规则,总是折磨人。作者在这个地方只要能布里安排得妥当,就是最幸运的事情,更何况能把握住用词、文采的好坏呢?
我幼年认字,少年开始写文章,对于诗书、六艺方面的文字,虽然没有达到精通,然而每种都写过。总结各种体栽,我觉得写起未最难的是填词。我从小就开始练习写曲词,到现在老了,还没有得到其中的一点奥妙,只是用自己狭隘的一点见识,欺骗和我一样的人,白白在词坛上占有一席,来等待将来的作者去评论。能在这种艰难的创作中显出突出的才华,每个字都合声调音律,写每句话都没有被束博的痛苦,就像莲花生大师在火上、神仙老人在橘子中下棋一样,才算是盘根错节的才华、八面玲珑的文笔,才能流传千古,无比于心。而古往今来评论文学的人,看到传奇将会另眼相看,把它另外列入经典的行列。要知道这种丈字写起来很费力。笔墨纸砚好像不是自己的,就像从别人那儿借来的一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不能用进去,到处被人牵绊。不像诗斌、散文能让作者任意疾书,不受牵制。有七分好的地方,就能说它十分好;如果达到十分好,就抵得上其他文字二十分。
我不是为写戏曲的人说好话,实在是想主待公道。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就请写作的人同写一个题目,先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再填一首曲子,比比哪个容易哪个难,谁写得好谁写得坏,就可以知道我说的话没有错。然而写得困难还是容易自己知道,而写得好坏还需要别人识别。戏曲中音律写得最糟糕的,要数南本《西厢记》。凡是写戏曲的,应该把它作为教训,而不应当做学习的对象。不只是音律是这样,丈字写作也是如此。请允许我详细地说。
说到写曲词,先不谈杂剧,只说全本戏。其中文采好、音律也好的,没有超过北本《西厢记》的。南本一出来,就是最好的文字变成最差、最妙的音律变成最坏的。推究写《南西厢》的初衷,也有情可原。不过是因为北本虽然是戏曲中写得好的,人人称赞,但只能配乐演唱,不适合台上表演;只造合弋阳腔、四平腔,不能勉强用于昆调因为它是北方的曲子而不是南方的曲子。请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一折北曲只属于一个人,虽然有几个人在台上,唱词只有一个人来唱,从来没有你一句我一句的情况。弋阳、四平等唱腔,字数多、乐曲短,一下子就能唱完,又是由一个人开始唱、凡个人接腔的,所以名义上是一个人在唱,实际上是几个人唱。所以演唱北本《西厢》很容易。昆腔调子悠长,一个字抵得上几个字,每唱一曲,又必然是一个人从始至终地唱,没有协助的角色。把气势庞大的整部曲子交给一个人唱,即使有铜喉铁齿,谁能担当这种重任?这就是说北本虽然写得好,但不适合南方的腔调唱。写南本《西厢》的人,本意在镇补这个缺陷,于是把北本《西厢》中的文词割裂,增添对白,把北本变成南本,撰写出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善用古人,喜欢传播好事啊。然而要我评价,这个人和《西厢记》原来的作者相比较,可以说既是功劳之首又是罪魁祸首。所谓功劳之首,没有这个人,那么这出戏被俗气的演员争着演唱,高稚的曲子不被世人知道,可怜作者的一片苦心,作品虽然被传唱实际等子被湮没。所谓罪魁祸首,贵重的皮袄被剪成碎片,一块上等的金子却被点成烂铁导致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有用古代素材的心却没有应具备的文采。现在观看、演出这部戏剧的人,只知道其中的关目动人,词曲听起来悦耳,也曾经仔细品尝其中的味道,深入推究里面的词句吗?让读书、研究古代作品的人把《西厢记》南本拿来看看,里面的词句结结巴巴,没有人不把书扔掉,梧着弃于贵怪它里面奥气熏天的。如果说词曲文理不通是因为它是根据北本增删的,这儿割一块儿那儿割一块儿,自然难以贴合;即使有才气、力量,也没有地方施展。那么里面的宾白就都是自己写的,并没有依傍原本,为什么有才气却没用上,有力气却没有施展出来,却写一些俗气恶心的话来污染听众的耳朵?并且这部剧的曲文中到处都有没有根据原本增删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自己写一折来补充原本缺少、简略之处,有的自己做一首曲子来连接前后各曲。这些地方就没有人束博,完全由自己操纵,为什么有才华不利用,有力气不施展,也是写些勉勉强强支支吾吾的句子来应付观众?假如王实甫复活,观看这部剧的演出,一定会狂叫怒骂,把改过的本子扔到火里烧掉,痛哭流涕,对着原本悲叹自己的不幸。
唉!续写《西厢记》的人的才华,与《西厢记》的作者相比差远了。看的人都对《西厢记》横加指责,认为《惊梦》之后的曲子就像狗尾续貂。拿这狗尾续貂的才华和写南本《西厢记》的人加以比较,哪里只是奴碑对于主子的关系,简直是帝王看待乞丐。当今的观众对《西厢记》后半部分加以指责,而对子南本《西厢记》却独独包容,这一级已经让人不可理解,并且还让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居然把它与《琵琶记》相提并论,这样,不只是王实甫要含冤,高明也要叫屈了。
我生平最讨厌弋阳、四平这些腔调的戏剧,看到了就赶快避开,但听说弋阳、四平要上演《西厢记》,就兴奋地去观看,惟恐落后。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腔调虽然让人讨厌,但曲文并没有改动,仍是完完整整的《西厢记》,而不是改头换面、残缺不全的《西厢记》。南本则聋、盲、哑、驼背、折腰等病状无一不具备。这样说是只批评它的文词,而不推究音律。从来创作戏曲的要旨,要求最严格的是宫调,然后是声音,最后是字格。九宫十三调,是南曲的特征。小出戏可以不拘于规则,成套的大曲就要分门别类,各有各的摆放位置,不但每套之间不能混在一起,它们的顺序也很难颠例错乱。南本《西厢记》只因改变北本为南本,于是把词场的格局都改变了;或者因为前边曲子之间字句相同、后边曲子之间体式不合,就将别的宫调随便拿来一曲用来起联络作用。这就是南本里的宫调不能都恰当的原因。或者那支曲子与这支曲子曲牌名凑巧相同,其中只有一两句话字数不一样,如果可以增减,就增增减减来应付;否则就任其存在,把它说成原本说法补凑的缺陷。这是南本中字格不是都将合的原因。至于用字的平仄、阴阳和每句所钾的韵,与这二者相比,要难十倍,改也改不过来这就是南本中声音没有都钾韵的原因。搞戏曲创作的人看重的地方,就在于这三个地方,而南本中这三个地方的弊端都具备,没有一个缺少的。这样却能使天下人相传,久不衷败,难道不是咄吐怪事呜?更奇怪的是,近来写戏曲的人因为这部剧老在戏园演唱,观众已经耳熟能详,便认为它是戏曲中最好的,认为可以效仿,用来做写其他剧本的曲谱。所填的曲词,凡是有不合规则的地方,别人拿着质问他们,他们就说:“我是根据南本《西厢记》中的一折写的怎么会有错误?”哎!玷污《西厢记》名声的是这种人;破坏曲词创作规则的是这种人;误导全天下及后代人的,也是这种人。这种弊端,我不赶快把它揭露出来,那么南本《西厢记》的流毒将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以前在京城的时候,相国魏贞奄把崔莺莺、郑恒合葬的墓志铭拿给我看,让我写北本《西厢记》的翻本,以纠正以前《西厢记》的错误,我以不能胜任辞谢了。我说:“天下已经流传的书,无论对错,都应当听任它们,不应该拼着命来比量好坏。比量错了,全天下的人都会起来反汁我;即使是比量对了,全天下的人也会起来反甘我。为什么呢?认为离自己远的贵重、近的低戏,仰墓古代、鄙薄现在,这是天下人共同的地方。谁愿意贬低千古流传的名人来和当下流行的观氛相抵触?他的文章足以流传后世,已经有明确的证据了;我想降低他的身份,却还没有实际的证据。用没有证据来时杭有证据的,其失败的结果显而易见。”当时龚芝麓先生也在座他和相国魏贞奄都认为我说得对。
以前有一个人想改写北本《西厢记》,还有一个人想续写《水浒传》,都向我征求意见。我说:‘碳西厢记》不是不可以改写,《水浒传》不是不可以续写,但是没有办法这两部作品已经在世上流传,人们都交口称赞,它在词坛中的高位,已经像泰山、盘石一样牢固。想一下子斤退它,让它起来把座位让给我,这是万万做不到的。不要说改写的《西厢记》、续写的《水浒传》未必能比得过原作,就是高出前人几倍,我知道全天下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用“续貂”、“蛇尾”四个字作为新作的定论。”这两个人唯唯诺诺答应着走了。
这是我的心里话,我一向这样告诫人们,现在不以此要求自己,却动辄数说前人的过错,什么目的呢?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保留正确的东西。排斤靡靡之音的,不是仇恨靡靡之音,而是为了保存高雅的音乐;排斤异端的,不是仇限异端,而是为了保存正统之道。我大力斤责南本《西厢记》,不是仇恨它,是想保存北本《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如果说前代的人都不可加以议论,以前的书都不能批评,那么杨朱、墨翟也是前代的人,郑国的音乐也未必没有底本,如果有底本也是前代的书,为什么古代的圣贤对此都大力排斤、不遗余力?我又说北本《西厢记》不可以改写,南本《西厢记》则必须翻写。为什么呢?世人喜欢看这部剧,不是因为他们喜欢不好的东西,而是因为除了这部剧再没有写得好的本子。想看崔莺莺、张生的旧事,除了这部剧没有别的。地上缺少朱砂,红土就成了好的东西。南本《西厢记》所以能够流传,只是因为这个原因。假如有一个人,别出心裁创作出南本《西厢记》,师承王实甫的意思,而不更改抄袭其中的词句;继承关汉卿的思想,而不只是仅仅续写。这样写出的东西如果与北本《西厢记》比试高低,可以说是难之又难,但如果只与南本《西厢记》比较,那么还冲他不屑于比。我虽然没什么才能,请允许我承担这一任务。生存问题解决后,一有时间我就会立即动笔南本《西厢记》的翻本既不可没有,我又因此及彼,有志于北本《琵琶记》这部戏剧蔡中郡夫妇故事的流传,既然靠的是琵琶,那么“琵琶”这两个字就是全篇的中心。但当年作者为什么仅标出琵琶的名字,却没有表明它的实际含义呢?假如让赵五娘化过妆后,果真身背琵琶去告别张大公,弹出一大段悲哀的北曲,使看的人听的人都鼻涕一把、泪一把,难道不是《琵琶记》中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当年却没有这样写,难道是元代人各有所长,植长写南曲的不搜长写北曲吗?假如让王实甫写《琵琶记》,我知道他一定和一千年后的李渔想的一样。我虽没什么才能,也不敢不担当起这一责任口。
以前曾经写了一折交给演员演唱,补充高明原本中不足的地方,现在已经把它附在四卷的末尾。但我还想着能扩充为全本戏,用来供写戏曲的人参考。如果它有可用之处,被谱制成新曲,那么南本《西厢记》和北本《琵琶记》两本书就可以一起流传。虽不敢希望能赶上以前的大家,和当代的有贤能的人并驾齐驭,但总能保全自己亲笔写的各部戏曲(如已经在世上流传的前后八种及已经填好曲词但还没有印出来的内外八种)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必然能分出深浅、琉密。然而写这两本书,必须闭门理头写作几个月才行,我私下担心饥俄会驱使我停下笔,形势不由我啊!怎样才能让老天爷从天上下些珍珠、粮食,为我这数十口家人准备好谋生的需要呢?贫困真让人悲哀啊!
音律第三
【原文】
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填词之乐,详后《宾白》之第二幅,上天入地,作佛成仙,无一不随意到,较之南面百城,洵[1]有过焉者矣。至说其苦,亦有千态万状,拟之悲伤疾痛、桎梏幽囚诸逆境,殆有甚焉者。请详言之。
他种文字,随人长短,听我张弛,总无限定之资格。今置散体弗论,而论其分股、限字与调与叶律者。分股则帖括[2]时文是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然其股法、句法,长短由人,未尝限之以数,虽严而不谓之严也。限字则四六[3]排偶之文是已。语有一定之字,字有一定之声,对必同心,意难合掌,矩度不为不肃矣;然止限以数,未定以位,止限以声,未拘以格,上四下六可,上六下四亦未尝不可,仄平平仄可,平仄仄平亦未尝不可,虽肃而实未尝肃也。调声叶调,又兼分股限字之文,则诗中之近体是已。起句五言,是句句五言,起句七言,则句句七言,起句用某韵,则以下俱用某韵,起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下句第二字定用仄声,第三、第四又复颠倒用之,前人立法亦云苛且密矣。然起句五言,句句五言,起句七言,句句七言,便有成法可守,想入五言一路,则七言之句不来矣;起句用某韵,以下俱用某韵,起句第二字用平声,下句第二字定用仄声,则拈得平声之韵,上去入三声之韵,皆可置之不问矣;守定平仄、仄平二语,再无变更,自一乎以至千百首皆出一辙,保无朝更夕改之令阻人适从矣,是其苛犹未甚,密犹未至也。至于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长者短一线不能,少者增一字不得,又复忽长忽短,时少时多,令人把握不定。当平者平,用一仄字不得;当阴者阴,换一阳字不能。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复;分得阴阳清楚,又与声韵乖张。令人搅断肺肠,烦苦欲绝。此等苛法,尽勾磨人。作者处此,但能布置得宜,安顿极妥,便是千幸成幸之事,尚能计其词品之低昂,文情之工拙乎?予襁褓[4]识字,总角[5]成篇,于诗书六艺[6]之文,虽未精穷其义,然皆浅涉一过。总诸体百家而论之,觉文字之难,未有过于填词者,予童而习之,于今老矣,尚未窥见一斑。只以管窥蛙见之识,谬语同心;虚赤帜于词坛,以待将来。作者能于此种艰难文字显出奇能,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言言无资格拘挛之苦,如莲花生在火上,仙叟弈于桔中,始为盘根错节之才,八而玲珑之笔,寿名千古,衾影何惭!
而千古上下之题品文艺者,看到传奇一种,当易心换眼,别置典刑。要知此种文字作之可怜,出之不易,其楮墨[7]笔砚非同己物,有如假自他人,耳目心思效用不能,到处为人掣肘,非若诗赋古文,容其得意疾书,不受神牵鬼制者。七分佳处,便可许作十分,若到十分,即可敌他种文字之二十分矣。予非左袒词家,实欲主持公道,如其不信,但请作者同拈一题,先作文一篇或诗一首,再作填词一曲,试其孰难孰易,谁拙推工,即知予言之不谬矣。然难易自知,工拙必须人辨。
词曲中音律之坏,坏于《南西厢》。凡有作者,当以之为戒,不当取之为法。非止音律,文艺亦然。请详言之。填词除杂剧不论,止论全本,其文字之佳,音律之妙,未有过于《北西厢》者。自南本一出,遂变极佳者为极不佳,极妙者为极不妙。推其初意,亦有可原,不过因北本为词曲之豪,人人赞羡,但可被之管弦,不便奏诸场上,但宜于弋阳、四平等俗优[8],不便强施于昆调,以系北曲而非南曲也。兹请先言其故。
北曲一折,止隶一人,虽有数人在场,其曲止出一口,从无互歌迭咏之事。弋阳、四平等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口,故演《北西厢》甚易。昆调悠长,一字可抵数字,每唱一曲,又必一人始之,一人终之,无可助一臂者,以长江大河之全曲,而专责一人,即有铜喉铁齿,其能胜此重任乎?此北本虽佳,吴音不能奏也。作《南西厢》者,意在补此缺陷,遂割裂其词,增添其白,易北为南,撰成此剧,亦可谓善用古人,喜传佳事者矣。然自予论之,此人之于作者,可谓功之首而罪之魁矣。所谓功之首者,非得此春,则俗优竞演,雅调无闻,作者苦心,虽传实没。所谓罪之魁者,千金狐腋,剪作鸿毛,一片精金,点成顽铁。若是者何?以其有用古之心而无其具也。今之观演此剧者,但知关目动人,词曲悦耳,亦曾细尝其味,深绎其词乎?使读书作古之人,取《西厢》南本一阅,句栉字比,未有不废卷掩鼻,而怪秽气熏人者也。若曰:词曲情文不浃[9],以其就北本增删,割彼凑此,自难帖合,虽有才力无所施也。然则宾白之文,皆由己作,并未依傍原本,何以有才不用,有力不施,而为俗口鄙恶之谈,以秽听者之耳乎?且曲文之中,尽有不就原本增删,或自填一折以补原本之缺略,自撰一曲参作诸曲之过文者,此则束缚无人,操纵由我,何以有才不用,有力不施,亦作勉强支吾之句,以混观者之目乎?使王实甫复生,看演此剧,非狂叫怒骂,索改本而付之祝融[10],即痛哭流涕,对原本而悲其不幸矣。
嘻!续《西厢》者之才,去作《西厢》者,止争一间,观者群加非议,谓《惊梦》以后诸曲,有如狗尾续貂。以彼之才,较之作《南西厢》者,岂特奴婢之于郎主,直帝王之视乞丐!乃今之观者,彼施责备,而此独包容,已不可解;且令家尸户祝[11],居然配飨《琵琶》,非特实甫呼冤,且使则诚号屈矣!予生平最恶弋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西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腔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跛足之《西厢》也。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于身矣。非但责其文词,未究音律。从来词曲之旨,首严宫调,次及声音,次及字格。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小出可以不拘,其成套大曲,则分门别户,各有依归,非但彼此不可通融,次第亦难紊乱。此剧只因改北成南,遂变尽词场格局:或因前曲与前曲字句相同,后曲与后曲体段不合,遂向别宫别调随取一曲以联络之,此宫调之不能尽合也;或彼曲与此曲牌名巧凑,其中但有一二句字数不符,如其可增可减,即增减就之,否则任其多寡,以解补凑不来之厄,此字格之不能尽符也;至于平仄阴阳与逐句所叶之韵,较此二者其难十倍,诛将不胜诛,此声音之不能尽叶也。词家所重在此三者,而三者之弊,未尝缺一,能使天下相传,久而不废,岂非咄咄怪事乎?更可异者,近日词人因其熟于梨园之口,习于观者之目,谓此曲第一当行,可以取法,用作曲谱;所填之词,凡有不合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
噫,玷《西厢》名目者此人,坏词场矩度者此人,误天下后世之苍生者,亦此人也。此等情弊,予不急为拈出,则《南西厢》之流毒,当至何年何代而已乎!
向在都门,魏贞庵相国取崔、郑合葬墓志铭示予,命予作《北西厢》翻本,以正从前之谬。予谢不敏,谓天下已传之书,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不当奋其死力与较短长。较之而非,举世起而非我;即较之而是,举世亦起而非我。何也?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谁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时流下?彼文足以传世,业有明征;我力足以降人,尚无实据。以无据敌有征,其败可立见也。时龚芝麓先生亦在座,与贞庵相国均以予言为然。
向有一人欲改《北西厢》,又有一人欲续《水浒传》,同商干予。予曰:“《西厢》非不可改,《水浒》非不可续,然无奈二书已传,万口交赞,其高踞词坛之座位,业如泰山之隐,盘石之固,欲遽叱之使起而让席于予,此万不可得之数也。无论所改之《西厢》,所续之《水浒》,未必可继后尘,即使高出前人数倍,吾知举世之人不约而同,皆以‘续貂蛇足’四字,为新作之定评矣。”二人唯唯而去。
此予由衷之言,向以诫人,而今不以之绳己,动数前人之过者,其意何居?曰:存其是也。放郑声音,非仇郑声,存雅乐也;辟异端者,非分异端,存正道也。予之力斥《南西厢》,非分《南西厢》,欲存《北西厢》之本来面目也。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予又谓《北西厢》不可改,《南西厢》则不可不翻。何也?世人喜观此剧,非故嗜痂[12],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崔引旧事,舍此无由。地乏朱砂,赤土为佳,《南西厢》之得以浪传,职是故也。使得一人焉,起而痛反其失,别出新裁,创为南本,师实甫之意,而不必更袭其词,祖汉卿之心,而不独仅续其后,若与《北西厢》角胜争雄,则可谓难之又难,若止与《南西厢》赌长较短,则犹恐屑而不屑。予虽乏才,请当斯任,救饥有暇,当即拈毫。
《南西厢》翻本既不可无,予又因此及彼,而有志于《北琵琶》一剧。蔡中郎夫妇之传,既以《琵琶》得名,则“琵琶”二字乃一篇之主,而当年作者何以仅标其名,不见拈弄真实?使赵五娘描容之后,果然身背琵琶,往别张大公,弹出北曲哀声一大套,使观者听者涕泗横流,岂非《琵琶记》中一大畅事?而当年见不及此者,岂元人各有所长,工南词者不善制北曲耶?使王实甫作《琵琶》,吾知与千载后之李笠翁必有同心矣。予虽乏才,亦不敢不当斯任。向填一折付优人,补则诚原本之不逮,兹已附入四卷之末,尚思扩为全本,以备词人采择,如其可用,谱为弦索新声,若是,则《南西厢》、《北琵琶》二书可以并行。虽不敢望追踪前哲,并辔时贤,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如已经行世之前后八种,及已填未刻之内外八种)合而较之,必有浅深疏密之分矣。然着此二书,必须杜门累月,窃恐饥为驱人,势不由我。安得雨珠雨粟之天,为数十口家人筹生计乎?伤哉!贫也。
【注释】
[1]洵:确实,实在。
[2]贴括:唐代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称“帖括”。
[3]四六:骈文的一体,以四字六字为对偶,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 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
[4]襁褓:包小孩的被子,借指婴幼儿。
[5]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称总角,一般指童年时期。
[6]六艺:指儒家的六种学问,礼、乐、射、御、书、术。(www.chuimin.cn)
[7]楮墨:纸与墨。借指诗文或书画。
[8]优:指表演的艺人。
[9]浃:切合。
[10]祝融:传说中的火神。
[11]家尸户祝:尸指立神像,祝指祝祷。
[12]痂:伤口或疮,文中指《南西厢》粗俗不堪。
【译文】
写文章最快乐的,莫过于填词;最痛苦的,也是莫过于镇词。填词的快乐(详见后边《宾白》第二篇),上天入地、成佛成仙这些事,没有一件不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做到,与坐北朝南拥有百城这种称王做官的快乐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至于说镇词的痛苦,也是各色各样,与悲伤、病痛、受束缚、坐牢等逆境相比,大概更痛苦。请允许我细细说来。其他的文章,随便别人说什么,只听凭我自己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别人总没有管制的资格。现在把散体的放到一边不谈论,只谈论其中的分股、字数限定与协调声律。
说到分股,那么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就是。股股相对应,所受的限制不能说不严格,然而其中的段落、句子的长短随便怎么写,从来没有限定过字数,虽然说是严格不能算是严格。说到限定字数,那么四六对偶排比的拼文就是这样。句子有一定的字,字有一定的音,对应一定要意思相同,而字的意思很难有完全对应的,规矩不能说不严格啊。然而其中是只限定了字数,并没限定字的位笠;只限定了字的声调,并没有限定格律。上边四个字下边六个字可以,上边六个字下边四个字也不是不行;押韵是仄、平、平、仄可以,平、仄、仄、平也未尝不可。虽然严格而实际上未必真的严格。既要协调声律,又要分股、限定字数的,近体诗就是这样。第一句是五个字一句,那么每句都要五字一句;第一句是七个字一句,那么每句都要七个字一句;第一句用哪个韵,下面的各句都用哪个韵;第一句第二个字用平声,那么下句第二个字一定要用仄声,第三第四句又颠倒过未。前人设的规矩,也可以说是苛刻又严密,然而只要首句五个字一句,下面各句就都写成五字一句,首句七个字,就句句七个字,便会有现成的规律可以遵守。想写五字一句的,就不要写七字的句子;首句用哪个韵,下面各句就都用哪个韵;首句第二个字用平声,第二句第二个字就一定用仄声;这样用了平声的字,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的字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守定平仄、仄平的规律,再没有变动,从第一首直到千万首,都是一样,保证没有变动无常的命令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要求虽然苛刻但还不过分,严密但还没有到极限。至于填词,那么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声调的平上去入、音韵的清浊阴阳,都有一定的不变的规则。要求长的短一点儿也不行,字数少的增一个字也不行;又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有时字多有时字少,让人把握不好。应该用平声字时就用平声,用一个仄声字都不行;该用阴调就用阴调,换一个阳调的也不行。把平仄调好了,又担心阴声阳声反复无常;把阴阳分清楚了,又与声调韵律相矛清了。让人费尽心思,烦闷苦恼得要命。这种苛刻的规则,总是折磨人。作者在这个地方只要能布里安排得妥当,就是最幸运的事情,更何况能把握住用词、文采的好坏呢?
我幼年认字,少年开始写文章,对于诗书、六艺方面的文字,虽然没有达到精通,然而每种都写过。总结各种体栽,我觉得写起未最难的是填词。我从小就开始练习写曲词,到现在老了,还没有得到其中的一点奥妙,只是用自己狭隘的一点见识,欺骗和我一样的人,白白在词坛上占有一席,来等待将来的作者去评论。能在这种艰难的创作中显出突出的才华,每个字都合声调音律,写每句话都没有被束博的痛苦,就像莲花生大师在火上、神仙老人在橘子中下棋一样,才算是盘根错节的才华、八面玲珑的文笔,才能流传千古,无比于心。而古往今来评论文学的人,看到传奇将会另眼相看,把它另外列入经典的行列。要知道这种丈字写起来很费力。笔墨纸砚好像不是自己的,就像从别人那儿借来的一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不能用进去,到处被人牵绊。不像诗斌、散文能让作者任意疾书,不受牵制。有七分好的地方,就能说它十分好;如果达到十分好,就抵得上其他文字二十分。
我不是为写戏曲的人说好话,实在是想主待公道。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就请写作的人同写一个题目,先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再填一首曲子,比比哪个容易哪个难,谁写得好谁写得坏,就可以知道我说的话没有错。然而写得困难还是容易自己知道,而写得好坏还需要别人识别。戏曲中音律写得最糟糕的,要数南本《西厢记》。凡是写戏曲的,应该把它作为教训,而不应当做学习的对象。不只是音律是这样,丈字写作也是如此。请允许我详细地说。
说到写曲词,先不谈杂剧,只说全本戏。其中文采好、音律也好的,没有超过北本《西厢记》的。南本一出来,就是最好的文字变成最差、最妙的音律变成最坏的。推究写《南西厢》的初衷,也有情可原。不过是因为北本虽然是戏曲中写得好的,人人称赞,但只能配乐演唱,不适合台上表演;只造合弋阳腔、四平腔,不能勉强用于昆调因为它是北方的曲子而不是南方的曲子。请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一折北曲只属于一个人,虽然有几个人在台上,唱词只有一个人来唱,从来没有你一句我一句的情况。弋阳、四平等唱腔,字数多、乐曲短,一下子就能唱完,又是由一个人开始唱、凡个人接腔的,所以名义上是一个人在唱,实际上是几个人唱。所以演唱北本《西厢》很容易。昆腔调子悠长,一个字抵得上几个字,每唱一曲,又必然是一个人从始至终地唱,没有协助的角色。把气势庞大的整部曲子交给一个人唱,即使有铜喉铁齿,谁能担当这种重任?这就是说北本虽然写得好,但不适合南方的腔调唱。写南本《西厢》的人,本意在镇补这个缺陷,于是把北本《西厢》中的文词割裂,增添对白,把北本变成南本,撰写出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善用古人,喜欢传播好事啊。然而要我评价,这个人和《西厢记》原来的作者相比较,可以说既是功劳之首又是罪魁祸首。所谓功劳之首,没有这个人,那么这出戏被俗气的演员争着演唱,高稚的曲子不被世人知道,可怜作者的一片苦心,作品虽然被传唱实际等子被湮没。所谓罪魁祸首,贵重的皮袄被剪成碎片,一块上等的金子却被点成烂铁导致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有用古代素材的心却没有应具备的文采。现在观看、演出这部戏剧的人,只知道其中的关目动人,词曲听起来悦耳,也曾经仔细品尝其中的味道,深入推究里面的词句吗?让读书、研究古代作品的人把《西厢记》南本拿来看看,里面的词句结结巴巴,没有人不把书扔掉,梧着弃于贵怪它里面奥气熏天的。如果说词曲文理不通是因为它是根据北本增删的,这儿割一块儿那儿割一块儿,自然难以贴合;即使有才气、力量,也没有地方施展。那么里面的宾白就都是自己写的,并没有依傍原本,为什么有才气却没用上,有力气却没有施展出来,却写一些俗气恶心的话来污染听众的耳朵?并且这部剧的曲文中到处都有没有根据原本增删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自己写一折来补充原本缺少、简略之处,有的自己做一首曲子来连接前后各曲。这些地方就没有人束博,完全由自己操纵,为什么有才华不利用,有力气不施展,也是写些勉勉强强支支吾吾的句子来应付观众?假如王实甫复活,观看这部剧的演出,一定会狂叫怒骂,把改过的本子扔到火里烧掉,痛哭流涕,对着原本悲叹自己的不幸。
唉!续写《西厢记》的人的才华,与《西厢记》的作者相比差远了。看的人都对《西厢记》横加指责,认为《惊梦》之后的曲子就像狗尾续貂。拿这狗尾续貂的才华和写南本《西厢记》的人加以比较,哪里只是奴碑对于主子的关系,简直是帝王看待乞丐。当今的观众对《西厢记》后半部分加以指责,而对子南本《西厢记》却独独包容,这一级已经让人不可理解,并且还让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居然把它与《琵琶记》相提并论,这样,不只是王实甫要含冤,高明也要叫屈了。
我生平最讨厌弋阳、四平这些腔调的戏剧,看到了就赶快避开,但听说弋阳、四平要上演《西厢记》,就兴奋地去观看,惟恐落后。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腔调虽然让人讨厌,但曲文并没有改动,仍是完完整整的《西厢记》,而不是改头换面、残缺不全的《西厢记》。南本则聋、盲、哑、驼背、折腰等病状无一不具备。这样说是只批评它的文词,而不推究音律。从来创作戏曲的要旨,要求最严格的是宫调,然后是声音,最后是字格。九宫十三调,是南曲的特征。小出戏可以不拘于规则,成套的大曲就要分门别类,各有各的摆放位置,不但每套之间不能混在一起,它们的顺序也很难颠例错乱。南本《西厢记》只因改变北本为南本,于是把词场的格局都改变了;或者因为前边曲子之间字句相同、后边曲子之间体式不合,就将别的宫调随便拿来一曲用来起联络作用。这就是南本里的宫调不能都恰当的原因。或者那支曲子与这支曲子曲牌名凑巧相同,其中只有一两句话字数不一样,如果可以增减,就增增减减来应付;否则就任其存在,把它说成原本说法补凑的缺陷。这是南本中字格不是都将合的原因。至于用字的平仄、阴阳和每句所钾的韵,与这二者相比,要难十倍,改也改不过来这就是南本中声音没有都钾韵的原因。搞戏曲创作的人看重的地方,就在于这三个地方,而南本中这三个地方的弊端都具备,没有一个缺少的。这样却能使天下人相传,久不衷败,难道不是咄吐怪事呜?更奇怪的是,近来写戏曲的人因为这部剧老在戏园演唱,观众已经耳熟能详,便认为它是戏曲中最好的,认为可以效仿,用来做写其他剧本的曲谱。所填的曲词,凡是有不合规则的地方,别人拿着质问他们,他们就说:“我是根据南本《西厢记》中的一折写的怎么会有错误?”哎!玷污《西厢记》名声的是这种人;破坏曲词创作规则的是这种人;误导全天下及后代人的,也是这种人。这种弊端,我不赶快把它揭露出来,那么南本《西厢记》的流毒将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以前在京城的时候,相国魏贞奄把崔莺莺、郑恒合葬的墓志铭拿给我看,让我写北本《西厢记》的翻本,以纠正以前《西厢记》的错误,我以不能胜任辞谢了。我说:“天下已经流传的书,无论对错,都应当听任它们,不应该拼着命来比量好坏。比量错了,全天下的人都会起来反汁我;即使是比量对了,全天下的人也会起来反甘我。为什么呢?认为离自己远的贵重、近的低戏,仰墓古代、鄙薄现在,这是天下人共同的地方。谁愿意贬低千古流传的名人来和当下流行的观氛相抵触?他的文章足以流传后世,已经有明确的证据了;我想降低他的身份,却还没有实际的证据。用没有证据来时杭有证据的,其失败的结果显而易见。”当时龚芝麓先生也在座他和相国魏贞奄都认为我说得对。
以前有一个人想改写北本《西厢记》,还有一个人想续写《水浒传》,都向我征求意见。我说:‘碳西厢记》不是不可以改写,《水浒传》不是不可以续写,但是没有办法这两部作品已经在世上流传,人们都交口称赞,它在词坛中的高位,已经像泰山、盘石一样牢固。想一下子斤退它,让它起来把座位让给我,这是万万做不到的。不要说改写的《西厢记》、续写的《水浒传》未必能比得过原作,就是高出前人几倍,我知道全天下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用“续貂”、“蛇尾”四个字作为新作的定论。”这两个人唯唯诺诺答应着走了。
这是我的心里话,我一向这样告诫人们,现在不以此要求自己,却动辄数说前人的过错,什么目的呢?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保留正确的东西。排斤靡靡之音的,不是仇恨靡靡之音,而是为了保存高雅的音乐;排斤异端的,不是仇限异端,而是为了保存正统之道。我大力斤责南本《西厢记》,不是仇恨它,是想保存北本《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如果说前代的人都不可加以议论,以前的书都不能批评,那么杨朱、墨翟也是前代的人,郑国的音乐也未必没有底本,如果有底本也是前代的书,为什么古代的圣贤对此都大力排斤、不遗余力?我又说北本《西厢记》不可以改写,南本《西厢记》则必须翻写。为什么呢?世人喜欢看这部剧,不是因为他们喜欢不好的东西,而是因为除了这部剧再没有写得好的本子。想看崔莺莺、张生的旧事,除了这部剧没有别的。地上缺少朱砂,红土就成了好的东西。南本《西厢记》所以能够流传,只是因为这个原因。假如有一个人,别出心裁创作出南本《西厢记》,师承王实甫的意思,而不更改抄袭其中的词句;继承关汉卿的思想,而不只是仅仅续写。这样写出的东西如果与北本《西厢记》比试高低,可以说是难之又难,但如果只与南本《西厢记》比较,那么还冲他不屑于比。我虽然没什么才能,请允许我承担这一任务。生存问题解决后,一有时间我就会立即动笔南本《西厢记》的翻本既不可没有,我又因此及彼,有志于北本《琵琶记》这部戏剧蔡中郡夫妇故事的流传,既然靠的是琵琶,那么“琵琶”这两个字就是全篇的中心。但当年作者为什么仅标出琵琶的名字,却没有表明它的实际含义呢?假如让赵五娘化过妆后,果真身背琵琶去告别张大公,弹出一大段悲哀的北曲,使看的人听的人都鼻涕一把、泪一把,难道不是《琵琶记》中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当年却没有这样写,难道是元代人各有所长,植长写南曲的不搜长写北曲吗?假如让王实甫写《琵琶记》,我知道他一定和一千年后的李渔想的一样。我虽没什么才能,也不敢不担当起这一责任口。
以前曾经写了一折交给演员演唱,补充高明原本中不足的地方,现在已经把它附在四卷的末尾。但我还想着能扩充为全本戏,用来供写戏曲的人参考。如果它有可用之处,被谱制成新曲,那么南本《西厢记》和北本《琵琶记》两本书就可以一起流传。虽不敢希望能赶上以前的大家,和当代的有贤能的人并驾齐驭,但总能保全自己亲笔写的各部戏曲(如已经在世上流传的前后八种及已经填好曲词但还没有印出来的内外八种)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必然能分出深浅、琉密。然而写这两本书,必须闭门理头写作几个月才行,我私下担心饥俄会驱使我停下笔,形势不由我啊!怎样才能让老天爷从天上下些珍珠、粮食,为我这数十口家人准备好谋生的需要呢?贫困真让人悲哀啊!
音律第三
【原文】
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填词之乐,详后《宾白》之第二幅,上天入地,作佛成仙,无一不随意到,较之南面百城,洵[1]有过焉者矣。至说其苦,亦有千态万状,拟之悲伤疾痛、桎梏幽囚诸逆境,殆有甚焉者。请详言之。
他种文字,随人长短,听我张弛,总无限定之资格。今置散体弗论,而论其分股、限字与调与叶律者。分股则帖括[2]时文是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然其股法、句法,长短由人,未尝限之以数,虽严而不谓之严也。限字则四六[3]排偶之文是已。语有一定之字,字有一定之声,对必同心,意难合掌,矩度不为不肃矣;然止限以数,未定以位,止限以声,未拘以格,上四下六可,上六下四亦未尝不可,仄平平仄可,平仄仄平亦未尝不可,虽肃而实未尝肃也。调声叶调,又兼分股限字之文,则诗中之近体是已。起句五言,是句句五言,起句七言,则句句七言,起句用某韵,则以下俱用某韵,起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下句第二字定用仄声,第三、第四又复颠倒用之,前人立法亦云苛且密矣。然起句五言,句句五言,起句七言,句句七言,便有成法可守,想入五言一路,则七言之句不来矣;起句用某韵,以下俱用某韵,起句第二字用平声,下句第二字定用仄声,则拈得平声之韵,上去入三声之韵,皆可置之不问矣;守定平仄、仄平二语,再无变更,自一乎以至千百首皆出一辙,保无朝更夕改之令阻人适从矣,是其苛犹未甚,密犹未至也。至于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长者短一线不能,少者增一字不得,又复忽长忽短,时少时多,令人把握不定。当平者平,用一仄字不得;当阴者阴,换一阳字不能。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复;分得阴阳清楚,又与声韵乖张。令人搅断肺肠,烦苦欲绝。此等苛法,尽勾磨人。作者处此,但能布置得宜,安顿极妥,便是千幸成幸之事,尚能计其词品之低昂,文情之工拙乎?予襁褓[4]识字,总角[5]成篇,于诗书六艺[6]之文,虽未精穷其义,然皆浅涉一过。总诸体百家而论之,觉文字之难,未有过于填词者,予童而习之,于今老矣,尚未窥见一斑。只以管窥蛙见之识,谬语同心;虚赤帜于词坛,以待将来。作者能于此种艰难文字显出奇能,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言言无资格拘挛之苦,如莲花生在火上,仙叟弈于桔中,始为盘根错节之才,八而玲珑之笔,寿名千古,衾影何惭!
而千古上下之题品文艺者,看到传奇一种,当易心换眼,别置典刑。要知此种文字作之可怜,出之不易,其楮墨[7]笔砚非同己物,有如假自他人,耳目心思效用不能,到处为人掣肘,非若诗赋古文,容其得意疾书,不受神牵鬼制者。七分佳处,便可许作十分,若到十分,即可敌他种文字之二十分矣。予非左袒词家,实欲主持公道,如其不信,但请作者同拈一题,先作文一篇或诗一首,再作填词一曲,试其孰难孰易,谁拙推工,即知予言之不谬矣。然难易自知,工拙必须人辨。
词曲中音律之坏,坏于《南西厢》。凡有作者,当以之为戒,不当取之为法。非止音律,文艺亦然。请详言之。填词除杂剧不论,止论全本,其文字之佳,音律之妙,未有过于《北西厢》者。自南本一出,遂变极佳者为极不佳,极妙者为极不妙。推其初意,亦有可原,不过因北本为词曲之豪,人人赞羡,但可被之管弦,不便奏诸场上,但宜于弋阳、四平等俗优[8],不便强施于昆调,以系北曲而非南曲也。兹请先言其故。
北曲一折,止隶一人,虽有数人在场,其曲止出一口,从无互歌迭咏之事。弋阳、四平等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口,故演《北西厢》甚易。昆调悠长,一字可抵数字,每唱一曲,又必一人始之,一人终之,无可助一臂者,以长江大河之全曲,而专责一人,即有铜喉铁齿,其能胜此重任乎?此北本虽佳,吴音不能奏也。作《南西厢》者,意在补此缺陷,遂割裂其词,增添其白,易北为南,撰成此剧,亦可谓善用古人,喜传佳事者矣。然自予论之,此人之于作者,可谓功之首而罪之魁矣。所谓功之首者,非得此春,则俗优竞演,雅调无闻,作者苦心,虽传实没。所谓罪之魁者,千金狐腋,剪作鸿毛,一片精金,点成顽铁。若是者何?以其有用古之心而无其具也。今之观演此剧者,但知关目动人,词曲悦耳,亦曾细尝其味,深绎其词乎?使读书作古之人,取《西厢》南本一阅,句栉字比,未有不废卷掩鼻,而怪秽气熏人者也。若曰:词曲情文不浃[9],以其就北本增删,割彼凑此,自难帖合,虽有才力无所施也。然则宾白之文,皆由己作,并未依傍原本,何以有才不用,有力不施,而为俗口鄙恶之谈,以秽听者之耳乎?且曲文之中,尽有不就原本增删,或自填一折以补原本之缺略,自撰一曲参作诸曲之过文者,此则束缚无人,操纵由我,何以有才不用,有力不施,亦作勉强支吾之句,以混观者之目乎?使王实甫复生,看演此剧,非狂叫怒骂,索改本而付之祝融[10],即痛哭流涕,对原本而悲其不幸矣。
嘻!续《西厢》者之才,去作《西厢》者,止争一间,观者群加非议,谓《惊梦》以后诸曲,有如狗尾续貂。以彼之才,较之作《南西厢》者,岂特奴婢之于郎主,直帝王之视乞丐!乃今之观者,彼施责备,而此独包容,已不可解;且令家尸户祝[11],居然配飨《琵琶》,非特实甫呼冤,且使则诚号屈矣!予生平最恶弋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西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腔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跛足之《西厢》也。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于身矣。非但责其文词,未究音律。从来词曲之旨,首严宫调,次及声音,次及字格。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小出可以不拘,其成套大曲,则分门别户,各有依归,非但彼此不可通融,次第亦难紊乱。此剧只因改北成南,遂变尽词场格局:或因前曲与前曲字句相同,后曲与后曲体段不合,遂向别宫别调随取一曲以联络之,此宫调之不能尽合也;或彼曲与此曲牌名巧凑,其中但有一二句字数不符,如其可增可减,即增减就之,否则任其多寡,以解补凑不来之厄,此字格之不能尽符也;至于平仄阴阳与逐句所叶之韵,较此二者其难十倍,诛将不胜诛,此声音之不能尽叶也。词家所重在此三者,而三者之弊,未尝缺一,能使天下相传,久而不废,岂非咄咄怪事乎?更可异者,近日词人因其熟于梨园之口,习于观者之目,谓此曲第一当行,可以取法,用作曲谱;所填之词,凡有不合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
噫,玷《西厢》名目者此人,坏词场矩度者此人,误天下后世之苍生者,亦此人也。此等情弊,予不急为拈出,则《南西厢》之流毒,当至何年何代而已乎!
向在都门,魏贞庵相国取崔、郑合葬墓志铭示予,命予作《北西厢》翻本,以正从前之谬。予谢不敏,谓天下已传之书,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不当奋其死力与较短长。较之而非,举世起而非我;即较之而是,举世亦起而非我。何也?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谁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时流下?彼文足以传世,业有明征;我力足以降人,尚无实据。以无据敌有征,其败可立见也。时龚芝麓先生亦在座,与贞庵相国均以予言为然。
向有一人欲改《北西厢》,又有一人欲续《水浒传》,同商干予。予曰:“《西厢》非不可改,《水浒》非不可续,然无奈二书已传,万口交赞,其高踞词坛之座位,业如泰山之隐,盘石之固,欲遽叱之使起而让席于予,此万不可得之数也。无论所改之《西厢》,所续之《水浒》,未必可继后尘,即使高出前人数倍,吾知举世之人不约而同,皆以‘续貂蛇足’四字,为新作之定评矣。”二人唯唯而去。
此予由衷之言,向以诫人,而今不以之绳己,动数前人之过者,其意何居?曰:存其是也。放郑声音,非仇郑声,存雅乐也;辟异端者,非分异端,存正道也。予之力斥《南西厢》,非分《南西厢》,欲存《北西厢》之本来面目也。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予又谓《北西厢》不可改,《南西厢》则不可不翻。何也?世人喜观此剧,非故嗜痂[12],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崔引旧事,舍此无由。地乏朱砂,赤土为佳,《南西厢》之得以浪传,职是故也。使得一人焉,起而痛反其失,别出新裁,创为南本,师实甫之意,而不必更袭其词,祖汉卿之心,而不独仅续其后,若与《北西厢》角胜争雄,则可谓难之又难,若止与《南西厢》赌长较短,则犹恐屑而不屑。予虽乏才,请当斯任,救饥有暇,当即拈毫。
《南西厢》翻本既不可无,予又因此及彼,而有志于《北琵琶》一剧。蔡中郎夫妇之传,既以《琵琶》得名,则“琵琶”二字乃一篇之主,而当年作者何以仅标其名,不见拈弄真实?使赵五娘描容之后,果然身背琵琶,往别张大公,弹出北曲哀声一大套,使观者听者涕泗横流,岂非《琵琶记》中一大畅事?而当年见不及此者,岂元人各有所长,工南词者不善制北曲耶?使王实甫作《琵琶》,吾知与千载后之李笠翁必有同心矣。予虽乏才,亦不敢不当斯任。向填一折付优人,补则诚原本之不逮,兹已附入四卷之末,尚思扩为全本,以备词人采择,如其可用,谱为弦索新声,若是,则《南西厢》、《北琵琶》二书可以并行。虽不敢望追踪前哲,并辔时贤,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如已经行世之前后八种,及已填未刻之内外八种)合而较之,必有浅深疏密之分矣。然着此二书,必须杜门累月,窃恐饥为驱人,势不由我。安得雨珠雨粟之天,为数十口家人筹生计乎?伤哉!贫也。
【注释】
[1]洵:确实,实在。
[2]贴括:唐代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称“帖括”。
[3]四六:骈文的一体,以四字六字为对偶,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 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
[4]襁褓:包小孩的被子,借指婴幼儿。
[5]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称总角,一般指童年时期。
[6]六艺:指儒家的六种学问,礼、乐、射、御、书、术。
[7]楮墨:纸与墨。借指诗文或书画。
[8]优:指表演的艺人。
[9]浃:切合。
[10]祝融:传说中的火神。
[11]家尸户祝:尸指立神像,祝指祝祷。
[12]痂:伤口或疮,文中指《南西厢》粗俗不堪。
【译文】
写文章最快乐的,莫过于填词;最痛苦的,也是莫过于镇词。填词的快乐(详见后边《宾白》第二篇),上天入地、成佛成仙这些事,没有一件不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做到,与坐北朝南拥有百城这种称王做官的快乐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至于说镇词的痛苦,也是各色各样,与悲伤、病痛、受束缚、坐牢等逆境相比,大概更痛苦。请允许我细细说来。其他的文章,随便别人说什么,只听凭我自己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别人总没有管制的资格。现在把散体的放到一边不谈论,只谈论其中的分股、字数限定与协调声律。
说到分股,那么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就是。股股相对应,所受的限制不能说不严格,然而其中的段落、句子的长短随便怎么写,从来没有限定过字数,虽然说是严格不能算是严格。说到限定字数,那么四六对偶排比的拼文就是这样。句子有一定的字,字有一定的音,对应一定要意思相同,而字的意思很难有完全对应的,规矩不能说不严格啊。然而其中是只限定了字数,并没限定字的位笠;只限定了字的声调,并没有限定格律。上边四个字下边六个字可以,上边六个字下边四个字也不是不行;押韵是仄、平、平、仄可以,平、仄、仄、平也未尝不可。虽然严格而实际上未必真的严格。既要协调声律,又要分股、限定字数的,近体诗就是这样。第一句是五个字一句,那么每句都要五字一句;第一句是七个字一句,那么每句都要七个字一句;第一句用哪个韵,下面的各句都用哪个韵;第一句第二个字用平声,那么下句第二个字一定要用仄声,第三第四句又颠倒过未。前人设的规矩,也可以说是苛刻又严密,然而只要首句五个字一句,下面各句就都写成五字一句,首句七个字,就句句七个字,便会有现成的规律可以遵守。想写五字一句的,就不要写七字的句子;首句用哪个韵,下面各句就都用哪个韵;首句第二个字用平声,第二句第二个字就一定用仄声;这样用了平声的字,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的字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守定平仄、仄平的规律,再没有变动,从第一首直到千万首,都是一样,保证没有变动无常的命令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要求虽然苛刻但还不过分,严密但还没有到极限。至于填词,那么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声调的平上去入、音韵的清浊阴阳,都有一定的不变的规则。要求长的短一点儿也不行,字数少的增一个字也不行;又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有时字多有时字少,让人把握不好。应该用平声字时就用平声,用一个仄声字都不行;该用阴调就用阴调,换一个阳调的也不行。把平仄调好了,又担心阴声阳声反复无常;把阴阳分清楚了,又与声调韵律相矛清了。让人费尽心思,烦闷苦恼得要命。这种苛刻的规则,总是折磨人。作者在这个地方只要能布里安排得妥当,就是最幸运的事情,更何况能把握住用词、文采的好坏呢?
我幼年认字,少年开始写文章,对于诗书、六艺方面的文字,虽然没有达到精通,然而每种都写过。总结各种体栽,我觉得写起未最难的是填词。我从小就开始练习写曲词,到现在老了,还没有得到其中的一点奥妙,只是用自己狭隘的一点见识,欺骗和我一样的人,白白在词坛上占有一席,来等待将来的作者去评论。能在这种艰难的创作中显出突出的才华,每个字都合声调音律,写每句话都没有被束博的痛苦,就像莲花生大师在火上、神仙老人在橘子中下棋一样,才算是盘根错节的才华、八面玲珑的文笔,才能流传千古,无比于心。而古往今来评论文学的人,看到传奇将会另眼相看,把它另外列入经典的行列。要知道这种丈字写起来很费力。笔墨纸砚好像不是自己的,就像从别人那儿借来的一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不能用进去,到处被人牵绊。不像诗斌、散文能让作者任意疾书,不受牵制。有七分好的地方,就能说它十分好;如果达到十分好,就抵得上其他文字二十分。
我不是为写戏曲的人说好话,实在是想主待公道。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就请写作的人同写一个题目,先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再填一首曲子,比比哪个容易哪个难,谁写得好谁写得坏,就可以知道我说的话没有错。然而写得困难还是容易自己知道,而写得好坏还需要别人识别。戏曲中音律写得最糟糕的,要数南本《西厢记》。凡是写戏曲的,应该把它作为教训,而不应当做学习的对象。不只是音律是这样,丈字写作也是如此。请允许我详细地说。
说到写曲词,先不谈杂剧,只说全本戏。其中文采好、音律也好的,没有超过北本《西厢记》的。南本一出来,就是最好的文字变成最差、最妙的音律变成最坏的。推究写《南西厢》的初衷,也有情可原。不过是因为北本虽然是戏曲中写得好的,人人称赞,但只能配乐演唱,不适合台上表演;只造合弋阳腔、四平腔,不能勉强用于昆调因为它是北方的曲子而不是南方的曲子。请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一折北曲只属于一个人,虽然有几个人在台上,唱词只有一个人来唱,从来没有你一句我一句的情况。弋阳、四平等唱腔,字数多、乐曲短,一下子就能唱完,又是由一个人开始唱、凡个人接腔的,所以名义上是一个人在唱,实际上是几个人唱。所以演唱北本《西厢》很容易。昆腔调子悠长,一个字抵得上几个字,每唱一曲,又必然是一个人从始至终地唱,没有协助的角色。把气势庞大的整部曲子交给一个人唱,即使有铜喉铁齿,谁能担当这种重任?这就是说北本虽然写得好,但不适合南方的腔调唱。写南本《西厢》的人,本意在镇补这个缺陷,于是把北本《西厢》中的文词割裂,增添对白,把北本变成南本,撰写出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善用古人,喜欢传播好事啊。然而要我评价,这个人和《西厢记》原来的作者相比较,可以说既是功劳之首又是罪魁祸首。所谓功劳之首,没有这个人,那么这出戏被俗气的演员争着演唱,高稚的曲子不被世人知道,可怜作者的一片苦心,作品虽然被传唱实际等子被湮没。所谓罪魁祸首,贵重的皮袄被剪成碎片,一块上等的金子却被点成烂铁导致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有用古代素材的心却没有应具备的文采。现在观看、演出这部戏剧的人,只知道其中的关目动人,词曲听起来悦耳,也曾经仔细品尝其中的味道,深入推究里面的词句吗?让读书、研究古代作品的人把《西厢记》南本拿来看看,里面的词句结结巴巴,没有人不把书扔掉,梧着弃于贵怪它里面奥气熏天的。如果说词曲文理不通是因为它是根据北本增删的,这儿割一块儿那儿割一块儿,自然难以贴合;即使有才气、力量,也没有地方施展。那么里面的宾白就都是自己写的,并没有依傍原本,为什么有才气却没用上,有力气却没有施展出来,却写一些俗气恶心的话来污染听众的耳朵?并且这部剧的曲文中到处都有没有根据原本增删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自己写一折来补充原本缺少、简略之处,有的自己做一首曲子来连接前后各曲。这些地方就没有人束博,完全由自己操纵,为什么有才华不利用,有力气不施展,也是写些勉勉强强支支吾吾的句子来应付观众?假如王实甫复活,观看这部剧的演出,一定会狂叫怒骂,把改过的本子扔到火里烧掉,痛哭流涕,对着原本悲叹自己的不幸。
唉!续写《西厢记》的人的才华,与《西厢记》的作者相比差远了。看的人都对《西厢记》横加指责,认为《惊梦》之后的曲子就像狗尾续貂。拿这狗尾续貂的才华和写南本《西厢记》的人加以比较,哪里只是奴碑对于主子的关系,简直是帝王看待乞丐。当今的观众对《西厢记》后半部分加以指责,而对子南本《西厢记》却独独包容,这一级已经让人不可理解,并且还让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居然把它与《琵琶记》相提并论,这样,不只是王实甫要含冤,高明也要叫屈了。
我生平最讨厌弋阳、四平这些腔调的戏剧,看到了就赶快避开,但听说弋阳、四平要上演《西厢记》,就兴奋地去观看,惟恐落后。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腔调虽然让人讨厌,但曲文并没有改动,仍是完完整整的《西厢记》,而不是改头换面、残缺不全的《西厢记》。南本则聋、盲、哑、驼背、折腰等病状无一不具备。这样说是只批评它的文词,而不推究音律。从来创作戏曲的要旨,要求最严格的是宫调,然后是声音,最后是字格。九宫十三调,是南曲的特征。小出戏可以不拘于规则,成套的大曲就要分门别类,各有各的摆放位置,不但每套之间不能混在一起,它们的顺序也很难颠例错乱。南本《西厢记》只因改变北本为南本,于是把词场的格局都改变了;或者因为前边曲子之间字句相同、后边曲子之间体式不合,就将别的宫调随便拿来一曲用来起联络作用。这就是南本里的宫调不能都恰当的原因。或者那支曲子与这支曲子曲牌名凑巧相同,其中只有一两句话字数不一样,如果可以增减,就增增减减来应付;否则就任其存在,把它说成原本说法补凑的缺陷。这是南本中字格不是都将合的原因。至于用字的平仄、阴阳和每句所钾的韵,与这二者相比,要难十倍,改也改不过来这就是南本中声音没有都钾韵的原因。搞戏曲创作的人看重的地方,就在于这三个地方,而南本中这三个地方的弊端都具备,没有一个缺少的。这样却能使天下人相传,久不衷败,难道不是咄吐怪事呜?更奇怪的是,近来写戏曲的人因为这部剧老在戏园演唱,观众已经耳熟能详,便认为它是戏曲中最好的,认为可以效仿,用来做写其他剧本的曲谱。所填的曲词,凡是有不合规则的地方,别人拿着质问他们,他们就说:“我是根据南本《西厢记》中的一折写的怎么会有错误?”哎!玷污《西厢记》名声的是这种人;破坏曲词创作规则的是这种人;误导全天下及后代人的,也是这种人。这种弊端,我不赶快把它揭露出来,那么南本《西厢记》的流毒将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以前在京城的时候,相国魏贞奄把崔莺莺、郑恒合葬的墓志铭拿给我看,让我写北本《西厢记》的翻本,以纠正以前《西厢记》的错误,我以不能胜任辞谢了。我说:“天下已经流传的书,无论对错,都应当听任它们,不应该拼着命来比量好坏。比量错了,全天下的人都会起来反汁我;即使是比量对了,全天下的人也会起来反甘我。为什么呢?认为离自己远的贵重、近的低戏,仰墓古代、鄙薄现在,这是天下人共同的地方。谁愿意贬低千古流传的名人来和当下流行的观氛相抵触?他的文章足以流传后世,已经有明确的证据了;我想降低他的身份,却还没有实际的证据。用没有证据来时杭有证据的,其失败的结果显而易见。”当时龚芝麓先生也在座他和相国魏贞奄都认为我说得对。
以前有一个人想改写北本《西厢记》,还有一个人想续写《水浒传》,都向我征求意见。我说:‘碳西厢记》不是不可以改写,《水浒传》不是不可以续写,但是没有办法这两部作品已经在世上流传,人们都交口称赞,它在词坛中的高位,已经像泰山、盘石一样牢固。想一下子斤退它,让它起来把座位让给我,这是万万做不到的。不要说改写的《西厢记》、续写的《水浒传》未必能比得过原作,就是高出前人几倍,我知道全天下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用“续貂”、“蛇尾”四个字作为新作的定论。”这两个人唯唯诺诺答应着走了。
这是我的心里话,我一向这样告诫人们,现在不以此要求自己,却动辄数说前人的过错,什么目的呢?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保留正确的东西。排斤靡靡之音的,不是仇恨靡靡之音,而是为了保存高雅的音乐;排斤异端的,不是仇限异端,而是为了保存正统之道。我大力斤责南本《西厢记》,不是仇恨它,是想保存北本《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如果说前代的人都不可加以议论,以前的书都不能批评,那么杨朱、墨翟也是前代的人,郑国的音乐也未必没有底本,如果有底本也是前代的书,为什么古代的圣贤对此都大力排斤、不遗余力?我又说北本《西厢记》不可以改写,南本《西厢记》则必须翻写。为什么呢?世人喜欢看这部剧,不是因为他们喜欢不好的东西,而是因为除了这部剧再没有写得好的本子。想看崔莺莺、张生的旧事,除了这部剧没有别的。地上缺少朱砂,红土就成了好的东西。南本《西厢记》所以能够流传,只是因为这个原因。假如有一个人,别出心裁创作出南本《西厢记》,师承王实甫的意思,而不更改抄袭其中的词句;继承关汉卿的思想,而不只是仅仅续写。这样写出的东西如果与北本《西厢记》比试高低,可以说是难之又难,但如果只与南本《西厢记》比较,那么还冲他不屑于比。我虽然没什么才能,请允许我承担这一任务。生存问题解决后,一有时间我就会立即动笔南本《西厢记》的翻本既不可没有,我又因此及彼,有志于北本《琵琶记》这部戏剧蔡中郡夫妇故事的流传,既然靠的是琵琶,那么“琵琶”这两个字就是全篇的中心。但当年作者为什么仅标出琵琶的名字,却没有表明它的实际含义呢?假如让赵五娘化过妆后,果真身背琵琶去告别张大公,弹出一大段悲哀的北曲,使看的人听的人都鼻涕一把、泪一把,难道不是《琵琶记》中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当年却没有这样写,难道是元代人各有所长,植长写南曲的不搜长写北曲吗?假如让王实甫写《琵琶记》,我知道他一定和一千年后的李渔想的一样。我虽没什么才能,也不敢不担当起这一责任口。
以前曾经写了一折交给演员演唱,补充高明原本中不足的地方,现在已经把它附在四卷的末尾。但我还想着能扩充为全本戏,用来供写戏曲的人参考。如果它有可用之处,被谱制成新曲,那么南本《西厢记》和北本《琵琶记》两本书就可以一起流传。虽不敢希望能赶上以前的大家,和当代的有贤能的人并驾齐驭,但总能保全自己亲笔写的各部戏曲(如已经在世上流传的前后八种及已经填好曲词但还没有印出来的内外八种)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必然能分出深浅、琉密。然而写这两本书,必须闭门理头写作几个月才行,我私下担心饥俄会驱使我停下笔,形势不由我啊!怎样才能让老天爷从天上下些珍珠、粮食,为我这数十口家人准备好谋生的需要呢?贫困真让人悲哀啊!
有关闲情偶记的文章
结构第一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而命,独于填词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详,亦且置之不道。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着。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
2024-01-27
语求肖似文字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一种。元帝时入选掖廷,呼韩邓单于入朝求美,帝以墙赐之。万案其事,画工皆弃市。越王句践败于会稽,范蠢取西施献吴王夫差。后以西施为美女的代称。西天为佛教圣境;蓬岛为“蓬莱仙岛”之省称。写一个人像一个人,不让他们隆格雷同,不使人物语言浮泛。......
2024-01-27
声务铿锵宾白之学,首务铿锵。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声音要怪锵悦耳的方法,不过就是注重平仄、仄平。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
2024-01-27
是集惟《演习》、《声容》二种,为显者陶情之事,欲俭不能,然亦节去靡费之半。其它如《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各部,都把把节俭的原则寓于制度之中,在规则中把奢糜摒弃在外,富有天下的人可以实行,贫无立锥之地的人也可以施行。究其日甚之故,则以喜新而尚异也。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实具婆心,非同客语,正人奇士当共谅之。......
2024-01-27
戒浮泛词贵显浅之说,前已道之详矣。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当存其说,以俟其人。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象张三,难通融于李四。善填词者,当为所难,勿趋其易。如前所云《琵琶·赏月》四曲,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
2024-01-27
《礼》不幸为两人所用,用《周礼》之过,而非《周礼》之过也。苏明允曰:“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4]。”余读李子笠翁《闲情偶寄》而深有感也。昔陶元亮作《闲情赋》[7]《周礼》一书,本言王道[1],乃上自井田[2]军国之大,下至酒浆屝屦[3]之细,无不纤悉具备,位置得宜,故曰:王道本乎人情。然王莽一用之于汉而败,王安石再用之于宋而又败者,其故何哉?盖以莽与安石,皆不近人情之人,用《周礼》固败,不用《周礼》亦败。......
2024-01-27
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若用一二古人作主,因无陪客,幻设姓名以代之,则虚不似虚,实不成实,词家之丑态也,切忌犯之。传奇所用的题材,有古代的,有今天的,有虚有实,随人选择。实,就是根据事实编写,不假造情节,每件事都有根有据。......
2024-01-27
凛遵曲谱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描一朵,刺一朵,画一叶,绣一叶,拙者不可稍减,巧者亦不能略增。然花样无定式,尽可日异月新,曲谱则愈旧愈佳,稍稍趋新,则以毫厘之差而成千里之谬。是束缚文人而使有才不得自展者,曲谱是也;私厚词人而使有才得以独展者,亦曲谱是也。曲谱无新,曲牌名有新。情感事情不断有新奇变化,文章变化无穷,但总不会超出曲谱里规定的固定规格。......
2024-0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