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心理学:实用指南

社会心理学:实用指南

【摘要】:第五章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学跟风随大流——从众心理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例如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并不是任何人都容易受到社会助长心理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将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出现抑制利他行为的现象叫作旁观者效应。此外,他人在场还会导致一种责任分担。

第五章 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学

跟风随大流——从众心理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或“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从众心理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本来不是什么大事,结果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便纷纷停下脚步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从众心理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生活中有不少具有从众行为的人,还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例如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

从众心理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从众心理可以互相激励情绪,作出勇敢之举;而消极的从众心理则很容易给自己、给他人,甚至会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干扰。

看见人多就来劲——社会助长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于1897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让被试者在三种情况下,骑自行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自行车,第二种是单独骑自行车但是有人跑步陪同,第三种是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结果表明,单独进行的情境下,被试者的平均时速是24英里;有人跑步陪同时,被试者的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时,平均时速为32.5英里。后来,特里普利特在实验条件下,要求儿童绕钓鱼线,绕得越快越好。结果发现,大家一起绕的速度比单独绕的速度更快。

后来,更多的心理学家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于是,心理学家就把这种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叫作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

之所以会出现社会助长现象,是因为人是有惰性的。当单独一个人时,就无所谓输赢、好坏,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和你比较,你就觉得怎样都可以。当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人,甚至更多人,你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会感到有人在看着你,便情不自禁地想要在他人面前表现,于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鼓足干劲,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社会助长包括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两种。结伴效应指的是,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是指,当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并不是任何人都容易受到社会助长心理影响的。通常来说,那些从事简单熟悉、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工作任务的人,以及具备高成就动机的人群较为容易受到社会助长心理的影响。

人多也会造成困扰——社会干扰

有时,身边若有别人在场,会使我们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叫作“社会干扰”。

心理学家皮森在1933年的实验中对社会干扰进行了证明。他发现,有一个旁观者在场,会减低被试者有关记忆工作的效率。心理学家达施尔也提出,有观众在场时,被试者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通常也会出现差错。

有旁人在场时,为什么有时会产生社会助长现象,有时又会产生社会干扰现象呢?这主要与下列几个因素的影响有关:(www.chuimin.cn)

一是与活动的性质有关。活动的性质,如果是简单易做的,不需要紧张思维的,那么就易产生社会助长现象;反之,如果是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要深入思考的工作,就容易产生社会干扰现象。这由上述实验可证实。

二是与活动的情境有关。活动中如有重要人物在场、熟悉人物在场,就可能产生社会助长或干扰现象。其一,是为了保护自尊心,希望有良好的表现给他们看;其二,激发了活动的动机,如果过高,则会产生社会干扰现象,如果适中,就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

三是与活动结果的评价有关。一项活动如果事后要进行评价并与奖惩紧密结合,就十分容易产生社会助长或干扰现象。竞赛过强,往往易于产生干扰现象,竞赛适中,则容易产生助长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助长现象的实质是别人在场会使个人感到轻松,有利于个人的活动;而社会干扰现象的实质是由于别人在场会使个人感到拘束,从而使活动受到抑制和干扰。可见,一个人对活动结果评价的意识直接会影响到社会助长或干扰的产生。

四是与一个人的个人特质有关。有的人喜好安静,不合群,人多时会显得紧张局促,易出现社会干扰;有的人不怕生,俗称“人来疯”,人多时会更善于表现自己,就会出现社会助长。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对救助行为产生抑制。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

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将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出现抑制利他行为的现象叫作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也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其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效应的产生是由“社会影响”及“责任分散”引发的。社会影响是指一个人在不能获得确切情况以便作出干预紧急事件的决定时,他就会去观察别人的行动,看其他人会作出什么反应。不幸的是,那些旁观者很可能也在观察别人的反应,于是很快就发展成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管”的局面。

此外,他人在场还会导致一种责任分担。反正这个责任并不是由我个人承担的,周围还有那么多人,肯定会有人出手相助。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还有其他的旁观者,个体就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了别人的身上。于是,每个人都这么想,结果大家都成了旁观者。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时,他往往会觉得责无旁贷,会迅速地作出反应,帮助受难者。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负罪感和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若有许多人在场,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会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就容易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三个和尚没水吃——社会懈怠效应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但心理学家却发现,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在这样的集体中,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倒有许多自发的自利行为出现,导致了对集体不利、甚至非常有害的结果。这种因为他人在场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有所下降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社会懈怠效应。

心理学家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懈怠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1)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导致为工作付出的努力就会减少。

(2)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从而减少自己的努力。

(3)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当群体成员增加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在一个团队中,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其他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团体成绩很少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就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

因此,要防止一个集体中出现社会懈怠效应,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集体工作中将每个人的责任细化,实时跟踪其落实情况,并以可衡量的个人成绩作为奖惩依据。此外,使个体相信自己对团体有特殊贡献,也能有效减少社会懈怠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