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伍唐初与突厥关系具体处理方法

伍唐初与突厥关系具体处理方法

【摘要】:伍 唐初时是怎样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的陈寅恪在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武力最强盛的时期,莫过于汉朝和唐朝。突厥实际控制的部众多达百余万。白色是突厥旗帜用的颜色。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严格遵照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意图,利用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达到其目的。目的当然是稳住突厥,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最终唐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他们结盟,表示臣服,突厥才领兵退去。

唐初时是怎样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的

陈寅恪在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武力最强盛的时期,莫过于汉朝唐朝。然而,这两个时期,却出现了汉高祖被困平城和唐高祖向突厥称臣这样难以启齿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汉高祖被困平城有明确的史书记载。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因相信朝廷对自己失去信任,韩信便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攻打汉朝。于是,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迎击匈奴。开始时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当时正是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一直追击匈奴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但要说到李渊向突厥称臣这件事,查阅史书,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陈寅恪认为,李渊在太原起兵时,确实向突厥称臣过,并且是李世民提出来的。只不过,后来写史的人将它饰讳过去了。所以,也就让后世很难发现这件事了。当时,李渊和李世民都是迫于形势不得已才这么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旧唐书·李靖传》中写道:“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食,食不安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陈寅恪指出,这里面所说的国家草创,指的是李渊刚在太原起兵的时候。

南北朝后期,突厥在北方迅速崛起。到隋朝时,经过隋文帝时期的瓦解和打击,突厥人向隋朝称臣,并尊隋文帝为天可汗。隋末,隋朝境内农民大起义爆发,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乘机崛起。当时,隋朝的势力因内乱、分裂而严重削弱。突厥的势力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雄居漠北,力控西域,成为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当时,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投降依附他们。突厥实际控制的部众多达百余万。中原地区的许多汉人为了避乱,也迁入了突厥分布的地区。这时,一些北方的割据者们,为争取外援,纷纷同突厥联系,甚至俯首称臣。比如说当时的刘武周势力、梁师都势力和李子和势力等。

李渊在太原刚起兵时,突厥军队就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所以,李渊在太原遇到了一个难题,唐军如果南下,突厥人很可能继续向内地大肆骚扰掠夺一番。因为与突厥人最为接近,所以,李渊起兵前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解决突厥问题。该怎样处理与突厥的关系呢?

太原起兵前,李世民等曾表示出“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的政治立场。他的意思是,想改白旗并求得突厥人同意,而李渊认为最好改成绛白相杂的旗帜。白色是突厥旗帜用的颜色。绛色是隋朝旗帜所用的颜色,是当时国旗的颜色。李渊想表示他维持中夏的地位,而不是纯粹向突厥称臣。在李氏集团中,向突厥称臣的主谋是唐太宗,具体前去执行的是刘文静。突厥始毕可汗与刘文静曾经相约,立唐高祖为可汗,并与刘武周约定,唐军南下时不能乘机侵袭太原。
(www.chuimin.cn)

陈寅恪指出,李渊向突厥称臣的事,由李世民在内主持,由刘文静具体执行。

李渊和李世民商议好向突厥称臣后,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谦卑恭敬的表示修好的礼仪信,派刘文静出使突厥,附上“称臣纳贡”的书信,还带上一份厚礼。

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严格遵照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意图,利用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达到其目的。打通了突厥这一关,通过向突厥称臣纳贡来消除后顾之忧,对于刚刚起兵的李渊来说,显然是从战略上考虑的。

始毕可汗去世后,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行的隆重礼节。从这点上,也可看出,李渊、李世民父子是以“臣礼”致吊,表明臣服。目的当然是稳住突厥,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之际,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物。最终唐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他们结盟,表示臣服,突厥才领兵退去。

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形势,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派李靖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到这时,唐朝才结束了长达十二年的“称臣纳贡”的历史