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学:心理疾病的治疗法则

心理学:心理疾病的治疗法则

【摘要】:第六章心理疾病及治疗初探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主要有考试综合征、由严格管束引发的反抗性焦虑症、恐怖症、学习逃避症、癔症、强迫性神经症、师生恋、恋爱挫折综合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网络综合征等。从心理学上说,身心性的疾病也称为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

第六章 心理疾病及治疗

初探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心理疾病可以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心理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一般来说,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多动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品行障碍、儿童选择性缄默、偏食和异食癖,以及一些具有儿童特点的儿童性别偏差(包括儿童异装癖)、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和儿童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主要有考试综合征、由严格管束引发的反抗性焦虑症、恐怖症、学习逃避症、癔症、强迫性神经症、师生恋、恋爱挫折综合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网络综合征等。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有工作适应疾病,如过度成就压力、吝啬癖等;职业性心理疾病,如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性心理疾病,如色情狂、窥阴癖、异装癖、自恋癖、恋物癖和过度手淫等。

中老年最多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和退离休综合征等。

除此之外,可按照疾病的性质和发生原因划分为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神经症、心身疾病、大脑及躯体缺陷诱发的心理疾病和严重心理障碍五种。

心理疾病的诱因主要有承受压力过大、感情与家庭的变故、依赖心理过强、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变化、耽于幻想难以接受并适应现实环境等。

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

有些人在面对突然而来的变故时,会表现出难以适应、继而出现一系列非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应激反应。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

当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慌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严重者则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有些人在面对新环境时,也可能会表现出一系列由不适感引发的异常生理和心理反应,这被称为适应不良反应。

适应不良反应由各种精神上的刺激所引起,一般来说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同样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能够很快地适应,有的人却需要慢慢适应,有的人则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不良症。

对于不同的人,适应不良症的表现也有差异。有的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有的人则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这种受环境改变造成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称为“适应不良综合征”。

“适应不良综合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假期综合征”、“好孩子综合征”、“退休综合征”、 高校学生“适应不良综合征”、孩子对新环境适应不良——转换难、青年社会适应不良——入世难等。

神经症不等于精神病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其特征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噩梦、早醒等;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的躯体不适应感,有慢性疼痛、急性头疼、腰痛,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神经症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病症:

(1)神经衰弱:表现为兴奋性增高症状、疲劳过程加速症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2)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并伴有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

(3)癔症(歇斯底里):此病起病急,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如感觉和运动机能障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机能失调以及心理异常等。常有抽搐、头痛、胸闷、心烦、委屈、肢体震颤、眨眼、摇头、面肌抽动或运动麻痹等多种不同反应。

(4)强迫性神经症:它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常出现的强迫观念有:强迫疑虑、强迫回忆、强迫性苦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强迫意向和动作有:强迫意向、强迫洗手、强迫计算、强迫性仪式动作。

(5)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常有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此外,还有不洁恐怖、黑暗恐怖和雷雨恐怖等。

(6)抑郁性神经症:表现为情绪低沉忧郁、整日闷闷不乐、自我谴责、睡眠差、缺乏食欲,通常在遭受精神刺激后发病,出现难以排解的抑郁心境,对生活没有乐趣,对前途失去希望,认为自己没有用处,还会伴有胸闷、乏力、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www.chuimin.cn)

身心症和依赖症

有的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出现头痛、肚痛、腹泻的状况,这很有可能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身心疾病。从心理学上说,身心性的疾病也称为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发病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例如,有的孩子在上不喜欢的课或重要考试之前会出现神经性头痛、肚子疼等现象。

身心症的主要成因是无法承受当前的压力。当人们面对难以承受的过大压力时,体内的植物神经就会发生紊乱,进而诱发一系列身体上的疾病症状。

身心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客观存在的压力导致的“现实身心疾病”;另一类是由当事人自身背上压力重负导致的“性格身心疾病”。身心疾病多表现在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神经系统上,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症、偏头痛、植物神经失调等;还会表现为其他器官不适,如神经性尿频、眩晕症、多汗症等。

依赖症是指带有强制性的渴求,追求与不间断地使用某些药物或某种物质,或从事某种活动,以取得特定的心理效应,并无法戒断的一种行为障碍。

常见的现代人们依赖症主要有:手机依赖症——手机忘带心烦意乱、铃声不响左顾右盼、铃声一响条件反射、来电减少坐立不安等;网络依赖症——没电脑不知道如何写字、没电脑无法工作、不上网没法安心睡觉等;工作依赖症——失眠多梦、疲劳抑郁、无法迫使自己停下手头工作等;购物依赖症——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盲目过度购物、一旦不能购物就寝食难安等。

除了上述症状,依赖症还多表现于酒精依赖、赌博依赖、补品依赖、香烟依赖、药物依赖和感情依赖等。

由于人与人都是在相互依赖的过程中建立起人际关系的,所以,无论是何种依赖症,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依赖。

由身体病患引发的心理疾病

一些大脑功能发育不全、器质性病变患者及一些由先天或后天变故引起躯体上缺陷的患者,在遭遇身体病患的同时很可能也会引起某些心理或行为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也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属于由身体病患引发的心理疾病。

一般来说,这一类的疾病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一种是由于大脑机能发育不全所表现的心理异常,如智力落后、智力迟滞等;另一种是随着大脑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的心理疾病,如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毒菌、病毒感染都可能造成脑器质性损害,从而产生如智力障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症状。

除了脑部的发育不全或病变,身体上其他部位的缺陷也会诱发心理疾病,如由盲、聋、哑、跛等躯体缺陷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这种情况下的心理疾病多表现为多疑、自闭等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轻者不愿与人交流,自怨自艾;重者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一定危害性的极端行为。

对于由大脑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心理异常的患者,人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体谅,帮助他们尽量恢复正常的生活;对于一些由于其他肢体残缺而引发心理异常的患者,人们应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摆脱由于身体残缺造成的心理阴霾,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在必要时也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予以辅导治疗。

精神障碍

严重的精神障碍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的瓦解,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病症主要有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人格障碍是指人的思维、情感、行为和与他人间的关系偏离正常形态,这不仅会给自身带来困扰,还可能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麻烦和危害。一般认为,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是遗传和大脑机能等身体上的原因,或是幼儿时期的发育障碍。人格障碍患者一般不会自然痊愈,必须求助于专业治疗。

主要的人格障碍有妄想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通常是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初期,隐匿起病,主要影响的心智功能包含思考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并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临床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

躁狂抑郁症是以原发性情感情绪障碍为临床表现,躁狂发作期言语明显增多,联想加快,观念飘忽,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极端高涨,精力非常充沛,自我评价过高,行为轻率;抑郁发作期言语明显减少,感知迟钝,联想困难,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躁狂抑郁症可以分为三类:躁狂状态反复出现的单一型(躁狂症)、抑郁状态反复出现的单一型(抑郁症)和躁狂状态与抑郁状态交替出现的循环型(躁狂抑郁症)。根据统计,其中抑郁症占50%,躁狂抑郁症占40%,躁狂症只占10%。

常见的心理治疗法

所谓心理疗法,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临床心理师或心理咨询师,对寻求解决心理上的烦恼和问题的人所实施的,旨在减轻或消除其烦恼问题的心理上的治疗及其技法。简单来说,心理疗法就是利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对患者进行训练、教育和治疗,用于减轻或消除身体症状,改善心理精神状态,适应家庭、社会和工作环境。

心理疗法分为个人疗法和群体疗法两种。个人疗法是指患者与治疗者进行一对一的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格式塔疗法和游戏疗法等;群体疗法是指连同患者的家人或患有同样病症的其他人共同进行的带计划性和组织性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行为预演、放松训练及家庭疗法等。

咨询疗法也叫求助者中心疗法,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患者被压抑的情感体验得以宣泄,以期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达到治疗的目的。咨询疗法重点在于来访者(患者)的自我倾诉宣泄。在咨询疗法中,咨询师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名倾听者。

精神分析疗法也叫心理分析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对心因性神经症的治疗。精神分析一般通过精神宣泄、自省和反复剖析三种途径来显示其效果。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其目的在于对行为的转化,即通过各种专业的治疗技术,将异常行为和不适应行为转化为正常行为和适应性行为,适用于对恐怖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神经症、抽动症、肌痉挛、口吃、咬指甲和遗尿症等习得性的不良习惯,贪食、厌食、烟酒和药物成瘾等自控不良行为,轻度抑郁状态及持久的情绪反应等心理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