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英汉句法现象对比-英汉互译

英汉句法现象对比-英汉互译

【摘要】:因此英文中将其置于事件发生背景之前,而汉语与之相反。

2.2 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对比英汉句法现象主要涉及句子结构、句序和句子内容的一些其他表达手段这三方面。

2.2.1 句子结构

英汉两种语言异多于同,反映在句子结构上就体现为意和与形合、后饰与前饰、前重心与后重心、复合句与简单句的区别。透彻了解这些差异,就能准确理解原文,从而把握翻译规律,这对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都至关重要。

2.2.1.1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一)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汉语属于意合语言

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然而这两种语言句子的形成却大不一样。其中,汉语的句法结构注重意合,即以语义、语序为句子内部及外部连接的手段。而英语句子却注重形合,所谓“形合”是指利用连接词(并列连词and、but、or等或从属连词that、who、when、if等)表现句子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不通过连接词,而是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反映句子成分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英文句子形合关系比汉语多,也就是说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依赖连接词来表现逻辑关系。英语的句子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也就是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并通过大量的关系词、连词、介词把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层搭架而成,从而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句的脉络是一种有逻辑的时间流,它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并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以流水句的形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一件件交代清楚,一层层铺张开来。例如:

例1:He jumped up and hastened to the mirror in the bathroom,taking away the towel to exam the cut upon his cheek.

【译文】他跳起来,连忙跑到卫生间的镜子前,拿掉毛巾,仔细查看脸上的伤口。

【分析】其中,英语句子除了一主动词(两个并列动词)外,其他动词都分别变成了分词和不定式;汉语则用多个动词按时间先后将一个个动作介绍清楚。又如:

例2:He didn't remember his fa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译文】他三岁就死了父亲,已记不得他父亲的模样了。

【分析】这句话以限定动词remember为中心搭建,可直译为“他不记得他三岁时死去的父亲。”这种句式在汉语里显得过于“紧凑”、不够顺畅,因为它是以“形”(动词中心的框架)译“意”的。而按汉语的语言习惯,这句话应该译成:“他三岁就死了父亲,已记不得他父亲的模样了。”这就是一种按逻辑顺序展开的时间流。再如:“你来,我就走。”译成英语则是“If you come,I'll go.”或者是“When you come,I'll go.”等。这里英文句子将汉语中隐藏的逻辑关系用连接词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再以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中最后两句为例:

例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许渊冲译)

【分析】在汉语中这两句之间体现了很明显的强对比的逻辑关系(拿天地和此恨对比),但这种逻辑关系是通过上下文语境反映,并未借助任何连接词,译成英文后却加了一个but,表示强对比逻辑关系。(注:这里的but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表示转折)

(二)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所谓“前后重心”是指句子的重要信息置前还是置后。英语民族具有直接性,他们倾向于直接表达他们的意见、感情和态度,不愿意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谈事情。因此他们往往是把句子的重要信息置于次要信息之前,而汉民族则恰恰相反。这种前后重心在英汉语比较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复合句子中

英语的主句为重要信息,从句为次要信息。主句往往置于从句之前,即重心在前。而汉语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重要信息放在后面,即重心在后。

例4:如果人类贪欲无止,世界和平则无望。

【译文】The world peace is out of the question only if there consistently exists insatiable greed in human.

例5: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译文】趁热打铁。

2.一个句子中既有叙事部分,又有表态部分时

如有叙事部分,又有表态部分,则显然表态部分相对于叙事部分来说是重要信息。英语通常先表明态度或观点,然后再陈述所发生的事情。然而,在我们汉语里,通常把事物或情况讲清楚,最后来个简短的表达或评论。

例6:精通一门外语是大有裨益的。

【译文】It is of great help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例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from afar.

3.事件本身及发生背景的排序

相对于事件发生背景(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本身是重要信息。因此英文中将其置于事件发生背景之前,而汉语与之相反。

例8:新闻发布会将于明天上午9点左右在314会议室召开。

【译文】The news briefing will be held in Room 314 at about nine o'clock tomorrow.

(三)英语的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ce),汉语的主题突出(topicprominence)

Thompson(1976)认为,形合的英语,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则竭力通过句子整体突出主题,而不是仅仅依靠句子的主语。汉语的句子的主语可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因此在翻译汉语句子的时候,就需要将词性纷繁复杂的主语转换成英文中名词化或代词化的主语形式。

例9:早睡早起有益健康。

【译文】To keep early hours is wholesome for your health.

例10:接纳其他文化的元素对于本国文化大有裨益。

【译文】The embracing of elements from other cultures will surely do great benefit to our own culture.

甚至有时候汉语中干脆就没有主语。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明显可知,以不用为常。例如:弄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在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隐去的主语,翻译成英文应该是:If things are not properly handled,our labor will be totally lost.

(四)英语句强调主体中心,汉语句则体现主客体融合

1.英语句里常常出现主语,即使没有主语也会出现假主语(如“It's raining”)。王力先生说:“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如:

例11: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撅起了小嘴唇。她撂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台前梳头发搽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神。

【译文】That day Miss Lin returned from school with her lips pouting.She flung her Satchel and lay down on the bed staring up at the dressing table to comb her hair and powder her nose.

【分析】此例中,英文用四个her跟Miss Lin(或she)前后照应、相互攀连,这在汉语来说是多余的。

2.英语极为强调所有格人称代词的使用,汉语物主代词的使用频率却极低。如:

例12:You should wear glasses to protect your eyes from sunshine.

【译文】你该戴上眼镜以免阳光照射。

例13:You'd better raise your hands when you have questions.

【译文】(你若)有问题,最好举手示意。

3.即使在事物本体上,英语有时也要强调主客体之别,这在汉语中是不可思议的。如:

例14:He was hurt in the leg.

【译文】他的腿受伤了。

例15:He took me by the arm.

【译文】他拉住我的胳膊。

英语句强调主体的作用,清楚地反映出他们强调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汉语句体现的主客体融合,也正好反映出其注重的是主客体一致的融合关系。

(五)两种句子的叙事顺序不尽相同

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的顺序则多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在时间、地点、姓名、称谓、组织系统、位置表达、人物介绍等排列顺序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例16:I saw the film on Tuesday evening last week.

【译文】我上星期二晚上看过那部电影

例17:Japan lies to the east of China.

【译文】日本位于中国的东方。

这里所举的英汉句法的若干原则尽管不能完全涵盖整个汉英结构系统,但它们确实反映了英汉句法结构的某些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确实体现了与英汉民族文化紧密相连的英汉民族的感知,并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形式的不同。例如,英语国家的思维习惯于形式分析、开门见山、从小到大,并突出主观作用和以主题为中心;中国人思维的习惯则往往是整体把握、含蓄委婉、从大到小,从实际出发,注重主客体融合。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差异集中表现为形合、意合之别,而英语汉文化思维方式的核心区别则是英语文化的自我中心(ego-centrism)和汉语文化的群体观念(group-oriented)。

2.2.1.2 英汉语句子结构转换

在翻译中,英语句子结构有时可以不转换,有时则要转换。这种转换对于我们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英汉语句子结构转换大体有以下五种:

(一)英语简单结构转换为汉语复合句结构

例1: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nomical artificial heart is only a few transient failures away.

【译文】只要在经过几次失败,就能造出价格低廉的人工心脏了。(英语简单句——汉语偏正复句的条件句)

例2: This attitud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nything from a“merciful loss of memory”to“escapist therapy”.

【译文】人们对这种态度有各种议论,有的说是“好心的遗忘”,有的说是“逃避现实的疗法”。(英语简单句——汉语联合复句的分合句)

例3:On April 2,1942,HORNET put to sea escorted by cruisers,destroyers and a fleet oiler.

【译文】“大黄蜂”号于1942年4月2日出航,由若干巡洋舰、驱逐舰和一艘舰队油船护航。(英语简单句——汉语联合复句的并列句)

例4:His superior grades at high school enabled him to enroll at the tuition-free College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译文】由于在中学成绩优异,他进入了免费的纽约市立大学。(英语简单句——汉语偏正复句的因果句)

例5:The two countries—with all the talk of warmer relations—are spying on each other as avidly as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译文】尽管两国高唱关系暖化,但双方在互相侦察方面的急切程度,不减于冷战高潮时期。(英语简单句——汉语偏正复句的让步句)

例6:A call from Chile to Spain had to be radioed over the Andes and the Caribbean to New York,across the Atlantic by cable,and over telephone wires through Europe to Madrid.

【译文】如果要从智利与西班牙通话,就得先用无线电越过安第斯山脉和加勒比海,到纽约中转,由电缆通过大西洋,然后再通过电话线经欧洲大陆通马德里。(英语简单句——汉语偏正复句的假设句)

(二)英语复合句结构转换为汉语简单句结构

例7:It was well past midnight,and twenty-four U.S.planes flew high over the horizon.

【译文】已过半夜的时候,二十四架美国飞机高飞在天际。(英语并列复合句——汉语简单句)

例8:That he will come to the discussion is certain.

【译文】他肯定会来参加讨论的。(英语主从复合句——汉语简单句)

例9:He doesn't know what life means to him.

【译文】他不知道人生的意义。(英语主从复合句——汉语简单句)

例10:The question is whether we can finish our work by tomorrow evening.

【译文】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明晚以前完成这项工作。(英语主从复合句——汉语简单句)

例11:While we were operating the machine tools,we were very careful.

【译文】我们在操纵机床时非常小心。(英语主从复合句——汉语简单句)

例12:There are some metals which possess the power to conduct electricity and ability to be magnetized.

【译文】某些金属具有导电的能力和被磁化的能力。(英语主从复合句——汉语简单句)

(三)英语复合句结构转换为汉语其他句子结构

1.英语主从复合句结构转换为汉语联合复句结构

例13:Hardly had I got aboard when the train started.

【译文】我刚上火车,车就开了。

例14:The boy sat down on a stone to take a pebble out of his shoe when he saw a stranger approaching him.

【译文】小孩坐在石头上正打算从鞋里取碎石子,这时他看见一个陌生人朝着他走来。

例15:Our men had gone quite a distance off before the enemy's reinforcement troops came up.

【译文】我们的队伍已经走得很远了,敌人的增援部队才赶上来。

2.英语并列复合句转换为汉语偏正复句结构

例16:It was a difficult task,but we accomplished it.

【译文】虽然任务艰巨,可是我们完成了。

例17:Grasp all,lose all.

【译文】如果你样样都抓,就会一样也抓不到手。

例18:This place is really beautiful,and many people bring their wives and families out here to live.

【译文】这地方实在漂亮,所以许多人都把他们的家小搬来居住。

(四)英语倒装句结构转换为汉语正装句结构

例19:Here ends the diary of Dr.Watson.

【译文】华生医生的日记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例20:Little did I then know the meaning of war and what it was in reality.

【译文】当时我确实还不太懂得战争的意义以及战争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例21:Here at last seemed credible history of the difficult advance of man.

【译文】人类艰苦前进的历史终于在这里看来是能够令人置信的了。

英语句子的倒装结构主要出于上下文或语气上的需要,以使说话或文章重心突出有力。汉语一般不用倒装结构,所以英译汉时常需做适当改变。

(五)英语主被动句与汉语主被动句的转换

例21:Kissinger was so devastated by Rockefeller's defeat that,according to one account,he wept.

【译文】基辛格为洛克飞的失败伤心透了,有人说他哭了。(被动变主动)

例22:But someone who has been out there in the floodlights as often as he has cannot remain wholly undecipherable.

【译文】但是,一个像他这样经常露面的人是不可能一点不被人识破的。(主动变被动)

2.2.2 句序

句序是指复合句中主句与从句的顺序。虽然也属句子结构,因为比较复杂,另写一节。英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部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一样。对比英汉语的句序实际上是比较英汉语复合句中按时间和逻辑关系叙述的顺序。

2.2.2.1 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

英语复合句中,表示时间的从句可以在主句之前,也可以在主句之后,叙述顺序很灵活;汉语则通常先发生的事先叙述,后发生的事后叙述。

例1:Nothing has happened since we parted.(后置)

【译文】我们分手之后,一直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前置)

例2:After I had my dinner,I went out for a walk.(前置)

【译文】我吃了晚饭后,出去散步。(前置)

例3: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后置)

【译文】我吃了晚饭后,出去散步。(前置)

2.2.2.2 英汉语复合句中逻辑顺序

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句中,因果顺序比较灵活,表示原因的从句可以在主句之前,也可以在主句之后;汉语中多数情况是因在前,果在后。

例1:As the weather was fine,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前置)

【译文】由于天气很好,我们决定去爬山。(前置)

例2:He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后置)

【译文】因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前置)

在表示条件(假设)与结果的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条件、假设与结果的顺序也不固定,条件、假设从句的位置可以在表示结果的主句之后,也可以在前;汉语中多数情况则是条件、假设在前,结果在后。

例3:Suppose we can't get the necessary equipment,what shall we do?(前置)

【译文】假设我们弄不到必要的设备,那怎么办?(前置)

例4:He would be a rash man if he should venture to forecast the results of this event.(后置)

【译文】如果有人敢预测此事的结果,那他一定是个鲁莽之徒。(前置)

例5:He who would eat the nut must first crack the shell.(前置)

【译文】要吃核果,必先敲壳。(要享受果实,必先劳动。)(前置)

在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的复合句中,汉语与英语的顺序多数都是行动在前,目的在后。但是有时候为了强调,汉语中可以把目的放在行动之前。

例6:He go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in order that he might have time to fetch water and sweep the yard for his aunt.(后置)

【译文】他早晨起得很早,为的是有时间给他姑妈担水扫院子。(后置)

或:为了可以有时间给他姑妈担水扫院子,他早晨起得很早。(前置)

例7:Let's work harder so that we may fulfill our plan ahead of schedule.(后置)

【译文】让我们更加努力工作,以便能提前完成计划。(后置)

在表示结果与理由的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结果与理由的顺序比较固定,多数情况是理由在前,结果在后;汉语中读书情况也是“理由”在前,“结果”在后。

例8:We worked fast and well,so that we over fulfilled our production plan.(后置)

【译文】我们工作得又快又好,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后置)

例9:They fought so bravely that the invasion was crushed in seventy-two hours.(后置)

【译文】他们打得很勇敢,七十二小时内就粉碎了敌人的入侵。(后置)

2.2.3 句子内容的一些其他表达手段

英语句子汉译时有时需要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做些增补或省略,有时则要把正面表达的句子从反面来表达,或把反面表达的句子从正面来表达,非如此就不能忠实通顺地反映原文的意思。

(一)英语句子汉译时,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可以做些增补。

例1:The marchers every short while shouted slogans about the strike,but she didn't join in.

【译文】游行的人群每隔一会儿就喊罢工口号,但是她没有跟着喊。

【分析】原文在join in后省略了shouting slogans,在译文里则需补入。

例2:I just hate everybody.No,not you,Phyl,but everybody else.

【译文】我就是恨所有的人。不,不是你,菲儿,我恨其他所有的人。

【分析】原文里省略了I hate,在译文里则需补入。

(二)英语句子汉译时,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可以做些省略。

例3:He realized the“subtlety”of China's messages,the gap between her hot rhetoric and her cool action.

【译文】他领会了中国信息的“微妙之处”:言辞激烈,但行动沉着。

【分析】原文里的the gap在译文里省略不译出。

例4:Now we have solved the problem and have arrived at the same conclusion as they arrived at.

【译文】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得出了和他们相同的结论。

【分析】原文第二个arrived at省略了不译。

(三)英语句子汉译时,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可以改变词类。

例5:The recruiting assistant made a quick decision; Skid-Row was the most likely place to find a prospective recruit.

【译文】征兵助理很快地做出了决定,斯基德街是最有希望找到一个应征人员的地方。(www.chuimin.cn)

【分析】原文quick是形容词,在译文里改成副词“很快地”。

例6:Eldad Shim on was English and French teacher for two years at the Jewish school.

【译文】埃尔达德·希蒙在那所犹太学校里教过两年英文和法文。

【分析】原文teacher是名词,在译文里改成动词“教过”。

(四)英语句子汉译时,根据汉语表达习惯以及上下文的联系,可以把正面表达的句子从反面来表达,或把反面表达的句子从正面来表达。

例7:It serves little purpose to have continued public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译文】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益处的。

【分析】正面表达的句子从反面来表达。

例8:Brian got the message.He knew it wasn't going to be easy: but unlike many of his peers,he was not in awe of George Hal as.Actually,he couldn't wait to meet him.

【译文】布里安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知道这场比赛是会艰苦的,但他不像他的很多伙伴那样,他对乔治·哈拉斯不存畏惧之心。说实在的,他倒急于向他迎战。

【分析】反面表达的句子从正面来表达。

2.2.4 英汉句子对比

词是翻译中最基本的转换单位,但词最终离不开句子。离开了句子,词的意义便无法把握。因此,词的翻译应放在整个句子甚至更大的语境中进行。只有在句子或更大的语境中,词才会有相对确定的意义。另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在英汉互译时就无法逐字翻译。因此,仅仅掌握了词汇的翻译技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地学习并掌握句子的翻译技巧。

英语是综合—分析语,可以综合运用形态变化(综合语特征)、词序和虚词(分析语特征)这三大语法手段来表达纷繁复杂的思想。因此,经常使用长句,往往短语套短语,从句套从句,使句子结构变得十分复杂。尤其是公文文体、论述文体、科技文体、文艺文体等,更是大量使用长句。长句可以将大量的信息融为一体,使思维谨密,表达紧凑连贯,层次感强。

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缺乏形态变化,在表达复杂思想时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经常使用短句、分句和流水句,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使叙述有先有后,有主有次,逐层展开。因此,有人把英语句子比作树式结构,汉语句子比作竹式结构。认为英语句子主干结构(即主、谓、宾)突出,犹如树干,因为在表达复杂思想时,英语往往是先把句子的主语和主要动词这根主干竖起,然后再运用各种连接词或短语把各种成分一个一个挂靠上去,使整个句子看上去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汉语在表达复杂思想时,则多借助动词,按动作发生的顺序或按逻辑顺序,逐层交代,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如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

鉴于英汉句法这个差异,翻译英语长句时,应特别注意充分体味英语长句的句法特点,尽量做到既能保留英语长句思维谨密、句法紧凑连贯的语言特色,不使译文产生松散、脱节感,又能从汉语实际出发,顾及汉语的行文习惯,不使译文产生冗长、拖沓感。

一般而言,翻译英语长句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一、削去枝蔓,找出主干;二、条分缕析,理清关系;三、确定单位,各个击破;四、调整搭配,重新组合;五、核对原句,润饰译句。

(一)削去枝蔓,找出主干

由于英语长句呈树式结构,虽然复杂,但主、谓、宾主干突出。因此,只要我们将错综交叉的枝叶剪去,将各种修饰成分暂置一边,就能找到主干。这是理解整个句子的关键所在。换言之,翻译英语长句时,我们首先应将信息简化,从整体上把握句子,而不要过多地关注句子的细枝末节。例如:

例1:A World Bank report released at the time of the conference,which ended on 10 November,insists that Vietnam's overall growth will depend more on its own policies than on the volume of external financing.

【分析】本句是一个主从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宾语从句组成,不难看出,主句的主干是“A World Bank report…insists that…”。

例2:Human history began when the inheritance of genetics and behavior which had until then provided the only way of dominating the environment was first broken through by conscious choice.

【分析】本句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整个句子由一个主句和一个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构成。主句很简单,仅由一个简单的主谓结构组成,即“Human history began”。

(二)条分缕析,理清关系

找出主干,只是翻译英语长句的第一步。找到主干并经过认真分析主要内容之后,接着便要把目光集中到那些剪去的枝枝蔓蔓上来。首先,要仔细观察各修饰成分的内部结构;然后,弄清各修饰成分与中心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最后,再跳出来,从整体上来理解长句。这就是说,我们对原文的理解,要从整体出发,深入到细节,再回到整体上来。

(三)确定单位,各个击破

通过以上对整个句子“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全方位理解,翻译起来就要容易多了。但翻译时首先应该确定转换单位。所谓转换单位,是指原文中的这样一种语言单位,作为整体,它可以在译文中找到自己的对应物,但它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译文中则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翻译时通常可把小句当做最佳转换单位,因为小句既具稳定性又具灵活性。所谓小句,是指前后都有停顿并有句调表示的语言形式。小句一般是主谓结构,但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还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英语的小句可分为三类:限定式小句(即各种从句)、非限定式小句(即各种形式的非限定性动词及短语)和无动词小句(即省略了动词、甚至有时还省略了主语的从句)。例如:

例3:①“Alas!”②said a widow,③speaking of her brilliant and careless son,④“he has not the gift of continuance.”

【译文】“哎呀!”一位寡妇说到她那个天资聪颖却又粗心大意的儿子时说道,“他呀,没有毅力。”

【分析】例3由四个小句组成,小句①仅含一个单词,是无动词小句;小句②和④是两个限定性小句;小句③是一个现在分词短语,属非限定式小句。

翻译英语长句时,不应拘泥于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应根据汉语的语言特点,将由许多语意单位密集堆积而成的英语长句拆分成一个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小句,然后再将它们分别转换成相应的汉语小句。比如,在将例1、2和3进行了如上分析以后,我们便可进一步确定翻译的转换单位。例如:例1由四个小句构成:

①A World Bank report…insists that…;

②(A World Bank report)released at the time of the conference;

③which(=the conference)ended on 10 November;

④Vietnam's overall growth will depend more on its own policies than on the volume of external financing.

其中,除小句②属非限定性小句外,其余三个都是限定性小句;小句①又被小句②和③隔开。这样将整个句子分解成四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简单句之后,要译成汉语就较翻译那个复杂的长句容易多了。如以上四个英语小句可转换成相应的汉语小句:

①一份世界银行的报告……坚持认为……

②在这次会议上披露了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

③这次会议在11月10日结束;

④越南经济的全面增长将更主要地取决于其本国的政策,而不是外来资金的数额。

再看例2。例2由三个小句组成,分别是:

①Human history began;

②the inheritance of genetics and behavior…was first broken through by conscious choice;

③which(=the inheritance of genetics and behavior)had until then provided the only way of dominating the environment。

同样,例2中的三个小句也可相应地译成:

①人类历史开始了;

②遗传和行为的继承……第一次被有意识的选择打破;

③(遗传和行为的继承)一直是支配环境的唯一方式。

当然,在以小句为单位进行转换时,还要有意识地综合运用上文所讨论过的各种词汇翻译手段。有时还要超越小句层,到句子、语段甚至篇章等更大的语境中去寻找联系。

(四)调整搭配,重新组合

将各个单位转换成相对应的汉语小句后,这些汉语小句在形式上都成了一些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语言个体。接下去,译者必须按照汉语民族特有的思维逻辑来调整语序,然后再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各个独立的汉语小句连接起来,以使句意前后连贯,表达自然流畅。

1.调整语序

翻译长句时对语序的调整方法不外乎如下四种:一、保留原句语序,即顺译;二、改变原句语序,即逆译;三、将一部分从长句中抽出来单独翻译,即分译;四、部分保留、部分改变原句语序,即综合译法。方法固然很重要,但弄清何时该用何种方法来翻译则更为关键。

如前所述,汉语句子呈竹式结构。也就是说,汉语行文时的思维一般呈线性展开,作者往往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将一串语义单位一个接一个传递下去,使叙述有先有后,有主有次,逐层铺开。按时间顺序展开时,一般是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按逻辑顺序展开时,则往往是先一般,后特殊;先原因或条件,后结果;先事实,后结论;时间分句与让步分句在先,补充说明置后。(当然,这只汉语语序的一般情况,有时为了突出某个部分,也有不按这种语序安排的。)

因此,英译汉时基本上也可按照同样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重新组合已转换过来的汉语小句,使整个句子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

(1)按时间顺序翻译

如以上我们已分析过的例2按时间顺序可重组为:

Human history began when the inheritance of genetics and behavior which had until then provided the only way of dominating the environment was first broken through by conscious choice.

【分析】该例在形式上包含一个主句、一个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和一个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但仔细研究一下便会发现,那个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实际上也是表示时间的。而且,在动作发生的先后上,分句③“(遗传和行为的继承)一直是支配环境的唯一方式”所表示的状态在这三个时间上是最先存在的,其次是分句②“遗传和行为的继承……第一次被有意识的选择打破”所表示的动作,最后才有分句①“人类历史开始”这个事件的发生。即整个句子所表示的时间顺序是:首先,遗传和行为的继承支配着环境,然后这种继承被打破,继承被打破以后人类历史开始了。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这种时间顺序组织汉语译文,即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这样,例2便可译为:

【译文】遗传和行为的继承一直是支配环境的唯一方式,当这种继承第一次被有意识的选择打破时,人类历史便开始了。

试比较:当那种一直是支配环境的唯一方式的遗传和行为的继承第一次被有意识的选择打破时,人类历史便开始了。

再例如:

例4:…and①admired himself in the mirrors②which had reflected their kind handsome faces.

【译文】……②屋里的镜子从前照着斯盖泊一家和蔼漂亮的脸儿,①现在轮到乔斯来顾影自怜了。

试比较:……乔斯来在那块从前照着斯盖泊一家和蔼漂亮的脸儿的镜子里顾影自怜。

本例原文由两个小句组成。根据句中所使用的时态可以看出,小句②所表示的动作肯定先于小句①所叙述的动作。即是说,整个句子的排列顺序是:先发生的事后叙述,后发生的事先叙述,并用一个关系代词将这两个动作连成一体。而杨必先生翻译该句时并未机械地套用原句的排列顺序,而是采用了逆译法,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语序。这样便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

(2)按逻辑顺序翻译

以上分析过的例1可以按逻辑顺序进行重组。

A World Bank report released at the time of the conference,which ended on 10 November,insists that Vietnam's overall growth will depend more on its own policies than on the volume of external financing.

我们已经知道,该句由四个小句组成,其相对应的汉语译文分别是:

①一份世界银行的报告……坚持认为……

②在这次会议上披露了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

③这次会议在11月10日结束;

④越南经济的全面增长将更主要地取决于其本国的政策,而不是外来资金的数额。

其中,小句④作为小句①的宾语从句,译成汉语后位置可以保持不变,直接接在小句①之后。这里关键是要安排好前三个小句的次序。其中小句②说明小句①中主语“报告”的来源,小句③说明小句②中介词宾语“会议”发生的时间。英语原句的叙述顺序是:先说某次会议上披露了什么报告,再翻过头来叙述会议是什么时候结束的。这与汉语的思维恰好相反,因为若按照汉语的思维逻辑,叙述的顺序一般会是:先说什么时候举行或结束了什么会议,会议上披露了什么消息或报道,报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按照这种思维逻辑,汉译文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③→②→①→④。因此,经过整理后上句可译为:

【译文】③在11月10日结束的巴黎会议上,②披露了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①报告反复强调④越南经济的全面增长将更主要地取决于其本国的政策,而不是外来资金的数额。

试比较:在11月10日结束的巴黎会议上披露的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反复强调越南经济的全面增长将更主要地取决于其本国的政策,而不是外来资金的数额。

例5:The idea of a fish being able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strong enough to light small bulbs,even to run an electric motor,is almost unbelievable.

我们将该句分解为四个小句,并相应地转换成四个汉语小句,即:

①这种想法……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②鱼能发电;

③(电)的强度足以点亮灯泡;

④(电的强度)甚至足以开动马达。

不难看出,小句③与小句④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因而不能改变语序;小句②与小句③④之间也构成一种递进关系,也不能掉换位置。即后面这三个小句可以保持原序,译为“鱼能发电,电的强度足以点亮灯泡,甚至开动马达。”

英语原句将这么长的一个成分置于名词“The idea”后修饰该名词是十分平常的事,而译成汉语后,若将这个结构直接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却显得十分别扭。例如,若完全按照原句结构原封不动地照搬进汉语译文之中,把它译成“那种认为鱼能发出强度大到能点亮灯泡甚至开动马达的电的想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就成了一个典型的欧化句子,显得十分臃肿。

这时,可以采用分译的办法,按照汉语“先事实,后结论”的逻辑思维习惯,将小句①置于句末,译成:

【译文】鱼能发电,电的强度足以点亮灯泡,甚至开动马达,这种想法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例6:After regular intervals which depend partly upon the amount of traffic carried and partly upon the local conditions,the so-called“permanent way”requires replacement.

该句由四个小句构成,即:

①After regular intervals;

②which(=regular intervals)depend partly upon the amount of traffic carried;

③(regular intervals depend)partly upon the local conditions;

④the so-called“permanent way”requires replacement.

转换成相应的汉语小句后便是:

①每隔一段时间之后;

②这段时间的长短,部分取决于运输量;

③(这段时间的长短)部分取决于当地的条件;

④所谓“永久性道路”(即铁路轨道)就需要更换。

译成汉语时,如果把小句②和③构成的定语从句直接堆放到先行词的前面,那会使整个句子显得臃肿、呆板,而且也无法清晰地表达原文意义。不过,经过分析后会发现,小句①所表示的时间实际上是修饰小句④的。因此,可以暂时把小句①和小句④先合起来翻译,即译成“每隔一段时间之后,所谓‘永久性道路’(即铁路轨道)就需要更换”,然后再翻译那个较长的定语从句。因此整个句子可译为:①每隔一段时间之后,④所谓“永久性道路”(即铁路轨道)就需要更换。②这段时间的长短,③部分取决于运输量,部分取决于当地的条件。

原句语序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译成汉语后,先译出其主要意义,再处理其次要的修饰部分。这样译文就显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同样,以下句子也可作类似处理:

例7:①I was charmed②by the flush round her eyes and on her rather prominent cheekbones caused by the wine.

【译文】②葡萄酒使她两眼四周和突出的颧骨泛起一片红润,①真令我心醉神迷。

例8:Think of ways to turn a trying situation into a funny story that will amuse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译文】想办法将令人尴尬的处境变成一件引人发笑的趣事,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点快乐。

试比较原译:想办法把不愉快的处境变成一个能逗乐你的家人和朋友的有趣乐事。

例9:The little cares,fears,tears,timid misgivings,sleepless fancies of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and nights,were forgotten,under one moment's influence of that familiar,irresistible smile.(Thackeray: Vanity Fair)

【译文】他那熟悉的笑容有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爱米丽亚多少天来一直为他牵心挂肚、淌眼抹泪,心里疑疑惑惑,晚上胡思乱想难以成眠,一看见他,顷刻之间就把一切忧虑忘得精光。(杨必译,但稍有改动)

例10:Since hearing her predicament,I've always arranged to meet people where they or I can be reached in case of delay.

【原译】听了她的尴尬经历之后,我就总是安排能够联系上的地方与别人会见,以防耽搁的发生。

【改译】听她说了那次尴尬的经历之后,每每与人约见,我总要安排在彼此能够互相联系得上的地方,以免误约。

(3)逻辑和时间顺序融为一体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遇到的英语长句所包含的小句往往既有时间因素,也有逻辑因素,因此将它们译为汉语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把逻辑和时间顺序融为一体。例如:

例11:①She kicked her shoes②and stepped into a pair of slippers③which were too big for her tiny feet,④without shoes,⑤she lost some of her elegance⑥and height.

【译文】①她踢脱鞋子,②踏进一双拖鞋。③可对她那双纤纤细脚来说,拖鞋显得太大了。④她不穿拖鞋,⑤便失去了几分韵味,⑥个子也矮了些。

【分析】该例完全按照原句语序直译过来。其中,①和②之间按时间顺序排列,先脱鞋再穿拖鞋,动作一前一后十分明显。②和③之间原句用的是一个限定性定语从句,使两个小句构成主从关系。但不难看出,它们实际上内含的是一种转折关系,因此可以用一个表示转折的“可”字将二者连接起来。小句④和⑤⑥之间明显属因果关系。⑤和⑥之间是并列关系,原句中两个宾语共用一个谓语动词,但译成汉语后,可将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并列分句。当然,最后一个小句也可译成“没穿鞋子,她便失去了几分风度,也失去了几分高度。”

例12:①I believe that②I speak for every sincere and serious representative in the United Nations—③so I am encouraged to believe by the speeches to which we have already listened this morning—④when I say that⑤the anniversary must be an occasion for an honest assessment of our failures in the past,⑥matched by an equally determined will to do better in the future,⑦so that we can escape from frustration⑧and turn the anniversary into an inspiration and an achievement.

【译文】⑤这次周年纪念会应该是一个老老实实地评估我们过去失误的大好时机,⑥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表达我们有同样决心要做好今后工作的大好时机。⑦这样,我们就可免遭挫折,⑧并可把这次周年纪念变成一种鼓舞和成就。④当我讲这番话时,①我相信——③今天上午我们听到的发言也使我相信——②我是代表联合国每一位真诚而严肃的代表讲话的。

【分析】该例是一个多重复合句,由八个小句组成,通过连接词和形态变化把八层意思有机连接起来。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该长句由三大块组成:第一块由小句①和②组成,是该复合句的主句,其中小句②是小句①的宾语从句,指明“believe”的具体内容;第二块是小句③,是一个插入语;第三大块由小句④⑤⑥⑦⑧组成,是一个由“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修饰小句①,指明“believe”的具体时间。这一大块又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④和⑤⑥⑦⑧五个小句,⑤⑥⑦⑧四个小句共同构成小句④的宾语从句,指明“say”的具体内容;第二层是小句⑦⑧⑤⑥四个小句,⑦⑧和⑤⑥之间构成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第三层是小句⑤⑥和⑦⑧,其中⑤和⑥、⑦和⑧之间都构成并列关系。因此,翻译时应对其语序进行重组,使译文语序符合汉语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适当使用关联词语

英语重形合,语法呈显性,造句注重形式接应,句中多用关联词语,其关联词语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使用频率相当高;汉语重意合,语法呈隐性,造句注重逻辑事理顺序,往往以神统形,少用甚至常常不用关联词语,其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英语关联词语包括关系词、连接词和连词三大类,其中关系词又可分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连接词又可分为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连词可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从而构成一个庞杂的关联词语体系。与英语相比,汉语的关联词语则少得多,而且使用频率也远不如英语高。首先,汉语关系词和连接词一个没有;其次,汉语虽然也有“和”、“但”、“或者”等并列连词和“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等从属连词,但一般用得很少。在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时,汉语口语或非正式文体常常借助词序、上下文和副词等手段,书面语和正式文体虽也常用连词表示并列或主从关系,但出现频率则远不及英语。正是由于英汉在关联词语使用上的这些差别,因此,翻译英语长句时应特别注意译文中关联词语的适当使用,使关联词语的使用尽量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这样做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欧化句子的出现。例如:

例13:The study of these tiny forms of life which looked specks to him was not practical until more than 150 years later,when microscopes were much improved.

【译文】这些小生命形状各异,在他看来就像微粒一样。对这些小生命的研究开始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直到一百五十多年以后,显微镜大大改进了,这种价值才日渐显露出来。

试比较:对这些看上去像微粒一样的小生命组合的研究,开始对他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直到一百五十多年以后,当显微镜大大改进时,这种实用价值才显出来。

例14:I couldn't see why the worker who works and produces gets paid less than the manager who sits on his chair and does nothing.

【译文一】我不明白为什么干活和生产的人倒比坐在椅子上什么都不干的经理挣的钱少。

【译文二】我搞不懂,工人拼命地工作,拼命地生产,为什么到头来到手的工资却比那成天在椅子上坐着什么活都不干的经理要少。

但并不是说汉译文中不能使用关联词语,只是说用得比较少而已,关联词语在适当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的,而且有时还非用不能传其神。究竟用不用关联词语,什么时候用,用什么关联词,这主要取决于汉语译文的行文需要。而关联词语用得对不对,除了译者对母语的熟练程度外,还要看译者对母语的语感如何。母语语感在翻译中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

例15:I suppose that if a man has a confused mind he will write in a confused way,if his temper is capricious his prose will be fantastical,and if he has a quick,darting intelligence that is reminded by the matter in hand of a hundred things,he will,unless he has great self-control,load his pages with metaphor and smile.

【译文】我想,如果一个人思路不清,写起文章来也会杂乱无章;如果他性情多变、喜怒无常,他的文章也会充满各种奇特的幻想;如果他思路敏捷,能由眼前之事联想到上百件事,除非他同时还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否则他的文章将会满纸都是比喻。

例16:Business is pretty slack,to begin with,and then I'm fixing up a little house for Ned and Ruth,when they're married.

【译文一】生意清淡,这是其一;此外,当纳德和路德结婚时,我还得给他们盖房子。

【译文二】一来生意清淡,二来我正预备给纳德和路德结婚盖个小房子,他们快结婚了。(吕叔湘译)

【分析】“译文一”中,句与句的衔接未能跳出原文的框框,因而晦涩生硬,减弱了话语的表现力;吕叔湘先生使用“一来……二来……”的排比句型,把说话者的意图表达得清清楚楚。

(五)核对原句,润饰译句

将各个小句转换过来,按照汉语的思维逻辑调整了语序,并使用了适当的关联词语,英语长句的翻译至此也就基本接近尾声。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核对原句,润饰译句,即以原句为依托,对译句进行校核和润色。

例17:Work therefore,first and foremost,as a preventive of boredom,for the boredom that a man feels when he is doing necessary though uninteresting work is as noth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oredom that he feels when h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days.

【原译】所以,作为无聊的一种预防措施,工作首先是可取的,因为一个人在做必要但是没有趣味的工作时感到的无聊,跟他无所事事地度日时感到的无聊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

【改译】因此,工作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首先,它可以作为一种措施来预防无聊情绪的产生。虽然一个人在做那种毫无趣味却又不得不做的工作时会感到无聊,但与他在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时所产生的那种无聊相比,这种无聊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分析】该例中,原译误认为“first and foremost”是修饰“Work therefore”的,因此,误译为“工作首先是可取的”;实际上,从下文可知,它是修饰“as a preventive of boredom”的,因此应该改译成“首先,它可以作为一种措施来预防无聊情绪的产生”才对。

例18:To those of us who walk in sunlight and hear all the sounds that beat on our ears,being blind and deaf would seem like being in a prison.

【原译】对于我们中能够在阳光下漫步并聆听到撞击在耳边的所有音响的人们来说,眼盲耳聋犹如是处在一所监狱里。

【改译】对于我们这些漫步在阳光下、聆听着撞击在耳边的各种声音的人来说,一旦眼睛瞎了,耳朵聋了,那就如同身陷囹圄,很不自由。

润饰译句主要是针对译句的表达风格而言,一般是在原译句正确无误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使译句显得更加贴切。当然,并不是说把译文修改得越“雅”越贴切。所谓贴切,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使译句在风格上应尽量保持与原句相似;二是指使译句在风格上与整个译文的上下文语境保持和谐,让人读上去不致产生格格不入之感。如例17中,译句的黑体部分“一个人在做必要但是没有趣味的工作时感到的无聊”虽然并未译错,但读起来很是别扭,因此应该对它予以妥善处理。“改译”中采用分译法,将译句中较长的定语从句中分离开来,单独译出,译为“虽然一个人在做那种毫无趣味却又不得不做的工作时会感到无聊,但与他在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时所产生的那种无聊相比,这种无聊却是小巫见大巫了。”再如:

例19:Without the moon,life on Earth would likely face the same kinds of wild fluctuations in climate that Mars has apparently experienced through the eons.

【原译】没有月球,地球上的生物很可能会面临火星显然在极长时期经历的同样的气候大幅度变化的情况。

【改译】在极其漫长的时期内,火星显然经历过种种剧烈的气候变化。同样,要是没有月球,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也要面临各种剧烈的气候变化。

【分析】该例英语原句主谓宾主干成分紧密相连,句子结构紧凑;“原译”则在谓语和宾语之间插入一个很长的定语来修饰句子的宾语,而且该定语与宾语之间关系并不十分紧密,这样便使得译文句子显得结构松散,读起来也十分拗口。因此,翻译此句时,不妨将其拆分成两句,再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以表明各分句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润饰原文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以上我们通过实例讲解了翻译英语长句的五个步骤,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翻译中这五个步骤并不像这样截然分开,而多半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

【练习】

1.The world of the chambermaid and the cyclist and the little strange hotel continued to exist,haunting and puzzling her with a dream of something slow and from which was forever shut away.

2.Mr.Wickhan's society was of material service in dispelling the gloom,which the late perverse occurrences had thrown on many of the Longbourn family.

3.The apothecary came,and having examined his patient,said,as might be supposed,that she had caughta violent cold,and that they must endeavor to get the better of it; advised her to return to bed,and promised her some draughts.

4.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5.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6.So what I'd urge you to do is to find—get the clicker as soon as you can and we'll start using it fairly soon in the class.

7.It uses a language and a style that's very far from the language and style of later philosophy and abstract theology.

8.Yet there are real grounds for concern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crisis in the region,especially if uncertainty is prolonged.

9.Lydia talked incessantly of lottery tickets,of the fish she had lost and the fish she had won.

10.I could not immediately determine what to say in reply.

11.I will not trust myself on the subject.I can hardly be just to him.

12.Whatever he said,was said well; and whatever he did,done gracefully.

13.一句话,我们赞成这样的世界: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扎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又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丰富营养。

14.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这是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

15.每种语言都有特点,这些特点是在使用中形成的,不论正确与否,都得遵守。

16.我们尊重知识分子是完全应该的,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就不会胜利。

17.我认为这一期编得非常好,好在把翻译与外界的宣传联系了起来。

18.中国被誉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图书市场,因此西方出版界非常关注中国的出版业。

19.在电视屏幕上,人们可以看见空间实验室在外层空间轨道上绕地球运行。

20.看一眼这封信你就会明白你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