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又如“文”字在甲骨文中常写成、,表示花纹,西周早期金文中还写成等,到西周晚期就简化为了。殷周的青铜器,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为学者所研究,包括金文在内,早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到现在为止,青铜器上的金文发现的不同单字约有3000个,其中约有近2000个能正确释读。......
2024-01-26
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它把隶书笔画的写法改变了,主要表现在横笔的末端不再向上挑,而是收锋;点笔由长形变为带圆状;撇笔的方向改为斜向下,出尖锋;钩笔不用慢弯,成了硬钩。更重要的,它把汉字由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后来很多人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在形体结构方面,楷书和隶书则差不多。所以只要认识楷书的,一般都能辨认隶书。
楷书还有另外的名称,叫“正书”、“真书”。这都说明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但这些名称,都是后来楷书取得正规字体地位后才有的。
早期的楷书和草书简直难以区分,因为它们都是隶书的变体,同时都来自民间。图27的汉代朱书砖,可以认为草书的味道多一些,还有如图30的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的陶瓶上的书迹,系对隶书的笔意作了些变化,但总体效果是比较工整。有的学者把它叫做“新隶体”。其实,也不妨认为是早期的楷书,是一种隶楷过渡型的书体。
图30 东汉陶瓶文字
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yao摇,公元151—230年〕。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宣示表》(图31)、《力命表》、《荐季直表》等。从这些作品看,还多少残留着隶书的笔意,如字形呈扁状,横笔有波势,捺笔向上挑等等。
图31 钟繇《宣示表》(片断)
进入两晋南北朝以后,楷书成为主要的字体,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完全脱离隶书的味道,例如图32的晋人写经,就还是带有钟繇的风格。在北朝以北魏为主的大量摩崖、造像、碑碣、墓志上的铭文,虽然写的是楷书,但时常有意追求古拙,加之刀刻墨拓的效果,大多显得方正凝重,却也变化多端,面目丰富,清代晚期以来,很受书法家的喜爱,称之为魏碑体或魏体(图33、34)。
图32 晋人写经
楷书经历了上述长期的变迁,到隋唐之际才基本成熟。定型之后的楷书,笔画、结构都非常精致、严谨,像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公元557—641年)的作品《九成宫醴〔li礼〕泉铭》(图35) 就是楷书的范本之一,历代学习写字的人,都要加以临摹的。
(www.chuimin.cn)
图33 北魏灵藏造像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作为印书的主要字体的。在宋代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还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图34 北魏张黑女墓志
图35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部分)
有关中国汉字源流的文章
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又如“文”字在甲骨文中常写成、,表示花纹,西周早期金文中还写成等,到西周晚期就简化为了。殷周的青铜器,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为学者所研究,包括金文在内,早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到现在为止,青铜器上的金文发现的不同单字约有3000个,其中约有近2000个能正确释读。......
2024-01-26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在楷书(见下节)产生之后,草 图28 章草《急就章》(片断)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笔画之间可以钩连,上下字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画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这样形成了另外一种类型的草书,叫做“今草”(图29)。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简化字,如“东”、“为”、“长”、“书”、“专”等,原来都是草书的形体。......
2024-01-26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写起来笔划有多有少,多的叫繁体字,少的叫简体字或简化字。为了广大群众学习和使用汉字的方便,运用政府的力量,有意识而较大规模地推行简化字,是历代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常有的事。以上关于正俗、古今、异体、繁简的几种现象,都是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中常常发生的,也是古书和现代文献中多见的情况,因此是了解汉字所必备的知识。......
2024-01-26
这种单音节的特点,简直可以说是汉语所独有的。汉字适应于汉语的这种特点,我们在本书中是要反复强调并说明的。这也注定了汉字直接表词的性质和汉字的独特面目。因此,在现存的世界文字中,只有汉字的性质是独特的,它的发展道路也必然是独特的。......
2024-01-26
新的字与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但是《说文》中确曾收录了一些现今意义上的古今字,如知—智,昏—婚,反—返,错—措等。这也可见所谓“今字”,有不少已拥有悠久的历史。如前所述,许多今字(新字)是在古字上增添部件,因而造成形声字,原先的古字成为今字的声符,这种情况最多。所以古今字之间,多数是既有读音上的联系,也有形体上的联系。......
2024-01-26
随着新的正体字的推广使用,新的俗体字又不断产生。在北魏碑铭之中,也有许多俗体字,有些并在行书、草书中得以保留。楷书在唐初成熟而成为正体后,在民间随即又有俗体字产生,例如19世纪末在甘肃敦煌发现的唐代民间文书中,就能看到不少俗体字。所以正体、俗体的对立统一,彼此的消长转化,可以说是贯穿汉字发展史中的一条相当重要的线索。......
2024-01-26
汉字的整理和规范,主要包括规定每个汉字的正确形体,清理同一字中的异体字。秦始皇废除六国异体,推行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进行的汉字整理和规范工作。这股思潮中的一个分支,是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就要“开发民智,普及教育”,而繁难的汉字对此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就要“改革汉字”。现代意义上的“汉字改革”,就是由此起步的。......
2024-01-26
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塔布”现象。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尊严,更是注重汉字运用的“塔布”,制订并推行各种“避讳”规定。封建社会中的避讳,主要指的是不得直书当代君主及其尊长的名字,必须用各种方法加以回避。本来自然界有一种长尾巴的鸟就叫“雉”,为了避吕后的讳,改叫“野鸡”,一直用到现在。......
2024-0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