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学认知过程详解-拿来就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认知过程详解-拿来就用的心理学

【摘要】:第二章心理学的认知过程注意和意识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看到的东西“视而不见”?心理学上认为,注意是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意识状态的变化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知觉不同于感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之间,不超过1分钟。

第二章 心理学的认知过程

注意和意识

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看到的东西“视而不见”?一种可能是,他并没有注意到他所见的东西。心理学上认为,注意是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抑制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还可分为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是衡量注意品质的重要指标;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多种刺激进行注意并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它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注意的品质包括:①注意的范围,即一瞬间意识能把握的事物的数量;②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上;③注意的转移,即注意能否根据需要较快地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④注意的分配,即能否同时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事物上。

意识是指人们在清醒、注意力集中的精神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知觉体验及对行为的支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意识状态的变化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无意识状态是个体无法觉察的、自然而然的心理过程,我们常说的潜意识也是无意识的一种。常见的人的意识活动状态主要有睡眠与梦、白日梦与幻想、心理暗示和催眠状态等。

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

从心理学上说,感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包括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等。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它们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内部感觉主要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它们的感觉器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和呼吸道),如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是由光刺激作用到人眼,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所产生的。物体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线,而这些波长经过我们视觉神经系统的加工后,就成为我们所看到的颜色。研究表明,颜色也会对人的感觉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如红色令人感觉热情奔放、蓝色令人感觉踏实清爽。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是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视觉和听觉,人类还有多种其他感觉,如当刺激作用在皮肤上,会产生肤觉;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觉细胞时,会产生嗅觉;作用于舌面味蕾时,会产生味觉;作用于机体内部时,则会产生内部感觉,如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人们从黑暗的房间走到屋外,在阳光的刺激下,起初几秒钟会什么也看不清,但很快就能看到周围的环境。一般来说,嗅觉、肤觉、视觉、听觉和味觉在适应后感受性都会降低,而痛觉适应则较难。

神奇的知觉和错觉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充满了光波和声波,但那并不是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你看到的不是光波,而是墙上的海报;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广播中的音乐。感觉只是“演出”的开始,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使刺激变得有意义和有趣,而最重要的是你能作出有效的反应。知觉就是人们将这些通过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知。

知觉不同于感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知觉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离不开过去知识经验的参与,受到诸多心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除此之外,语言也在知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而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两者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和知觉适应五个特点。选择性是我们在观察两歧图形时常常会在不同的两个图形知觉中来回转换;理解性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知觉通常是和我们赋予它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性是指我们对物体整体的认识通常要快于对局部的认识;恒常性是指我们对所知觉到的物体能够保持相当程度的稳定性;知觉适应是指在刺激输入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调整知觉,使其返回原来的状态。

错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当感知条件不佳、客观刺激不清晰、视听觉功能减退、强烈情绪影响、想象、暗示以及意识障碍等都会产生错觉,常见的错觉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等。

不可思议的大脑记忆机制(www.chuimin.cn)

记忆是大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连接着人们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根据心理倾向性和对记忆规律掌握的不同,人的记忆水平也就不同。

编码、储存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储存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构成。

感觉记忆是记忆的最初阶段,大量的感觉信息在极短时间内会保存在此,之后会有少量信息因为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得到进一步加工。

短时记忆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之间,不超过1分钟。一般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平均值为7±2个,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在短时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

当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复述、编码后,就会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永久性的信息存储,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构成了个体对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们的遗忘是具有一定规律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其实验结果绘制成了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天马行空的想象

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过程就是想象。普通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以形象性和新颖性为基本特点,具有预见、代替、补充知识经验和调节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作用。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不仅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但无论哪种想象,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就如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具有其现实依据。

当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会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许多暂时神经联系,而想象的发生过程则是对大脑皮层上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进行新的结合,使其构成新的神经联系的过程。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是当人们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些事物的过程。如人们在睡眠时产生的梦、精神病患者出现的幻觉等。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如科学家提出的理论模型、文学艺术家头脑中构成的人物形象等。在有意想象中,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发生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它的形成需要充分的记忆表现为基础;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人物,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则指的是那些指向未来的、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人们借以寄托的东西。

幻想和理想都是想象,区别在于理想是依据客观规律作出的、有实现的可能,而幻想则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为依据,因而也就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

出其不意的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认知操纵来实现的。人们在大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也叫思维操作。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在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想象则是更为高级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即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如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屋顶潮湿,便推想到“夜里下过雨了”。

思维的概括性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不仅表现在它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上,也表现在它反映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上。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规律、法则都是通过思维概括的结果,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极其抽象的心理过程,关于思维的分类多种多样。如按照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按照思维依据的不同,思维又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等。

语言是思维传达的最直接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相互交流沟通,分享知识,进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