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学习中的心理学传说很久以前,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詹森效应”是指平时表现良好的人们当面对某些重要场合下的压力时,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过度紧张而导致行为失败的现象。教育中的心理学北风和南风进行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南风效应”。这种心理被称为恋爱中的“高原心理”。......
2024-01-24
第七章 八大必知的心理学定律
手表定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猴子。一天,一只猴子在玩耍时捡到了一只手表,聪明的猴子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它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来向它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交由它来规划。渐渐地,这只捡到手表的猴子在猴群中建立起了威望,当上了猴王。
猴王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手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猴王终于拥有了它的第二块、第三块表。但这时,麻烦就出现了: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相同,哪一块表的时间准确呢?猴王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猴王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了。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之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
在企业中,一名员工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主管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这个企业将无法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择业时,地点、待遇不分伯仲的两家公司,你将如何选择?两件价格不菲的心仪之物,你只能买其中一件,你会选择哪一件呢?
要知道,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量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是指初入职场的人,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而不受重视,仿佛是蘑菇的培育,不但默默无闻,还要被浇上大粪。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亦如此。
很多初入职场的“新鲜人”都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应该得到丰厚的报酬。抱着这种想法的后果就是工资成了衡量彼此价值的唯一标准。一旦得不到重用,或达不到理想的收入,在校园编织的梦想就会轻易破灭。这时就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的热情,进而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很多初入集体的人,初期都要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和指责,代人受过而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有些莽撞者为了获得上司和同事的注意,急于表现,发表轻率的言论。这不但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还会引起老员工的反感,留下夸夸其谈、不知轻重的印象。
要知道,蘑菇出世没有人会刻意注意。要磨掉棱角适应社会,在最单调的工作中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多做事、少抱怨,主动自发地学习,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时刻激励自己,才能有所作为。
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蘑菇的萌发过程。但是,萌发的时间过长,就会被人认为是庸才或是无能者。所以,要善于表现自己,寻找机会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定位,选择自己的道路,在组织中把忠于集体放在首位,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获得成功。
摆脱蘑菇定律,就要多多激励自己。在适当的场合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心别人注意不到你而过分表现;及时总结为人处世的经验,用最快的时间让自己成熟起来;在工作中要主动自发地做事,多行事、少抱怨,不断地学习修身,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毛毛虫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最终它们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难逃这种效应的影响。比如,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虽然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可以缩短和简化解决的过程,更加顺利和便捷地解决某些问题。但与此同时,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长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毛毛虫效应的启示是:固有的习惯、方法不利于事物的创新发展。
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造,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投射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他们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具体讲,投射效应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是相同投射。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因为互相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特别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然从自我出发作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别人也闷热难耐,以致客人来了就大放冷气空调;自己爱喝酒,招待客人就推杯换盏猛劝酒。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对于某些概念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基本常识,学生们应该了解和熟悉。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东西,学生则不一定认为简单。这种投射作用发生的主要机制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认为他人也跟自己一样,从而合二为一,将对方进行了自己同化。
第二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加于对方的投射现象。认知主体以为对象正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导师给他的论文以好评,结果他就会把一个一般性的评语都理解成赞赏的评价。(www.chuimin.cn)
第三是情感投射。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喜欢,并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优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令人难以容忍。因而,人们总是过度地赞扬和吹捧自己所喜爱者,而严厉地指责甚至肆意诽谤自己的厌恶者。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巴纳姆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出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也被称为“福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就要学会面对自己,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身边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还可以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通常来说,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个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
宋代名家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困难。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客观世界就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斗争之中发展的,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之中,便产生了概念上及思维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这就常使人脑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于客观模糊性;又因为人类还具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情操,这又使得这一人文领域的模糊性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角色扮演者对“自我”的认识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又使得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增加了难度。
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的接触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中而形成自我形象的。由此可见,自我评价中有许多也是社会对自己评价的反映。
通常来说,人们对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别人的估计高,对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则常常比别人的估计低,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拔高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成绩。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就会在两周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看似微不足道的细小变化,却能以某种方式对社会产生微妙的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且比较复杂的系统中。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称为“革命”。
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也常常会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例如,一点小小的不愉快可能会影响一整天的情绪,甚至还会引起更多的烦恼,倘若不及时调整心态、摆脱其干扰的话,就有可能造成消极的后果。
当然,蝴蝶效应也有其积极的影响。比如,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之举很可能会对他人产生莫大的帮助,进而使其帮助到更多的人。
总而言之,蝴蝶效应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还是在企业管理、教育上,都可能会遇到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彼此间都有联系。成功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因此,无论在做什么,我们都要充分关注细节,防微杜渐,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把控全局,及时捉到那些对生命有意义的“蝴蝶”。
泡菜效应
将同样的蔬菜放在不同的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分开来煮,它们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同样,人在不同的成长生活环境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气质和行为方式。这种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泡菜效应”。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性格和气质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成长时期。成长中的人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因此,好的教育成长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年人也同样会受到环境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例如,将一个懒惰者放在一群勤奋的人之中,懒惰者就可能会渐渐改掉懒惰的毛病,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样勤奋;将一个本来干劲十足的年轻人放到一个毫无生气的工作环境中,久而久之,他也有可能会变得懈怠,丧失激情。
泡菜效应还可以应用到人际关系交往上。除去先天带来的亲戚关系,后天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交往的朋友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影响我们的主要环境。交益友,不仅可以共同感受喜怒哀乐,而且也会在必要时给予坚定的支持和有力的帮助;交损友,则会将人带至另外一个极端,使人毁灭。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往往超过了物质环境的作用。处于积极环境下的人们和处于消极环境下的人们,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很大差别,而这些差别就可能使他们的人生之路通向不同的方向。
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来选择或改变自己的环境,使自己处于一个健康的、愉悦的、催人奋进的良好环境之中。
有关拿来就用的心理学的文章
第八章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学习中的心理学传说很久以前,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詹森效应”是指平时表现良好的人们当面对某些重要场合下的压力时,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过度紧张而导致行为失败的现象。教育中的心理学北风和南风进行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南风效应”。这种心理被称为恋爱中的“高原心理”。......
2024-01-24
第二章心理学的认知过程注意和意识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看到的东西“视而不见”?心理学上认为,注意是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意识状态的变化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知觉不同于感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之间,不超过1分钟。......
2024-01-24
第三章情绪和行为控制心理学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表情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态语”。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来自于有机体自身的生物需要,如饥饿、渴、性和睡眠;而社会性动机则来自于人的社会文化需要,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
2024-01-24
第一章初探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应用范围也很广的学科。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在美国兴起,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动机,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动机和无意识现象。......
2024-01-24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学习动机过强时,个体往往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往往变得过于狭窄,反而限制了正常学习活动的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呈一种倒U 形的曲线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学习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学习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023-11-06
《基础心理学》俞国良、戴斌荣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879年。可见,心理科学的发展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在国内先后出版的一系列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均有阐述。《基础心理学》由戴斌荣博士和我共同完成。......
2023-12-04
《普通心理学》俞国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众所周知,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奠基性课程,也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心理学课程。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300分的成绩中占三分之一,这也表明了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本书最后附有有关普通心理学的综合模拟题,可作为考试前的热身练习。......
2023-12-04
任何有可能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能进行的。总之,研究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不做有损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最基本的方法。......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