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阿根廷:农牧业大国-一路拾零.港澳台及国外篇

阿根廷:农牧业大国-一路拾零.港澳台及国外篇

【摘要】:6年之后,阿根廷以联邦共和国的形式宣告独立。地大物博、农牧业发达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则是阿根廷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潘帕斯大草原“潘帕斯”,源于印第安丘克亚语,意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潘帕斯大草原”被视作阿根廷的象征。考察大豆加工厂阿根廷大豆以产量巨大、出口量巨大和质优价廉而闻名于世。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社另外,阿根廷大量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社给我的启发也很大。

19世纪之前,阿根廷尚属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之一;1810年,在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海地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下,开始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6年之后,阿根廷以联邦共和国的形式宣告独立。虽然因为文化、种族方面的差异,独立后的阿根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分离和动乱状态,但自从1862年巴托洛梅·米特雷总统结束分离状态以来,阿根廷的经济还是得到了较快发展。

从那时起,到20世纪初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阿根廷就以富庶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享誉全球。地大物博、农牧业发达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则是阿根廷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发展之后的阿根廷,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八,人均收入甚至一度超过美国,因此被誉为“南美洲的美国”、“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称为“南美巴黎”。

潘帕斯大草原

“潘帕斯”,源于印第安丘克亚语,意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潘帕斯大草原”被视作阿根廷的象征。我第一次访问阿根廷时,乘飞机飞越潘帕斯大草原,感觉就像在广袤无边的绿色海洋上飞翔。

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的潘帕斯草原,就像一张巨大无边的绿色毛毯,平坦地铺在阿根廷的中、东部,为阿根廷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阿根廷人则自豪宣称:“我们的平原从大西洋起,一犁头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会碰到一块石头!”

潘帕斯草原大部分已被开垦成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其中小麦、玉米主要用来饲养牛羊,大豆则用来加工和出口;牧草丰美的草原上到处徜徉着花色各异的良种牛群,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一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使用海上冷冻船出口到西欧,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这里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农牧业区,南美的粮仓,阿根廷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心脏地区;草原地区集中了阿根廷2/3的人口,4/5的工业生产和2/3以上的农业生产。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铁路、公路呈辐射状伸向全国各地。

潘帕斯大草原上有成千上万个农庄牧场,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散落在碧绿的草原中,成了人们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

在阿根廷,开办旅游的庄园大多已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他们之中有的是普通农家牧人的宅院,有些则是历史名人、富豪、将军甚至总统的私宅别墅。他们的旧主人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庄园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大庄园,如位于恩特雷里奥斯省的19世纪50年代的阿根廷总统乌尔基萨的庄园,占地数十公顷,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从法国运来,规模庞大,建造精美,可与欧洲王室的王宫相媲美,是阿根廷不可多得的宫殿式建筑。

普通农牧业生产者的小庄园展示的则是过去时代普通农村的风貌。这些庄园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但仍基本上保留着原有的历史特色,成为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庄园,不仅保留着原有古色古香的陈设,就连生产设施、仓房、牛栏、酒吧,也依旧是当年旧貌。

考察大豆加工厂

阿根廷大豆以产量巨大、出口量巨大和质优价廉而闻名于世。我曾考察过阿根廷一家大豆加工厂,该工厂主要生产豆油和豆粉,其规模之大、效益之好,让我十分震惊。

考察阿根廷大豆加工厂

通过与工厂负责人交流,我得知,阿根廷大豆种植和加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除了阿根廷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水利、气候等自然条件之外,最关键的原因是阿根廷的农业政策非常给力。上世纪90年代之后,阿根廷从重工轻农的错误泥潭中走出来,回归到传 统产业优势,调整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比如确立外向型发展的农业战略方针、实施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专业化大豆生产区、提高农业现代化服务、加强最低收购价格保护等等,从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4年,阿根廷大豆产量突破4000万吨,位居美国、巴西之后,排名世界第三。

相比之下,我国适合大豆生产的自然条件并不比阿根廷差太远,但事实是,我国大豆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每年都需要向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大量大豆来维持供需平衡。2003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突破2000万吨,是国内大豆产量的1.5倍,占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60%。

这就是差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农业政策支持、农业保护措施和农业科技推广对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我国大豆行业之所以长期“产不足需”,究其根本原因,应该归于我们种植大豆的成本一直在上涨,土大豆的价格斗不过洋大豆,农民和企业的种植积极性受挫等等因素。

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阿根廷大豆产业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经验。

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社

另外,阿根廷大量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社给我的启发也很大。阿根廷非常重视并鼓励农民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专业化合作社,事实上,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了阿根廷国家战略生产模式之一,所有农业生产合作社每年提供的粮食产量占到了全国粮食产量三分之一的比例。

阿根廷农业合作社主要有三种:供销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和农村电气化合作社。其中最普遍的是供销合作社,我考察阿根廷时,阿根廷全国范围内已经拥有230多家供销合作社,而且这个数目一直在增长,并且其合作形式也一直处于创新之中。前不久,听说“阿根廷农民联盟”即将成立,它拥有3.5万家合作生产商,每年提供的粮食产量可以占到全国粮食产量的5%。供销合作社在阿根廷农业中的分量,由此足见一斑。(www.chuimin.cn)

供销合作社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分级分等、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和出口,同时还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一些经营得好的合作社另外还成立农业合作企业,从事糖、酒、咖啡、大豆等加工业务,效益也很不错。

供销合作社的社员农户,每年将小部分粮食供给国内市场,其余大部分都用于出口;所得利润,会拿出一部分反哺合作社,以改善合作社的基础性设施,提升合作社的物流服务等。

阿根廷这种分工合理、利益明确、服务统一和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农业合作社,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理应在生产合作方式上做得更好,然而事实却是,农业合作化方面我们甚至赶不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

我国农业规模庞大,但生产模式基本上是千家万户各自为政的散沙状态,这既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技术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民恰当而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让人欣慰的是,我国各种农业合作组织也正在发展,虽然都处于初级阶段,其规模和效能远远比不上某些发达国家的合作组织,但我相信,只要我国政府加大资金、技术、服务等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和推广,不久的将来,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也必将迎来蓬勃的局面。

哭泣的阿根廷经济

但阿根廷农牧业的辉煌,并不能让国家经济一直坚挺;阿根廷经济经历了多次危机。

当漫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我看到足球赛事依旧狂热,探戈舞蹈依然热烈,街头的露天烤肉,与传说中的一样,香气扑鼻……然而我知道,街头这些繁华表象,已经掩饰不住阿根廷经济衰退的本质。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阿根廷是一个崛起的新兴国家,作为南美洲第二大经济体,一度让世人羡慕。但随后20年之间,阿根廷经济经历了3次破产。恶性退胀、银行挤兑、债务延期、债务重组等,则成了阿根廷经济衰退的专用词。这时候的阿根廷,市场过度自由化,制造业扶不起来,农牧产品出口萎缩,官僚作风严重,政府领导人更迭如走马花灯。

我曾前后三次访问阿根廷,当第三次于2005年陪同刘奇葆书记一同前往时,已经是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之后,衰退现象尤为明显。

当时阿根廷正处于破产的边缘,政府限制居民提取银行存款,宣告暂停债务的偿还。数十万阿根廷人上街游行,30人在动乱中丧生。当时阿根廷费尔南多·德拉鲁阿总统于2001年12月倒台,为了避开愤怒的民众,费尔南多·德拉鲁阿被迫乘坐直升飞机仓忙逃离政府大楼。阿根廷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已经成为“贱民”的代名词。

至于阿根廷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经济学家早有定论,主要归结为:政府过度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因此损害原有经济基础,导致出口萎缩和赤字高居不下。

通过对阿根廷经济的几次考察,我体会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非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良药,其弊端在阿根廷经济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形势复杂多变,因而我们吸取前车之鉴,避开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陷阱,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防止过度的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如何确保政府决策的独立性,如何确保本国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性,等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阿根廷矿业

阿根廷的金属矿业值得一提。在持续多年的经济衰退浪潮中,阿根廷金属矿业一枝独秀,虽然产量受到影响,但总产值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每年增长比例都在100%以上。

在阿根廷27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下,所蕴含的金属矿资源总量位列世界第六。这些金属矿主要分布在阿根廷西部的安第斯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一半以上是浓缩铜。

上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政府为矿业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之后很快,其矿业就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潮,其中开发商以国内私人企业为主。进入21世纪之后,阿根廷矿业正在迎来第二波发展,诸多跨国矿业巨头进军阿根廷,很多新的大型矿田被发现并被开采。

而即便如此,阿根廷金属矿目前仍然有70%的储存量深埋于地下等待开发,这也正是阿根廷金属矿最大的诱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